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全玉 楊秀峰 王松 劉安晉 張習文 劉顯元 王舒 吳俊彥 曹國慶 王天一 張從風 劉亮
摘? 要:在黑龍江省北部高寒區(qū)的愛輝區(qū)西崗子鎮(zhèn)、紅色邊疆農場、遜克縣農業(yè)園區(qū)、龍鎮(zhèn)農場、嫩江市繁榮村、五大連池市三合村進行了14個水稻品種適應性鑒定試驗,通過綜合分析,黑粳15、育農粳3號、黑科稻1號、綏粳114、龍稻301、黑糯2號、建航211、龍粳1951等8個品種較適合當地種植。
關鍵詞:黑龍江??;北部高寒區(qū);水稻品種;適應性;鑒定
中圖分類號:S511.037?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3)01-0023-04
Multi-point Adaptability Identification of 14 Rice Varieties in 2021 in the High-cold Region of North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HANG Quan-yu1 , YANG Xiu-feng1 , WANG Song1 , LIU An-jin1 , ZHANG Xi-wen1 , LIU Xian-yuan1 , WANG Shu1 , WU Jun-yan1 , CAO Guo-qing2 , WANG Tian-yi2 , ZHANG Cong-feng2 , LIU Liang2
(1 Heihe Branch,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ihe Heilongjiang 164300, China;
2 National Key Station of Rice Irrigation Experiment, Aihui District, Heihe Heilongjiang 164300, China)
Abstract: The suitability tests of 14 rice varieties were carried out in Xigangzi Town of Aihui District, Red Frontier Farm, Xunke County Agricultural Park, Longzhen Farm, Fanrong Village of Nenjiang City, and Sanhe Village of Wudalianchi City in the alpine region of north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Eight varieties, including Heigeng-15, Yunonggeng-3, Heikedao-1, Suigeng-114, Longdao-301, Heinuo-2, Jianhang-211 and Longgeng-1951, are suitable for local planting.
Key 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rn alpine region; Rice varieties; Adaptability; Identification
黑龍江省是中國粳稻生產第一大省,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12.7%以上,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1]。其水稻主產區(qū)位于二、三積溫區(qū),但繼續(xù)增加種稻面積的潛力較小,相反地,四、五積溫區(qū)卻有很大潛力可挖[2]。目前四、五積溫帶水稻種植面積大約占全省水稻面積的20%以上[3]。黑龍江省地形復雜、低溫冷害成為制約黑龍江省北部高寒區(qū)水稻發(fā)展的限制因子[4]。為解決當地水稻品種選種難題,在愛輝區(qū)西崗子鎮(zhèn)、紅色邊疆農場、遜克縣農業(yè)園區(qū)、龍鎮(zhèn)農場、嫩江市繁榮村、五大連池市三合村等六地進行14個品種適應性鑒定試驗,從品種產量、農藝性狀指標等綜合進行分析,旨在為農戶科學選種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21年在愛輝區(qū)西崗子鎮(zhèn)(49°53′N,127°20′E)、紅色邊疆農場(49°13′N,127°55′E)、龍鎮(zhèn)農場(48°50′N,127°11′E)、嫩江市繁榮村(49°17′N,125°5′E)、五大連池市三合村(48°59′N,126°12′E)、遜克縣農業(yè)園區(qū)(49°54′N,128°3′E)等水稻試驗田進行,試驗田為多年老稻田,當地土壤類型為暗棕壤,肥力中等水平。
1.2? 品種
試驗采用黑龍江省第五積溫帶審定對照水稻品種黑粳10為對照,收集省內各育種單位和種業(yè)公司育成的黑糯2號、龍稻301、龍粳1951、黑粳15、黑科稻1號、華研2、建航211、龍盾32234、齊粳9號、錢稻5號、三江44、綏粳114、育農粳3號等13份水稻品種和材料,共計14份為試材。
1.3? 試驗設計
愛輝區(qū)西崗子鎮(zhèn)、紅色邊疆農場、遜克縣農業(yè)園區(qū)、龍鎮(zhèn)農場、嫩江市繁榮村、五大連池市三合村等6地全都采用大棚育苗,各地、各品種播量保持一致,均為每秧盤人工播芽種130 g,播種后覆地膜,苗出80%后及時撤地膜。愛輝區(qū)西崗子鎮(zhèn)(播種時間4月12日,插秧時間5月26日)、紅色邊疆農場(播種時間4月14日、插秧時間5月26日)、龍鎮(zhèn)農場(播種時間4月6日、插秧時間5月15日)、嫩江市繁榮村(播種時間4月14日、插秧時間5月28日)、五大連池市三合村(播種時間4月14日、插秧時間5月26日)、遜克縣農業(yè)園區(qū)(播種時間4月12日、插秧時間5月27日),各地播種、插秧都在同一天結束。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行長8.5 m,8行區(qū),小區(qū)面積為20.4 m2,3次重復。插秧規(guī)格為30 cm×12 cm,3~5苗/穴。移栽后全生育期不進行病害預防,預防潛葉蠅,其它肥水管理等與當地生產田相同。每個試驗點在全生育期內均有專人負責,對各生育期農藝性狀進行詳細調查、記錄。成熟后收獲時,在每小區(qū)中間一行連續(xù)取 10 穴考種,包括株高、穗長、結實率、千粒重等。最后小區(qū)產量實測實收。
1.4? 數據統(tǒng)計
數據采用Excel2013和DPS7.0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品種生育特性和抗性分析
從表1可知,通過對6點次品種生育特性和抗病抗倒伏性匯總分析可知,錢稻5號和齊粳9號生育日數多于黑粳10號,同樣所需活動積溫也多于對照品種黑粳10號。病害調查可知,錢稻5號葉瘟3級,穗頸瘟9級,其他品種未發(fā)現(xiàn)葉瘟和穗頸瘟;倒伏性調查可知,齊粳9號、錢稻5號、黑粳10倒伏程度1級,倒伏率為10%,其他品種未發(fā)現(xiàn)倒伏現(xiàn)象。
2.2? 品種農藝性狀分析
從表2可知,錢稻5號株高最高(121.8 cm),育農粳3號株高最矮(85.8 cm);穗長以齊粳9號最長(19.8 cm),龍稻301和育農粳3號最短(14.8 cm);每穗粒數以黑粳10號最多(102粒/穗),龍粳1951最少(74.3.粒/穗);千粒重以黑科稻1號最重(28.2 g),龍粳1951和華研2最輕(24.8 g);單位面積穗數龍粳1951最多(518.3萬個/hm2),黑科稻1號最少(353.3萬個/hm2);各品種田間結實率都在80%以上,其中以黑粳15最高(92.6%),錢稻5號最低(82.6%)。
2.3? 試驗品種各地產量差異顯著性分析
從表3對各品種六個試驗點進行產量差異顯著性分析可知,黑粳15、育農粳3號、黑科稻1號、綏粳114、龍稻301、黑糯2號、建航211、龍粳1951等8個品種在六個試驗點均與對照黑粳10在0.05水平上顯著增產,顯示了較好的穩(wěn)產性。三江44、錢稻5號2個品種在六個試驗地點均與對照黑粳10在0.05水平上顯著減產。華研2、龍盾32234、齊粳9號3個品種分別在四個試驗地點與對照黑粳10在0.05水平上顯著減產。
2.4? 試驗品種產量分析
從表4對各品種六個試驗點進行產量分析可知,產量最高的為黑粳15(折合產量8 872.5 kg/hm2),共有8個品種產量高于對照品種黑粳10,分別為黑粳15、育農粳3號、黑科稻1號、綏粳114、龍稻301、黑糯2號、建航211、龍粳1951,增產率為5.4%~8.4%;產量最低的為錢稻5號(折合產量7 451.0 kg/hm2),有5個品種產量低于對照品種黑粳10,分別為龍盾32234、齊粳9號、華研2、三江44、錢稻5號,增產率為-2.4%~-9.0%。
3? 結論與討論
黑龍江省地形復雜、低溫冷害成為制約黑龍江省北部高寒區(qū)水稻發(fā)展的限制因子。一些地方存在小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是黑龍江省北部高寒區(qū),受山林、江河等影響更加明顯[5]。本試驗選擇在愛輝區(qū)西崗子鎮(zhèn)、紅色邊疆農場、遜克縣農業(yè)園區(qū)、龍鎮(zhèn)農場、嫩江市繁榮村、五大連池市三合村等六個試驗地點,涵蓋了當地有代表性的水稻種植地點,進行了14個水稻品種適應性鑒定試驗。結果表明:錢稻5號,生育期長于對照、田間感病穗頸瘟9級、產量低于對照9.0%;三江44、齊粳9號、華研2、龍盾32234等產量低于對照,不適合當地種植。黑粳15、育農粳3號、黑科稻1號、綏粳114、龍稻301、黑糯2號、建航211、龍粳1951,增產率為5.4%~8.4%。方差分析表明,這8個品種較對照黑粳10在0.05水平上顯著增產。錢稻5號、三江44等2個品種在六個試驗地點均與對照黑粳10在0.05水平上顯著減產。華研2、龍盾32234、齊粳9號等3個品種分別在四個試驗地點與對照黑粳10在0.05水平上顯著減產。病害調查可知,錢稻5號葉瘟3級,穗頸瘟9級,其他品種未發(fā)現(xiàn)葉瘟和穗頸瘟;倒伏性調查可知,齊粳9號、錢稻5號、黑粳10倒伏程度1級,倒伏率為10%,其他品種未發(fā)現(xiàn)倒伏現(xiàn)象。
綜合分析可知,在愛輝區(qū)西崗子鎮(zhèn)、紅色邊疆農場、遜克縣農業(yè)園區(qū)、龍鎮(zhèn)農場、嫩江市繁榮村、五大連池市三合村等六個代表黑龍江省北部高寒區(qū)試驗地點推薦種植黑粳15、育農粳3號、黑科稻1號、綏粳114、龍稻301、黑糯2號、建航211、龍粳1951等8個品種。
參考文獻:
[1] 劉曉莉,商全玉,楊秀峰,等.2019年五大連池市不同水稻品種比較試驗[J].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20(5):15-17.
[2] 劉立超,謝樹鵬,張廣彬,等.適宜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直播水稻品種的篩選[J]. 中國稻米,2017(3):74-76.
[3] 譚可菲,劉傳增,馬波,等.黑龍江西部直播水稻適宜品種篩選[J]. 中國稻米,2019(1):105-107.
[4] 商全玉,楊秀峰,張習文,等.2017年黑河市不同水稻品種比較試驗[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8(1):11-13.
[5] 楊秀峰.高緯高寒稻作研究回顧與展望[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3(1):134-136.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重點研發(fā)計劃(GA21B002);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東北中心黑河試驗站;黑龍江省水稻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協(xié)同創(chuàng)新推廣體系(黑農委體系(水稻)[2017]1號)。
收稿日期:2022-03-30
作者簡介:商全玉(1982-),男,碩士,副研究員,從事水稻遺傳育種與高產栽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