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和國家歷來重視紅色文化保護和傳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近年來,對“紅色文化”的研究成為一種時尚和熱潮。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人文學科中涌現越來越多的交叉與跨學科研究和技術,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就是這樣一種前沿技術。H—GIS能整合時間跨度長、類型復雜的歷史資料和地理空間數據,實現不同歷史時期的地理數據在同一時空框架內的綜合管理。紅色文化內涵的特殊性決定對其的研究必須從多學科視角切入、多學科協調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將H—GIS技術理念運用于紅色文化的研究與保護,為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播,弘揚紅色文化精神提供了重要機遇,能夠增加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本文以三五九旅紅色文化為研究對象,結合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優(yōu)勢,提出建設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時空演變系統的構想。
【關鍵詞】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三五九旅紅色文化;H—GIS;時空演變;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1
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是人類歷史舞臺上的四大主角,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是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有的先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長期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和產生的文化形態(tài)。在中國出現紅色文化熱潮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進入21世紀后,“紅色文化”這一概念開始在文化領域中不斷出現,尤其是近年來,對紅色文化的研究成為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紅色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在紅色文化的概念與內涵、紅色文化的外延、紅色文化的價值和功能、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
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紅色文化研究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首先,關于紅色文化研究的成果雖然豐富,但仍多圍繞概念內涵等理論探討。少有對某一特定紅色文化做深入解讀,或對其產生和發(fā)展的時空架構做長時段的連貫性梳理。其次,從對文化研究的角度來說,文化不是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紅色文化亦是如此。目前紅色文化研究的視角和方法較為單一,借鑒其他學科理論對其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尚不多見。最后,紅色文化的研究以史料為基礎,其研究的成果也以文字和圖片為主,傳統的研究手段如史料整理與分析難以深入展開對其的綜合性研究。為此,借鑒歷史學、地理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深化紅色文化的研究,利用新技術手段,實現紅色文化研究的數字化與信息化顯得尤為必要。
本文選取三五九旅紅色文化為研究對象,針對三五九旅紅色文化研究的復雜性與多學科特點,提出利用WebGIS技術、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等,結合H—GIS技術理念,建設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時空演變系統的構想。將以文獻為主的文本數據加以整合并進行空間定位,同時融合三五九旅革命文物和地面資料、地圖、遙感資料、聲音、圖像資料,利用多種地理空間實體數據,從地理和歷史的角度去重現其文化變遷和發(fā)展歷程,挖掘其中的精神內核,實現多角度全方位解讀三五九旅紅色文化。
一、三五九旅紅色文化解讀
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是指八路軍第一二0師三五九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解放前的革命戰(zhàn)爭時期到解放后屯墾戍邊時期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及凝結在其中的紅色精神。其特點有二:一是,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所涉及的時間跨度長。經歷了解放前的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解放后的屯墾戍邊時期,期間發(fā)生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涌現出眾多著名革命領導、英雄人物。二是,三五九旅紅色文化空間跨度大。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誕生到第一次長征,從軍墾屯田南泥灣到南下、北返第二次長征,最后三五九旅劃分兩支部隊,一支轉戰(zhàn)東北,另一支解放大西北、屯墾在天山成為今天新疆兵團的前身。
三五九旅紅色文化具體從內容和形式上可分為紅色文化的物化形態(tài),即革命年代的“人、事、物”;以及集中體現在這些物化形態(tài)的紅色資源上所承載的精神形態(tài),稱之為“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時期對革命有著一定影響的革命志士和為革命事業(yè)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們生活或戰(zhàn)斗過的革命舊址和遺址;“事”是有著重大影響的革命活動或歷史事件;“魂”則體現為革命精神即紅色精神。
三五九旅紅色文化中的“人、物、事、魂”,作為紅色文化的載體,是保留紅色記憶寶貴的歷史資料。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下圖所示:
“魂”(紅色精神)是紅色文化的核心內涵,由革命英雄人物、歷史事件和遺跡文物體現;人物與事件相關聯,通過事件體現人物的經歷;遺跡、文物與事件關聯,通過事件體現遺跡、文物的演變。
二、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與三五九旅紅色文化研究
H—GIS(History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歷史地理信息系統),顧名思義,是將GIS技術作為一種手段直接參與進歷史地理研究中,綜合地理學的空間視角和歷史學的時間視角,為傳統以歷史文獻資料的歸納和演繹為主的歷史研究提供空間化和定量化的處理方法。
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較之地理信息系統的優(yōu)勢在于,能整合時間跨度長、類型復雜的歷史資料和地理空間數據,實現不同歷史時期的地理數據在同一時空框架內的綜合管理,并利用GIS及其空間分析手段來挖掘和處理歷史資料與空間信息的關系,進而通過一定的時序關系與空間聯系以可視化方式同步展現歷史事件,從而重現這一歷史事件的時空演變。因此,被廣泛的應用于多學科領域,如歷史學、地理學、考古學等。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與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就聯合開發(fā)了“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平臺”,建立了一套自漢代張騫打通西域以來至1949年以前絲綢之路沿線逐年連續(xù)變化的、開放的歷史地理數據庫,為絲路沿線綜合性學術研究提供歷史地理基礎數據。
三五九旅紅色文化的特點,滿足使用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對其進行信息化研究的要求,具體來說:其一,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所涉及的資料時間跨度長、空間跨度大,除了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外,少有其他系統能針對連續(xù)的、長時段的文化發(fā)展變遷開展研究。其二,三五九旅文化的資料來源豐富,形式多樣,除了歷史文獻、文物考古資料外,還有與之相關的空間地理信息(包括地面地圖資料、遙感影像數據、圖形數據等),目前只有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能將這么量大且異構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實現統一存儲和管理。其三,通過建立以H—GIS技術為核心的可視化時空演變系統,便于三五九旅的研究者整理、歸納紛繁復雜的各類資料,開展綜合性、系統性的研究工作。
三、建設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時空演變系統的構想
針對三五九旅紅色文化研究的復雜性與多學科特點,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系統構建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時空演變系統的建設構想。其目標是:以三五九旅紅色文化產生及發(fā)展過程為時空研究范圍,以目前三五九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收集、整理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重要革命遺址、遺跡,革命英雄人物等多方面的歷史文獻,建立完整的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歷史地理數據庫,并進而以WebGIS、ArcGIS為技術平臺,實現三五九旅紅色時空演變的專題制圖、多媒體信息瀏覽、可視化信息查詢等多項功能,從而模擬重現三五九旅的發(fā)展變遷過程。
(一)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時空數據采集與處理
在時間數據的采集上,分為兩個時間段,解放前和解放后。解放前,重點集中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解放后,主要是屯墾戍邊時期。重點采集這兩個時間段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相關英雄人物及經歷、文物遺址等相關的文字、圖片、音視頻數據。追尋三五九旅的移動軌跡確定其空間采集范圍,圍繞井岡山、南泥灣、大西北地區(qū)和新疆地區(qū),收集相關影像數據、矢量邊界數據、地形數據、主要戰(zhàn)役位置及區(qū)域、英雄地位置及區(qū)域等。按照H—GIS空間數據庫建設標準,建立數據庫。
(二)建立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時空模型
根據三五九旅紅色精神抽象出時間類、空間類、人物類、事件類、遺物類(遺址文物)數據,建立起相互關系的數據模型。紅色精神將時間、空間、人物、事件和遺跡聯系在一起,這種時空數據模型有利于描述三五九旅紅色文化各方面的信息,既能以空間信息為主線查詢某一事件情況,也能以時間為主線查詢某一時刻或某一時段存在的遺物與人物間的關系,同樣可以追溯事件的歷史演變過程。
(三)三五九旅紅色文時空演變系統設計
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時空演變系統包括可視化紅色演變、革命人物和紅色中心三個模塊,其設計思路如下所示:
“三五九旅紅色演變”基于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數據庫,設計三五九旅時空演變腳本。腳本需要明確指出三五九旅變遷的時間、位置、范圍、發(fā)展及演化過程,時間上以時間段呈現,以漫游的形式呈現空間范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fā)生變化,這種時空變化可以是軍隊遷徙、兩軍交戰(zhàn)、屯墾戍邊等。對腳本進行時空化處理,根據其表達需求以點、線、面等方式在在三維地球背景上直觀顯示。以熱點的形式將三五九旅戰(zhàn)斗過的實際位置標出,對重要遺跡以高亮、閃爍等方式突出表示,特別在發(fā)生戰(zhàn)爭的位置以動畫效果的炮火呈現,配合雪山等寒冷天氣以動畫效果配合下雪場景。采用流地圖的方法,用帶有箭頭的線段以線性描述的方式將三五九旅的遷移軌跡表示出來,通過面的色彩將三五九旅曾奮斗、屯墾過的相關區(qū)域分布屬性表達。將地名實景影像與實景三維地圖融合,在三維地球背景上直觀地顯示三五九旅的組成部隊在中國地圖上的變遷歷程,將這些卓著的歷史事件模擬還原,以信息化、可視化、場景模擬的方式為公眾提供一個直觀了解三五九旅紅色文化的平臺。相較于平鋪直敘的文字描述,以這種時空演變的方式動態(tài)呈現出來的效果將給系統使用者帶來身臨其境之感,生動的展現“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zhàn)數萬里,屯墾在天山”的恢弘場景,讓人更加能感受到長征的艱難、抗戰(zhàn)勝利的不易。
“紅色中心”是革命根據地的可視化,將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三五九旅曾活動過的地區(qū)以面和紅旗標識在三維地圖上表達出來,并在此基礎上呈現三維復原的革命遺跡。“革命人物”展現的是將軍譜和英雄譜,滿足對英雄人物查詢檢索的需求,同時在三維地圖上呈現該英雄人物的活動軌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
該系統界面方便、友好,便于專家學者多類型檢索和數據挖掘,進行系統研究;同時對一般人員來講,也能直觀、便捷的了解三五九旅紅色文化的演變歷程。
四、結語
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時空演變系統建設將是對三五九旅紅色文化信息化研究工作的一次嘗試,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首先,將數據庫技術、歷史地理信息系統與紅色文化研究相結合,提供一種紅色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可以為其他特定的紅色文化研究提供借鑒意義。
其次,該系統可以為三五九旅紅色文化研究提供數據基礎,可用于分析和處理在三五九旅變遷區(qū)域內的各種文化現象和革命過程。在融合數據的同時,運用信息技術還原和展示紅色文化的衍生和動態(tài)發(fā)展,對于管理和決策分析起到非常直觀的輔助作用。
最后,三五九旅紅色文化時空演變系統創(chuàng)新了紅色文化宣傳與展示途徑。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宣傳工作,而目前對于紅色文化的展示以靜態(tài)為主,以可視化的方式創(chuàng)新宣傳展示方式,利用H—GIS中特有的地圖化和時空化的表達方式,可以直觀的展示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遺址及物品之間的關系,形象生動地講述三五九旅的發(fā)展歷程,有利于社會公眾了解三五九旅紅色文化信息,有利于傳承三五九旅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從而進一步實現其歷史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水弟,傅小清,楊艷春.歷史與現實: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8(6).
[2]張萍.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構想及其價值與意義[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3]趙耀龍,巢子豪.歷史GIS的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20(5).
[4]陳剛.超媒體地理信息技術在六朝建康歷史地理研究中的應用芻議[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4(3).
作者簡介:甯偉(1983—),男,漢族,四川三臺人,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三五九旅精神和紀念館、博物館的展覽策劃進行系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