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眾所周知,丹麥是全球幸福感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童話大師安徒生的故鄉(xiāng)。按照歐盟公布的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報告,自2005年以來,丹麥和芬蘭始終居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在丹麥這個富有想象力的國度,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是如何培養(yǎng)的呢?
我在觀察丹麥幼兒教育實踐后發(fā)現(xiàn),丹麥的幼兒教育致力于讓孩子作為獨立個體被看見,而不是為著某個善好的目標形塑和改變孩子。就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而言,丹麥其實從未刻意培養(yǎng),或者說沒有那么“用力”,鼓勵個體展現(xiàn)獨特性的教育實踐,促進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基于以往的創(chuàng)造力研究項目,丹麥幼兒園日常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主要從四個要素著手。一是給予幼兒游戲的時間與空間,讓幼兒有充足的機會展示自己,讓游戲活動貫穿整個課程。二是基于幼兒的思維特點與習慣,激發(fā)幼兒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并且在評價幼兒創(chuàng)造性產(chǎn)品的過程中,考慮幼兒自身對意義的詮釋。三是培養(yǎng)幼兒運用恰當策略的能力,比如假想情境、動作探索、即興表演、物品的多用途探究和問題解決等。四是教師要具備提高幼兒創(chuàng)新能力的價值觀和實際行為,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并給予支持。
極少計劃好的集中活動。在丹麥嬰幼園和幼兒園,計劃好的集中活動很少,也很少實施整齊劃一的教學,課程不以教授知識技能為目標。
在我去訪問的這一天,大班孩子有兩個時段需要共做一件事情,每次約20分鐘。一個是“幻想之旅”即興戲劇,一個是四個聲部的器樂合奏。這個時段之前,我看到一位教師按照既定計劃坐在沙發(fā)上讀繪本,帶領閱讀活動,一個孩子爬進了教師懷里,還有兩個孩子分別坐在了教師的兩邊,其中一個孩子挽著教師的胳膊,另一個孩子倚靠著教師的肩膀。其他孩子自由來去,教師并不在意。另一位教師和幾個孩子圍坐在小桌前,三個男孩子趴在遠處地毯上玩汽車模型,沒有教師照看他們。這種缺乏組織管理的集中活動,給予了孩子很大的自主權、選擇權,做什么、和誰一起做都是自由的,孩子不依賴高頻次的表揚或批評、獎勵或懲罰來完成教師的既定計劃。
教師解釋,他們并不期待培養(yǎng)出完美小孩,既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不需要讓所有孩子都做同一件事情。
給予充分、自由的玩耍時間。游戲是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發(fā)酵劑,已經(jīng)有大量研究證實了游戲和創(chuàng)造力之間的關系。丹麥社會有著高度共識,沒有不合適的天氣,只有不合適的衣服。即使在北歐漫長寒冷的冬季,孩子仍然堅持每天至少2小時的室外自由玩耍,連不到1歲站立都搖搖晃晃的小孩子也被教師抱到室外玩。每所嬰幼園和幼兒園都做到了一個孩子擁有一個專門的柜子,懸掛存放孩子的室內(nèi)外服裝、鞋子。孩子從入園開始,就逐漸能夠?qū)崿F(xiàn)室內(nèi)外活動的轉換,獨立往返于室內(nèi)和室外。
美國室外教育學者埃里克·M納爾遜認為,游戲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學習,孩子在室外待多長時間,往往意味著他們擁有的自由度有多高。非結構化游戲中,孩子只需要滿足他們自己。即孩子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同一件事,直到令自己和伙伴滿意為止。
那么“不學什么,整天玩”的丹麥教育如何推動孩子的發(fā)展,凸顯教育的價值?丹麥幼兒教育者認為,孩子不會為了學習去玩耍,然而學習會在玩耍中自然產(chǎn)生,“玩”就是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的最佳方式。此外,丹麥幼兒教育者列出了多個“玩”的教育學意義,包括收獲快樂,釋放天性,獲得安全感,提升身體感知能力、空間感知能力、交流溝通能力、思考能力、自我克制能力、情緒處理能力、大運動技能、精細運動能力、注意力、專注力、計劃性、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獨立性,培養(yǎng)同理心、身份認同意識、合作意識、性別角色意識……
丹麥孩子在童年期的“不學什么,整天玩”并不是安心虛度時光,而是基于全社會的高度共識,讓孩子在童年期做最具發(fā)展價值和教育意義的事情——自由玩耍,并將之作為幼兒園和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fā)展幼兒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孟胫靡脖环Q為幻想游戲,在丹麥有著廣泛的實踐。如果說自由玩耍和有固定劇本的戲劇表演,處于孩子主導和教師主導的兩極,那么幻想游戲便處在兩者之間。雖然是教師帶領的游戲,但幻想游戲的重心向自由玩耍一端傾斜,孩子在游戲中處于“被動的主動狀態(tài)”。與其說是戲劇活動,不如說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一場即興合作與對話。表演中孩子需要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需要傾聽并尊重同伴的建議,還要接受自己的建議不被同伴接受的可能,然后協(xié)商并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觀看了一個典型的幻想游戲的影片。這個故事中有許多沖突,貓打碎了花瓶,國王把貓拴起來;美人魚來城堡做客,國王拒絕美人魚進入,嫌棄她們濕乎乎的,貓想用自己的皮毛把美人魚身上的水擦干,小美人魚卻拒絕了;后來貓又建議把美人魚放在城堡的湖里,讓問題得到解決。故事發(fā)展過程中,教師有幾句關鍵性的引導語:“你想扮演誰?”“你開心嗎?”“發(fā)生了什么?”“你想怎么辦?”
教師通過詢問,帶動孩子在幻想之旅中展現(xiàn)自己。負責這個項目的丹麥教師說:“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由誰來做決策,教師可以提出建議,但最終做決定的是孩子?!?/p>
如果遇到孩子不想?yún)⑴c的情況,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來帶領:“你是誰?”孩子回答:“我是小兔子?!苯處熢賳枺骸澳憬裉煜胱鍪裁??”從而讓不同的孩子參與進來。開放性的問題還可以讓調(diào)皮的孩子形成自我約束。比如游戲過程中幾個孩子相互推搡,教師看見并沒有立即停止活動出言制止,也沒有面露不悅、用眼光警告,而是帶領孩子把故事向前推進,讓這幾個孩子自己從情緒中走出來,重新進入活動。
教師是觀察者、支持者和促進者。我有一個發(fā)現(xiàn),丹麥的教師幾乎不會說“你是對的”“你錯了”,而是常常說“我聽到了”“我會認真考慮的”。丹麥教師回答幼兒看似寡言少語,顯出謹慎甚至“消極”的狀態(tài),這是因為他們看重的不是回應的速度和數(shù)量,而是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他們將更多精力放在觀察、傾聽、理解和記錄上。丹麥教師和孩子在一起時,會嘗試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學習共情和接納。這個過程中,不論教師是否用語言直接提出要求,孩子仍然能明白什么是令人期待的行為。教師讓孩子自己設定邊界,教師的謹慎和克制是為了努力讓雙方感覺到舒適,使幼兒在充滿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環(huán)境中自在地展現(xiàn)獨特的自己。
盡管教師堅持讓孩子主導游戲,但也不能忽視教師帶領孩子發(fā)展的重要性。教師常常用自己的技巧支持孩子發(fā)揮潛能,讓孩子在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是可以得到支持,讓孩子始終能夠在保有自己想法的同時與他人合作。而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始終被教師置于重要的位置。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