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基于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辭學“同一”理論,本文以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政治修辭實踐為例,通過話語分析法、詞頻分析法分析其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探究習近平同志在口語政治修辭方面所使用的“同一”技巧,以期為我國政府人員的政治修辭能力提升的研究做出“拋磚引玉”的貢獻。
【關鍵詞】新修辭學? 同一? 政治修辭? 口語
一、引言
政治修辭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公元前466年,西西里島的考拉克斯(Corax)發(fā)明了“修辭”①。那時,修辭依托于戰(zhàn)爭的背景誕生②。在公元5世紀的雅典,由于辯論技巧推動了司法與民主的進程,所以詭辯家(Sophist)開始系統(tǒng)性傳授論辯技巧并展開對于修辭的研究③。
“在西方,口語傳播研究涉及演講辯論、溝通交流、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公共傳播等諸多領域,對西方人的精神、物質交往,對西方國家社會秩序維護、權力體系運行和公共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雹芪鞣皆趪翌I導人口語政治修辭的研究方面主要從“總統(tǒng)修辭”(Presidential Rhetoric)角度出發(fā),例如學者哈福德·瑞恩(Harford Ryan)創(chuàng)著的U. S. Presidents as Orators: A Bio-Critical Sourcebook便以政治演講為分析文本,進行修辭研究。韋恩·菲爾茨(Wayne Fields)在著作Union of Words: A History of Presidential Eloquence中探討了總統(tǒng)政治修辭的策略轉變。
子曰:“言語:宰我、子貢?!痹诖呵飸?zhàn)國時期,孔子便聚焦于“修辭”教學,體現(xiàn)出了修辭的重要意義。歷史上,蘇秦、張儀等更是從政治修辭進行論辯、游說,成為治國之術??梢?,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政治修辭都在治國理政、維護社會秩序等政治話語方面發(fā)揮著獨特作用。
“國家話語能力,既包括話語建構能力,也包括話語理解或話語認知能力。前者包括信息的價值判斷、采集、處理和文本的構建、表達等方面的能力。話語理解能力,則包括對信息的選擇、解析、評價、反饋乃至使用的能力。國家話語能力,不僅包括書面語能力,也包括口語能力,特別是即興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瞬時話語調控能力。”⑤然而,“重文輕言”的文化傳統(tǒng)致使政府人員話語能力多局限在“書面表達”層面,口語政治修辭能力有待提升。
在此語境下,基于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的新修辭學“同一”(Identification)理論,本文以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政治修辭實踐為例,通過話語分析法、詞頻分析法分析其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探究習近平同志在政治修辭方面所使用的“同一”技巧,以期為我國政府人員的口語政治修辭能力提升的研究做出“拋磚引玉”的貢獻。
二、新修辭學“同一”理論概述
(一)理論闡釋
伯克在《動機修辭學》一書中指出,“修辭學的根基源于人類彼此之間存在的隔閡、分歧。正因如此,利用言辭進行勸說的動機為之產生?!雹蘅梢哉f,隔閡、分歧是修辭誕生的必要條件。沒有隔閡、分歧,就無需修辭的存在,其使修辭具有意義。因此,為了達到良好的勸說效果,一定的修辭策略的投入使用成為必然。對于西方經典修辭學而言,消除隔閡在于“勸說”。而對于伯克的新修辭學而言,其則主張以“同一”的方式進行展開,強調勸說主體充分考慮勸說客體的性格、特質、語用習慣等因素實現(xiàn)規(guī)范,“同一”起傳受彼此:
“生活的方式是行為一致;而行為一致則意味著人類通過共同的感受、理念、形象、想法、態(tài)度形成同體”⑦伯克的“同一”理論基于亞里士多德關于勸說的見解。西方經典修辭學以“勸說”為主,伯克的“同一”理念的提出并非是要替代“勸說”,而是對于它的延展、補充。傳受雙方之間建立“同一”關系是“勸說”活動展開的目的與所想要收獲的結果。“同一”囊括了勸說的一切,但又是對于勸說的超越。
西方經典修辭學以“工具性”的態(tài)度對“勸說”進行解讀,而伯克的新修辭學則從“勸說”出發(fā),以“同一”的方式展開了哲學層面的思考。⑧伯克的“勸說”跳脫對于行為的表層研究,并深入人類內在的“態(tài)度”層面進行探討。他指出,“展開勸說的前提條件是,勸說客體必須擁有自由。如果勸說客體受到外界壓迫,修辭則無法發(fā)揮效用?!雹徇@一點與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費斯廷格所提出來的“認知不協(xié)調理論”中“態(tài)度的改變”不謀而同。消解認知不協(xié)調所導致的負面效應需要通過“態(tài)度”或“行為”的改變進行展開,并且所采取的行為必須以個人意愿為出發(fā)點,即需要辨別“內在真實的改變”與“外在虛假的依順”。⑩對于修辭學中的“勸說”而言,亦是如此。只有受者在內在“態(tài)度”層面發(fā)生真實改變,“勸說”的過程才得以結束,效果才得以顯現(xiàn)。對此,伯克試圖通過“同一”的方式進行勸說,以改變受者態(tài)度,進而影響受者行為。
“同一”收納了所有有意識或無意識狀態(tài)下表達動機的內容,如依從與修辭的使用。為了順利達到自我動機的傳達的效果,同一暫時性、部分性地展現(xiàn)受者的理性、感性與動機。11相較于傳統(tǒng)勸說“單線程式”甚至是傳受雙方“二元對立”的特點,伯克的“同一”勸說強調彼此之間的對話、合作、和諧。因為,受者會影響傳者修辭使用的種類、方式等。換言之,受者同樣參與到傳者使用修辭的過程當中。通過受者的反饋,傳者對使用的修辭進行調整。這一點也印證了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主體間性”效果。唯有傳受之間進行對話合作、反饋調整,雙方才會產生“共鳴”般的說服效果。
(二)類別與效用
新修辭學“同一”理論中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即“形式層面”與“內容層面”。本文主要關注“內容層面”的同一。
“內容層面”的同一包括“情感同一”(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對立同一”(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誤同(無意識同一)”(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其中,“情感同一”是指運用人與人之間共有的情感、利益實現(xiàn)認同,此種同一方法最接近亞里士多德的“勸說”?!皩α⑼弧笔侵咐孟嗤臄硨蚍磳B(tài)度形成合力,共同對抗在態(tài)度、觀念、思想、精神等層面不同的另一方。“誤同”又被稱之為“無意識同一”。相對于“情感同一”“對立同一”,“誤同”更為精妙、復雜,更加具有哲學意蘊?!扒楦型弧迸c“對立同一”是在人們有“意識”的情況下展開的同一活動,而“誤同”為之相反,是指人們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展開的同一活動。
在傳播學領域,通過透視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所提出的著名的“人體的延伸”(The Extensions of Man)理論,能夠發(fā)現(xiàn)“誤同”的影子。眾所周知,在麥克盧漢的理論中,其認為報紙是人類視覺,即眼睛的延伸。廣播是人類聽覺,即耳朵的延伸。質言之,媒介已經成為人體的“義肢”。在此語境下,當個體在使用報紙、廣播、電視、鼠標、汽車等媒介時,會誤以為媒介所發(fā)揮的功能,如通過報紙閱讀到新聞資訊、通過電視觀看到國外實事、通過汽車來到另一個地點,是個體自身的能力。但是,實際上,脫離了這些媒介,個體的能力則會受到極大的框限。此類事件都存在一個共同點,即使用某個媒介的個體會對于自身的認識產生誤區(qū),這便是“誤同”。
三、口語政治修辭之“同一”取效探賾
本節(jié)主要從三個維度對習近平政治修辭之“同一”取效進行分析:第一,點明傳受之間在某個點上所存在的“隔閡”;第二,針對“隔閡”的性質、特點等“對癥下藥”,采取相應方法;第三,闡釋此方法所發(fā)揮的實際作用與價值取效。
(一)“隔閡”的體現(xiàn)
伯克指出,“同一”的出現(xiàn)來源于“隔閡”(Division)的產生。因為有“隔閡”,所以要“同一”。在傳播學領域,傳播隔閡與傳播障礙密不可分。傳播障礙包括結構與功能層面的障礙,如傳播各系統(tǒng)功能是否正常、傳播過程是否通暢、傳播體制是否合理等。傳播隔閡則包含個體與群體、成員與組織、世代與世代、組織與組織、文化與文化等之間的隔閡12。在此語境下,口語傳播中的“隔閡”則可以視為認知、理解、思想、觀點、情感、態(tài)度等層面的差異或不同。因此,對于“同一”取效的研究本質上是對于化解“隔閡”的研究。
對于領導人的口語傳播活動而言,其間的“隔閡”主要表現(xiàn)在“編碼者”與“解碼者”之間的信息理解、情感共鳴等出現(xiàn)問題。其中,信息理解取決于傳受雙方在認知圖式(Schema)層面是否吻合。換言之,認知方是否與傳者之間具備共通的知識經驗網絡。而情感共鳴實現(xiàn)的前提是傳受之間是否會出現(xiàn)情感溝壑。無論是信息的理解,還是情感的共鳴都直接作用于傳受之間的“同一”效果。
(二)“隔閡”的化解
本文選取的話語分析、詞頻分析語料為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本次講話具有時間層面的特殊性(100周年)、對象層面的重要性(共青團)、意義層面的深遠性(努力實現(xiàn)中國夢)。習近平同志在本次講話中主要使用了“情感同一”“對立同一”“無意識同一”三種修辭方法。
1.情感同一:立足歷史,贊歌青年
中國共青團是青年團體的先鋒隊,更是中國共產黨堅實的后備軍。對于團員的肯定是實現(xiàn)情感同一的重要基礎。在近6400字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共提及了53次“共青團”、123次“青年”、33次“青春”,充分傳達出對于共青團、團員和青年的信任與期望。并且,以歷史為線索,分別回顧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共青團員們所發(fā)揮的作用與做出的貢獻。通過講述共青團員“舍身革命”“建設祖國”“促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致力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事跡對共青團員們發(fā)出贊許,實現(xiàn)傳受雙方的情感共鳴。例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同志指出,“共青團......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在脫貧攻堅戰(zhàn)場摸爬滾打,在科技攻關崗位奮力攀登,在搶險救災前線沖鋒陷陣,在疫情防控一線披甲出征,在奧運競技賽場奮勇爭先,在保衛(wèi)祖國哨位威武守護......為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貢獻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勛!”通過回顧團員們在不同領域所做出的貢獻,肯定他們的艱苦付出以及所發(fā)揮的作用。
2.對立同一:眾志成城,御侮折沖
根據(jù)《辭?!匪?,“對立”是指“對立面,亦即矛盾的雙方”。在本次講話中,與“對立”相關的內容是指破壞中國主權、損害中國利益、阻礙中國發(fā)展等的話題元素。習近平同志通過列舉“鴉片戰(zhàn)爭”“保護母親河”“脫貧攻堅”“搶險救災”等具體事例彰顯出廣大共青團員在不同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困難時的無所畏懼、英勇向前的精神,從相同的立場出發(fā),助力于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實現(xiàn)。例如,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指出,“共青團......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踴躍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積極參加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打倒軍閥、抗日救亡、推翻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偉大斗爭中沖鋒陷陣,展現(xiàn)出不怕犧牲、浴血斗爭的精神風貌。”通過具象化敘事的手法描繪出中國青年勇挑重擔、浴血奮戰(zhàn)的宏偉圖景,強調青年群體在抵御外敵、促進祖國發(fā)展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此外,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共使用2次“犧牲”、4次“困難”、6次“擔當”、7次“使命”、8次“斗爭”、9次“征程”、10次“信念”、14次“團結”,表明中國的未來發(fā)展同樣充滿挑戰(zhàn),需要廣大青年團員團結一心,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繼續(xù)奮力前行。
3.無意識同一:擬態(tài)交流,增固關系
無意識同一強調在說服性傳播過程中編碼者使用相關語用技巧,使解碼者在無意識作用下形成態(tài)度、立場、想法、情感等層面的認同。從語詞使用的角度出發(fā),國外領導人在發(fā)表公眾演講時最常使用到的人稱詞匯是“We”“Us”“Our”。此類詞匯的運用能夠拉近傳授雙方的距離。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共使用5次“我們”。在不同語境下,“我們”亦指射不同含義。具體如下:
(1)“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就是要激勵廣大團員青年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奮勇前進。”
此處的“我們”是指全體中國人民,既包含了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共青團、團員,又囊括了所有中國群眾。簡單的兩個字既折射出大國風范與強國力量,凸顯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的現(xiàn)實意義與時代價值,又能夠傳達出領導干部對于黨員和群眾的平等態(tài)度與尊重之情,暗示中國共產黨與民族、人民的命運相連、休戚與共。
(2)“我們黨用‘共產主義為團命名,就是希望黨的青年組織永遠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地上,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黨的光輝旗幟指引青年,用黨的優(yōu)良作風塑造青年?!?/p>
此處的“我們”是指中國共產黨,強調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青年學習、成長與發(fā)展的模范與表率,是共青團發(fā)展的引領者。暗示共產黨與共青團共同進退、共生共榮。
(3)“我們是未來的黨,而未來是屬于青年的。我們是革新者的黨,而總是青年更樂于跟著革新者走。我們是跟腐朽的舊事物進行忘我斗爭的黨,而總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爭中去?!?/p>
此處的“我們”是指青年團員。通過三個排比句進行謀篇布局,在彰顯出黨的角色定位、責任義務的同時,強調中國共產黨與青年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青年人在實現(xiàn)理想、攻堅克難中所發(fā)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塑深厚的同一關系。
四、結語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通過運用“情感同一”“對立同一”“無意識同一”的政治修辭技巧,實現(xiàn)了傳受雙方之間的信息理解與情感共鳴。通過“立足歷史,贊歌青年”“眾志成城,御侮折沖”“擬態(tài)交流,增固關系”的方式鞏固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共青團、黨員與團員、領導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關聯(lián)。當然,除了上文所闡述的修辭技巧,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還運用了其他修辭手法,如“插入式引用”(中華民族始終有著“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傳統(tǒng),始終有著“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懷,始終有著“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的信念,始終有著“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的期待)、“直引式引用”(李大釗說過:“青年者,國家之魂?!保?,在實現(xiàn)一語中的效果的同時,使得講話內容更具說服力、感召力與吸引力。
注釋:
① 舒國瀅.西方古代修辭學:辭源、主旨與技術[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1(04):33-52+158.
② 汪子嵩等.希臘哲學史(第二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8.
③ 徐生權.傳播學:追溯柏拉圖還是抗擊柏拉圖?——從一本書的大陸、臺灣兩個譯本的差異說起[J].國際新聞界,2019,41(05):166-176.
④ 李亞銘,王群.口語傳播學:一個亟待建構的新學科[J].編輯之友,2014(07):65-69.
⑤ 陳汝東.論國家話語能力[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8(05):66-73.
⑥ Burke, Kenneth. A Rhetoric of Motiv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146.
⑦ Burke, Kenneth. A Rhetoric of Motiv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21.
⑧ 李鑫華.博克新修辭學認同說初探[J].外語學刊,2001(01):54-58.
⑨ Burke, Kenneth. A Rhetoric of Motiv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50.
⑩ [美]菲利普·津巴多, 邁克爾·利佩著, 鄧羽, 肖莉, 唐小艷譯. 態(tài)度改變與社會影響[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8, 99.
11胡曙中. 西方新修辭學概論[M]. 湖南: 湘潭大學出版社, 2009, 269.
12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9.
作者簡介:胡康,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文?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