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斌
林芝雖然地處世界屋脊,但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質(zhì)構(gòu)造,形成了本地區(qū)異常險峻的地形,成為世界罕見的高山深谷,也帶來了印度洋上溫暖的季風,使得林芝全境雨量充沛,氣候濕潤,景色宜人,為林芝贏得了“雪域江南”的美譽。
當我們來到原生態(tài)的村落達林村巴桑家住下時,抬頭見到的,就是享譽中外的南迦巴瓦雪峰。
南迦巴瓦地處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的交匯處。終年積雪,云霧繚繞,從不輕易露出真面目,所以人們也稱之為“羞女峰”。
現(xiàn)在,這座神奇的山,近在眼前,又遙不可及;離天那么近,又是那么遠。震撼心靈,蕩氣回腸。面對這原始、雄壯、古樸和純真,讓人心生感動,不禁淚流。
感嘆之余,編輯了一段小視頻,配上作曲家亞當·赫斯特作曲演奏的大提琴獨奏曲,發(fā)到視頻號上,在悠遠、低沉、渾厚的旋律中體味著滄桑與純真無邪的記憶。老領(lǐng)導王志堅轉(zhuǎn)發(fā)到朋友圈后,引來了不少“圍觀的群眾”,其中,精通書畫、篆刻和烙鐵畫的藝術(shù)前輩何大石先生評論道:“……讀了之后感慨良多。首先是想到了藝術(shù)。我認為不同層次的藝術(shù)受眾是不同的。比如,一類是常見的大眾藝術(shù),唯美,漂亮,喜愛者眾;另一類則是深邃、博大、使欣賞者的心靈受到觸動。推廣而言,不僅是攝影如此,書法、繪畫、音樂……等許多藝術(shù)形式都是如此?!鎸@座人跡罕至的高山,不僅是美,還有它的雄渾廣博、它的神秘、它的堅毅、它的偉大都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面對它,我們會想到遠古,會想到人與自然,生命與永恒,會感到自己是如何的渺小,面對這皚皚的雪峰,我們無疑會對自己平時的胸襟狹隘、目光短淺、庸庸碌碌、熱衷名利而感到愧恧與自責……。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所說:‘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p>
在快餐文化流行的時代,藝術(shù)前輩竟然如此認真,如此平靜,洋洋灑灑寫下感悟至深的近千文字,這讓我深感意外和感動,更覺是鞭策和激勵。溝通與共鳴,來自藝術(shù)的魅力,也是來自大自然巧奪天工造就的神奇。山的俊峭,山的巍峨,山的雄渾,山的廣博,與百年桃樹的堅守,震撼著心靈,蕩滌盡人間的浮華。
如果說在達林村外感受的是原始古樸和百年孤獨與滄桑,那么,在索松村感受到的則是一片鳥語花香,這是一幅完全不同的畫卷。猶如輕音樂《風之谷》和《山谷里飄來的風》描述的那樣,微風習習,鳥聲婉轉(zhuǎn),流水潺潺,清澈靜謐,沁人心脾,滌蕩人心。映入眼簾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站在山谷最頂端,聆聽著大自然的聲音。寒來暑往,秋來冬去,花開葉落,鳥語蟲鳴。倘若靜下心來,去細細品味其中的奧妙,感受其中更深的含義,卻是別有一番滋味。
此時,在這片最純粹、最寧靜的高原凈土上,坐在青稞地旁,眼前是桃花,遠處是雪山,品讀唐代詩人李白描寫桃花的七言絕句:“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边@如行云流水,又渾然天成,貌似輕描淡寫,隨手拈來,實則語帶機鋒,意味悠長的絕唱,竟然與早年隱逸詩人陶淵明流芳百世的《桃花源記》,異曲同工。與大自然對話,遠離浮躁,洗凈鉛華,心就融入到美好的世界里了,不禁感嘆大自然的悠遠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深。
林芝的桃樹與其他地方有著顯著的不同,多是幾十年幾百年的野桃樹。過去由于地處偏僻,長期與世隔絕,這使得這些野桃樹得以自然繁衍,生生不息,枝繁葉茂,在雪域高原展示著極強的生命力。林芝的桃樹壽命極長,堪稱桃樹中的“活化石”,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在雪山的映襯下,氣勢恢宏,極盡滄桑,也更顯堅毅,展現(xiàn)出一派生機盎然的壯闊與秀美。
隨著拉林鐵路的開通,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來到雪域高原,在離雪山最近的地方,傾聽花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