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蘭蘭 賴 丹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中辦《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堅守黨性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聽真話、察實情,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在大興調查研究中突出強調“既報喜又報憂”,就是要以問題導向引領調研方向,可謂意義深遠。
什么是調查?為何要搞調查?答案可歸結為一個,那就是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必須直面“喜”與“憂”。毛澤東多次指出,調查研究“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為了報表”,“情況暴露,就是最好的調查”。建黨以來,大至對革命形勢的判斷,小至枝節(jié)政策的變化,都產生于這樣的“每事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帶頭深入基層一線,在調研考察中聚焦問題、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為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出了表率。僅脫貧攻堅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就開展過50 多次調研,走遍了14 個特困地區(qū)。每到一處都仔細察訪,揭鍋蓋、看米缸、翻被褥,調查研究得到的結果有喜有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確實摸清了情況,同基層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
然而,當前一些地方開展的調查研究卻出現了一股形式主義歪風。一些黨員干部搞調研不是從問題出發(fā),不來真的大玩虛的,搞一些“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和“嫌貧愛富式”調研,這類調研往往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只講成績不講問題,或者講成績濃墨重彩、說問題一筆帶過。如此“報喜不報憂”,無助于問題的發(fā)現和解決,其調研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凡事有喜必有憂,喜與憂從不絕對對立。開展調查研究“報喜”當然重要,總結成績中經驗性、規(guī)律性的東西,能提供“金點子”“好方子”“新路子”,有助于指導更多的實踐走向成功。但“報憂”更為關鍵,如果調查研究只講“喜”的一面,對問題視而不見,對“報憂”三緘其口,就可能耽誤問題解決、貽誤發(fā)展機遇。同時,“既報喜又報憂”也體現了一種憂患意識。俗話說“成績不講跑不掉,問題不講不得了”,由此可見“報憂”比“報喜”更重要,只有發(fā)現問題、承認問題、正視問題,才能及時找準“癥結”、及快找到對策、及早解決問題。此次中辦《方案》明確了開展調查研究的12 個重點方面,每一條都講要調查了解其中的“主要情況重點問題”,體現了黨中央居安思危、備預不虞的強烈憂患意識。
多些“既報喜又報憂”的調查研究,就要時刻清醒地認識到調查研究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得失成敗的大問題。把調查研究當作“求真的學問,實踐的科學,講求方法的藝術”,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在具體實踐中要堅持“五個是否”的檢驗標準,即是否明確了“問題”、是否抓住了“根源”、是否帶回了“現狀”、是否摸到了“思路”、是否契合了“民意”,切不可“喜而無憂”“憂而無解”。
“喜”“憂”之中蘊含著發(fā)展之道。當前,全黨大興調查研究,就是要緊扣“國之大者”及本單位本部門具體發(fā)展問題,把握主要情況,聚焦重點問題,尋求破解之道。只有“既報喜又報憂”的調查研究,才能求客觀實際之真,為制定決策、落實部署、破解難題找到“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