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昭倫
和春聯(lián)一樣,以紅色為主色調的年畫,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畫種之一,為我國特有。
史料記載,年畫最初起源于古代的“門神畫”,具體年代不詳,也沒有年畫一說。東漢末年《風俗通義·祭典》記載:“于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于門,皆追效前事冀以衛(wèi)兇也?!蹦戤?,宋代稱其為紙畫,明代稱其為畫貼,清代稱其為畫張、衛(wèi)畫、畫片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在李光庭的《鄉(xiāng)言解頤》一書中始見“年畫”一詞。
記憶猶新的是,20世紀90年代前,在城市和鄉(xiāng)村,不管家庭條件如何,日子過得怎么樣,過年時,幾乎每家每戶都要買幾張年畫來張貼。每年只要一進入年末歲首,年畫市場就異常火爆。這些畫作,一般都是印在大張的白紙上,內容充實,色澤鮮艷,種類繁多,“武將”“財神”“門神”“觀音”“八仙”“壽星”等應有盡有。由此可見,年畫在人們心中的位置至關重要。
年畫類型一般都是根據(jù)家庭成員的喜好來選擇。老年人一般喜歡貼《麻姑獻壽》;書香門第或有文化底蘊的家庭,會選擇梅、蘭、竹、菊一類有文化品位的四扇屏年畫。記憶中,領袖畫有《毛主席去安源》,英雄畫有《草原英雄小姐妹》,肖像畫有《難忘的歲月》,樣板戲畫有《沙家浜》《紅燈記》,工農業(yè)生產畫有《工業(yè)學大慶》《農業(yè)學大寨》,神話畫有《牛郎織女》《西游記》,古裝畫有《岳母刺字》《穆桂英掛帥》。除此之外,還有象征新的一年能招財進寶、五谷豐登的搖錢樹和聚寶盆,有《連年有余》的娃娃抱金魚等等。
在那個年代,一進入臘月后,大人們便開始“忙年”了。除準備各種吃的、喝的,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凈凈外,就是貼年畫、掛春聯(lián),目的是讓房屋煥然一新。就我家而言,父親買來新的年畫后,都會把上面的故事講給我和弟弟妹妹聽,以至于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八仙”的姓名,知道許多古代神話故事。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幅名叫《搖錢樹》的年畫:畫的中央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樹上掛滿了銅錢、元寶、鞭炮等,樹下是一群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小孩在歡快地玩耍,整個畫面充滿著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長大后我才明白,父親是想用這幅年畫表達對家庭的期盼,希望一家人來年能過上富足美滿、興旺昌盛的好日子。
張貼年畫首先要煮糨糊。母親說,煮糨糊要用純白的面粉,才能保證年畫粘貼得牢靠。這個活兒一般是由她親自來做。母親很會精打細算,嫌家里煮飯的鐵鍋太大,因而把面粉抓到盛飯的大鐵勺子里,放水攪勻后,點上一堆小火,慢慢地熬。隨著白色的面漿由白而黃,由生到熟,一股面香亦從淡到濃,溢滿整個房間,饞得我們直咽口水。糨糊熬好稍微冷卻一會兒后,父親和母親便開始張貼年畫了。
貼年畫是很有講究的。大門上要貼“門神”,一個兇神惡煞的大漢手執(zhí)大刀,頭戴盔甲,身披戰(zhàn)袍,讓人看了不寒而栗,“小鬼”自然不敢來侵犯。灶房要貼“灶神”,“灶神”很慈祥,預示著一年四季天天開火,灶火旺盛;堂屋要貼“財神”,祈愿四季發(fā)財,官運財運亨通;老人的屋里要貼“仙童拜壽”,一個胖娃娃騎在蛟龍身上,手托一盤仙桃,寓意老人長命百歲。接下來才是我們小孩子的屋子,父母會貼一些我們喜歡的年畫。
父母貼年畫時,由于我和弟弟妹妹幫不上忙,只能站在旁邊看熱鬧。母親作為一家主婦,除夕這天本來最為忙碌,之所以撂下其他活兒來貼年畫,是因為沒有她的參與,那些糨糊是根本不夠用的。張貼年畫時,父母二人分工明確,母親手拿兩把笤帚,一舊一新,舊的用來往墻上涂抹糨糊,待父親把畫貼上后,再用新笤帚輕掃一下,年畫便平平整整地貼牢了。神奇的是,只要年畫一貼上墻,原先陳舊、昏暗的房間,頓時變得熠熠生輝、喜氣盈門,呈現(xiàn)出一派嶄新的節(jié)日氣象。
年畫,不僅是過年時對家家戶戶五彩繽紛的點綴,同時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每個階段的年畫都烙著不同的時代印記,成為一段歷史的縮影。在消息閉塞的年代,年畫夠得上是百科全書式的地域文化和民間藝術載體,是鄉(xiāng)村風俗文化的積淀,蘊含著中國民間的精神風貌。
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年畫伴我度過了一個個快樂的春節(jié),它豐盈了我寂寞枯燥的童年,我也在日漸泛黃的年畫中長大。如今,一說到過年,人們提得最多的是壓歲錢、煙花爆竹、春聯(lián),而最具中國傳統(tǒng)新年象征的年畫,已成為一段難忘的歷史和魂牽夢縈的回憶。
(作者系重慶萬盛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