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
【內容提要】Vlog新聞是主流媒體適應新媒體語境的創(chuàng)新之舉,而在Vlog新聞中記者的口語傳播能力影響著傳播質量與效果。本文則運用接受美學相關理論分析闡釋Vlog新聞中記者在內容、技巧、傳達層面的口語傳播策略與契合語境、傳遞意義、體現(xiàn)價值的口語傳播原則,以此提高新聞從業(yè)者的專業(yè)能力,為主流媒體在數(shù)字化時代吸引受眾、輿論引導助力。
【關鍵詞】接受美學? 口語傳播? Vlog新聞
Vlog又叫視頻網(wǎng)絡日志,它形式生動有趣、視聽語言豐富多樣,視頻具有個性化、碎片化等特點,符合當下傳播趨勢,也深受年輕人喜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表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chuàng)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yè)態(tài)、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①隨著Vlog新聞首次在2018年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博鰲行Vlog》中的運用,以及2019年康輝、剛強出鏡的《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Vlog的刷屏走紅,Vlog新聞成為主流媒體更新新聞報道理念、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形式的新實踐。我國學者廖忠祥曾表示,傳媒及整個人類社會正在邁進視頻天下的大時代。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提道: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wǎng)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9.95億,較2021年12月增長2017萬,占網(wǎng)民整體的94.6%。②長、短視頻的崛起,有效拓展了主流媒體進行創(chuàng)新性傳播的渠道,極大豐富了媒體多元化、個性化的傳播手段,其中,Vlog新聞成為各主流媒體適應媒介融合環(huán)境、打造全媒體體系的創(chuàng)新之舉。
口語傳播是人類最原始的信息傳播方式,古今中外,口語傳播在人類歷史發(fā)展演進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早在《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中就記載道:“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美國學者沃爾特·翁(Walter J.Ong)在《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語詞的技術化》中表示,電子時代是次生口語時代,次生口語時代是以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為媒介的虛擬的、仿真的公共對話。在此背景下,主流媒體新聞輿論引導要想實現(xiàn)從“聽得到”“聽得懂”到“聽得進”“聽進去”的飛躍,這就需要記者加強口語傳播能力,優(yōu)化口語傳播效果。因此,本文將運用接受美學相關理論為Vlog新聞中記者的口語傳播提供發(fā)展思路。
一、“走向讀者”的視角
20世紀60年代,以姚斯發(fā)表的《作為向文學科學挑戰(zhàn)的文學史》一文為標志,接受美學這一全新的理論視角逐漸走入公眾視野。接受美學另一位重要理論家是伊瑟爾,他的代表作《本文的召喚結構》從微觀層面豐富了接受美學理論。接受美學圍繞作品與讀者的關系問題、文學接受活動與作品的內在結構、文學接受的心理機制③等問題提出了以期待視野、召喚結構、隱含的讀者為代表的美學理論。
2018年,中國國際電視臺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推出的《CGTN博鰲行Vlog》是我國媒體Vlog新聞的首次實踐。2019年兩會期間,各大主流媒體用Vlog報道新聞的形式逐漸興盛起來,人民網(wǎng)、央視網(wǎng)、CGTN等都推出了兩會Vlog,《中國日報》記者彭譯萱的《VLOG:小姐姐的兩會初體驗》還獲得了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Vlog新聞真正刷屏走紅是在2019年11月11日,由央視新聞推出的《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Vlog頻登熱搜,成為網(wǎng)友熱議話題。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記者聚焦武漢抗疫行動,其中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的張竣《武漢觀察》系列Vlog,豐富的報道題材、鮮活的出鏡形式、幽默的表達令人耳目一新。現(xiàn)在Vlog新聞仍是各大媒體報道新聞的形式之一。
接受美學所主張的以讀者為中心、走向讀者的研究方法恰恰為傳播學的效果研究指明了方向。④學者祁林也認為對受眾研究的共同關注,尤其使接受美學和傳播學在理論上有了一定的共通互動的基礎。⑤對于傳媒行業(yè)而言,如何準確地與目標受眾建立橋梁?怎樣吸引人數(shù)相對較少而專注的受眾?這就要求我們真正站在受眾的立場和角度來看待信息革命。⑥口語傳播學探討的是一種話語方式,即研究人們如何最恰當?shù)乩每谡Z形式以及其他副語言形態(tài)來影響受眾,如何使人在思想、觀念、行為、行動上產(chǎn)生改變,⑦基于此,本文從受眾的視角出發(fā),探討新媒體環(huán)境下Vlog新聞中記者如何做到高質量的口語傳播,實現(xiàn)良好的口語傳達效果,以期提升主流媒體新聞從業(yè)者專業(yè)素質與業(yè)務能力。
二、接受美學與Vlog新聞的口語傳播策略
Vlog新聞中記者的口語具有日常生活的接近性、傳遞信息的價值性和適應傳播環(huán)境的語境性等特點,結合口語生成到受眾接收的過程,Vlog新聞中記者的口語傳播策略可以從內容、技巧與傳達這三個維度進行分析??谡Z內容維度是衡量傳播質量的核心標準,口語技巧維度是口語傳播者語言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口語傳達維度對傳播效果的影響至關重要。
(一)口語內容層面:挖掘新聞信息,滿足受眾期待視野
姚斯受到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關于“前理解”內涵的啟示,提出了“期待視野”。他認為在接受活動中,讀者會帶著原有的經(jīng)驗和理解對文本產(chǎn)生一種期待,讀者并非一無所知或一片空白地閱讀作品,性格、價值觀、文化背景、生活閱歷、文學藝術修養(yǎng)等都綜合影響讀者在閱讀時的審美期待視野,這種期待分為定向期待和創(chuàng)新期待。在Vlog新聞中,定向期待是指受眾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認知和事先了解的新聞相關背景、同類新聞的內容等,在觀看Vlog新聞時會逐漸驗證自己的預期和想法,并逐步完善對新聞事件的認識以滿足期待。創(chuàng)新期待是指Vlog新聞的視頻內容、結構、視聽語言等超出受眾原有的審美經(jīng)驗,更新、擴大了受眾的期待視野。根據(jù)期待視野,在Vlog新聞中,記者需要注重口語內容層面以滿足受眾的審美期待。
一是從縱向上把握新聞,以實現(xiàn)定向期待。Vlog新聞最基本的要求是準確呈現(xiàn)新聞內容,這要求記者充分了解新聞相關信息,而新聞現(xiàn)場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這對記者在新聞現(xiàn)場邏輯清晰、內容翔實地進行信息傳達提出了挑戰(zhàn)。2021年11月16日中美兩國元首舉行視頻會晤,盡管時間緊且是重大的時政新聞,《大國外交最前線》系列Vlog中康輝仍用高質量的口語介紹了此次中美元首視頻會晤相關情況。從會晤現(xiàn)場準備工作的介紹,到兩國元首互致開場白之后的要點梳理和上半場結束的概括銜接,再到下半場結束后采訪外交部副部長,最后對整個新聞事件進行總結,康輝既有對事件的基本內容介紹,又有個人總結與深挖,讓受眾全方位了解新聞事件,滿足了受眾對此新聞的定向期待。
二是從橫向上拓展新聞,以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期待。不同于電視新聞報道,新媒體環(huán)境下Vlog新聞視頻內容更多元化,借助富有網(wǎng)感的視聽語言和輕松自然的話語表達,記者要從多角度思考和新視點挖掘的口語傳播思路出發(fā)尋找新聞中新穎點和受眾欲知點,以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期待。張竣《武漢觀察》系列Vlog內容聚焦市民迫切想知道的問題和關心關切的疑慮,“中國的‘基建狂魔都是超人嗎?”“護士小姐姐顧得上吃飯嗎”“武漢抗疫一線醫(yī)生是如何休息的”“武漢居民現(xiàn)在這樣買菜”等Vlog極具吸引力,受眾看到的是來自一線且獨特的信息,滿足了受眾好奇心,這得益于張竣無論是在視頻中采訪提問還是自己感想觀點的抒發(fā),都是站在受眾的角度挖掘新聞不一樣的信息點。
(二)口語技巧層面:持續(xù)吸引受眾,發(fā)揮“召喚”作用
伊瑟爾認為文學文本結構具有“空白”和“否定”兩大特征,召喚結構正是在讀者與文本結構的矛盾運動中產(chǎn)生的。所謂“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實寫出來的或未明確寫出來的部分,它們是本文已實寫出部分向讀者所暗示或提示的東西。⑧讀者閱讀以文本內容為依據(jù),通過能動性的發(fā)揮不斷填補文本中的“空白”。同時,文本不僅會打破讀者固有的想法,還能更新讀者某種審美期待,這正是文本結構之“否定”的作用。閱讀就是讀者不斷填補“空白”和“否定”原有觀念、更新審美期待的過程,這一過程讀者會不斷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調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參與文本理解和意義構建中,這也是召喚結構的作用?;诖?,Vlog新聞中記者可以通過提高口語互動性來強化視頻的召喚功能,不斷調動受眾積極性,吸引受眾注意力。
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提出了“生產(chǎn)者式文本”概念,他認為生產(chǎn)者式文本既有讀者式文本的易讀性、通俗性,又有作者式文本的開放性、可參與性,受眾既能容易地把握文本,又提供了參與文本意義構建的空間。Vlog新聞中記者可以通過增強受眾意識、改變傳播語態(tài)來提高口語的互動性,以此發(fā)揮生產(chǎn)者式文本優(yōu)勢,提高受眾參與度和積極性。例如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的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Vlog中,針對網(wǎng)友的微博留言提問,記者江雨晨通過采訪和現(xiàn)場所見所聞的即興抒發(fā)對其進行解答,雖然傳者與受眾不是直接對話,但是記者的這種互動意識同樣能吸引受眾積極參與到傳播過程中。再如其他的Vlog新聞中,“哈嘍,小伙伴們早上好”“大家知道嗎?”“網(wǎng)友關心的”“一起來揭秘”等互動式表達強化了視頻的召喚力,讓受眾有強烈“對我說”的對象感,這種傳者與受者的親切互動,增加了受眾黏性。
(三)口語傳達層面:貼合傳播對象,預設潛在讀者
創(chuàng)作過程中受到創(chuàng)作動機、文本內涵和選材等影響,作家會預想將作品具體化并能實現(xiàn)作品意義的讀者。這一讀者受限于文本結構又對文本創(chuàng)作起到能動作用,對此伊瑟爾提出了“隱含的讀者”這一概念。“在小說寫作過程中,作者頭腦中始終有一個隱含的讀者,而寫作過程便是向這個隱含的讀者敘述故事并進行對話的過程。因此,讀者的作用應當說已經(jīng)蘊含在文本的結構之中。”⑨美學學者朱立元對此概念又提出了與創(chuàng)作發(fā)生直接關系的讀者概念,即“潛在的讀者”。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jù)現(xiàn)實讀者的審美水平、閱讀習慣、能力以及反饋等,了解現(xiàn)實讀者的閱讀需求與傾向,從而在心中形成作品的潛在讀者,以此完成創(chuàng)作。傳媒行業(yè)的內容生產(chǎn)同樣需要關照受眾,正如丹尼斯·麥奎爾(Denis McQuail)在《受眾分析》一書中寫道:“盡管如此,他們同樣需要對其受眾有所了解,實際的解決之道,就是對人際交往中親戚、朋友們的反應和看法予以特別關注?!雹庖虼耍浾咭朴诜治龊土私鉂撛谑鼙娞攸c與需求,提高口語傳播針對性。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絡用戶海量的口語實踐推動了次生口語文化進一步向日常、個體、泛娛樂和互動的方向演進,并滲透到語體結構的各個方面。11針對Vlog新聞的潛在受眾特點、審美需求和接受傾向,記者的口語傳播要做到“輕、鮮、活”。首先,“輕”是指口語簡潔明了,少用復合句與難句,將新聞事件作口語化、輕量化處理,使信息符合高效、便捷的新媒體時代傳播需求。例如新華社記者張揚在2022年3月8日推出的《張揚帶你看兩會》Vlog中,張揚將外長記者會的相關信息化繁為簡,用“有主張,有態(tài)度,有溫度”這三個詞進行總結,又分別對“三有”展開詳細解讀,從宏觀總結到微觀介紹,讓受眾對外長記者會中傳遞出的外交政策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其次,“鮮”是指記者語言要具有網(wǎng)感,合理使用流行語,遣詞造句給受眾新鮮感。例如“央視新聞,我用心,你放心”“大國外交最前線,有點有面繼續(xù)見”“大國外交最前線,這里也是我的最前線”等話語網(wǎng)感十足,通過通俗化的用詞和押韻的句式拉近了新聞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最后,“活”是指語趣,記者要用輕松、幽默的表達吸引觀眾?!吨袊請蟆酚浾吲碜g萱既會“拋?!币矔敖庸!?,她的Vlog讓受眾在幽默、親和的語言風格下獲得新聞信息,讓受眾有持續(xù)“追更”的欲望。
三、接受美學與Vlog新聞的口語傳播原則
借助新媒體平臺優(yōu)勢與流量加持,Vlog新聞成為主流媒體進行新聞傳播的有力方式。記者作為Vlog新聞的傳播主體,除了運用上述口語傳播策略之外,還需秉持契合語境、傳遞意義和體現(xiàn)價值的口語傳播原則,以更好地掌握網(wǎng)絡空間話語權,承擔網(wǎng)絡輿論引導與信息傳播的職責。
(一)契合語境
文學活動中作者要有意象--語符思維,即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要把心中的各種意象轉化成合適的文字語言,實現(xiàn)意象。語符思維的方法之一就是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使語言貼合具體語境。根據(jù)弗雷格的語境原則或維特根斯坦對語言意義相關論述可知,口語傳播同樣要遵循契合語境的原則,契合語境原則要求記者不僅“身”在新聞現(xiàn)場,“心”更要融入現(xiàn)場,這樣的口語才更有感染力。例如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的《林海情》Vlog中,記者跟著護林員辛大叔體驗護林工作,辛大叔喝了一口記者給的咖啡之后說:“(喝咖啡)對于我來說趕上過年了?!庇浾唏R上接話說:“如果沒有你們在這護林的話,我們在北京喝的咖啡里可能會有沙子。”記者說的這句話就是貼合語境的表達,一方面根據(jù)辛大叔的語義,運用逆向思維表達了護林員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表達出護林員對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