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飛
哈佛大學史上第一位女校長德魯·福斯特有一句名言:你所講的故事,定義了你是怎樣的一個人。2016—2022年擔任新疆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竭盡心力搞民漢翻譯工程的著名詩人狄力木拉提·泰來提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呢?為了表述方便,怎么稱呼他呢?就用他的微信自稱老老狄吧。
老老狄出生在新疆伊犁的一個鄉(xiāng)村,雙親1958年考入西北民族學院鐵道系,畢業(yè)后雙雙分配到哈密鐵路沿線小站工作。出生在新疆鐵路史上第一批少數(shù)民族雙大學生家庭,老老狄可謂是含著文化“金湯匙”出生。當時進疆的火車只到哈密,雙親所在的鐵路小站在哈密以東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叫尾亞,老老狄出生后在尾亞度過童年,也在尾亞小站漢語小學上完了小學一二年級。1972年,因母親生病,老老狄的父親把母親和四個子女送回了老家伊犁,老老狄自此一直到1981年都在伊犁上學。老老狄高中讀的是伊寧市九中,為了參加高考,回到了戶口所在地哈密,考到了自己并不喜歡的烏魯木齊鐵路運輸學校,讀鐵路通信專業(yè),在失落中完成了三年學業(yè)。
老老狄從小喜歡畫畫,立志長大后做個畫家。1980年6月,《新疆日報》上刊登的西安美術(shù)學院招生廣告實在誘人,磨不過老老狄,母親賣掉了幾只雞湊足了一張單程票錢。如果大巴如約而至,老老狄可以趕在報名截止日到達烏魯木齊。可因為大巴中途拋錨,等到了報名點,已過了報名時間。老老狄一腔熱血被一起意外事故澆透了,他認定自己這一生與畫畫無緣,就又回到伊寧市九中繼續(xù)上學。這一偶然事件需要老老狄用幾年的時間來自我修復,從小都是尖子生的老老狄,人在教室,心不在書本,考上鐵路運輸學校以后一頭扎進文學海洋,就再也沒上過岸。
他1982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迷上寫格律詩。老老狄1984年從鐵路運輸學校畢業(yè)后分配到哈密鐵路電務段工作,此時他母親也已帶著幾個兄妹回到了哈密。他在電務段工作了三年,維護鐵路沿線的通信線路,三年期間幾乎徒步走完了哈密鐵路管轄的長達幾百公里的鐵路沿線,西至瞭墩車站,東到紅柳河,留下了老老狄青春的腳步。一望無際的戈壁原野,豁然拓展了他的文學思維,他發(fā)現(xiàn)格律詩已經(jīng)不足以表達心中洶涌的詩情,于是自1985年起改寫現(xiàn)代詩。那時大概包括他自己在內(nèi),無人意識到,新疆這片熱土上正冉冉升起一顆璀璨的詩星。因為寫詩有成,1988年底,老老狄被調(diào)到哈密鐵路第一小學當老師,一干就是17年,這期間他除了音樂課之外什么課都教過,還當過田徑教練,帶過足球隊,畫油畫,直到2005年9月調(diào)至哈密市五堡鄉(xiāng)中心小學擔任副校長。2004年9月老老狄去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學習是他文學之路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一方面他進一步拓寬了文學視野,另一方面,他開始思考似乎應該也能夠以文學維生,于是2006年5月一紙調(diào)令調(diào)動他到新疆自治區(qū)文聯(lián)工作,他就再也沒有挪過窩,矢志要把自己當命來愛的文學當作畢生事業(yè)。
1996年年初,老老狄32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無意中接觸到了維吾爾詩歌。在此之前他對維吾爾文學的了解是一張白紙,維吾爾詩歌在他的心田里激起別樣的感受。他想到,為什么不把那些別具風格和美韻的維吾爾詩歌翻譯成漢語呢?起初他只是被新鮮感驅(qū)使,并未想過要把維吾爾文學的漢譯工作做成大事業(yè)。但當了解到該領域幾乎沒有幾人可以勝任,苦苦撐持的是幾位老翻譯家,他們都年事已高,后繼無人時,老老狄鉚著一股勁,從維吾爾詩歌界最有影響力的詩人詩作入手,后來又涉及維吾爾語小說的翻譯,先后翻譯出版了包括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詩歌集等能代表當代維吾爾文學水平的34部文學譯著。這還不算,他一鼓作氣,譯筆也惠及其他民族的作品,翻譯了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三卷本中《烏孜別克族民間歌謠》部分,后來又陸續(xù)翻譯了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塔吉克、東鄉(xiāng)等民族詩人的部分詩歌作品,2013年初開始,他用了18個月翻譯完成了1000年前的宏篇巨著《福樂智慧》,2015年初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他深刻認識到眾人拾柴火焰高,自己筆耕不輟之外,還手把手培養(yǎng)了一批各民族文學翻譯人才。
對于“誰是當代文學乳母”這個話題,著名作家、河南作協(xié)名譽主席、原主席張宇說,他的文學乳母是父親、王蒙、海勒、昆德拉和卡夫卡,他直言一生的文學成就也未能超過他父親的口語,王蒙則對他有知遇之恩;《今夜有暴風雪》《政協(xié)委員》《知青》《人世間》的作者梁曉聲說他的文學乳母有八位:母親、高爾基、安廣小學校張姓老師、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一師一團崔長勇、復旦大學物理系陳姓或黃姓老師、茨威格、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老老狄詩歌的“文學乳母”是什么呢?老老狄坦言,吸引他走進文學殿堂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是他文學之路發(fā)蒙的前哨和引子。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文學乳母”則是漢賦、唐詩、宋詞、歌行以及普希金、雪萊等國外詩人的作品,見多識廣,與他工作生活過的熱土和生活經(jīng)歷兩相撞擊發(fā)酵,在內(nèi)心產(chǎn)生了千重浪。同時,文學翻譯工作也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這種影響不是文字描述功底,而是深層次的人文思考。老老狄認定是無比美妙絢麗多彩的大自然和燦爛卻瞬息萬變的生活帶來的漫無邊際的思考和哲學思辨最終左右和塑形了他的詩歌人生。他認可“天賦”“神來之筆”這類說法,他認為這種創(chuàng)作的秘辛可能真的是人類尚未破解之謎。創(chuàng)作完成之后,作品的包羅萬象、深意和哲學高度往往嚇自己一跳。這是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靈感”現(xiàn)象,靈感的到來和發(fā)生作用并不是空穴來風,都是基于創(chuàng)作者強大的積累、長時間的凝思醞釀所得。
我從老老狄的詩篇中讀到了什么?
詩性一點說,我讀到了“新詩經(jīng)”,老老狄的“北方的北”“沸騰的群山”“遠去的河流”“涌浪”“紅雨”“野性之歌”“花的足跡”“綠的誕生”“這些日子”“內(nèi)心的涌動”“生命的重疊”(皆為老老狄詩集《一百零一片紅葉》中的詩題)與《詩經(jīng)》中的在水湄、在水中央的水氣氤氳、草木有靈、生靈葳蕤、情意淡淡濃濃的調(diào)性合拍,氣場相投。他也寫《在水一方》:
一枝溫柔的花
倒在浪的盡頭
一層層輕盈的撫摸
淘洗沙灘的苦澀
海天一線的涌浪
一葉小船
在海鷗的短笛里
漸漸駛向遠方
若僅僅是為了隔岸守候
或也不必讓白色浪花
揉碎大海的寧靜
獨守
在水一方
詩人擷取了花、涌浪、小船、海鷗四個意象(沙灘和大海作為“背景板”存在)?;ㄊ菧厝岬囊恢?;涌浪被海天擁出,反過來切分海天;小船是一葉扁舟,駛向遠方;海鷗吹響短笛。意象素樸卻奇崛。該詩力道之準有如老僧坐禪,亦如傳聞中的俠士,平平揮出,力道綿柔卻千鈞。
書名《一百零一片紅葉》是開篇詩題,也指向老老狄集所收詩歌數(shù)量,一詩一紅葉,一葉一世界,片片紅葉都表達著對黨和祖國的愛。詩人化身畫家,以天地為畫布,以自然作筆也作彩,揮就一幅大地風景、紙上風景:
世界之大
沒有比阿勒泰更遠的遙遠
是北風安營扎寨的地方
它任由云層擺布
水,交由山的流淌
仿佛山野之花
任由季節(jié)的蹂躪
它們只顧盛開
享受流浪
(《阿勒泰山野的風》)
《告別秋風》是一首深沉的情詩,老老狄在這里對于土地的深情比肩艾青《我愛這土地》。不同的是,艾青彼時寫于苦難中的中國,詩筆“嘶啞”“悲憤”“激怒”。艾青傳世最廣的名句就來自此詩末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老老狄也寫到眼淚:
受傷的土地漸漸愈合
那一片片斑駁的、陳舊的綠
仿佛是貼在肌體上
過期的藥貼
再也綠不起來的黃
從遠山而來的勞頓的水
漸漸澄清自己
望著連綿起伏的群山
原始荒漠里的胡楊
眼里的淚
試圖擺脫自身的苦澀
我仿佛坐在一輛觀光馬車上
看一路蕭瑟的秋風
蠶食每一片落葉
老淚縱橫的秋葵
不見昔日笑顏
其實
其實我一直堅信
留守于此的高大白楊
依然在與雄鳥道別
而我的心
依舊是一片寧靜的沼澤
等待你重新陷入
我把冷色秋風
當一件御寒的外衣
遠行已成定局
即便我是一座空城
偉岸是抵御風沙的城墻
坦白與執(zhí)著
讓荒漠去守護我的從寬
殘陽即逝
大漠胡楊,落葉金黃
寒冬
將是另一番盛世
我滿目咸澀的海水
足以讓我看清這片
給我?guī)硪曈X疲勞的世界
我將永遠缺席你的未來
以寫作和編輯為業(yè)的當代詩人老老狄筆下的眼淚復雜了許多立體了許多。詩中,老老狄寫到了三種眼淚:望著群山和胡楊的水,秋葵的老淚,詩人“滿目咸澀的海水”。三種眼淚分別對應遠景、近景、特寫,就鏡頭語言涵蓋的張力和攫取感而言,是遞減的。這一節(jié)猶如一個長鏡頭,我們跟隨詩人的長鏡頭一路奔走,從遠山奔來,一路向荒蕪、向荒漠。一詩多面,充滿多義性,多聲部交響,多重復沓,形成了天蒼野茫的老老狄風的多重奏。
(作者系作家,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