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
在熙熙攘攘的芙蓉街東邊,有個濯纓泉。相傳,南宋時金兵南下,守將關勝拒降,率部與金兵血戰(zhàn)時,曾在此洗濯槍纓污跡,后人便稱此泉為濯纓泉。亦傳因《滄浪歌》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而得名。老濟南人稱它為『王府池子』?!翰亍辉诠懦巧钐幍乃莵硗稳烁兄趋攘χ?。
張家大院位于王府池子北側,張氏先祖曾是『明德王駕前帶刀指揮』,一六六八年張氏家族的先人張國泰購置了這片宅基地,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走進張家大院,可以看到一個攤位,上面擺滿了繡著花朵的手帕、香包,還有裝裱好的生肖繡像。攤位后面有一位戴著套袖的老人,那便是泉畔繡娘張汝芍。
擇一事,愛一生
張汝芍從十幾歲學習魯繡,至今已近五十載,當年正值花季的她因高考失利進入了濟南刺繡廠,那是一個由民間手工藝小組發(fā)展而成的國有企業(yè),性格文靜的她在這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番新天地。張汝芍生于書香世家,從小熱愛文藝,在廠里,她的藝術天賦逐漸展現出來,繡品配色得體大氣,曾多次在廠里舉辦的比賽中奪得好名次,得的獎金比工資還多。
魯繡不僅讓她把愛好做成事業(yè),還像是一根紅線,讓她收獲了一段美好的姻緣。她的丈夫王新民畢業(yè)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1975級國畫班,是廠里的技術骨干,也是國畫高手,他們在刺繡廠相識相愛,很多繡品都是丈夫繪圖她來繡,其中一幅名為《虎》的作品最為珍貴,至今擺在張汝芍的小房間里。那是當年他們送給兒子的生日禮物。這幅《虎》將魯繡的粗獷與細膩相結合,生動逼真,頗有“虎嘯天魂住,龍吟地魄來”的氣勢,把魯繡擅長表現中國書畫筆墨效果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退休后的張汝芍依舊沒有停下手中的針線,直到2008年,丈夫的突然離世帶給她巨大的打擊?!拔覀兏星楹芎?,當初有很多作品都是他親手為我畫的底稿,他去世了,我的精神支柱也坍塌了?!闭煞蛉ナ篮?,張汝芍去了廣州,也暫時放下了魯繡。換了環(huán)境的她逐漸適應了沒有老伴陪伴的生活,但故土難離,時隔六年,張汝芍又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xiāng),回到了張家大院,魯繡便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她受邀開辦了魯繡館,還在張家大院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露天魯繡小店”,因為弟弟和弟媳在院子里開了家飯店,店里的生意很紅火,平時也會吸引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春有芙蓉花開,夏有鳥語蟬鳴,秋有緋紅晚霞,冬有雪落屋檐,日日夜夜,歲歲年年,這樣有煙火氣的日子也算愜意。
泉畔繡娘和她的魯繡
魯繡是中國北方民間刺繡的代表,擅長表現中國書畫的筆墨效果,有清雋淡雅、粗獷中見精微的風格,在我國刺繡屆有相當高的地位,素有“南有蘇繡、北有魯繡”之稱。如今的張汝芍是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繡、機繡”傳承人,老濟南記憶館魯繡館館長。
1954年,老藝人王玉珍首創(chuàng)了機繡長針繡針法,為現代魯繡注入新的生機。張汝芍是機繡的第三代傳承人,不同于當代新興電腦刺繡,亦不同于純手工刺繡,這種繡法需要人與縫紉機默契配合。張汝芍的居室不大,甚至局促,四處堆滿了各色的繡線和布料,最顯眼的是床前的一架老式一五縫紉機,那是她的嫁妝。小小的房間彌漫著果香,她說那是她多年的習慣,會放一盆蘋果在臥室,繡活的時候聞到那香氣心情會很愉悅。那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tài)度和逼仄狹小的生活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卻更加令人欽佩。
多年來,張汝芍為了刺繡不辭辛苦,繡累了上床歇歇,歇夠了再接著繡,經常工作到凌晨。她繡制了無數作品,其中有一幅“非賣品”名為《五子奪蓮》,所繡內容為五童子嬉戲追逐、爭奪蓮蓬的場景,童子淳樸古拙,憨態(tài)可掬。這是一幅以刺繡技藝模仿天津楊柳青年畫效果的繡品,曾榮獲“荷花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chuàng)新大賽金獎。其中以打籽繡突起飽滿的顆粒感表現童子的皮膚質感,非常逼真,令人嘆為觀止。那童子爭奪的蓮花色澤鮮艷奪目,每朵花瓣都用7種顏色呈現,整個作品生動展示出魯繡繡飾鮮明而不脫離實用的傳統(tǒng)藝術風格。
匠心筑夢,薪火傳承
新冠疫情暴發(fā)后,旅游業(yè)受到沖擊,尤其是2022年底,大家都在家“宅”著,張家大院門可羅雀,張汝芍就在網絡上開直播,讓更多的人通過這種新的方式了解魯繡。在直播中,她的重點不是介紹枯燥的技法,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和大家聊天,聊聊每一幅繡品背后的故事。很多感興趣的粉絲也會在直播中下單,買下她的繡品。
但是,讓傳統(tǒng)手藝更為長久地流傳,在時代的發(fā)展中賦予它生生不息的力量,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張汝芍的弟媳李進蓮和鄰居程紹詩都是她的“弟子”。三九嚴寒,大家圍爐繡花,閑話家常,好不愜意。70多歲的程紹詩,說起魯繡來像孩子般興奮,對“回針繡”“輪廓繡”等技法如數家珍。張汝芍說:“她們技法熟練了,也可以繡一些香包、手帕、枕套這樣的小玩意兒。讓傳統(tǒng)工藝走進生活、美化生活,才能實現它的意義?!?/p>
作為非遺傳承人,張汝芍每周二都會到濟南新航實驗外國語學校給孩子們講解魯繡工藝,把魯繡融入青少年的美學教育,讓孩子們從傳統(tǒng)文化中獲得精神滋養(yǎng)。孩子們很珍惜跟張汝芍學習的機會,班里有一位男生名叫王竣熙,他認為“繡花”不是女孩的專利,學習魯繡可以使自己精力集中,磨煉耐性,讓自己變得更加沉穩(wěn)。
在那“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濟南老街巷,張汝芍用她近半個世紀的歲月守護著魯繡這門傳統(tǒng)技藝,她以針代筆、以線填色,表達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八鳂蛲忮t泉,日暖清秋放鴨天。”天南海北的游客流連于這方被文化浸潤的老街小院,把這小小的繡品連同對泉城美好的記憶一起帶回家鄉(xiāng),賦予它新的意義。
無論是在街巷還是在課堂,有張汝芍在,魯繡就不會被人遺忘。區(qū)別于以現代科技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博物館”式的保護,活態(tài)傳承能更有益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編輯/王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