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花
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珍藏著一份周恩來親自修改過的《八一起義》說明稿(復制件)。這份《八一起義》說明稿為16開方格信紙,一共5張。原稿由時任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副館長杜南用藍色鋼筆書寫,紅色字跡為當年編輯所改,黑色毛筆小楷字為周恩來修改字跡。說明稿中,周恩來修改97處,陳毅修改1處。這份說明稿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周恩來是“八一起義”黨的前敵委員會書記,精心組織和領導了起義,順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因此,他對起義最有發(fā)言權(quán),由他來審定這份說明稿,無疑最具權(quán)威性。
當年,周恩來收到說明稿后,逐字逐句地進行修改,校正了文中的一些歷史細節(jié),甚至對標點符號也做了仔細訂正。隨后,他派人將修改過的稿子,送請朱德、賀龍、陳毅等提出補充修改意見。朱德、賀龍、陳毅都參加過“八一起義”,對當年情況十分熟悉。其中,朱德任起義軍第9軍副軍長(8月3日改任第9軍軍長,還被任命為南下先遣司令),賀龍為起義軍總指揮兼第20軍軍長,陳毅任第11軍第25師第73團團指導員。朱德等人看完周恩來修改過的說明稿后,都表示同意,陳毅還提出一條補充修改意見。
周恩來等領導同志親自審閱的這份《八一起義》說明稿,重要修改有以下幾處:
一是突出了“八一起義”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堅強領導下進行的。周恩來將原稿第一段中“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推動和組織下”改為“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正確領導的影響、推動和組織下”;把“前敵委員會”改為“黨的前敵委員會”,體現(xiàn)了“八一起義”領導機構(gòu)是在黨的領導和指示下成立的。
二是增加了起義部隊的番號名稱,說明了此次起義的兵力情況。原稿中寫“黨為了挽救革命的失敗,決定由周恩來等同志在南昌舉行起義”,周恩來在“南昌”二字后面加入“以賀龍同志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葉挺同志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和朱德同志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一部分為基礎”。
三是體現(xiàn)了“八一起義”集體領導的屬性。起義領導人由“周恩來等同志”修改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這一處修改文字由陳毅所改,客觀地體現(xiàn)了在“八一起義”中領導集體發(fā)揮的作用。
四是對起義軍南征失利的原因做出評價。原稿為“起義軍勝利后,向南挺進,部隊經(jīng)過湯坑、三河壩時與廣東軍閥發(fā)生激戰(zhàn),后來敵人越來越多,加上敵人軍艦向汕頭猛擊,由于敵眾我寡起義軍遭到失敗”。周恩來改為:“起義軍勝利后,由于當時領導者沒有能夠堅持發(fā)動廣大農(nóng)民實行土地革命的政治路線,而采取單純軍事向南挺進的方針,致起義軍部隊到達廣東東部三河壩、湯坑、汕頭地區(qū)的時候,在湯坑與廣東軍閥發(fā)生激戰(zhàn),后來敵人越來越多,加以敵人軍艦向汕頭猛擊,結(jié)果起義軍主力遭到失敗?!边@一修改中,周恩來深刻剖析了起義軍失利的原因,體現(xiàn)出他敢于自我批評的可貴精神。
五是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創(chuàng)立土地革命的正確路線。周恩來將原稿“當起義軍處在萬分艱苦的戰(zhàn)斗時,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隊伍向井岡山進軍,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根據(jù)地”,修改為“當起義軍向南挺進時,毛澤東同志率領了秋收起義的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創(chuàng)立了土地革命的正確路線,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根據(jù)地”。
在這份說明稿中,還有一些動人的細節(jié)。比如原稿中提到“周恩來”名字的地方,他都改為“周恩來等”。他還對原稿中的錯別字、標點符號進行仔細修改,其中標點修改就多達76處。這無不體現(xiàn)出周恩來為人謙遜的品格和細致嚴謹?shù)墓ぷ髯黠L。
周恩來親自修改說明稿,給解放軍報社采編人員以極大鼓舞。解放軍報社美術(shù)編輯董辰生根據(jù)說明稿內(nèi)容,精心創(chuàng)作出8幅畫稿。這8幅畫再現(xiàn)了“前委擴大會議的激烈爭論”“八一起義戰(zhàn)前動員”“攻打敵總指揮部的激烈戰(zhàn)斗”“軍民歡慶起義勝利”“秋收起義”“井岡會師”等歷史場景,將起義主要領導人的光輝形象、緊張激烈的戰(zhàn)斗情景、江西大旅社等南昌歷史建筑都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出來。
1957年8月1日,《八一起義》說明稿和連環(huán)畫正式刊印見報(因版面原因,刊登時文字作了適當刪減),引發(fā)了一波建軍30周年的宣傳熱潮。這份周恩來親筆修改的《八一起義》說明稿,隨后被珍藏于中國革命博物館(現(xiàn)國家博物館)。1978年,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將其復制并陳列展出。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