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定狀元、自點狀元、后門狀元、惡得狀元、指標狀元……各朝各代都產(chǎn)生過形形色色的與狀元有關(guān)的奇聞趣事,尤其是一些五花八門的狀元郎的故事,能讓我們從中窺見科舉制度的利與弊。
各朝各代都產(chǎn)生過形形色色的與狀元有關(guān)的奇聞趣事,尤其是一些五花八門的狀元郎的故事,能讓我們從中窺見科舉制度的利與弊,同時也對現(xiàn)在的各種考試制度等方面,有更多層次上的理解。
內(nèi)定狀元
所謂“內(nèi)定狀元”,指的是在進士考試前就已經(jīng)把第一名“內(nèi)定”了。這種情況在唐代較多。
唐代初興科舉,考試制度不嚴,主司獨掌考試大權(quán),試卷不糊名,又流行“行卷”風(所謂“行卷”,即報考進士的考生把自己的作品抄寫成卷軸,在考試前遞呈給公卿權(quán)貴、名人賢士,請他們向主司推薦)。主司與有關(guān)人士對內(nèi)定某人“第一”已達成共識或默契。
如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狀元牛錫庶早在考試前很久就知道自己要當狀元了。他本是一個“累舉不第”的舉子,一個偶然的機會,向尚書蕭昕獻上“行卷”。蕭昕看后很是欣賞,對他說:“如果我任主司,一定選你為狀元?!焙髞恚掙慨斏狭酥魉?。第二年考試,他也果真主點牛錫庶為狀元。
又如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李固言考進士前有人哄騙他向不起作用的閑官許孟容投“行卷”。誰知后來許孟容被任命為主司,他看過李固言的文章,對他“早已藏之于心”,就讓他中了狀元。
再如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狀元韋籌也是早就內(nèi)定了的。哪怕杜牧的《阿房宮賦》寫得再好,一些知名人士還推薦了杜牧,他也只得了第五名。
自點狀元
歷史上竟有這等奇事,自己給自己點狀元?
據(jù)清人徐松的《登科記考》載,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狀元尹樞就是自己點的。該科主考官是禮部侍郎杜黃裳,他一心想為朝廷選出棟梁之材,但怎么選卻心中無數(shù)。這天他靈機一動,對應(yīng)考的500多舉子說:“你們都是當代英才,但誰最拔尖,我還定不下來。你們有誰愿走出來幫我決定錄取進士的名單?”眾考生面面相覷,無人敢應(yīng)。
這時70多歲的尹樞站了出來,他邁著龍鐘步履走上前說:“我愿應(yīng)命。”杜黃裳交給他紙筆,只見他“斯須而就”,取了進士30名,并當場宣布姓名。眾考生聽了都覺得很公道。
尹樞把榜貼呈上,杜黃裳見狀元的名字空著,就問:“你看狀元該點誰?”尹樞毫不客氣地說:“狀元非老夫不可!”杜黃裳聽了很驚奇,說:“好,那你就把自己的名字寫上吧?!币鼧泻敛华q豫地寫上自己的名字。
后門狀元
走后門最嚴重的是明朝。據(jù)史料記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科考,唐汝楫第一,他的狀元就是靠打通奸相嚴嵩環(huán)節(jié),走后門得來的。明神宗時宰相張居正權(quán)傾朝野,萬歷五年(1577年)狀元沈懋學就是靠攀附他取得了第一名。
明神宗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狀元韓敬也是靠走后門及第的。會試時,主考官湯賓尹是他的老師,強使其他考官取他為第一名會元。廷試時,湯賓尹又幫韓敬走后門,讓韓敬中了狀元。不過,3年后,湯、韓二人被告發(fā),湯賓尹被罷官,韓敬被解職。
惡得狀元
靠異常兇惡的手段逼使主考官點自己為狀元的例子,歷史上也出現(xiàn)過。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高鍇主持進士考試,考生裴思謙依附皇上寵信太監(jiān)、手握兵權(quán)的“軍容使”仇士良,一心要當狀元。高鍇當庭罵了他一通,裴思謙回過頭來對高鍇厲聲說:“明年非取我為狀元不可!”第二年,高鍇早給門下打了招呼,凡有來說情的,一概拒絕。這天,裴思謙懷揣仇士良的推薦信,穿上當官的衣服,徑自走到高鍇面前說:“仇軍容有書信在此,專門舉薦裴思謙?!备咤|心中雖有萬丈怒火,但一想到軍容使,只能改了態(tài)度,以禮相待。就這樣,文宗開成三年(838年),裴思謙中了狀元。
指標狀元
清代皇帝對每一位科考中的狀元,都要查問祖籍世系,對各省各地錄取的名額要實行“統(tǒng)籌兼顧”,以達到“均衡、公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考生趙翼名列第一?;实塾[時,見趙氏乃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沉吟片刻說:“江蘇、浙江考的狀元不少了,西部各省卻是空白?!彼谷粸榱恕鞍捕▓F結(jié)”,把這個狀元“指標”批給陜西。于是,陜西考生王杰被點了狀元,而趙翼換成了第三名探花,他無可奈何,只嘆自己“生不逢吉地”。
“沾光”狀元
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的狀元來得有幾分蹊蹺。
翁曾源的祖父翁心存在咸豐時官至內(nèi)閣大學士,又是同治皇帝的老師。他的叔叔翁同龢是咸豐六年(1856年)的狀元,歷任朝中要職,還當過光緒的老師。翁曾源因患羊癇瘋,只是一個監(jiān)生,考舉人沒考上。1863年,翁心存病逝,皇上特賜其孫翁曾源一個舉人身份,還特許他可不經(jīng)過會試直接參加殿試。沒想到他竟然考了一個狀元。就連他的叔父翁同龢也認為,這是承“先人余蔭”。
(水云間薦自《中華狀元奇聞大觀》 孫自筠/著,中國言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