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英國倫敦有許多美景古跡殿堂館所,多數從中國來的旅游團都錯過一個應該去的地方,它就是英國國家博物館,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位于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主要建筑物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中6萬平方米為展廳,4萬平方米為圖書館。始建于1753年,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博物館。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并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
對中國人來說,最有看點的是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館。我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便被這里的中國文物驚呆了,我雖然不是收藏家,但我最愛看央視二套 的《一棰定音》節(jié)目。不光是我,所有來中國館的游客看到這么多價值連城的中國文物,那表情都是無法形容,有驚訝,有無奈,有搖頭嘆息,有發(fā)問,歷史怎么會這樣呢?其實在此館中長期陳列的文物不過約有2000件,而大英博物館收藏中國流失文物多達2.3萬多件。而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還不算各國私人藏有的10倍于這個數字的中國文物),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
陳列的這2000件文物,都是中國的國寶,有些是絕版文物,用行家說法,有許多是珍品、孤品,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還不同時期的玉器、雕刻品等,以及45卷《永樂大典》等超級國寶,可謂門類齊全,時間則跨越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里皆可見到。其中青銅器包括商雙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書畫以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最為引人注目,《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yè)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并攜往國外。此外還有蘇軾《墨竹圖》,而上世紀由斯坦因帶往英國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極其重要的珍品。要想在短時間內將這2000件文物都用相機拍攝下來,也是不可能的。
看中國館中那么多文物,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國游客,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當年八國聯軍、英法聯軍對紫禁城的掠奪。剛好,我去英國前幾個月去了我國的敦煌莫高窟,看到這里莫高窟文物,也讓我想起莫高窟文物失竊案。那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發(fā)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fā)現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于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而小學教科書上就有八國聯軍、英法聯軍對紫禁城的掠奪,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
在中國館中央墻上有幾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畫,其割痕雖猶可見,卻難掩其久遠的鮮麗及三位“濃麗豐肥”菩薩的雍容華貴。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多以萬計,除了這幅壁畫,其他藏品在中國廳內卻難覓蹤跡。
1856年到1932年間,多個所謂的“西方探險家”以科學考察為名深入中國西北地區(qū)達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獻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1862年—1943年)和法國人伯希和(1878年—1945年)在敦煌藏經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經洞的4萬多件經書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得1.3萬件,中國現存僅三分之一。另外,大英博物館收藏文物級的中國書刊有6萬多種。
在這里,國寶連連,甚至看得都忘了拍照。中國青銅器文物中,商代的雙羊連體尊及各種文物,國寶。中國瓷器展廳內,歷代精瓷珍品目不暇接,是國寶,一對元朝“至正型青花龍紋大瓶”,瓶頸上有確切的紀年,瓶身上下共有九層花紋,幾乎囊括了除人物外元青花繪畫的全部元素:龍紋、云紋、海水、蕉葉、扁菊、雜寶等。唐三彩《馬》、宋磁州窯《馬戲枕》、元《青花魚藻紋大盤》、明宣德景泰藍、清德化白瓷器等國寶一一映入眼簾。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博物館里,觀看自己國家的國寶,卻止不住一陣陣心酸涌上心頭,一陣陣創(chuàng)痛在神經里傳導。當時館內的中國游客倒是不少,但幾乎沒有一個專業(yè)收藏鑒寶專家同行。
我只是鑒寶節(jié)目《一錘定音》的喜愛者,我一直認為最好的瓷器都在故宮博物院收藏,市面上出售的多是現代工藝品。到大英博物館后,才算開了眼界,原來中國古代最好瓷器都在這里。漢唐的綠釉、白瓷,唐三彩,宋、金的磁州窯,宋的耀州窯,均、汝、哥、官、定五大名瓷,元明青花,明宣德景泰藍,成化斗彩,釉里紅,清粉彩,琺瑯彩,還有越窯,德化窯,龍泉窯等,均在這里集體亮相。我有一個書協主席的朋友,他愛好收藏,我從英國回來后,就勸他一定要去倫敦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館看看。正當他準備出國時,突發(fā)腦血栓而不能成行,我只好將全部照片都傳給了他,讓他一飽眼福。
從英國旅游回來后,我不僅更加喜歡《一錘定音》這檔鑒寶欄目,而且不論是哪家電視臺,凡是有鑒寶節(jié)目,我都看。有時進城,也到古玩市場逛逛,看到那些琳瑯滿目的防古工藝品,自然就讓我想到大英博物館里中國館的文物之寶,感慨經營古玩的商家小販,應該去大英博物館里的中國館中國館看看真寶,給自己的知識面充充電,開拓一下自己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