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馬拉松式談判”之稱的中蘇邊界談判,談了斷、斷了談,斷斷續(xù)續(xù),先后歷經(jīng)40個年頭。1973年,周曉沛進入外交部中蘇邊界談判代表團。從那時起到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周曉沛見證了中蘇外交破鏡重圓的一幕幕。
1973年,周曉沛(1998至2005年間先后任中國駐烏克蘭、波蘭和哈薩克斯坦大使)進入外交部中蘇邊界談判代表團。中蘇邊界談判成為周曉沛外交生涯的起點。從那時起到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周曉沛見證了中蘇外交破鏡重圓的一幕幕。
馬拉松式的邊界談判
中蘇(中俄)邊界談判,談了斷、斷了談,斷斷續(xù)續(xù),先后歷經(jīng)40個年頭,算得上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馬拉松式談判。
兩國邊界談判總共舉行過三次:第一次是1964年2月至8月;第二次是1969年10月至1978年6月;第三次是1987年2月開始恢復。
1964年那次談判,本是為了緩和1960年以后出現(xiàn)的中蘇邊境緊張局勢和具體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但談判一開始,中蘇雙方對邊界領土問題立場的差異就凸顯出來,分歧主要集中在兩國邊界條約性質、談判目的和基礎等問題。
據(jù)親歷談判的同志介紹,那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中蘇歷史上第一次邊界談判,堪稱是政治大辯論。盡管有關邊界條約是沙俄在兩國人民處于無權情況下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但考慮到中蘇兩國人民友誼,中方仍準備以這些條約為基礎,公正合理地解決邊界問題。但是,蘇方卻稱中蘇之間沒有領土問題,不承認存在不平等條約,還不同意以條約為唯一基礎解決邊界問題。我方又引用馬克思、恩格斯譴責沙俄侵略掠奪中國領土的論斷,還有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府曾經(jīng)宣布要歸還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要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進行反駁……雙方唇槍舌劍,談判無果而終。
有趣的是,中方在一次發(fā)言評論中用過“作繭自縛”“得隴望蜀”等成語,蘇方卻說這是對他們的“污蔑”,將其比喻成“蟲子”,“污蔑”他們對甘肅和四川提出“領土要求”……
“談判本身就有意義”
1969年3月,中蘇雙方在珍寶島地區(qū)爆發(fā)了邊境武裝沖突,兩國關系空前緊張。應蘇方倡議,同年9月11日,周恩來與柯西金在北京機場會晤,達成“不應為邊界問題打仗、應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的兩國總理諒解,從而舉行了第二次邊界談判。
這一開談,就是近10年。談判前期,雙方開會頻率較高,一連談了好幾個月;到后期,間歇越來越久,最長的一次達1年7個月,成了“沒有談判的談判”。盡管第二次中蘇邊界談判沒有達成什么協(xié)議,甚至根本就沒有討論邊界走向問題,但開始談判以后,兩國關系劍拔弩張的氣氛逐漸緩和下來,雙方有了較前次正常的對話接觸渠道,雙邊經(jīng)貿關系等也有所發(fā)展。另一個效應是,中蘇之間一宣布舉行談判,美方也急于與我國恢復兩國大使級談判。
“談判本身就有意義?!边@是蘇方團長伊利切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評價雙方談判成果時,伊利切夫還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我們的工作沒有白干”。
一場不折不扣的“文斗”
在會談中,我方強調,中蘇關系的關鍵是邊界問題,邊界問題不解決,其他關系都談不上。為緩和中蘇邊境局勢,談判中雙方主要討論維持邊界現(xiàn)狀問題,雙方爭論的焦點是爭議地區(qū)問題。但是,蘇方矢口否認存在爭議地區(qū),中方則反駁說,存在爭議地區(qū)是客觀事實。為此,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談判走進“死胡同”。
關于中蘇邊界談判問題,毛澤東說過:“我們應當好好談判,談出個睦鄰友好關系來。要有耐心。我們要文斗,不要武斗。”談判中所謂的“文斗”,至今令人難忘。
在談判桌上,雙方針鋒相對,用詞都十分尖銳。有一次,在激烈的辯論中,蘇方團長指責中方對其發(fā)言做了“過分反應”,翻譯將其譯成“病態(tài)反應”。中方團長聽后怒斥對方理屈詞窮,不惜進行“人身攻擊”。
從上述點滴花絮不難看出,中蘇之間的馬拉松式談判不僅時間拖得長,而且爭論的熱度異常,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文斗”。
兩國關系的重要拐點
轉機出現(xiàn)在1982年3月24日。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在靠近我國的中亞塔什干發(fā)表講話,明確承認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強調中國對臺灣的主權,并表示愿意改善對華關系。
鄧小平很快覺察到勃列日涅夫講話中所傳遞的信息,要求外交部立即作出反應。3月26日,時任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召開外交部第一次新聞發(fā)布會,發(fā)表了一個三句話的簡短聲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注意到”這三個字,表明中方也有意調整對蘇關系。隨后,鄧小平指示,要采取大的行動,派特使到莫斯科,向蘇方傳遞有關消除障礙的信息,爭取兩國關系有一個大的改善。
有意思的是,長期與中方談判吵架的伊利切夫副外長,一開始并未聽懂中方信息中的弦外之音。而俄外交部主管司長賈丕才這個“中國通”則比較敏銳,發(fā)現(xiàn)里面有“新東西”,表示要報告最高領導。就這樣,雙方達成協(xié)議,1982年10月開始兩國關系正?;恼未枭?。
4年后,蘇聯(lián)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一番講話,成為中蘇關系正?;M程中的一個轉折點,也為邊界談判的重啟打開大門。1986年7月28日,戈爾巴喬夫特意跑到遠東海參崴發(fā)表講話,表示蘇聯(lián)愿意同中國考慮降低邊境地區(qū)的軍事力量水平問題,正式宣布蘇聯(lián)將從阿富汗撤軍,稱正在討論蘇軍撤出蒙古的問題,還表示同意以主航道中心線劃分兩國界江的原則。中方對此講話給予積極評價,并提出恢復中蘇邊界談判的建議。
這樣,1987年2月雙方重新開始了邊界談判。第三次談判氣氛與前兩次的情況大不相同,雙方都總結吸取了經(jīng)驗教訓,本著實事求是、互諒互讓的精神,同意以條約為基礎,平心靜氣地具體討論解決邊界線走向問題,并取得積極進展。
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應邀訪華。雙方鄭重宣布,結束過去,開辟未來,中蘇關系從此實現(xiàn)正?;?/p>
與此同時,邊界談判進展順利,雙方都采取了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1991年5月16日,中蘇兩國外長簽署了中蘇邊界東段協(xié)定,轉年經(jīng)兩國立法機關批準生效。這一協(xié)定確定了中段98%的邊界走向,只剩兩個問題未取得一致:黑瞎子島洲渚和阿巴該圖洲渚。
2004年10月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訪華時,中俄雙方簽署了協(xié)議,中俄邊界最后的兩個問題也確定了解決辦法,即把兩個地區(qū)大致平分。至此,中俄長達4000多公里的邊界線都已最終明確劃定。
(春之暖薦自(《聽大使講故事》牛力/著,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