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人體美的時代性、民族性與人體美和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聯(lián)系,對《詩經》中關于人體美的文本探索分析,確立了先秦時期女性人體審美“姜碩”這一代表人物形象。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姜碩”蘊含的女性人體審美觀在先秦時期可以打破性別界限,得出先秦時期無性別差異的人體審美觀,即“以大為美”。分析“以大為美”的審美動機,此審美觀的形成基于遠古先民對自我力量認識的覺醒,內含人類對自然的崇拜意識。就文化屬性而言,還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人為本的“重人”“貴生”思想。
【關鍵詞】《詩經》;先秦時期;人體美;以大為美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18-001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05
人體美又稱為形體美,是指人的形體結構之美。具體而言,其內涵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就形式而言,關注于人的身體外形、體態(tài)、容貌。比如要求人體線條挺拔,四肢五官與身材各部分比例勻稱,以及膚色、動作、姿態(tài)符合約定俗成的社會性要求。其二,就其內質而言,美的人體還是健、力、美的統(tǒng)一,展現(xiàn)出人的活潑、勇敢、熱情、蓬勃向上等精神,比如中國魏晉時期對人物風神、風姿的審美。具體的人體美會對應一種人體審美觀,而在人體審美觀中可以反映出人的一些本質力量與特定時代的關系、一個民族的審美觀念、審美態(tài)度、價值追求等。當然,不同時代、民族、種族、地域的人對人體的審美標準有同有異。而在藝術領域,人體經常又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對象,也是藝術美的重要源泉之一,比如在《詩經》中就有很多關于人體之美的作品。本文正是基于人體美的內涵與其特定的時代性、鮮明的民族性,還有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緊密聯(lián)系,以《詩經》為主要基點,探索分析先秦時期的人體審美觀。
提到人體美,這個論題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女性的人體之美比男性的人體之美更加地受到關注。準確地說,應該是更加地注重人體美的第一個層面,即對人的身體外形、體態(tài)、容貌而言。比如有漢代的“燕瘦”,還有唐代的“環(huán)肥”。其實,在“燕瘦”“環(huán)肥”中提供了如何探索一個時期女性人體審美觀的思路:其一,具有尊貴的社會地位。因為漢代的趙飛燕與唐代的楊玉環(huán)在她們生活的時代都有極其尊貴的社會地位,這類人物具有引領和代表人體審美時代風尚的社會背景。其二,對人體之美表現(xiàn)為一種整體性的描繪。因為在“燕瘦”“環(huán)肥”中的“肥”與“瘦”皆是對女性人體美的整體性概括。以此切入,通過對《詩經》中與女性人體美相關的作品分析,本文首先提出先秦時期女性人體審美的代表人物形象——“姜碩”。
一、先秦女性人體審美形象—— “姜碩”
(一)“姜碩”的提出
《詩經》中有很多關于女性人體美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碩人》。首先體現(xiàn)在歷代學者在對先秦女性人體審美問題的探討歷程中,《碩人》更加地受到重視與青睞。比如清代初期著名的經學家姚際恒,在他所撰寫的《詩經通論》中就評價到“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碑斎?,以此篇切入不僅僅是因其歷來備受關注,更因為此作品相對于《詩經》中其他相關作品而言,更加具有代表性與說服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碩人》是《詩經·衛(wèi)風》中的一篇,衛(wèi)風指周朝諸侯國中衛(wèi)國的民謠,而衛(wèi)國相比其他諸侯國的地位略高一些。據史料記載,周天子分封天下,衛(wèi)國為王室諸侯國。在《史記·卷三十七·衛(wèi)康叔世家第七》中有“衛(wèi)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而《碩人》中贊美的主人公正是衛(wèi)莊公的夫人莊姜。在文中贊頌美人的過程中,也有對她身份地位直接性地描述,“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①毛詩注:“東宮,齊大子也。女子后生曰妹。妻之姊妹曰姨。姊妹之夫曰私。” ②“魯說曰:‘東宮,世子也。韓說曰:‘女弟曰妹。魯說曰:‘妻之姊妹同出為姨。女子謂姊妹之夫為私。” ③由此可見莊姜尊貴的社會地位,無疑是當時的一位貴婦人,其社會地位從衛(wèi)國內部而言與漢代的趙飛燕、唐代的楊玉環(huán)等同。
其二,就《碩人》的文本內容而言,見全文:“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碩人敖敖,說于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鮪發(fā)發(fā)。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④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全詩給接受者留下最深的局部印象是“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泵枥L了白皙的素手,美麗的笑容,靈動的眼眸等。從手、皮膚、脖子、牙齒、頭、眉毛、嘴巴、眼睛多處角度對其身體的局部之美進行了描述,可見莊姜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美人,而對她人體之美在整體上概括為一個“碩”字。在文本首句“碩人其頎,衣錦褧衣”之中也對其人體之美進行了整體性地概括,就為“碩”,“箋云:‘碩,大也。言莊姜儀表長麗俊好頎頎然。”基于以上兩點,《碩人》中的莊姜滿足了探索一個時期女性人體審美觀的兩個條件,從文本中提煉出的女性人體審美形象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說服力。
在對莊姜尊貴的社會地位確定后,通過對《碩人》的文本內容分析,從文中提煉出先秦時期典型的女性人體審美形象“姜碩”。但先秦時期是周天子分封諸侯,而漢代與唐代則是統(tǒng)一的王朝?;谙惹貢r期的社會歷史背景,“姜碩”能否代表先秦時期的女性人體審美形象?
(二)“姜碩”的確立
在“姜碩”一詞中,“碩”字是關鍵,因此從《詩經》中的“碩”字切入。見《詩經·衛(wèi)風·考槃》:“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考槃在阿,碩人之薖。獨寐寤歌,永矢弗過??紭勗陉懀T人之軸。獨寐寤宿,永矢弗告?!?⑤大多數學者認為該作品是一首隱士的贊歌。毛詩中說:“考,成,槃,樂也。山夾水曰澗。箋云:碩,大也?!?⑥意為隱士樂游于山水之間,在詩中先后用“碩人之寬”“碩人之薖”“碩人之軸”來歌頌隱士健碩的人體之美和高尚的人格之美。在本首詩中的“碩”字同樣用來整體性地概括人體之美。聞一多先生曾在《詩經講義·考槃》篇中解釋道:“‘碩大也;又訓美,古人以身體之壯大為美。”又見《詩經·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zhí)轡如組……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⑦這首詩學界解讀有異,大多數學者認為此詩是一位宮廷女子贊美舞師身體之美的作品。在此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了“碩人”這個詞,此處的“碩人”也指美人,即舞師,舞師的體貌特征還是“碩大”。毛詩有言:“碩人,大德也。俁俁,容貌大也?!?⑧“箋云:‘彼美人,謂碩人也。” ⑨舞師的身材挺拔、健碩、高大,整體上仍用“碩”字來概括其人體之美。在《詩經》中還有很多關于“碩”字的作品,在《詩·秦風·駟驖》中“奉時辰牡,辰牡孔碩。” ⑩用“碩”是形容獵物的膘肥體壯,與此相同意義的還有《魏風·碩鼠》中“碩”字。在《詩·唐風·椒聊》中“彼其之子,碩大無朋?!??用“碩”形容君子健碩的體貌。在《詩·小雅·車舝》中“辰彼碩女,令德來教?!??這句詩里的“碩女”用來形容一位少女的美貌?!对姟ば⊙拧ご筇铩分小安ヘ拾俟?,既庭且碩?!??用“碩”字形容谷物的飽滿。
通過對《詩經》中“碩”字的考察,總結得出《詩經》里的“碩”字的意義大概有四類:其一,對女性人體之美的形容,如形容莊姜、季女、婦人等;其二,對動物身體的形容,表現(xiàn)為膘肥肉壯;其三,形容外形飽滿的植物種子;其四,形容男性的人體之美。通過考察,幾乎可以確立“姜碩”代表先秦時期女性人體審美形象是可行的。還發(fā)現(xiàn)“碩”字也用于對男性人體之美的形容,那么“姜碩”這一人體審美形象是否可以突破性別界限?
二、先秦時期的人體審美觀
(一)性別視角下的“姜碩”
發(fā)現(xiàn)“碩”字也存在用來形容男性人體審美的情況,因此“碩”有可能成為當時無性別差異的人體審美觀。
進一步考察《詩經》中關于人體審美的作品,在《詩·邶風·靜女》中有“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這里用“美”字來形容女子容貌。與此相同的還有《詩·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詩·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揚……” ?都是用“美”來形容女子。在《詩·鄭風·叔于田》中“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文中用“美”字來表達對男子身體外貌的稱贊。在《詩經·陳風·澤陂》中“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在這首詩中形容人身體外貌之美時說到“有美一人,碩大且卷?!焙苤苯拥乇憩F(xiàn)就是注重整體上的碩大,即“以碩為美”。在先秦其他典籍中,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用“美”字來整體概括男性的人體之美?!肚f子·盜跖 》中形容人“生而長大,美好無雙?!??也是用了“美”字,這類用法在先秦典籍中還有很多。
通過以上分析,先秦時期對人體審美的形容多用“美”字與“碩”字,并且在使用的過程中并沒有性別上的特定區(qū)分。根據《詩經》中的用字之意,這些“美”字不僅只是美麗的意思,而是“美”字中暗含身體因何而美的原因,即“美”字中含有先秦時期人體審美的標準。“美”字與“碩”字都運用在人體審美上,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直接聯(lián)系,因此對“美”字和“碩”字進行深入分析。
(二)“姜碩”的審美內涵
總體來看,“美”與“碩”在先秦時期形容人體外貌之美并沒有男女性別的區(qū)分,由此可推出先秦時期女性人體審美的“以碩為美”可以推及到先秦人體審美觀,即為“以碩為美”或者“以美為美”(第一個美是人體審美標準,第二個美是審美時代風貌)?!按T”和“美”兩個字在先秦時期都用來形容人體之美,這種情況在《詩三家義集疏》中也提到過:“《孟子·盡心》篇:‘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人猶美人……古人碩、美二字為贊美男女之統(tǒng)詞,故男亦稱‘美,女亦稱‘碩?!??那么“碩”和“美”必然含有先秦時期在人體審美層面上的共同之處,因此借用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探討這兩個字在所指層面的異同。
對二字進行詞源學考察,“碩”字在《說文解字》中“頭大也,從頁石聲?!睆摹按T”字的所指層面來看,描述人體審美的特征就是“大”?!懊馈弊衷凇墩f文解字》中“甘也,從羊大……”也有含有“大”的意義。在《我國古代美觀念的演化》一文中也提到“‘美即冠羊的大人或美人……古人所美的大人、或所大的美人,首先是個體態(tài)修偉而勇武有力、如古希臘力神或今日體壇健將那樣。古文之‘大正是個張臂展腿、霸氣十足的偉丈夫。” ?看來“碩”與“美”皆含有“大”的意義,因此,“大”就是二者的共同之處。那么由“姜碩”出發(fā)探索出的先秦時期“以碩為美”“以美為美”的人體審美觀,其內涵應概括為“以大為美”,即得出先秦時期無性別界限的人體審美觀是“以大為美”。
對“以碩為美”和“以美為美”進行語言學分析之后,二者總結為“以大為美”的人體審美觀。那為何先秦時期人體美的審美標準是“以大為美”?
三、“以大為美”的審美動機
先秦時期人體美的審美標準為“以大為美”,其審美動機(審美動機為“引起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的主觀目的、意向、愿望的心理發(fā)動機制” ?)是如何產生的?本文認為“以大為美”的審美動機主要來源于兩個大的方面。
(一)“大”深藏對自我力量的認識
遠古時期,在原始先民眼中,天然的自然是自己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但那時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還十分有限,更多地表現(xiàn)出對自然界的無知與對自然力量的恐懼。在這種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之中,先民通過想象認識自然、調控自然,于是產生了很多大人形象,大人形象是放大人類自身力量的一種想象。
其實,大人形象用巨人更加貼切,如女媧、夸父、共工等,這些神話人物都是巨人。如夸父,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這樣描述“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蹦苤鹑?,飲大澤,皆是建立在其巨大的身體基礎之上,其背后暗含人對身體力量的一種追求。女媧也是巨人形象,從女媧造人與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中看,她不僅具有中國文化中的人類之母的形象,還具有救世英雄的形象,而救世補天的能力也是建立在她是巨人的身體基礎上,深層次上是人類對強大的自身身體力量的渴望與追求。在先秦時期“以大為美”的人體審美觀中就延續(xù)了這種記憶。當然,神話里的巨人形象還不太具有審美的屬性,但為“以大為美”的人體審美觀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礎。
事實上,在人類社會早期都有類似的認識,這種“以大為美”的觀念在古希臘時期也有體現(xiàn)。例如希臘神話中的前奧林匹斯諸神,天空之神烏拉諾斯、大地之神蓋亞、以及蓋亞的子女全是身體巨大的怪物。還有古希臘時期對運動員健碩之美的欣賞等。從中國先秦時期和古希臘的神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借助于巨人形象表達出對人體力量追求的意識。而在人類社會相對穩(wěn)定之后,這種巨人的意識進入到現(xiàn)實世界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后世對人體的審美意識。
(二)先秦“以大為美”里的生命意識
“大人”形象或者說巨人形象并非中國所獨有,西方也有類似的形象,但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下,所產生的審美動機不盡相同,之后的演變也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對于先秦時期“以大為美”的審美觀來說,其形成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中以人為本的生命意識,即“以大為美”的人體審美觀中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中的“貴人”“重生”思想。
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都表達了“貴人”“重生”的思想,在《尚書·泰誓上》指出“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在《孝經·圣治》中提到“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漢代的董仲舒也說道:“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yǎng)之,人成之?!??現(xiàn)代學者也有相關論述,在李澤厚與劉綱紀兩位先生合編的《中國美學史》中指出“中國美學高度肯定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運動的力量的美,欣賞、贊嘆它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廣遠宏大、永恒、無限,但又不是出于在大自然面前自慚形穢的宗教崇拜,而恰好是由于意識到了人有不被自然所束縛的偉大力量,是以同自然的力量相比并。” ?“重人”“貴生”的生命意識就在這種同自然力量相互比并的偉大力量之中,肯定人的生命力量,追求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李天道先生《中國詩學之“貴人”美學精神》中寫到“在中國美學話語構成中,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美學,都‘貴人‘重人,其審美指向是一致的?!??宏觀上看,在先秦時期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他們對于人和人的生命有著深刻的理解,強調在以仁義立身之上,在道德、人格的追求之中實現(xiàn)人的生命價值。比如孟子說道:“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人具有合天地之道孕育萬物的地位。道家更是將人的地位提至了與“道”“天”“地”相當的高度,《道德經》說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保ǖ诙逭拢﹥杉宜枷胗兄煌陌l(fā)展路徑,但都體現(xiàn)出對人自身、人的生命、人的力量的重視。
可以說中國傳統(tǒng)中“貴人”“重生”的生命意識是先秦時期“以大為美”的人體審美觀形成的主要原因。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其一,正是因為“重人”“貴生”的思想,才特別關注人,而人體是人重要的一部分。其二,“重人”“貴生”的思想重視生命的生存和延續(xù)問題。比如在《孟子·離婁上》中還講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從生物學上看,壯碩,形體大一點的生存能力,繁衍后代與保護后代的能力更強,生命力也更加旺盛。其三,因為“重人”“貴生”的思想十分重視人的生存問題,而那個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并不高,體力勞動占據社會生產的大部分,追求健碩的體魄。以上因素都為形成“以大為美”的人體審美觀提供了思想基礎。
四、結語
本文立足于人體美的時代性、民族性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緊密聯(lián)系,主要對《詩經》中關于人體美的文本進行分析,參考先秦其他著作,確立了先秦時期無性別界限的人體審美觀——“以大為美”。后深入分析其產生的審美動機,得出先秦時期“以大為美”人體審美觀的形成受到早期人與自然關系的影響,此審美觀的形成更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中“貴人”“重生”的思想。
“大”在中國美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審美范疇,在器物、人體、人格審美中都有深遠影響。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對器物美與人格美中的“大”關注得很多,研究成果相對豐碩,而對人體美中的“大”關注略少。而本文通過對先秦時期人體美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這個審美范疇極具中國美學精神,也豐富了“大”的美學含義。
注釋:
①(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22頁。
②(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腥A書局1980年版,第322頁。
③(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79頁。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全二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22頁。
⑤(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全二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21-322頁。
⑥(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腥A書局1980年版,第321頁。
⑦(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全二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08-309頁。
⑧(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全二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08頁。
⑨(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腥A書局1980年版,第309頁。
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全二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69頁。
?(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62頁。
?(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腥A書局1980年版,第482頁。
?(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腥A書局1980年版,第476頁。
?(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腥A書局1980年版,第311頁。
?(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腥A書局1980年版,第341頁。
?(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46頁。
?(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37頁。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全二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79頁。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993頁。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77頁。
?阮延陵:《我國古代美觀念的演化》,《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第34頁。
?朱立元:《美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頁。
?(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腥A書局1980年版,第180頁。
?(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罚ㄈ裕腥A書局1980年版,第2553頁。
?蘇輿撰,鐘哲點校:《春秋繁錄義證》,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68頁。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頁。
?李天道:《中國詩學之“貴人”美學精神》,《中國文學批評》2019年第2期,第86頁。
作者簡介:
譚江平,土家族,湖北巴東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美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