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春蕾計劃”促進女童教育特使彭麗媛發(fā)出倡議,號召大家行動起來,積極為“春蕾計劃——夢想未來”行動提升推進工作貢獻力量。
2022年初,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兒基會”)“促進涼山女童教育發(fā)展”公益行動在西昌市西寧中學舉行落地儀式,向涼山女童捐贈款物總價值4800余萬元。作為“春蕾計劃——夢想未來”行動提升推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涼山女童教育發(fā)展”將持續(xù)為推動涼山女童教育、促進女童全面發(fā)展提供公益支持。
30年的公益情緣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熱潮已經(jīng)席卷全國,但是大涼山卻波瀾不驚,冷靜得近乎麻木。山里的彝族、苗族女娃繼續(xù)著前輩的生活軌跡。父母們認為女娃讀書完全沒有必要,她們很小就被定了“娃娃親”,定親彩禮是她們?yōu)檫@個家庭掙來的最大一筆財富;到了十四五歲,就要結(jié)婚、生娃、做母親了。出嫁之前,她們用努力完成的勞動,盡量多地償還父母撫養(yǎng)她們的成本。
她們中的極少人即便勉強讀完小學,也沒有機會讀中學,適齡兒童的入學率不到六成,適齡女童的入學率僅為四分之一,彝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女童失輟學率幾近100%。
1992年,中國兒基會在布拖縣開辦了春蕾女童班,一批彝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輟學女童重返學校繼續(xù)學業(yè),大涼山女童教育事業(yè)迎來了新的希望。30多年來,“春蕾計劃”累計募集使用善款25.86億元,資助包括大涼山女童在內(nèi)的396萬人次春蕾女童完成學業(yè),實現(xiàn)夢想。大涼山到處傳揚著春蕾女童自立自強、改變自己和家鄉(xiāng)命運的感人故事,成為涼山人民戰(zhàn)勝貧困、實現(xiàn)全面小康時代樂章中的美麗協(xié)奏曲。
吉地莫史劉:我要做老師
吉地莫史劉解釋說:“‘吉地是我的姓,大涼山彝族女孩的名字中都有一個‘莫字,‘史劉是我的名字,在彝語里‘史劉是大的金塊,表示有很多的錢?!?/p>
吉地莫史劉是布拖縣首屆春蕾女童班的畢業(yè)生,現(xiàn)在是布拖縣特木里小學教師。雖然名字中有個大金塊,史劉的童年和少年卻是在貧窮中度過的。從記事的那天起,媽媽就沒有離開過藥罐子。她是姐姐,下面有兩個弟弟。讀小學四年級時,有一天晚上爸爸突然對她說,“從明天起,你就在家干活吧,家里供不起你上學了?!?/p>
盡管有預(yù)感,史劉還是不相信事情這么快就發(fā)生了。她睜大眼睛,怔怔地看著爸爸,眼淚滾落下來。不讓她上學,無異于世界末日到來。窮人家的孩子早熟,從記事的那天起,她看著爸爸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田里干活,回家后累得一句話也不想說,媽媽身體虛弱,干點活就累得喘不過氣來。于是,她就盼著自己快快長大,長大了就能幫爸爸媽媽干活了,他們就不用這么累了。
七八歲的時候,爸爸把她送到學校讀書。在彝族,上學讀書的女孩子鳳毛麟角,她們班將近50個學生,女生只有四五個,彝族女生就她一個,在學校的每一天她都很快樂。只是她發(fā)現(xiàn),每當她和爸爸說學校要收學雜費的時候,爸爸的臉上就會隱隱地有些愁苦,每次都要等一兩天、甚至好幾天才能把錢給她。她知道家里沒錢,向爸爸要錢時總是聲音很小,不敢抬頭看他。每要一次錢,就覺得多欠了爸爸一份賬。放學后,她搶著做家務(wù),似乎這樣可以減輕心中的不安。她當時想,好好學點知識,將來做村里的婦聯(lián)主任,但現(xiàn)在不能上學了,這個夢想破滅了。
史劉把自己關(guān)在屋子里哭了兩天,終于想明白了,她本來就不該上學,村子里的彝族女孩都沒上學。另外,爸爸太辛苦了,她長大了,應(yīng)該替爸爸分擔。還有弟弟該上學了,她要把機會讓給弟弟,因為弟弟是男人。她的前途注定和媽媽、村里的嬸嬸一樣,過幾年嫁個男人,為爸爸媽媽掙些彩禮,再生幾個娃。她想,不能生女娃,女娃命太苦。
她推開屋門,平靜地對爸爸媽媽說:“阿達(爸爸)、阿莫(媽媽),明天我不去上學了,在家干活。”半年后,史劉成為爸爸的好幫手,田里的活樣樣來得,照顧媽媽弟弟細心耐心。上學的事不再去想了,只是,用過的課本、作業(yè)本和學習資料,一張紙不少地被她收拾得整整齊齊,藏在房間的一個角落里。那個角落,塵封起了一個彝族少女的求學夢。
1992年9月的一天,村支書興沖沖地來到她家對爸爸說,有一個“春蕾計劃”,幫助貧困家庭的女娃上學,你家閨女學習好,讓她去上學吧。
當時,史劉在田里干活。爸爸跑到田里把消息告訴了她:“孩子,不干活了,回家收拾收拾,你要去學校讀書了?!彼幌嘈胚@是真的:“阿達,你先回去,還差一點呢,我做完就回家?!卑职掷母觳餐易撸骸吧岛⒆?,是真的呢?!?/p>
回到家時,村支書還沒走,笑著對她說:“娃,你有福氣,遇到好人啦。”史劉這才相信,她真的又可以上學了。她愣愣地看著村支書,好一會,捂著臉哭了。
報到那一天,學校里十分的熱鬧。春蕾女童班的學生都是爸爸媽媽送來的,每個人的臉上都笑得很燦爛。布拖縣西溪河中心校的操場上,整齊地擺放著嶄新的書包、文具,還有春蕾女生專用的校服——一套漂亮的彝族服裝。教室里的課桌是新的,宿舍的床是新的,床上的床單被褥是新的,每個人一套生活用品,洗漱用具,一應(yīng)俱全。
史劉只覺得眼睛看花了,長這么大,她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好、這么多、這么漂亮的東西。她想摸摸床單,剛把手伸出去又縮了回來,她怕自己的手弄臟了床單。
史劉直接進入初中一年級,心中暗道:“史劉史劉,真的要收獲金子了嗎?”她當然知道,爸爸為她起名“史劉”,是希望女兒今后的生活不要像他們那樣艱難??墒穭o論如何沒想到幸福突然降臨到自己身上。開學幾天后,她從老師那里知道:北京有一家慈善機構(gòu)叫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他們號召社會愛心人士捐款幫助貧困女孩子上學;她還知道了布拖縣的春蕾女童班是香港一位叫周潔冰的阿姨捐助的。
劇烈的心理沖擊漸漸平復(fù)下來,“我現(xiàn)在不是金子,但是我要努力學習,學更多的知識,把自己變成一塊金子,會發(fā)光的金子,會發(fā)光才能照亮別人”。
那一天,她的理想改變了,她要當老師。當老師也是爸爸對她的希望,爸爸告訴她:“老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
初中畢業(yè)后,她如愿考入了師范學校。她幻想著畢業(yè)后回到村里,辦一所專收女娃的學校,一輩子在那里做老師,把村里的女娃都培養(yǎng)出來,讓那些女娃都去讀師范,畢業(yè)后都當老師,看以后誰還敢說彝族女娃不能讀書。
世界的變化比吉地莫史劉預(yù)想得要快。還沒等到她師范畢業(yè),越來越多的彝族女孩走進了學校,“女不讀書”的千年陋習,連同祖祖輩輩的貧困,像春日暖陽下的冰雪慢慢融化。
大涼山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
2006年,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吉地莫史劉被分配到特木里小學做老師,學校位于布拖縣縣城特木里鎮(zhèn)。每天快樂勤奮地工作著,她說最愉悅的事情就是看著她的學生,他們每個人都特別可愛,最不愿意聽的話就是別人說她的學生不好,“當然,我說可以,但我不會當著別人的面說,我會把學生叫到我的辦公室,拉著他的手,笑著和他說”。
她和愛人都是事業(yè)編制,兩人每個月的收入超過7000元,“我爸爸一年也掙不來”,她說,“我們倆都要用一部分工資補貼家用,因為兩家都還不富裕,但是比以前好多了?!?/p>
直到現(xiàn)在,史劉仍是友好村走出的唯一一個女教師。史劉是幸運的,在決定人生命運的關(guān)鍵時刻,“春蕾計劃”來到了她身邊。
王福美:曾絕食七天與命運抗爭
布拖縣地洛鄉(xiāng)衣子村是大涼山深處的一個苗家寨子。1992年9月1日上午,15歲的王福美靜靜地躺在床上,任憑眼淚沿著眼角流到枕頭上。今天是她絕食的第6天,她已經(jīng)沒有力氣伸手擦掉淚水了。
1977年的一天,王福美在一間土坯茅草房里呱呱墜地,這個小生靈并沒有在這個家中泛起一絲歡樂的漣漪——因為是個女娃。小福美一天天長大。剛剛能背得起筐子,她就要上山打豬草,六七歲時學會了做飯,爸爸媽媽去田里干活,她要帶弟弟妹妹。大山中苗家人的生活亙古如斯。周圍的大山不會變,山里女娃的活法也不會變,總有一天她要像媽媽一樣嫁人,再生幾個娃,把娃帶大,自己變老。
她經(jīng)常路過村里的學校,每次路過都朝里面望一眼。遇到課間休息,里面的孩子隨著喇叭里的音樂和“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口令做操,她就會停下腳步,不由自主地跟著比劃:“這多簡單呀,如果是我,一定比他們做得更好?!焙蛬寢寧追览p爛打后,她贏了。入學那一年,她9歲。盡管放學后還要干那些永遠做不完的家務(wù)活,但是學校還是給福美的童年留下了很多快樂,日子也顯得快了起來。
轉(zhuǎn)眼到了十二歲。這一天,爸爸媽媽收了表哥家送來的彩禮,她被定了娃娃親。知道這件事后她只說了一句“我這么小定什么親呀”,媽媽沒理她,她也沒有再表示反對,因為她完全不懂得訂婚對于她意味著什么。
讀完5年小學,王福美知道再想上中學是比登天還要難了。雖說中學也不需要交學費,但總要吃飯穿衣,家里沒錢供她了。最重要的是,她到了嫁人的年齡。她不甘心,但再也想不出說服爸爸媽媽的理由了,只好輟學回家,幫爸爸媽媽干農(nóng)活。表哥的媽媽經(jīng)常來家里,和爸爸媽媽商量她和表哥的婚事。王福美在恐懼中一天天地熬日子,唯恐哪一天爸爸媽媽鄭重地向她宣布出嫁的日子。
1992年8月底的一天,學校傳來一個消息,說是有一個活動叫“春蕾計劃”,給貧困家庭的女孩子發(fā)生活費,幫助她們上學。王福美已經(jīng)冷了的心又燃起了希望,但這次和爸爸媽媽的死纏爛打卻以她的失敗告終:爸爸松口了,可媽媽咬緊牙關(guān)不同意。她幾乎陷入了絕望,躲進她的小屋,躺在床上流淚。怎么說服媽媽呢?她想到了絕食。這是她這個年齡能想到的、并且可以不受別人控制的唯一辦法。
當天晚上她沒吃飯,爸爸媽媽沒當一回事,窮人家的孩子饑一頓飽一頓是常事。第二天她還不吃飯,她對媽媽說,不讓她上學就永遠不吃飯,直到餓死。媽媽狠狠罵了她一頓,沒管她。第三天,媽媽著急了,讓爸爸勸她,她閉著眼睛一言不發(fā),就是不起床吃飯。第四天,她覺得自己仿佛被抽干了,連睜一下眼睛的力氣也沒有了。接下來的兩天,村里的干部來了,婦聯(lián)的人來了,學校的老師來了,福美的小姐妹們也來了,他們給福美媽媽講“春蕾計劃”是怎么回事,講學校的情況,講其他地方春蕾女童上學后改變命運的故事,告訴她不讓孩子上學是違法的。
在她絕食的第七天,媽媽被學校的老師和婦聯(lián)的人勸到學校去。春蕾女童班的事她很快聽明白了:“真的有這樣的好心人呀,這不是活菩薩嗎?”女兒上學可以不用家里花錢,她頓時覺得心里輕松了許多。媽媽轉(zhuǎn)身出了學校,走到福美床前說:“起來吃飯吧,不吃飽飯怎么去上學。”
終于,王福美贏了,贏得有些悲壯。
當年,“春蕾計劃”在布拖縣辦了兩個春蕾女童班,一個在縣城的特木里小學,另一個在西溪河中心校。1992年9月3日,王福美到西溪河中心校報到。學校9月1日開學,因為和媽媽“斗爭”,她晚去了兩天。
“春蕾計劃”的資助從小學六年級開始,一直到初中畢業(yè)。1996年,王福美從
王福美進入春蕾女童班后不久,表哥家就退了婚。后來,她認識了—位叫趙吉祥的老師,他們相互傾慕,最終走到—起。他們有一個女兒,為了讓女兒得到更好的教育,夫妻倆貸款在西昌市買了房子,把女兒送到西昌讀書,公婆也和他們—起生活。
因為春蕾計劃的資助,王福美家的貧困到她這一代結(jié)束了。曾經(jīng)有個別彝族父母對女孩子上學有抵觸。遇到這種情況,王福美會告訴他們:“你們老了后要子女養(yǎng)你們,他們都很窮,怎么養(yǎng)得了你們??纯次?,我要是不上學能有今天嗎?讓他們不再窮下去,就得讓他們讀書,讀了書就會像我一樣有好生活,他們養(yǎng)你們也會養(yǎng)得好呀?!贝謇锏娜硕贾?,這位能干又和他們說得來的女鄉(xiāng)長當年為了爭取上學的權(quán)利絕食抗爭的故事,對于那些認為女娃不要讀書的父母,王福美的人生經(jīng)歷有著攻無不克的“殺傷力”。
當然,這個“利器”今天已沒了用武之地,“沒有人反對女孩子讀書了”。
王福秀:她飛出了鷹都飛不過的大山
王福秀是王福美的堂妹,兩個人是一個村的——依子村。
“我們那個村怎么說呢?周圍都是山,那種很陡峭的山,一出門,不管向哪個方向看都是山。從沒有想過走出去,那么高那么陡的山,鷹都飛不過去,人怎么走得出去呀!”
王福秀這樣描述她的家鄉(xiāng)。
和絕大多數(shù)大涼山女娃的命運相同,她勉強讀完了五年小學就輟學了,弟弟被送到西溪河中心校讀書。原因是一樣的,家里沒有錢供兩個孩子上學;結(jié)果也是一樣的,女娃回家,男娃上學。
爸爸媽媽讓她輟學,她很傷心,但沒有像堂姐王福美那樣激烈的抵觸。1992年進春蕾女童班時,爸爸媽媽很痛快地同意了,也沒有像堂姐經(jīng)歷了那么多磨難。
報到的第一天,她在西溪河中心校見到的情境和吉地莫史劉說的一模一樣??吹醚刍潄y后,她哭了:學費不收了,住宿費也不收了,還給你發(fā)書包、文具、衣服,哪里會有這樣的好事。她認定這些東西是要賣給她們的,爸爸肯定沒有錢給她買。要是別人都買了,她沒有,在班里得多么沒面子?。∮绕涫悄翘灼恋娜寡b,她喜歡得眼睛都離不開了。
春蕾女童班開課了。一個班60個女孩子,相當一部分和她、堂姐一樣,是輟學后重新上學的。失去之后才更懂得珍惜。王福秀說她不是最笨的,也不是最聰明的,卻是最勤奮的學生之一。每節(jié)課上,她恨不能把老師講的每一個字都深深刻在腦子里。她知道這是她能否走出大涼山的關(guān)鍵一搏。
1993年,她和另外兩個同學作為大涼山優(yōu)秀春蕾女童的代表,到北京參加了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組織的夏令營。
這是她第一次坐汽車,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走進城市。幾天中,她們參加了夏令營組織的各種活動,游覽了北京的很多地方。當時的北京已初顯國際化大都市的風范。城市的高樓、馬路、汽車、七彩燈光,包括人們的穿著舉止,都讓王福秀驚嘆不已。她得出的結(jié)論是:這里才是天上。
參加夏令營期間,她每天都會好幾次下同一個決心:回去好好學習。好好學習才有可能過上西昌人、成都人、北京人的生活。學成后能不能改變家鄉(xiāng),她沒想那么多。至少,她自己不能定個娃娃親,十五六歲就結(jié)婚生娃,然后日子過成啥樣算啥樣。還有,她不想讓家里再窮下去。
從北京回來后,王福秀變了一個人。她不再唯唯諾諾,性格開朗了很多。她向同學們講述她在北京經(jīng)歷的一切,更讓大家羨慕不已。
初中畢業(yè)后,她考入了中專,中專畢業(yè)后又通過了公務(wù)員考試。分配工作時,她主動要求去四棵鄉(xiāng)。四棵鄉(xiāng)是全縣最封閉、最落后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離縣城70多公里。當時,那個地方?jīng)]通電,更沒有自來水。
她要求到四棵鄉(xiāng)的動機很純粹:別人幫了你,你才有了今天??忌狭斯珓?wù)員,有了穩(wěn)定的工作和收入,自己的日子踏實了,“不能裝糊涂把過去的事忘了,我沒多大能力,但我不怕吃苦。再苦還有小時候的日子苦嗎?”
因為鄉(xiāng)里沒有自來水,10年后,王福秀重新背起了水桶。她沒有任何不適,在陡峭的山路上,她一步一步不快也不慢,穩(wěn)穩(wěn)地把一桶水背回來。偶爾去一次縣城,買得最多的是書和蠟燭。每天忙完工作之后就秉燭夜讀,書到用時肓恨少,趁著還年輕盡量多讀幾本。
她做婦聯(lián)工作,幾乎每天下村。需要婦聯(lián)解決的問題五花八門,有的事情不歸婦聯(lián)管,村里的人不管這些,鄉(xiāng)里來的人都是領(lǐng)導(dǎo),領(lǐng)導(dǎo)就應(yīng)該啥事都能解決。遇到這種情況,王福秀從來不推不拖,該婦聯(lián)辦的,她回來履行程序立即辦,該轉(zhuǎn)告其他人的,她如實轉(zhuǎn)述,重要的事情還時不時地幫著催促。
和村里姐妹們聊的話題很多,最多的還是說服她們把孩子送去上學,尤其要送女孩子上學。談到女孩上學,她和堂姐王福美有一把共同的“殺手锏”:“你們看我,不上學行嗎?”尤其是彝族的村民很講實際,只講大道理不行,現(xiàn)身說法往往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她有兩個孩子,大的上高一。她把自己受春蕾計劃資助的事情講給孩子聽:“你們看到村里的那些嬸嬸了嗎?后面背個筐,前面吊個布兜,布兜里有個娃娃。要是沒有‘春蕾計劃,我就像那些嬸嬸一樣,布兜里的娃娃就是你們。”她說:“我到孩子們的學校一看,好羨慕,真想再去上一次學。”
圖文:摘選自《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官方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