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曉菲
關(guān)于桂林的這段往事,父親始終沒有和我提起。
很多年以后,我在父親留下的書簡里,偶然讀到了這段被封塵的歷史。我才知道,原來桂林在父親的生命里,有著異乎尋常的重。
我恍然大悟。我突然想到,我第一次踏上桂林的土地時,面對著中山路低低矮矮的樓房,面對著榕湖邊窄窄小小的巷子,油然而生的那種親近感。我總覺得,這座種在山水里古樸老舊的城市,和我的家族之間,似乎有著冥冥的關(guān)聯(lián)。
每年的中元節(jié),都是我家的大節(jié)。
母親會準備一整桌的菜,走完一整套祭祀的程序,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
父親離開以后,這個節(jié)就是我來擔當了。我會打開包裹父親遺像的絨布,給父親燃一炷香,陪父親靜靜坐一會。
父親離世七年了,我還不是很習慣,會時常夢到他,聽見父親和我說話。
父親住過的屋子,我一直封存著。父親的衣服、被子、毛巾、水杯,父親的電腦和紙筆,都在他喜歡的地方。沒有人去改變過。父親依然像以前一樣,坐在書桌前,喝著濃茶,寫他的文字。
父親留下很多手稿,有些是作品,有些是日記。
得益于父親點點滴滴的記錄,我開始連接那些散碎的家族歷史,開始追尋父親走過的腳步。
出乎我的意料,父親的故事,并沒有發(fā)源于我的廣東老家,而是從1941年的桂林開始的。
1941年的桂林,有些擁擠,有些
凌亂。
北方戰(zhàn)事吃緊,每天都有大量難民涌進來,街頭巷尾都是。即便如此,相比交戰(zhàn)區(qū)的炮火硝煙,這里的和平雖然短暫,但卻彌足珍貴。
老蒼巷是當時我們家住的地方,是市內(nèi)繁華路段的一條側(cè)巷。熟悉桂林的人都知道,桂林城其實街道不多,所謂“南北一條街,東西一座橋”。而我們家,就在中山路和解放橋之間,也算是當時的市中心了。
很多年后我去尋訪過這條巷子。巷子還在,名字也還在,只是物是人非。老蒼巷現(xiàn)在是著名的正陽步行街的一部分,已經(jīng)重新建了房子,裝修了門面,換了容顏,熱鬧非凡了。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如果不是戰(zhàn)爭爆發(fā),烽火硝煙,山河破碎,此時的我,或許是在老蒼巷開鋪子的小商人,抑或是漓江邊打魚的老漁夫。這其中悲歡離合,炎涼世態(tài),又怎是我們能想到的呢?
老蒼巷的東面,是名聞遐邇的漓江,西面是桂林市的主街道中山路。
1925年,當年16歲的、我的爺爺從廣東郁南縣的鄉(xiāng)下出來打工,輾轉(zhuǎn)肇慶、梧州、南寧、柳州等地,最后選擇了桂林落腳,算是立命安身了。
1939年,我爺爺回老家娶親,然后帶著我奶奶舉家遷到桂林。此時,在爺爺心里,也許桂林,已經(jīng)是他要終老此生的桑梓地了。
此時的爺爺,已經(jīng)是桂林市小有名氣的理發(fā)師。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前途正好。
爺爺工作的“新經(jīng)泰美容院”,是當時桂林城規(guī)模較大、檔次較高的理發(fā)店,爺爺是當家的理發(fā)師,收入雖然不高,但也穩(wěn)定。我奶奶過來以后,給理發(fā)店做點針線活,洗洗毛巾衣物,生活不富裕,但簡單而快樂。
對于我的祖輩來說,與之后的顛沛流離、背井離鄉(xiāng)相比,這一段的生活,真的是人間天堂了。
那時候桂林城最有影響和名望的家族,就是李宗仁家族了。
時任抗日戰(zhàn)爭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的李宗仁,雖然一直在北方和日本人打仗,但家眷一直留在相對安全的桂林城。李宗仁的夫人(名字奶奶叫不出了,我至今也不知道是哪位夫人)經(jīng)常到爺爺工作的美容院,指明要爺爺做發(fā)型,也因而結(jié)下了相熟的緣分。
父親的日記里,記錄有一段和李家的往事。
因為爺爺和李夫人相熟,很讓人羨慕。爺爺有位同鄉(xiāng)好友叫做曾偉裕,是做中醫(yī)師的,多次請爺爺引見,求取李先生墨寶。爺爺和李夫人相求,夫人倒是爽快,不久之后,李先生給曾醫(yī)師題字“曾偉裕醫(yī)寓”,制成匾額掛在醫(yī)所。一時間,曾醫(yī)師名聲大振,生意興隆,可見李家在當時桂林的威望了。
1967年,父親首次返回桂林,曾醫(yī)師還在府邸設宴招待,以謝當年摯友
情誼。
這一段的緣分,若非父親文字留下,我是不知曉的。2008年10月,我到兩江鎮(zhèn)浪頭村拜謁李宗仁故居,感慨于李府的威嚴和書香,感嘆李先生的雄才與偉略。李德鄰出生鄉(xiāng)野,卻懷治國之情懷,北伐讓敵披靡,浴血抗日,臺兒莊之戰(zhàn)名垂千古。而先生去國懷鄉(xiāng),葉落歸根,終成佳話和傳奇,也是足以令人景仰的了。
或許歷史如煙,功罪自有評說,但作為平民百姓的我的祖上,能與李家交往,有數(shù)面之緣,也算是人生幸事了。
1941年正月二十四,是農(nóng)歷節(jié)氣的雨水。應了雨水的寓意,這一天的桂林城風雨交加,雷聲不斷,在老蒼巷的簡陋屋子里,我的父親出生了。
興許是勞動慣了,奶奶并沒有太多磨難,父親很順利來到人間。由于是長子,爺爺很是歡喜,起了個名字叫國華,是希望國泰民安,闔家安康吧。
不過我小時候,時常聽見奶奶叫父親的小名阿狗。奶奶說,鄉(xiāng)下人起小名,大多要普通和低賤些,孩子才能健康順利成長。父母的愿望當然是美好的,不過父親的劫難,是生于亂世。而那天漫天的雨水,或許也注定了父親以后的日子,是不會風平浪靜的了。
之后的幾年,寒來暑替,歲月靜好,是我們家一段悠閑時光。
而此時的中國,卻是災難深重。日本人從東北發(fā)難,從上海登陸,一路鐵蹄踏破,硝煙彌漫,血流成河。國軍雖然拼力抵抗,但此時國力羸弱,人心渙散,難免潰敗。繼東北、華北和華東淪陷之后,華南成為日本人的劍指所在。
此時的桂林,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卻是難得的安寧和祥和。
桂林城不大,讀書的風氣卻很深厚。王城一帶有很多私塾,每天書聲瑯瑯,宣紙墨香。在廣西作為蠻夷的歷程里,桂林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也因為有了桂林的文化氛圍和數(shù)位狀元及第,廣西的文化才不至于太過流落和蠻荒,這一點,桂林對于廣西或是嶺南文化的貢獻,是很偉大的。
父親很小時候,就流連于各個私塾里。雖然夠不上讀書的年齡,但卻喜歡聽人讀書。很多年后,父親搖頭晃腦地給我讀起私塾里的詩句,那種古舊和陶然的狀態(tài),雖然好笑,卻也是很讓人難忘。
而父親,正是在這里,汲取了教育的第一縷養(yǎng)分。以至后來,理發(fā)匠的兒子堅持要做文化,以小學畢業(yè)的學歷執(zhí)著于創(chuàng)作,成為我們家族文化傳承的創(chuàng)立者。這其中的影響,應該是很重要的。
在父親的文字里,桂林雖然模糊,卻很有溫度。
父親聰明伶俐,口齒清楚,自是很受喜愛。父親最開心的事,就是跑到爺爺工作的理發(fā)店里,和大大小小的工友逗樂。逗樂的結(jié)果,當然是大家把糖果給到父親,皆大歡喜了。
父親對于四歲前最清晰的回憶,是有一次走丟了。
當時是奶奶忙著去送洗好的衣物,把三歲多的父親一個人留在家里。而父親卻是不肯消停,不知怎么就打開了家門,一個人在街上玩耍。走著走著,居然走到了車水馬龍的中山路,對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年幼的父親蒙住了,他忘記了怎么回家。這對于三歲多的孩子來說,真的是很大的挑戰(zhàn)。
怎么辦呢?我想當時在父親腦里,應該是慌亂的。出乎意料的是,父親居然想出了辦法。他攔住迎面走來的穿黑衣制服的警察,問他,你認識張警長嗎?
張警長是爺爺?shù)囊晃活櫩?,常和父親逗樂。父親也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張警長,但是父親相信,警察一定能找到張警長。
父親的天真爛漫引起了巡邏警察的興趣,他們把父親帶回警局,用糖果安撫他。經(jīng)過一番周折,天黑時候,張警長把父親送回了家里。
人生很奇怪,越是微小和普通的事情,對人心里產(chǎn)生的力量越大,這種力量,在人格的健全和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親的回憶文字里,少有怨仇的部分,多是溫暖的人情。乃至在逃難路上,得到哪位好心人的幫助,人家給了什么食物或是衣物,住在哪里,叫什么名字,父親都記得清清楚楚。父親說,人心里的情感,是可以相通的。
我想,父親把這些小事記下來,不僅是感恩,不僅是告訴,也是一種傳承。傳承美好的東西,是傳統(tǒng)文化在父親心里留下的刻印,也是他后來立志從文的愿望所在吧。
對于桂林,我亦感同身受。
城市人文的溫度,無關(guān)風月,無關(guān)歲月,關(guān)乎你的經(jīng)歷和人心。
桂林人很安于現(xiàn)有的生活,樂于親朋間的幫忙和交往。即便清淡一些,簡單一些,清貧一些,卻也不會缺少,很讓人溫暖。
我有幾次回外婆家,外婆家的好幾位親戚都是鄉(xiāng)下的,年紀很大了,日子也過得不容易,但見了我們,還是很歡喜。老人們擠出攢下的生活費,封了紅包,要送給我的孩子,希望孩子大吉大利,健康成長。
我真的很感動。這小小紅包里,裝的又豈止是錢呢!這其中的親情和人心,才是我們要理解和珍惜的吧。
我有一段時間,住在桂林一個叫篦子園的地方。
篦子園是桂林比較老舊的小區(qū),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筑,樓層不高,都是小戶型。小樓整齊地沿桃花江排開,綠樹成蔭,寧靜安逸,很有味道。
小區(qū)很大,在里面可以走上大半個小時。夏天時候,斑斑駁駁的陽光,從樹枝葉間灑下來,把地面投影成油畫一般的風格,很好看。
小區(qū)因為陳舊,居住在里面的大多不是有錢人,打工或是做小生意的為主,人情卻是很好。大家見面都打招呼。有個什么事,簡單交代一聲,就有人幫你的忙。大家都很適應,適應這種舊式的生活。
我有一次從廣州坐動車回來,因為太晚了,家里沒有備有食物,托人和樓下的米粉店老板說,讓他幫我們留幾碗米粉。老板就不關(guān)門,一直等我們到凌晨。老板說,米粉要吃現(xiàn)燙的,涼了就不好吃了。
其實那里的米粉一碗四塊錢,我們吃上幾碗,他也賺不了幾個錢。但因為我們和他說了,他就會等我們。老板說,樓上樓下的,有什么不能幫的呢?
父親在桂林的快樂時光,在1944年秋天,被殘忍打斷了。
按照那時日本軍隊的部署,要控制中國,就必須打通“大陸交通生命線”。在這條生命線上,桂林是重要的一環(huán)。因而,日本人發(fā)動了“一號計劃”(即豫湘桂戰(zhàn)役),集結(jié)重兵南下進攻廣西。由于湘桂邊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日本人對桂林城實施了地毯式的轟炸。
沒有生活在戰(zhàn)爭年代,對于戰(zhàn)爭的殘酷性是很難描述的。我從父親留下的文字里,讀到了一些觸目驚心的場景:
“由于當時的防空技術(shù)和防空設施都十分落后,往往是防空警報剛剛拉響,敵機已經(jīng)臨空了,人們根本來不及躲避,加上日本人自恃空中優(yōu)勢,日機肆無忌憚地飛得很低,有時幾乎是擦著屋頂 ‘下蛋 (投彈),很多人就這樣丟掉了生命。”
“更加慘無人道的是,日本飛機常常大量播撒傳單,欺騙人們說日機只炸中國軍隊的軍事目標,不傷害良民百姓。許多人信以為真,在敵機臨空時不加躲避,按照敵傳單所示,在開闊地面上扯起白色被單等和平標志,而人員則集結(jié)在白被單下避難。但實際上,日機專找‘和平標志集中轟炸,結(jié)果是避難者全部遇難?!?/p>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最為觸目驚心的一次,是我跟父母在七星巖躲防空警報。警報解除后我們下山回家,經(jīng)過七星公園時,看到大量因躲避不及而被炸死的平民百姓,這些尸體血肉橫飛,慘不忍睹。有一個據(jù)說是聯(lián)合大學的女學生,被炸死在公園的長凳上,她的一只手飛到了樹枝上,血淋淋地掛在那里搖搖欲墜,手里還緊緊攥著一本書,讓人膽戰(zhàn)心驚。直到我成年之后,每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心里猶有余悸?!?/p>
父親的這一段文字,很真實地描述了1944年桂林城所遭受的劫難。當時的父親不到四歲,四歲孩子眼里的桂林,是血肉橫飛,是槍林彈雨,是殘垣斷壁。
現(xiàn)實是很殘酷的。你生活在哪個年代,就必須承受這個年代帶給你的一切,甚至苦難,甚至傷害。父親從不到四歲開始,就目睹和感受了戰(zhàn)爭的殘忍和無奈,他們那一代人心里裝下的重量,是很讓人難以想象的。
隨著日本飛機越來越多的抵近轟炸,桂林城滿目瘡痍,遍體鱗傷。生活越來越艱難了。
更可怕的是,日本人的軍隊也加快了向廣西進軍的步伐。湘桂邊境守軍已經(jīng)抵擋不住,節(jié)節(jié)敗退。而桂林城的淪陷,已經(jīng)是在指日之間了。
為了生存,為了保住家庭,百般無奈之下,我爺爺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逃離桂林,返回廣東老家鄉(xiāng)下躲避。
幾十年以后,父親用文字記錄了離開桂林城時的景象:
“父親挑著一對裝滿全部‘家當?shù)捏j,母親背著妹妹,手里還挽著個大包袱,不滿四歲的我夾在父母中間,牽著父親的衣角慢慢行走著。累了,父親就會從籮筐里拿出一部分衣物,然后把我放進籮筐里挑起走。我手扶筐沿坐在籮筐里東張西望,在城里長大的我尚不諳世事,卻對東來西往的人群和鄉(xiāng)村的風光產(chǎn)生了興趣?!?/p>
少年不知愁滋味?;蛟S這是父親第一次離鄉(xiāng)背井,吸引父親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沒見過的鄉(xiāng)村風光。父親不知道,當桂林的那座城門從他眼里消失的時候起,一個人和一座城的故事,難以預料地畫上了句號。
父親更沒有想到,這一次逃難只是開始,在此之后的歲月里,逃難就成了我們家的常態(tài)。之后經(jīng)歷的苦難,是父親一輩子也擦不去的痛。
這是1941至1944年間,父親的桂林。
父親出生在桂林,卻不得不逃離桂林。自此流離失所、四海為家。直到很多年后,我的爺爺被發(fā)現(xiàn)在遙遠的金城江開荒種地,奶奶帶著父親和姑姑千里尋夫,才家庭團圓,安家落戶,逐漸形成了后來的家族。
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故事,每段人生有每段人生的苦難和幸福。父親留下的文字,讓我有機會可以了解到這段滄桑歷史,即使悲涼,亦是財富。
或許有一天,我會沿著父親的腳步,一步一步,尋找父親的故事,找尋那些在父親故事里,留下深深淺淺印記的人們。
(編輯 黃丹陽)
男,1992年畢業(yè)于廣西河池師專中文系,現(xiàn)為文化策劃人、導演、廣西大風歌文化投資公司董事長。執(zhí)導的多部影視作品獲國際和國內(nèi)大獎。歌曲作品《廣西等你來》《和你唱山歌》《姆洛甲》等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