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青 康建強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芙蓉以其高雅清白之姿成為歷代文人喜愛吟詠的對象。早在《詩經(jīng)》《楚辭》中,“芙蓉”意象便已初步形成,奠定了古典詩歌中“芙蓉”意象的基本審美內(nèi)蘊。魏晉時期,“芙蓉”意象被進一步拓展深化;至唐代,“芙蓉”意象走向全面興盛??偟膩砜?,“芙蓉”意象的象征意義基本表現(xiàn)為女性寓意、男女戀情、高潔品格、隱士情懷四個方面,幾種意義重疊錯雜,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特有的“芙蓉”意象。
一、先秦兩漢詩歌中“芙蓉”意象的表征
芙蓉,又稱“蓮”“荷”。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長河里,“芙蓉”意象最初可追溯至《詩經(jīng)》《楚辭》?!对娊?jīng)》時代,芙蓉因其多籽的特征被人們了解,但因缺乏科學知識,植物的種種特性被神秘化,生命崇拜便應運而生。此外,芙蓉還以其潔白、芬芳等特征深得文人喜愛,成為表達男女戀情及君子高潔品行的象征。先秦兩漢詩歌中的“芙蓉”意象所指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一)男女戀情
《詩經(jīng)》中描寫芙蓉的作品主要有《鄭風·山有扶蘇》和《陳風·澤陂》兩首?!渡接蟹鎏K》:“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北藭r,“山”與“隰”已經(jīng)帶有男與女的象征意味,正如《大戴禮記》所言:“丘陵為牡,溪谷為牝。”隰中的芙蓉,自然沾染了女性色彩。孫作云認為,這是一首“男女歡會節(jié)日之詩”(孫作云《詩經(jīng)與周代社會研究》)?!胺鎏K”與“荷華”為青年男女幽會營造出一個溫馨的環(huán)境,隰中的朵朵芙蓉引起少女對美好戀情的無限向往,芙蓉也因此積淀了男女情愛的象征意味?!蛾愶L·澤陂》是一首書寫女子在水澤之畔戀念意中人的情歌:“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贝颂?,“蒲”與“荷”分別比喻男與女。詩歌以蒲、荷起興,念及思美人之情,女子看見水邊相伴而生的芙蓉、蒲草,便想到了自己思戀的情人,“芙蓉”意象的戀情象征意味更加明顯。自古以來,人們就有以花贈送意中人表達愛戀的習俗,《楚辭》中亦不乏此類場景。屈原的《九歌·大司命》中有“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九歌·山鬼》中有“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等??梢姡收巯慊ㄋ徒o自己的意中人,寄托了人們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在《九歌·湘君》中,主人公湘夫人亦有意“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芙蓉寄托著湘夫人的繾綣情思,她以此為媒,等待著湘君的到來。
在樂府民歌中,描寫芙蓉最為著名的便是《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苯媳滩ㄖ?,魚兒在蓮下暢快嬉游,描繪出一幅動人的采蓮圖。此外,“蓮”和“魚”還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即男女情愛。聞一多認為:“‘蓮諧‘憐聲,這也是隱語的一種,這里是魚喻男,蓮喻女,說魚與蓮戲,實等于說男與女戲?!保勔欢唷豆旁娚耥崱罚┣嗄昴信g含蓄而又單純的愛戀,在這場魚兒在蓮葉之間相互嬉戲的場景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對魚兒在蓮葉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描寫,也可以作這樣的解釋:采蓮的女子滿懷心事,心里想著惦念的男子,因而抬眼望去,便四處都是象征著男子的“魚”了,生動地傳達出女子對愛情的憧憬與渴望。
(二)生命崇拜
《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蕑。有美一人,碩大且卷?!编嵭J為:“蒲以喻說男之性,荷以喻說女之形體也?!保ㄗP銠唷丁丛娊?jīng)〉正義》下)這里將荷花大而美的花冠比作女子之形體,流露出先民們對女子碩大之美的贊賞。從深層意義來講,“芙蓉”意象還體現(xiàn)了古人對其所蘊含的生命力的推崇。因為芙蓉之蓮蓬多籽,所以在原始思維的引導下,先民們見到芙蓉便會聯(lián)想到它強大的繁殖力和多籽的功能,祈盼女性自身也擁有如芙蓉一般的生育能力。先民們以眼見的物質(zhì)來傳達隱含在其中的意義,而這些花便成了他們精神的寄托,寓有多子多福的意義。這種美好的意義歷代傳承而不衰,直到今天仍有在新婚夫婦的被子中夾上紅棗、蓮子的習俗,寄托“早生貴子”的美好愿想。
(三)高潔品格
楚地山水秀美,生活在此的屈原尤其擅長用花草托寓己志,對芙蓉反復詠嘆。屈原所處的時代,楚王被讒佞奸邪所迷惑,不辨忠奸善惡,在小人挑撥之下,他遭受到楚王的冷落和誤解。于是,屈原“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以荷明志,用荷葉制上衣,用芙蓉作下裳,穿上這樣芳香四溢的衣裳,來表明自身品行之高潔,不與小人同流合污的心志。正如王逸所言:“言己進不見納,尤復裁制芰荷,集合芙蓉,以為衣裳,被服愈潔,修善愈明?!保ā冻o章句》) 一襲潔白芬芳的荷衣,成為屈原高潔品格的象征。
屈原不僅以荷為衣,還以荷為屋室,又雜植芙蓉菱荷,使得身邊環(huán)境皆為芳草。例如,《九歌·湘夫人》中的“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招魂》中的“芙蓉始發(fā),雜菱荷些”。這不僅是出于對芙蓉的喜愛,還是向世人傳達一個信號—不管世事如何紛雜,小人如何詆毀,我自與芙蓉相伴,在這滿溢芬芳之地繼續(xù)完成政治理想,從中我們仿若能看見一襲荷衣的屈原向我們走來。他雖身陷污濁的政治泥潭之中,對現(xiàn)實社會充滿失望,但自身所要堅守的志趣使得他絕不向生活妥協(xié),應如芙蓉一般遠離這惡俗的社會,只與芙蓉相伴。在此種境況之下,芙蓉顯然已經(jīng)成為屈原的心靈寄托,成為他理想政治生活的象征。
二、魏晉南北朝詩歌中“芙蓉”意象表征的深化與拓展
魏晉之際,詠物詩興起。詩人們在物體的色彩、形態(tài)方面大加描摹,更加突出了物體本身的審美性。受此影響,芙蓉開始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存在,如江淹的《采菱曲》:“秋日心容與,涉水望碧蓮?!边@樣生動鮮活的詩句,使芙蓉各具色彩,形成視覺上的美感。然而,除去詠物詩中的“芙蓉”意象是作為獨立審美對象存在,大多數(shù)詩歌中的“芙蓉”意象仍然用于抒發(fā)詩人自身的情懷、抱負?!败饺亍币庀笤诶^承前代戀情象征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拓展,成為隱士情懷的象征。
(一)男女戀情
芙蓉作為男女戀情的象征在魏晉時期成為共識,主要體現(xiàn)在南朝民歌中?!段髦耷罚骸伴_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鄙徎ǔ蔀槊利惻拥幕?,詩歌以“蓮子”雙關“憐子”,婉轉(zhuǎn)地表達出西洲女子對情人的思念?!蹲右顾臅r歌》其十四:“青荷蓋淥水,芙蓉葩紅鮮。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這幾句詩出自“夏歌”,詩歌以“青荷”“芙蓉”起興,呈現(xiàn)出青年男女相見生情、陷入其中的過程。在此,芙蓉既是傳情達意的媒介,又是女子嬌艷美麗的化身。到了“秋歌”中,二人終于修成正果,女子卻不得不與郎君相別,每日苦苦相思,只能“處處種芙蓉,婉轉(zhuǎn)得蓮子”。此處以“蓮”雙關“愛憐”,寄托了女子思念郎君的深情,加深了全詩含蓄柔婉的意境,情意纏綿,宛若親見。這首民歌按“春夏秋冬”為序,通過四時景物、自然氣象的變化,婉轉(zhuǎn)地抒寫了青年男女相戀至結合的歷程,以清新、浪漫的色彩表現(xiàn)生活,從而真正達到了“傳情以婉”的藝術境界,體現(xiàn)出南朝民歌清新自然的藝術特色。
(二)隱士情懷
魏晉之際,哲學思辨較為發(fā)達,名士們雅集清談,以詩談玄成為風尚。詩人們普遍具有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崇尚超逸曠達,經(jīng)常登山臨水,借山水暢抒情志。在自然山水之中,芙蓉成為競相詠頌的對象,表現(xiàn)出詩人們逍遙的人生理想。恰如宗白華所言“晉人向外發(fā)現(xiàn)了自然,向內(nèi)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深情”(《美學散步》)。作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以五言詩聞名于世,其《雜詩》“列車息眾駕,相伴綠水湄。幽蘭吐芳烈,芙蓉發(fā)紅暉”為我們展現(xiàn)出一幅頗為清麗的落日芙蓉圖。詩人遣車出游之際,偶見碧波蕩漾,水邊幽蘭與芙蓉搖曳生姿,不覺忘記歸家。此詩借助“幽蘭”“芙蓉”意象,透露著詩人寄情山水、回歸自然的樂趣。曹植亦有《芙蓉池詩》“逍遙芙蓉池,翩翩戲輕舟。南陽棲雙鵠,北柳有鳴鳩”,芙蓉池上,輕舟緩行,詩人以一種平淡、逍遙的筆調(diào),呈現(xiàn)出自己清虛恬淡的審美意趣。此外,還有庾肩吾的《第四賦韻東城門病》:“不看授疆掌,唯夢蓮花池。”詩中將“授疆掌”與“蓮花池”進行對比,更是明顯地以“蓮花”意象來寄寓詩人遠離官場、返歸自然的愿望,蓮花也成為隱士情懷的象征。
三、唐代詩歌中“芙蓉”意象的興盛與深化
“芙蓉”意象在唐代的詩歌運用上達到興盛時期。在此期間,“芙蓉”意象的戀情象征已成為固定意義,在多數(shù)詩歌中都有體現(xiàn)。皇甫松的《竹枝》中有“芙蓉并蒂一心連,花侵槅子眼應穿”,蘇郁的《步虛詞·十二樓藏玉堞中》中有“十二樓藏玉堞中,鳳凰雙宿碧芙蓉”,等等。此外,“芙蓉”意象在沿襲前代意義的基礎之上,結合唐代世風的變化,又呈現(xiàn)出新的審美風貌,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
(一)佳人寓意
用芙蓉來象征女性大致始于《詩經(jīng)》,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文人們把這種運用承襲下來。在唐詩中,女性形象得到極大豐富,不僅有勞動婦女、宮女,還有青樓舞姬、貴婦等。這些女子雖然身份、地位相差懸殊,但都擁有芙蓉般嬌艷的面容。例如,《長恨歌》中的楊貴妃“芙蓉如面柳如眉”,《簡簡吟》中的蘇家小女“芙蓉花腮柳葉眼”等。“芙蓉面”“芙蓉腮”都是對女子容貌的贊美。在唐代,“牡丹”為世人所愛,詩人卻不選牡丹喻美人,牡丹雖富貴華麗,卻少了芙蓉的清麗婉媚之姿。當女子擁有芙蓉之姿以后,她們所處的環(huán)境也漸漸都沾染了芙蓉的韻味,“燈前自繡芙蓉帶”(王建《老婦嘆鏡》),“漸看春逼芙蓉枕”(孟浩然《除夜有懷》),“芙蓉帳底奈君何”(李白《對酒》),這些與女性相關的閨房詩句,無不充盈著女性的柔美氣息。
(二)政治理想
自先秦起,芙蓉便被看作是香草的一類,文人們與之為伴以表示心志的忠貞。到了唐代,在開放、繁榮的社會環(huán)境下,文人們更加熱衷于參與政治,在詩歌中經(jīng)常通過芙蓉以褒揚清明的政治生活、歌詠太平盛世。他們于庭院之中遍植芙蓉,通過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心志,也經(jīng)常在詩歌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志向、抱負,如李白的《古風》其十六:“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詩人將“寶劍”“蛟龍”“雷騰”這種陽剛豪邁的意象與“芙蓉”放置在一起,表現(xiàn)出自己的政治豪情及盛唐時代氣象壯闊的精神風貌。
由于詩人們身在官場,于宦海之中起落沉浮,其中的喜樂苦悲自然體驗得極其真切,因此他們寄托情感的產(chǎn)物—芙蓉,也必然承載著他們更多的悲喜?!皻埡伞薄扒锷彙薄皵『伞钡刃碌囊庀蟛粩喑霈F(xiàn),白居易在《龍昌寺荷池》中就曾用殘荷意象來表達自己在官場失意的感受,“冷碧新秋水,殘紅半破蓮。從來寥落意,不似此池邊”。秋天的寥落、蕭瑟景象本就容易引起詩人的憂思,而在此時,詩人面對一池秋水,半塘殘荷,凄涼、惆悵之感一起涌上心頭。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曰:“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痹娙藘?nèi)心充滿惆悵,荷花亦沾染上了世俗情感。對比出水芙蓉的清麗、明艷,半塘殘荷亦別具韻味,生命的衰落與官場的失意二者相結合,更能體現(xiàn)出詩人的苦悶辛酸。
因晚唐時局動蕩,詩人對政治抱負和人格理想的抉擇更為明確。陸龜蒙的《和襲美木蘭后池三詠·白蓮》表達了他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人格追求:“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還應有恨無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卑咨徬幢M鉛華,似是“瑤池仙子”的化身,雖看似無情無恨,但是在月曉風清之時再去看,又似有著無窮的幽恨。陸龜蒙對當時腐敗的政治極為不滿,但奈何無力改變政局,只能退隱江南水鄉(xiāng)。他贊賞白蓮,也是借此表達潔身自好的一種方式。
總之,在唐代及以前的古典詩歌作品中,芙蓉的象征義主要分為四個方面:一是《詩經(jīng)》中蘊含的女性寓意,后發(fā)展為佳人美貌姿容的代稱;二是源于《楚辭》的君子高潔品格,并由此演化為后來的政治理想象征;三是魏晉時期的隱士情懷象征;四是從先秦時期便開始的朦朧愛情象征,在歷朝歷代皆有呈現(xiàn),廣為流傳。這幾種意義既相互區(qū)分,又有所重合,在作品中重疊交錯,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特有的“芙蓉”意象。唐代以后,“芙蓉”意象的各項意涵真正融入人們的思維之中,其寓意也基本沿著唐代的方向繼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