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大畢
在福建省霞浦縣牙城鎮(zhèn)前樓村至楊家溪村之間,有一條長約2.8公里的王頭陀嶺,被人們稱為“閩浙政廉路”。
據(jù)《福建通志》載,王頭陀嶺系開辟于秦漢時期的(閩浙)古道,到唐代時期,朝廷為了便于鞏固疆域、調(diào)兵遣將、促進貿(mào)易和運送貢品等,古道建設(shè)進入鼎盛時期,在全國主要道路上設(shè)置驛站、驛道。而這段古道,就是在這個時期改建為官道,即驛道,是古時福建通向省外的四條通道之一,也是閩東、閩南一帶文人墨客上京求名或促進商旅貿(mào)易的主要通道。
據(jù)《福建歷史地理志》載,這條古驛道最早為秦漢時期所建,至唐末越王錢镠在此屯兵時拓寬,南宋嘉定十五年前后,長溪知縣楊志再修,清嘉慶九年福鼎王紹勤重修,“民國”首任知事王邦懷、王邦彥弟兄再次出資修繕等。在多次的維修中,其中規(guī)模最大一次,應(yīng)是王邦彥了,“民國”版《霞浦縣志》中比較詳細的記載:“清光緒中,城紳王邦彥獨創(chuàng)(修)費八百余金。”從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它雖歷經(jīng)了臺風暴雨沖刷,但至今錢王嶺保存尚好。
王頭陀嶺路面寬度在2.5米左右,全部采用楊家溪中的鵝卵石和青石雜塊拼砌而成,階梯高低適度,依山勢而建,稍有平緩之處,采用“拱包式”砌法。路面中間稍稍凸起,均成半圓形,雖然是鵝卵石,但拼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其中多處險要之地,沿山勢鑿巖為階,或?qū)r石鑿平為路,或架設(shè)石板和石護欄,或鑿巖洞以石條為梁架,然后再鋪石板以拓寬路面,遇山澗時,便靈活地建碇步橋(青龍橋、下馬橋)、遇小溪建橋(通浙橋、碇步橋),整條嶺蜿蜒而上,雖飽經(jīng)風雨沖刷與浸泡,但質(zhì)地格外剛硬,經(jīng)得起成千上萬人的踏踩。
當看到這些,不禁讓我思緒萬千……沒想到腳下蜿蜒的王頭陀嶺,會修得如此從容、得體。更讓我想到,當時主持筑路的官員要么是這方面的行家,要么是他所召集的道路勘測人員素質(zhì)不凡,他們善于巧借山勢開山筑路。在筑路的過程中,對行路者的體恤關(guān)切之心,不僅蘊含在那緩緩上升的石階之中,而且連挑山工停歇遮陰之事也考慮在內(nèi)。每間隔一挑肩的距離就種上一棵香楓樹,據(jù)說這些香楓樹,在春夏之季過往的行人能納涼,挑山工挑一肩就能在樹下歇息;秋冬之季楓葉紛紛飄落在路上,起到保護路面不結(jié)冰又能防滑的作用。再加上路的兩邊有小溪相伴,一側(cè)是小溪,一側(cè)是肩楓,即使是晴天,小溪里也流著從山上淌下來的清泉,構(gòu)成“涓涓細流如鳴琴”的人間美景。
那么,“王頭陀嶺”為何又被稱為“閩浙政廉路”呢?這得從嶺中的藏銀洞或藏金洞說起。據(jù)村民介紹,在錢大王嶺古驛道旁邊的山崖巖石上、古橋邊、山頂?shù)忍?,鑿有大小不一的幾十個小石洞,分別用來藏著金條和銀圓,而這些金條和銀圓是當時修建驛道施工時所剩余的。負責工程的官員們將這些余錢,分別裝進這幾十個小石洞里,然后用泥封存。隨著年月的流逝,石洞上漸漸長出小草來。
為了讓幸運兒能夠發(fā)現(xiàn),他們在嶺中的山崖中題刻著許多尋寶詩,在詩中暗示藏金銀的地方。其中,有一塊兒銀詩石刻已經(jīng)風化,但有心人依稀能夠讀懂并領(lǐng)會詩意,并找到藏金銀的位置。當?shù)亓鱾髦@樣“行人抬轎拿不到,不高不低的人才能拿到”“誰能跳過十八跳,路邊銀圓用籮挑”等坊間順口溜,結(jié)果有幾首銀詩被破譯,在試劍石旁和下馬橋及通浙橋旁相繼被人尋得銀圓,驗證了坊間的傳說。
從此,這些藏銀的洞就被村里人稱為“藏銀洞”。念氏族人認為當年組織修路的官員很廉潔,品德高尚。為了教育子孫清廉做人,便把這條嶺稱為“閩浙政廉路”。
每當想起“閩浙政廉路”,它讓我想起西安碑林中刻錄的一則明代的36字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碧热粑覀兠總€人都能做到不貪不腐、清正廉潔,讓清廉深深地扎根在我們的心目中,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增強廉潔意識,守好廉潔底線,廉潔之我,奮斗之我,肩負著歷史責任與擔當。那么,我們?nèi)松牡缆穼翘故師o窮,將會譜寫出絢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