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李勝清
內(nèi)容摘要:李清照受傳統(tǒng)比興手法的影響和熏陶,她的詞作中出現(xiàn)了許多花意象,這與其女性特質(zhì)、人生經(jīng)歷以及前人固有的文學傳統(tǒng)有關(guān)。這些花意象種類十分豐富,而且有其獨特之處,不僅充滿女性的陰柔美,還歌頌愛情,寄托相思。其筆下的花兒,有著各自不同的人格化內(nèi)涵,詞人不僅以花自喻,也借花抒懷,托花言志。這些花兒也隨時間、地點、詞人心態(tài)的變化呈現(xiàn)不同的姿態(tài),傳達不同的情感。
關(guān)鍵詞:李清照 花意象 人格化
南宋詞人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我國宋代婉約詞派的杰出代表。她出身高貴,知書達理,同時,她也命運多舛。因國破南渡,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琴瑟和鳴的美好生活被無情打破,后又因再嫁不幸而含冤入獄,以致抑郁而終。陳立紅先生曾在他的《李清照詩詞全鑒》中說道:“讀李清照的詞,真是別有一番滋味。這或許跟她傳奇坎坷的經(jīng)歷密不可分,又或許她本身就是一位杰出得無人媲美的‘千古第一才女?!盵1]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造詣在宋代婉約詞壇上可謂登峰造極,因而她被尊譽為“婉約詞之宗”。她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多首詠花詞,其筆下的花兒歷經(jīng)時代滄桑依然鮮活別致,穿越千年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多情、溫婉的女詞人形象。
一.李清照詞作與花意象
李清照的女性特質(zhì)使她與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ù碇?,自古花就與美人相呼應,既有“燦如春華,皎若秋月”(《詩經(jīng)》),也有“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洛神賦》),都是用花的特性來描寫女性。李清照常常以花自喻,即以花之美暗喻己之美,以花之凋零暗喻己之憔悴。
李清照之所以傾心于眾多花意象,也是由于其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和宋代特定的社會背景。李清照的一生是悲苦的,國家的破碎、愛情的幻滅、家庭的變故,這一系列重大的打擊對一個多愁善感的女人來說,是多么沉痛。花的命運與之相似,并不是每朵花都能被黛玉所葬,絕大部分也只得陷入泥潭。身心的折磨更易造就思想的深邃,杜甫就因身處濁世,憂國憂民,終成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蘇軾就因其夫人逝世,才寫出感動千古的悼亡詞。如果沒有國破家亡的慘劇,李清照也不會對命運與其相似的花意象產(chǎn)生如此深切的共鳴,她也不會成為這般杰出的女詞人。
除了個人經(jīng)歷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之外,李清照對花意象的深愛還與前人固有的文學傳統(tǒng)有關(guān)?;ㄒ庀笥兄凭玫臍v史傳統(tǒng)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屈原在《離騷》《九歌》中用大量筆墨歌詠各類花草,開后世之先河。唐代文人亦鐘情于繁花的姹紫嫣紅,牡丹的貴麗、桃李的妖艷,與盛唐昌盛華貴的氣象相吻合。至宋代,文人風骨更傾向于淳樸、高潔、冷峻,因此梅、桂、菊等更受宋人的青睞。“據(jù)前人統(tǒng)計:蘇軾,選取梅10次,菊9次;秦觀,選取梅15次,菊3次;辛棄疾,選取梅65次,菊40次?!盵2]可見,在他們的作品中,梅花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幾乎是最多的,菊花次之。因此,李清照詞中出現(xiàn)得最多的花意象是梅也無可厚非。
二.花意象的種類及特色
李清照曾在《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觀點,指出詞與詩源同而流異,詞應有別于詩。在該理論的影響下,她筆下的意象種類并不豐富,但經(jīng)統(tǒng)計,在其被確定的40多首詞中,有35首寫到了花,明確提到過的花有8種,分別為梅、荷、菊、桂、梨花、海棠、芭蕉、荼蘼,其中有9首為專門的詠花詞。在這些詞中,有11首提到了梅花,其次為菊花、荷花、桂花各4首,海棠2首。由此可知,花意象在其詞作中占據(jù)著獨一無二的地位。
李清照詞中的花意象,有著其獨特之處。她雖繼承了宋代詞人詠花詞“重神輕形”“遺貌取神”的特點,但卻有別于歷代男性詞人直截爽利的情緒表達,取而代之的是婉轉(zhuǎn)、含蓄的內(nèi)心抒發(fā),充滿了女性獨有的陰柔美。以菊花為例,屈原就曾以“夕餐秋菊之落英”展現(xiàn)自己卓然不群的高潔志趣,陶淵明也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平淡直白地表達了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而在李清照的詞中,菊花既象征著高潔,更是女性瘦弱、凄苦的寫照。在《聲聲慢》中,她以“黃花”“憔悴損”來暗喻自己飽受摧殘的身心狀態(tài),一個凄楚慘淡的女詞人形象躍然紙上。
李清照不僅賦予花兒女性的陰柔之美,還把詠花與對丈夫的思念相結(jié)合,表達對摯愛深深的懷念。李清照詞中對愛情的歌頌,是歷代男性詞人詠花詞中少有的。以梅花為例,陸游曾在《卜算子·詠梅》中以“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梅花暗喻自己壯志難酬的情懷,以“無意苦爭春”“零落成泥碾作塵”暗喻自己不愿隨俗浮沉的高潔志趣。梅的精神就是陸游孤傲清高品格的表征。林逋曾在《山園小梅》中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描寫梅花的姿態(tài)和清香,“梅妻鶴子”的他,借梅花的清神逸韻寄寓自己高潔的文人風骨。與陸游和林逋等男性詞人不同,李清照在《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中借梅花寄寓自己的內(nèi)心情懷,既蘊含著對丈夫的牽掛、對愛情的歌頌,又飽含難以排解的郁悶閑愁。
三.花意象的人格化內(nèi)涵
(一)以花自喻
在李清照筆下,她常常認為花就是自己。無論是活潑嬌羞、自然率真的少女時期,還是甜蜜美好、情思不斷的少婦時期,抑或是國仇家恨、孤獨無依的嫠婦時期,她筆下的花兒都是自己容貌、心性的寫照。這些花兒時而嬌美,時而燦爛,時而殘敗,隱喻著她不同時期的心態(tài)變化和感情狀態(tài),也隱喻著她燦爛而又悲楚的一生。
1.梅花:天真嬌媚
李清照酷愛詠梅,其筆下的詠梅詞,約占其現(xiàn)存詞作的七分之一,比例不可謂不大。她曾在《孤燕兒》序中說:“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盵3]雖然她也知道詠梅詞難以成就不俗之作,但依然對紅梅一往情深。例如《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隱喻的便是她新婚初期的嬌媚與俏美?!百u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從詞中可以看出一位女子在巷中買得一枝花后,在賞花、贊花、比花的行為中表現(xiàn)出來的自憐自矜與天真嬌媚,在李清照的筆下顯得妙趣橫生??v觀全詞,虛實相映,既以花擬人也以人比花,花人融為一體,皆無比嬌艷。詞人“將梅的‘花容與人的‘嬌顏進行比較,以花襯人,展現(xiàn)了少女的‘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莊》)”[4],將愛美、好勝、天真、嬌媚的女性情懷展現(xiàn)得恰到好處。
2.海棠:憔悴感傷
海棠多于仲春間開花,花的凋落預示著春盡夏至,因此海棠往往表達傷懷幽怨之感?!度鐗袅睢分械暮L谋泱w現(xiàn)了李清照對紅顏易損、青春易逝的感傷:“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此詞寫自李清照南渡之前,故詞中不乏飲酒作樂的生活閑趣。詞人寫自己帶醉入眠,經(jīng)一宿沉睡,醉意漸退,便向侍女詢問窗外的海棠花如何。一“試”字欲問還休,害怕聞其凋零,表明了她對海棠的憐愛。“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又以詰問之式,進一步抒發(fā)她深切的惜花之情。自古以來,此句就被視為上品詞句,張綖曾在《草堂詩余別錄》中評道:“《如夢令》結(jié)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3]其中“綠肥紅瘦”語出驚人,以“肥”飾“綠”,可見風雨之后綠葉豐腴之態(tài),用“瘦”飾“紅”,更顯風雨過后花朵的殘敗之姿。詞人不僅惜花,更是傷己,借海棠花自喻,以“紅瘦”形容自己的身形憔悴。
3.菊花:因愁而瘦
菊花,清寒傲雪,李清照對其也尤為喜愛。在她筆下,菊花不再僅僅是高潔的標志,它憔悴、孱弱的姿態(tài)被放大,具有了瘦弱女性的氣質(zhì),是詞人凄苦自身的寫照。例如《醉花陰》,此詞作于詞人婚后夫妻分居之時,獨居閨宅的李清照深切地思念著遠方的摯愛。待到佳節(jié)重陽,她便寫下這首詞贈予丈夫趙明誠,不僅表達了寂寞相思的情懷,也暗喻自己因這份情愁而日漸消瘦。其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借菊花殘敗枯黃的形態(tài)比喻人消瘦的體態(tài),以菊花的顏色之黃暗比自己面容蠟黃。蕭瑟秋風中的黃菊與憔悴孱弱的女子交相輝映,展現(xiàn)了一種凄苦絕倫的境界。其獨到的藝術(shù)匠心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二)借花抒懷
“花”這一意象既展現(xiàn)著女性嬌媚優(yōu)雅的特征,也符合李清照細膩溫婉的氣質(zhì)。因此,李清照樂于將其與自身的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借花抒懷。不同的花寄托不同的情感,同一種花,在不同時期與心境下所傳達的感情也不盡相同。李清照在描寫花時,擅于找準各花的特點,使其與自身產(chǎn)生強烈共鳴,促進人花感情的相統(tǒng)一。
1.梨花:離愁別緒
梨花,自古就因其素凈的芳姿倍受文人喜愛,并且,“梨”與“離”諧音雙關(guān),故用梨花可以表達離愁別緒。李清照在婚后所作的閨怨詞《憶王孫·帝里春晚》,就借梨花表達了濃濃的離恨之思。詞的上片寫暮春之際,自己獨守深院,連天空中往日行經(jīng)的大雁也不見蹤影。沒了大雁,“樓上遠信誰傳?”這幽幽離愁只能積在心底,綿綿無絕期。詞末尾三句“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極佳,情景交融,展現(xiàn)了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夜深人靜,初升的月亮斜掛天邊,照得枝頭梨花晶瑩剔透,如同浸在水中一般。梨花如雪散落,仿佛是閨中人心底悄然飄落的片片憂傷,灑滿一地?!袄妗薄半x”諧音,用梨花紛飛比喻離愁肆意,既彰顯無盡凄清,更凸顯詞人內(nèi)心的孤寂。白居易《長恨歌》中“梨花一枝春帶雨”將眼淚比作梨花,暗含楊貴妃對唐玄宗深深的思念之情,與李詞有異曲同工之妙。梨花仿若粒粒淚珠,不知不覺間令讀者腦海中浮現(xiàn)離人滿牟含淚的形象。
2.菊花:哀愁凄涼
南渡之后,家亡、夫喪、國破,李清照的身體與心靈都遭到了巨大摧殘,因此在其后期詞中出現(xiàn)的花意象大多都是殘花敗花。例如《聲聲慢》中,李清照以凋殘的菊花來比喻自己曲折的命運和破碎的心靈。此詞以疊字起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形成了急切的敘事節(jié)奏,奠定了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此時的李清照孑然一身,孤苦伶仃?!皾M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當看到滿地殘敗的菊花時,她不由得以其自比?!般俱矒p”的不僅僅是菊花,更是自己?!包S花”即“菊花”,在此有多重含義,既可理解為詞人自己因憂傷慨嘆而容顏逝去;“也可以理解成北宋穿著‘黃金甲的士兵,兵敗南逃如那滿地殘花散落”[5]。陳玉蘭教授曾說:“南渡后李清照詞核心意象的轉(zhuǎn)換以及所抒之愁內(nèi)質(zhì)的變異,這正是國破家亡的離亂人生促成的?!盵6]因此,當后人看到病殃殃的菊花就會想到李清照那凄楚慘淡的形象。
3.荷花:安逸閑適
李清照筆下的荷花代表著美好、閑適的生活,比如她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此詞大致作于李清照青年時期。詞人因酣然暢飲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不知歸路”,后知后覺想起要回家了,卻因暮色遮掩來路,“誤入”荷塘深處,然而天色已晚不得不歸,便只能撐一小舟與茂盛的荷花“爭渡”。詞中“誤入”與“不知歸路”前后呼應,盡顯盡興而歸之閑適?!盃幎伞倍殖錆M俏皮意味,少女的純真可愛溢于其中。同時,驚起的水鳥扇動翅膀與池中的荷花交相輝映,宛若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寫意畫。詞人在沉醉忘路,暮色愈黑的情況下并沒有急急忙忙,而是率性地與荷花爭道,傳達出詞人安逸閑適、瀟灑自在之態(tài),也凸顯其生活的美好與安然。
(三)托花言志
中國古代文人都愛好托物言志,他們往往采用象征或起興的修辭手法,借某一客觀事物來傳達感情或揭示主旨。李清照也熱衷于這一表現(xiàn)手法,在她的詞作中,有大量通過花意象來表達自己高尚人格與志向的詞句。她以女性的細膩筆法將個人之“志”依托于繁花,“花之志”即“人之志”,表露自己可與屈原媲美的高風亮節(jié)。
1.梅花:卓然傲骨
梅花,因其高潔、堅強的品性,歷來為人所稱頌。李清照也愛好梅花,想托梅花言說自己的志向?!稘O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作于李清照于出嫁前夕,她在詞中托梅言志,通過對梅花的贊美表達自己高潔的品性?!把├镆阎盒胖?,寒梅點綴瓊枝膩”描寫了在白雪皚皚的冰雪世界里,唯有寒梅傲然挺立,這堅韌的品性恰巧與李清照卓然不群的氣質(zhì)相契合。在這玉樹瓊花般的梅花身上,詞人感受到了春天即將來臨的氣息。元代楊維楨也曾用“一樹獨先天下春”(《道梅之氣節(jié)》)贊譽過臘梅,可見梅花確實凌霜傲雪、孤高俊逸。詞的末句“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為點睛之筆,直率坦白地贊美其為眾花之魁。李清照借梅喻人,而又悄無痕跡,梅花的孤傲高潔正是少女時代詞人自己的寫照。
2.桂花:花中一流
李清照的詠花詞眾多,但是桂花卻脫穎而出,獲得“花中第一流”的高度贊譽,并成為詞人詮釋自己高尚道德志趣的憑借。例如在《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中,李清照開篇就對桂花進行白描,用“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贊美桂花雖沒有鮮艷的顏色、富貴的體形,但憑其馥郁芬芳和高貴品質(zhì),便是花中一流。李清照之所以給予桂花如此高的評價,一方面是因其高潔的品性;另一方面則更是因為詞人認為這種品性是自身的寫照,以此贊美自己的才學,這第一流不僅桂花當?shù)?,她自己也是當之無愧的?!懊范ǘ?,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其中“冠中秋”三字更是直白地表達對桂花的贊譽。詞人在結(jié)句“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中,為屈原未在《楚辭》里詠及桂花而感到不平,借貶屈原情思不足而突顯自己別樣的審美品位,彰顯桂花的卓爾不群。
李清照因其坎坷的身世,難免有滿腔愁苦,無處訴說。因此,她借花兒將人生的愛恨情愁傾吐而下,創(chuàng)作出了眾多千古名篇。其詞中的花意象種類繁多且各具特色,有著不同的人格化內(nèi)涵。她既以花自喻,也借花抒懷,托花言志。她筆下的眾花,絕非一姿一態(tài),一情一懷,而是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錦繡花園。
參考文獻
[1]陳立紅.李清照詩詞全鑒[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2.
[2]張彩霞,宋世勇.論李清照詞花意象[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34.
[3]馬瑋.李清照詩詞賞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9:181,10.
[4]楊冬梅.花:李清照自我情感的外在表征[J].學術(shù)交流,2006,(3):140.
[5]唐斌,王肖麗.易安詞中“花”意象的認知解讀[J].語文建設,2014,(35):69.
[6]陳玉蘭.論李清照南渡詞核心意象之轉(zhuǎn)換及其象征意義[J].文學遺產(chǎn),2008,(3):82.
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重點項目“新世紀中國形象文學書寫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研究”(XSP18ZDI009)。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