章華英
朱長文,字伯原,自號潛溪隱夫,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其著述宏富,所著《琴史》,是存見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整的琴史專著。同時,他在經(jīng)學、書畫、地理等方面,亦有著精深的造詣和豐碩的成果。然而,關于朱長文的生平經(jīng)歷,尤其是關于其家世及生卒年方面,長期以來是有著諸多的爭議和模糊之處。以下,本文將依據(jù)相關記載和史料,對此做進一步辨析和探討,以厘清朱長文生平家世中的諸多問題。
先來看朱長文的家世。
朱長文是吳郡人(今江蘇蘇州)。其可考的先祖可追溯至東漢時朱梁,世居“豐沛之下邳”(1)朱述祖纂修:《古吳朱氏宗譜》卷三《豐范集·像贊》,民國四年(1915)刻本。下邳:戰(zhàn)國時有“下邳”,漢置下邳國,后又置下邳郡。其轄區(qū)大體在今江蘇省邳州市、睢寧縣及宿遷一帶。。朱梁原名朱肇,因避漢和帝劉肇(79—105年)諱而更名朱梁。據(jù)載他“舉孝廉,擢冀州守,進御史中丞”(2)朱述祖纂修:《古吳朱氏宗譜》卷三《豐范集·像贊》,民國四年(1915)刻本。,漢靈帝時,任殿中尚書。朱梁性格爽直,“遇事輒侃侃正言”(3)〔清〕朱鳳銜纂修:《古吳朱氏宗譜》卷九《文徵集·志銘》,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以至靈帝亦對他有所敬憚。時值“黨錮禁嚴,抗疏極諫”(4)同注①。,靈帝懷疑他是為黨人游說,將其謫守吳縣(今蘇州),由此而占籍吳郡。
至唐代,長文先祖朱子奢(?—641年),以文章鳴世。唐太宗貞觀年間,累官諫議大夫、弘文館學士?!缎绿茣贰杜f唐書》皆有記載。史載朱子奢風流蘊藉,性格比較詼諧,為人樂易,又輔之以文義,由是數(shù)蒙唐太宗之宴遇,恩禮甚篤(5)〔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九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上·儒學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948頁;〔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三·儒學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647—5648頁。,并賜其為吳中首姓。《全唐詩》中載有朱子奢詩一首,是為唐文德皇后所寫的挽歌。文德皇后即長孫氏,乃唐代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冊封她為皇后。在后位時,她匡正唐太宗為政的失誤。也擅長彈琴,傳《春游曲》為她所作,并不可考。朱子奢所寫這首詩是這樣的:
神京背紫陌,縞駟結(jié)行辀。北去橫橋道,西分清渭流。寒光向壟沒,霜氣入松楸。今日泉臺路,非是濯龍游。(6)〔唐〕朱子奢:《文德皇后挽歌》,載〔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三十八《朱子奢》,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495頁。
其后,朱氏族人世居吳郡。至朱子奢九世孫朱明,在唐武宗會昌二年壬戌(842)任鄞州(今浙江寧波)尹,遂居住于此。
唐末,時值董昌亂越,錢氏據(jù)杭,朱長文的高祖朱滋不慕榮利,矢志不仕,隱居于越州剡縣(今浙江嵊州)。
朱滋(876—966年),字潤德。他出生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卒于宋太祖乾德四年,享年91歲,共歷七朝18帝,在那個年代,亦可謂相當高壽了。因朱滋“涵德匿耀”(7)〔宋〕朱長文:《朱氏世譜》,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二○二六,第93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3頁。,深得鄉(xiāng)人尊之。武肅王聞其賢達,曾將朱滋召至幕府,呼為先生,待以賓禮,并與朱滋促膝長談,但朱滋“卒辭以去”(8)同注⑥。。后來,文穆王、宋太祖屢次征聘,但朱滋堅辭不出,終隱四明。其不慕榮利,矢志不仕之心,令人感佩!朱長文大概也十分敬佩朱滋的品德和學養(yǎng)。他修家譜,將朱滋列為第一世祖。
朱滋有四子,朱長文的曾祖朱瓊,字良玉,是為朱滋次子。他品行純粹,曾仕于吳越錢氏,因官于浙江四明(今寧波),遂又舉家遷于此,死后也葬于寧波鄞縣。長文祖父朱億又將家自浙江四明遷徙居蘇州,復歸于吳。
朱億,字延年。朱長文祖父。朱長文稱其“接人和,待物厚,取與義,治家嚴,赒親戚不吝”,“少有雅趣,邃于琴道”(9)同注⑥,第174頁。。早年隱居于四明(今浙江寧波),以“弦詠自怡”。在太宗后期應召入宮鼓琴,他的琴藝受到宋太宗的贊賞。其時,又因“勸帝清心寡欲,動法堯舜”,令“太宗大悅”(10)〔清〕朱鳳銜纂修:《古吳朱氏宗譜》卷二《紀獻集》,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從而成為翰林院待詔。至仁宗時,朱億為內(nèi)殿崇班、閤門祗侯,仁宗稱他是“益友”(11)同注①。。其時,“雖王事靡監(jiān),而絲桐不離于前”(12)〔宋〕朱長文:《琴史》卷五,清吳焯校跋明鈔本。。至仁宗明道二年(1033),朱億又以年邁之歲,知邕州(今廣西南寧),平時常以琴自隨。對于一般民間的紛爭,朱億以好言相勸就能化解。若遇“梗頑不率”的人,則用“薄杖以懲”,令其“長跪于階前,訓以禮義廉恥”,有時,朱億“援琴一奏,罪者泣然,后命去”(13)同注①。。因此,朱億有“和光太守”(14)同注①。之稱。朱億卒年六十,因其子朱公綽為光祿而貴,朝廷贈刑部尚書,故稱“尚書公”。范仲淹次子范純?nèi)适潜彼蚊?,哲宗元祐年間曾任宰相,他寫有《尚書延年公像贊》,云:
喬松古柏,公之形;寒潭秋月,公之神;陽春淑氣,公之心;琪葩瑤草,公之文。施于有家,一琴一經(jīng)。運而從政,為舟為霖。一時大雅,千載儀型。公之令嗣,曾游先子之門庭。公之素履因佩服,余之夙心,敬瞻公像,仰如日星。(15)〔清〕朱鳳銜纂修:《古吳朱氏宗譜》卷三《豐范集·像贊》,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
朱長文祖母吳氏,治家有方,于慶歷年間在蘇州城內(nèi)鳳凰鄉(xiāng)集祥里,購得前吳越錢氏遺留的“金谷園”故址,此即日后被命名為“樂圃”的朱氏親族聚居處。
這里,需要厘清的是,朱億入宮鼓琴,實緣于廣慧。而對于廣慧,文獻記載中,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朱億姊,如《琴史》明鈔本;二是朱億女,這種說法更多見。如《琴史》四庫本和《古吳朱氏宗譜》等,皆稱是朱億的女兒,后世的記述如洪武《蘇州府志》、清代《玉臺書史》(16)洪武《蘇州府志》、〔清〕厲鶚《玉臺書史·名媛·宋》:“尚書朱億女,郡人也。淑行婉質(zhì),工琴書。至道初,裴愈奉使兩浙,聞其才藝,奏之。召至京師,既入宮掖,賜號白蓮花夫人。后出俗,刺血書《蓮花經(jīng)》一部,改賜慈濟廣慧大師?!陛d〔清〕厲鶚《玉臺書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36頁。等皆稱是朱億女。宋至道元年(995),裴愈奉宋太宗之命行使兩浙,搜訪遺書名畫,知聞朱億姊才藝皆絕,奏之,后被召至京師,入宮掖。
據(jù)朱長文《琴史》記載,朱億是仁宗明道二年(1033)卒,享年六十(17)〔宋〕朱長文《琴史》卷五:“明道二年,以內(nèi)殿崇班、閤門祗候,知邕州,卒。以家君光祿貴,贈刑部尚書,年六十?!鼻鍏庆绦0厦麾n本。。如此,可以推算他的大體出生時間是在宋太祖開寶七年(974)。而裴愈奉宋太宗之命行使兩浙是在太宗至道元年(995),這一年,朱億年僅22歲,那怎么會有已成年的女兒呢?因此,廣慧是朱億姊,而非朱億女。
關于朱億姊的情況,清吳焯校跋明鈔本《琴史》是如此記述的:
有姊(18)姊:《四庫全書》本作“女”,《古吳朱氏宗譜》也作“女”。以淑行婉質(zhì),尤工琴書,后賜號廣慧大夫者也,吳越王既納籍有司。至道元年,天子命使者裴愈至二淛訪圖書,聞廣慧既藝且賢,以名聞,且命之至京師。廣慧既入宮掖,尚書被召對鼓琴。(19)〔宋〕朱長文:《琴史》卷五,清吳焯校跋明鈔本。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明正德鈔本所載與此相同。
從《琴史》記載可知,“淑行婉質(zhì),尤工琴書”的朱億姊,是精于古琴的,她后來被宋太宗賜號“廣慧大夫”。還有一種說法,見于《蘇州府志》等,稱她被召入京師,既入宮掖后,先被賜號“白蓮花夫人”。后出俗,刺血書《蓮花經(jīng)》一部,改賜慈濟廣慧大師。(20)〔清〕厲鶚:《玉臺書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36頁。
朱億共有五子,為朱公昞、朱公綽、朱公曜、朱公彥、朱公愿。其中,公昞、公曜早世,公彥為婺源尹。公愿仕至大理寺丞,子孫無考。
朱長文父親朱公綽(?—1077年),字成之,為朱億次子。北宋天圣八年(1030)進士(21)〔宋〕范成大:《吳郡志》卷二十八,“擇是居叢書”景宋刻本。,贈少師,謚忠穆。初官秘書省校書郎,景祐四年(1037)任海寧州鹽官令(22)〔明〕蔡完、董轂纂修:《嘉靖海寧縣志》卷五,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刻本。原文:“朱公綽:景祐四年任鹽官令,蘇夢齡撰《公宇紀略》。”。其后曾任職于四川彭州,通判鄆州(今山東東平),知廣濟軍(今山東定陶),居姑蘇,治同安,往還二十年,其間,朱長文皆侍行。神宗熙寧八年(1075),知舒州(23)〔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六十四《神宗·熙寧八年》,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版,第6479頁。(今安徽潛山),后官至光祿大夫(24)〔宋〕朱長文:《與諸弟書》,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二○二四《朱長文一》,第93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7頁。。他為官期間,多仁政,深得民心。朱公綽早年在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從學于范仲淹,為范氏高足,并與睢陽世家蔡氏的蔡抗、蔡挺兄弟同學,從而受到這一家族的器重,被召為女婿。景祐二年(1035),時任蘇州郡守的范仲淹,應朱公綽之請,奏請朝廷,獲準給田五頃辦學。范氏將已購擬作私宅的錢氏南園之地獻出建府學(即今文廟址)。初創(chuàng)時規(guī)模較小,僅有齋室22間,學生20余人。范仲淹在知蘇州時,曾馳書孫復,稱陳之武、朱公綽二君子皆持服在此。
朱公綽與北宋名士歐陽修、宋祁等均有交往。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25)〔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一百二十五《于役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900頁。,歐陽修從京師赴任夷陵(今湖北宜昌)令途中,曾與從京師來的朱公綽,一起在魏公亭小飲、賞荷、泛舟……朱公綽亦曾與宋祁(26)宋祁(998—1061年),字子京,司空宋庠之弟,宋祁與兄長宋庠并有文名,時稱“二宋”。宋天圣二年(1024)進士,初任復州軍事推官,歷官龍圖閣學士、史館修撰、知制誥。曾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新唐書》大部分為宋祁所作,前后長達十余年。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嘉祐六年(1061)卒,年六十四,謚景文。一起賞花賦詩,朱公綽寫有《與宋景文公唱酬牡丹詩》:“仁帥安全蜀,祥葩育至和。地寒開既晚,春曙力終多。翠幕遮蜂蝶,朱闌隔綺羅。殷勤憑驛使,光景易蹉跎。”(27)〔宋〕袁說友等編:《成都文類》卷十一,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25頁。宋祁寫有《答朱公綽牡丹》詩:
珍卉分清賞,飛郵附翠籠。蹄金點鬢密,璋玉鏤跗紅。香惜持來遠,春應摘后空。玩時仍把酒,恨不與君同。(28)〔宋〕宋祁:《答朱公綽牡丹》,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第4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422頁。
朱長文為朱公綽長子,共有兄弟六人,依次為長文、伯樂、仲方、叔暐、季端、從悌。除長文外,其四弟季端子孫頗多。季端之子朱良(?—1130年),字伯良,又字孟仁,任海鹽尉。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破縣,當時的令丞皆棄城而走,朱良與幼弟白哥(29)白哥是乳名,字號俱未見記載。年十六隨兄在任,在抗擊金兵時與兄一起蒙難,追贈秉義郎。、子朱憲一起抗擊金兵,奮戰(zhàn)至死,被追贈楚國公,謚忠節(jié)。(30)〔清〕朱鳳銜纂修:《古吳朱氏宗譜》卷十一《紀獻集》,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禮部侍郎張九成稱他“剛正方直之操,委身奉國之忠,處富貴利達而不為喜,履艱難險阻而不為窮,慷慨赴敵,身飲铦鋒,臣死忠,子死孝,弟死義”,真可謂“一門忠烈,亙古難逢”!(31)〔清〕朱鳳銜纂修:《古吳朱氏宗譜》卷三《豐范集》,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而朱公綽也因?qū)O朱良之死而被贈少師,謚忠穆。而后來整理《吳郡樂圃朱先生余稿》的朱思,正是朱良之子,朱長文之侄孫??逃 肚偈贰窞槠鋵懶虻闹煺笫侵焖贾樱瑢憽吨扉L文行實記》的朱夢炎,是朱思曾孫,朱長文的五世侄孫。南宋咸淳初,以祖蔭授將仕郎,為真州司法曹。
朱長文共有四子(32)張景修《朱長文墓志銘》作三子一女。,長子朱耜,次子朱耕,三子朱耦(后改名朱發(fā)),四子朱耨。長文四子“皆有文行”。
其中長子朱耜(1075—1117年),字元益,幼時以祖父朱公綽之蔭任補太廟齋郎,至弱冠之年,赴吏部別試為第一,任婺州東陽主簿。他平時“與人無所忤,犯而不校,循循不見圭角”(33)〔宋〕程俱:《宣義郎知常州江陰縣朱君墓志銘》,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三三四四,第155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16頁。。之后因父喪去官,邑豪“知其貧,率縑帛數(shù)百以賻”,但朱耜“毅然揮之,至追路數(shù)十百里,卒不受?!?34)同注⑥。后調(diào)為杭州鹽官尉,再調(diào)鄂州江夏尉。以捕盜功遷宣義郎,改知常州江陰縣事。他為官勤勉,生性淡泊,雖家境貧寒,亦“不汲汲于祿仕”,這與他的家庭教育和傳統(tǒng)不無關系。朱耜先后兩娶,原配程氏(衢州開化人)是紹圣初年尚書左丞鄧潤甫的外孫女,程氏的伯祖父程宿是北宋端拱元年(988)狀元。朱耜與妻弟程俱關系頗為密切。程俱從小飽讀詩書,遍覽經(jīng)史,辭章典雅,為人耿直,詩文亦有風骨。自四十歲起,先后出入館閣十余年,后升任集賢殿修撰、徽猷閣待制,著有《麟臺故事》。程俱稱朱耜“相與之厚,如元益者世無幾人”(35)同注⑥。。
政和七年(1117)四月,朱耜逝,程俱作《宣義郎知常州江陰縣朱君墓志銘》(36)此文寫于宋宣和元年(1119)二月,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三三四四,第155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16—417頁。。朱耜的繼室顧氏,則是朝請大夫顧沂之女。朱耜“于樂善善,與人交,稱士友所長,津津喜見顏間,若己預有;客至,相與道古今、閱圖史,怡然終日而不厭;兄弟同甘苦,衎衎如也,則正字之風流余范猶有存云?!?37)同注⑥。
朱耕,字元美,與弟朱耦為宋大觀三年同榜進士。但朱耕因“疾發(fā)不獲廷試”(38)〔清〕朱鳳銜纂修:《古吳朱氏宗譜》卷十一《紀獻集》,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朱耦更名發(fā),字震發(fā),仕至通直郎。因朱長文和方惟深(子通)(39)方惟深,字子通,號玉川翁,福建莆田人,系學者方龜年之子。王安石愛其詩的精煉警絕,不時為之延譽。另與釋仲殊相交甚厚,釋仲殊曾將其感慨和贊嘆寫成《訪方子通》詩。關系十分密切。兩人常在一起彈琴吟詩,后來方子通的獨生女就嫁給了朱發(fā)。(40)〔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三《方子通》,見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34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9年,第81—82頁。朱耨,字元植,選將仕郎,但他沒有上任,長年“優(yōu)游樂圃,研窮書理”。(41)同注①。耕、耦、耨子孫皆居蘇城。另有一女,未嫁(42)〔宋〕張景修:《朱長文墓志銘》,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二○二九,第93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3頁。。宋張景修《朱長文墓志銘》稱朱長文是三子一女,有誤。
以下?lián)扉L文《朱氏世譜》、宋張景修《朱長文墓志銘》、宋朱夢炎《朱長文行實記》及清朱鏡泉監(jiān)修、朱鳳銜纂輯《古吳朱氏宗譜》等史料,將朱長文家世列表整理如表1(43)本表亦見于章華英:《宋代古琴音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22頁。本次略作調(diào)整和改動。。
表1.朱長文家世譜表 (44)據(jù)宋朱長文《朱氏世譜》原為朱炳,因《朱氏世譜》源自明代鈔本,書中多有缺誤及臆改。此處據(jù)《古吳朱氏宗譜》改。(45)《古吳朱氏宗譜》作“朱伯樂”,《古吳朱氏宗譜》所錄《朱氏世譜》為“朱百藥”。(46)據(jù)宋朱長文《朱氏世譜》為“曜”,此處據(jù)《古吳朱氏宗譜》改。(47)白哥是乳名,字、號皆沒有留存。(48)《古吳朱氏宗譜》作“朱夔”。
關于朱長文的生卒年,歷來學界看法不一。許健《琴史初編》提到其生于1038年,卒于1098年(49)許?。骸肚偈烦蹙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第114頁。,《琴史新編》(50)許鍵:《琴史新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86頁。沿用此說法。鄭錦揚《朱長文〈琴史〉初探》,對其生卒年有過考證,主要是從其五世孫夢炎所說的登科年(嘉祐四年)作為推算之依據(jù),認為其生年當為1041年,卒年是1098年,(51)鄭錦揚:《朱長文〈琴史〉初探(下)》,《交響》,1993年,第3期,第24頁。但鄭文沒有提出進一步的依據(jù)。北京大學鄧小南在《朱長文家世、事歷考》一文中,依據(jù)宋張景修《墓志銘》,提出朱長文生于康定元年(1040),卒于元符元年(1098)。鄧小南在注釋給出了這樣的依據(jù):
朱長文死于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據(jù)張景修為他所作《墓志銘》,他享年六十歲。如此,則應該生于寶元二年,即公元1039年。而在米芾為他所作之《墓表》中,說他“十九歲登乙科”,朱長文嘉祐四年即1059年中進士,這樣推算,他卻應當是生于1041年的。今取其中,姑定為1040年,即康定元年生。(52)鄧小南:《朱長文家世、事歷考》,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編:《北大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72頁。
本人在寫作《宋代古琴音樂研究》時,是依據(jù)米芾《樂圃先生墓表》和張景修《墓志銘》,推算其生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卒于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53)章華英:《宋代古琴音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16頁。。
因此,由于文獻記載中有關朱長文生卒年的矛盾之處,使得今人對此看法不一,莫衷一是。那么,朱長文其生卒年究竟應當是何時呢?
首先,關于其卒年,現(xiàn)在多依據(jù)的史料是同時代人米芾在《樂圃先生墓表》中所載:“元符元年二月丙申,遘疾不祿,享年六十?!?54)〔宋〕米芾:《樂圃先生墓表》,載《米芾集》卷六《墓表》,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第176—177頁。另在宋人張景修《朱長文墓志銘》中也有記載:“未期月以疾終于家,命夫!實元符元年二月十七日丙申也,享年六十?!?55)〔宋〕張景修:《朱長文墓志銘》,載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二○二九,第93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1—223頁。
按以上說法,朱長文的卒年是在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農(nóng)歷二月十七日。經(jīng)查考,這一天確為丙申日。
當然,還有一個可以佐證朱長文逝于元符元年的記載,見于宋人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三月戊午)詔以宣德郎、正字朱長文卒,賜其家絹百匹。(56)〔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百九十五《哲宗·元符元年》,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版,第11781頁。
這條史料的時間是在《長編》元符元年三月戊午日下,記載哲宗在朱長文卒后,下詔賜朱長文家絹百匹一事。
此外,以上兩種墓志都記載了朱長文去世時“享年六十”,因古代以虛歲計年齡,那么,如果以此推算的話,可知朱長文的生年是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
然而,在米芾《墓表》中,又記載了朱長文“十九歲登乙科”之事。而張景修的《墓志銘》,更進一步說明是“擢嘉祐四年進士第,吏部限年,未即用”(57)〔宋〕張景修:《朱長文墓志銘》,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二○二九,第93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2頁。。即朱長文是宋嘉祐四年(1059)進士,當時年僅十九歲,說他“未冠擢進士第,英聲振于士林”(58)〔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二《朱樂圃先生》,見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第34冊,鄭州:大家出版社,2019年,第59頁。。根據(jù)宋代的官制,進士及第即授以官職,朱長文因為年齡太小,不滿二十,還沒到“弱冠”之年,所以吏部暫時未予任用。
如果說米芾和張景修的上述記載可信,那么,寶元二年(1039)出生的朱長文,在嘉祐四年(1059),已年屆二十周歲,就不存在因“未冠”而吏部限用的問題了。正因如此,亦有學者推測,朱長文或許是嘉祐二年的進士。如錢建狀《宋史文苑傳箋證》中就提道:
《墓表》云“十九歲登乙科”,長文生年為寶元二年(1039),嘉祐四年及第,其年二十一;若依《墓表》,則為嘉祐二年(1057)登進士第……可證《墓表》之說。(59)錢建狀:《宋史文苑傳箋證》卷六,載周祖譔主編:《歷代文苑傳箋證》,第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第657頁。
那么,朱長文科考究竟是哪一年呢?其科考情況又是如何呢?
關于朱長文參加科考的情況,他在《與諸弟書》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嘉祐中,侍行之彭州,與成都漕臺薦,將赴禮部,父子相視不忍別。是時先人初為正郎,當任子,而遵義弟始生。余因白曰:“使某偶得科名,則恩可以官一弟?!毕热艘嘣唬骸捌鹞峒艺弑厝辏涿阈??!泵髂辏?,而遵義以蔭得官。余既登第,不俟賜宴,歸省于彭。未遑仕進,既而還都,偶墜馬傷足。嘗嘆曰:“吾因是疾,可以脫遺軒冕,專事溫凊,此人子之至樂也?!?60)〔宋〕朱長文:《與諸弟書》,載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二○二四《朱長文一》,第93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7—148頁。
上面這段記述,依然沒有寫明具體科考的時間,但朱長文提到他參加科考的時間是“嘉祐中”,先赴試禮部,即參加省試,次年擢進士第,后因“墜馬傷足”而未上任。而在宋代沈遘(1028—1067年)的《西溪文集》中,有一則給宋仁宗的奏文,即《敕賜進士及第朱長文可試秘校守許州司戶參軍制》,讓朝廷以進士第授朱長文秘書省校書郎、守許州司戶參軍之職。沈遘是這樣寫的:
敕某:前日,朕詔有司以天下所貢士來試于廷,爾以文辭之美,得署乙科,屬于吏部。吏部舉限年之法,未即用也。今既冠矣,請命以官。惟爾早成,既登策選,復歸于家,益修不怠。而且大夫之世也,其人事,其吏方,宜亦習而明矣。往掾州服,毋廢毋易,以啟揚我休命???。(61)〔宋〕沈遘:《敕賜進士及第朱長文可試秘校守許州司戶參軍制》,載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一六二○《沈遘二》,第74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2頁。
沈遘是杭州人,北宋皇祐元年進士第二,曾擔任過北宋太常丞、集賢校理、龍圖閣直學士等。上文中明確寫到了朱長文以“文辭之美,得署乙科”,但因吏部行“限年之法”而未予錄用。沈遘寫文章的時候,朱長文已到行冠之年,故沈氏上奏,認為朝廷可以給朱長文官職了。如此可知,朱長文中進士的時候,的確是未滿二十歲,前述米芾和張景修墓志中的記載也是可信的。
再來看,朱長文科考的時間。
蘇軾對朱長文的學問和品德是十分嘆服的,曾向朝廷舉薦過朱長文,他的《薦朱長文札子》中談到朱長文是“嘉祐四年乙科登第”(62)〔宋〕蘇軾:《薦朱長文札子》,載〔宋〕蘇軾撰、〔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二十七《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779頁。,而蘇軾自己是嘉祐二年(1057)的進士。如果朱長文是嘉祐二年的進士,蘇軾和他就是同榜了,不可能不知道。除此之外,在宋代的地理志書中,均有朱長文是“嘉祐四年劉煇榜”進士的記載。如南宋范成大(1126—1193年)所撰《吳郡志》:
嘉祐四年劉煇榜:朱長文(公綽子)、王純臣、丁偃、李逢原、張詢、陳之方。(63)〔宋〕范成大:(紹定)《吳郡志》卷第二十八,“擇是居叢書”景宋刻本。
南宋《乾道四明圖經(jīng)》則記載了嘉祐四年四明地區(qū)的進士名錄:
嘉祐四年劉煇榜:俞充、朱長文、豐稷。(64)〔宋〕張津:《乾道四明圖經(jīng)》卷十二,清咸豐四年(1854),《宋元四明六志》本。
此外,由南宋慶元知府胡榘纂修,方萬里、羅浚所撰的《寶慶四明志》與上述記載相類似(65)〔宋〕胡榘、方萬里、羅浚等:《寶慶四明志》卷十,宋刻本。原文為:“嘉祐四年劉煇榜(堯舜性仁賦,求遺書于天下,簡易得天下之理論):俞充、朱長文(貫開封)、豐稷?!薄6鞔队罉反蟮洹返挠涊d則更為詳細:
嘉祐四年劉煇榜:
朱長文,字伯原,第二甲,公綽子。王純臣,第二甲,并進士及第。
鄭夷甫,第三甲,第七人,封州判官。
丁偃、李逢原、張詢(字仲謨),并進士出身。
陳之方,第五甲,同進士出身。(66)〔明〕解縉、姚廣孝等編:《永樂大典》卷二千三百六十八,明鈔本。
綜上可知,朱長文為嘉祐四年劉煇榜進士二甲當無誤。同時期和他一起的四明(今寧波)地區(qū)進士有俞充和豐稷,而平江府(今蘇州)的進士就比較多一些,有鄭夷甫、王純臣、丁偃、李逢原、張詢等。
再來看嘉祐四年科考的具體時間。
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載了嘉祐四年三月丁未日(十三日):“御崇政殿,賜進士鉛山劉煇等一百三十一人及第,三十二人同出身;諸科一百七十六人及第、同出身;特奏名進士、諸科六十五人同出身,及諸州文學長史授官如三年閏十二月丁丑詔書?!?67)〔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八十九《仁宗·嘉祐四年》,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版,第4553—4554頁。另在《宋會要·選舉》中也有相關記載:
十三日,光祿卿、直秘閣趙良規(guī)等言:“伏聞崇政殿放榜,竊知舊例,并預召觀?!痹t令宣入。(68)〔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卷一萬六千四十八《選舉八之三四》,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影印版,第4391頁。
如此,嘉祐四年的科考和授官時間大體為當年三月間。然而,假如朱長文在嘉祐四年(1059)未滿二十的話,那么,他生年就不可能是寶元二年(1039)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種版本的《古吳朱氏宗譜》中,都明確記載了朱長文的生卒年,如下:
公始作宗譜,以高祖滋為第一世社,歷次仍之。生于慶歷元年辛巳,卒于元符三年庚辰,享年六十,賜謚文貞,配夏夫人,葬祖塋。(69)〔清〕朱鳳銜纂修:《古吳朱氏宗譜》卷十三《大宗世系》,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另朱述祖纂修:《古吳朱氏宗譜》卷十三《大宗世系》,民國四年(1915)刻本。
按上述記載,朱長文生于慶歷元年(1041),卒于元符三年(1100)。如果是這個生卒年,那么與朱長文十九歲未冠舉進士、去世時年六十的二條記載就相吻合了。
關于他生于慶歷元年的記載,還見于宋人耿秉的《樂圃先生墓志銘》:
先生生于慶歷元年之辛巳,卒于元符元年之庚辰,享年六十。(70)〔宋〕耿秉:《樂圃先生墓志銘》,載〔清〕李銘皖修、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卷四十九《冢墓一·吳縣》,清光緒九年(1883)刻本;〔清〕朱鳳銜纂修:《古吳朱氏宗譜》卷九《文徵集·志銘》,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
耿秉(字直之)是江蘇江陰人,系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歷仕魏王府記室參軍、兩浙運判兼權(quán)平江府事、知鎮(zhèn)江府、兩浙轉(zhuǎn)運副使、權(quán)兵部侍郎。而據(jù)樓鑰《兵部侍郎耿秉煥章閣待制知太平州》一文,可知耿秉終知太平州,與《墓志銘》落款“煥章閣待制前兵部侍郎兼侍中”相合。而從耿秉活動年代可知,此《墓志銘》撰寫時間略晚于米芾和張景修所撰。朱長文生年“慶歷元年”是辛巳年,但文中元符元年卻并不是庚辰年,是年亦無庚辰月。而在民國四年朱氏后人朱述祖所纂修的《古吳朱氏宗譜》中,耿文中朱長文的卒年,是元符三年(1100),這與庚辰是相吻合的。但從本文前述的論證中,可知元符三年的卒年是有誤的。
綜上所述,朱長文生于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嘉祐三年(1058)朱長文赴試禮部。嘉祐四年(1059)三月,登劉煇榜進士乙科。當時年僅19歲,因未到“弱冠”之年,所以吏部暫時未予任用。嘉祐五年(1060),長文既冠之年,以進士第授其秘書省校書郎、守許州司戶參軍。元祐八年(1093),朱長文被召為太學博士。紹圣四年(1097),改宣教郎除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文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農(nóng)歷二月十七日在京師(今開封)病逝。卒后宋代名士張景修為其作墓志,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與朱長文相善,可謂“知先生者也”(71)〔宋〕米芾:《樂圃先生墓表》,載《米芾集》卷六《墓表》,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第177頁。,故為其作墓表。朱長文逝后葬于吳縣至德鄉(xiāng)南峰山之西的朱氏祖塋(72)據(jù)米芾《樂圃先生墓表》可知,朱長文墓原葬吳縣至德鄉(xiāng)支硎山南峰龍池之西的朱家祖塋。但后來朱氏后裔與馬姓爭占靈巖山東北麓為墓地,訟于官??赡苁侵焓虾笕藶榱舜蜈A這場官司,才把朱長文的墓遷于靈巖山下的,后此處也稱朱家山。道光十七年(1837)有徐筠者路過靈巖山朱墓時發(fā)現(xiàn)疑問,經(jīng)考證后寫有《朱長文墓辨》,對此述之甚詳?,F(xiàn)朱長文墓地位于蘇州靈巖山。米芾撰并書的《樂圃先生墓表》,碑高1.3米,寬0.6米,15行,行字不等,共392字,是蘇州現(xiàn)存少見的北宋刻石。。
朱長文長期致力于研習、講授儒學,把學術作為自己的終生追求,期望通過講學著書,從而實現(xiàn)其經(jīng)世致用的理想。其學術、品行馳名遐邇,聲動京師,以至于當時“東南者以不薦先生為恥,游吳郡者以不見先生為恨”(73)〔宋〕張景修:《朱長文墓志銘》,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卷二○二九,第93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3頁。,在北宋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