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于惠子
花溪漁隱圖-200cm×91cm-影觀念攝影-2006
藝術家 顏開
茶文化一直是國內當代藝術家很喜愛的元素。如梁銓以茶杯將茶湯蓋印在宣紙上,將生活印記轉為存在方式;如張羽的《上茶》,從整齊排列的茶杯中滿溢而出的茶湯,形成帶有抽象意味的單色繪畫;如姜吉安以茶樹、茶餅、茶器等完成的現成品繪畫或裝置,呈現出令人驚奇的效果。
林間奇談-55.5cmx75cm-紙本普洱茶、黑茶、紅茶、金粉-2020
顏開的茶畫無論在材料方面還是主題方面,把以茶為載體的藝術作品推向更為極致的兩端。在材料上,前輩們或簡單以茶湯浸潤紙張,或用其他顏料表現茶的韻味,而顏開將不同類型的茶泡出的茶湯制作成茶顏料,在保持顏色穩(wěn)定性的同時,不同類型不同產地的茶,因其發(fā)酵所需的菌群不同,制成的茶顏料獲得了豐富的濃淡變化,從璀璨的金色到厚重的深棕,使得完全以茶作畫成為可能。當同一個顏料反復覆蓋之后,除了能夠獲得濃重的深色調以外,還會形成接近釉面的光亮質感,令單一色調的茶畫具備了更多元的表現力。因此顏開通過對材料的研發(fā),將茶從飲料轉換為顏料,從而將茶畫的概念推向純粹和極致。在主題上,顏開將茶與東方文化松綁。藝術家用模糊了文化符號的元素去表現一個個充滿松弛感的畫面,呈現出的是強烈的當代感,即一種無邊界的開放狀態(tài)。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古風與現代、人物與動物、東方與西方的各種元素并行或串聯(lián)在同一個畫面,不同時空被整合到同一個瞬間,一方面令作品中的人和物展現出隱隱的神性;另一方面也令觀看者產生神游四方之感,恰如蘇軾所謂的風不乏物的境界:“清風勃勃然行于天地而無定所,活潑潑奔馳四方而無若鶩,以當遇之法遇所遇之物,遇過之后便不留駐?!?/p>
在信息爆炸的當下,人們的知識結構無論廣度或深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延展,國際化的視野和全局觀讓觀眾在面對顏開作品時,不會執(zhí)著于探究畫作表現的是否典型東方情調,而是通過畫作,抽象出蘊于其中又獨立其外的“意”,與自身的文化背景進行無拘束地映射。這種輕松而自由的觀感,即藝術家希望營造的“神游”氛圍。而我們知道,藝術家必然在其中體會和發(fā)現了這樣的氛圍,并將自身“化”入繪畫之中,達成“形于心”從而“形于手”的境界。如此將創(chuàng)作材料的特性與造型趣味融合,構成了顏開作品中的一種具有。
中國縣城之四-25x27.5cm-紙本普洱茶、紅茶-2017
展覽現場
當代文人野逸雅致氣質的作品,同時令茶以及其千余年的文化積淀,得到了全新的演繹。顏開1980年出生于中國湖南,始終秉持著東方人骨子里的認真、溫情、克制、堅韌的態(tài)度在創(chuàng)作,寬以待人的態(tài)度去生活。他先后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日本神戶藝術工科大學訪問學者,現執(zhí)教于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跨學科的經歷使顏開勇于不斷地突破自我的桎梏,探索對多學科的感知互滲,不斷地“放下”再發(fā)現,又重新選擇獲得更多創(chuàng)作自由和創(chuàng)造主動,顏開始終關注在二元世界中處于兩端之間游離的那部分空間,借此探討具有東方哲思等普遍性的問題。顏開借用物質原本承載的人文特征,在作品中重新構建“物”之間新的人文秩序。他對茶色的情有獨鐘既是源于他對物質本身形式重歸理性的表達,也是對物質精神背后文化屬性的探討。他像是一個冷靜的觀察者,一直通過茶色與繪畫在表達所思與所想,通過作品如同設置了一個思考方向的入口,留給觀者更多的思考與想象空間。用“茶”來替代傳統(tǒng)顏料對繪畫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做出的新探索,以及整個探索的過程是對自身本土文化的發(fā)掘以及對傳統(tǒng)在當代語境的承繼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個案。顏開的探索即是對當下中國當代藝術的潮流文化、流行文化的回應,也是一種不惜打破自我也要賦予傳統(tǒng)蓬勃生命的專注。
“茶烹活水,須從前路汲龍泉?!睆挠彤嫾肄D型的顏開,選擇茶這種藝術材質是汲取傳統(tǒng)東方的審美,也間接受到了父輩們的影響。觀眾從《品茶論道》《林間奇談》《茶山》系列,《黃粱舊夢》《游園驚夢》等看到了對中國傳統(tǒng)題材再創(chuàng)新的痕跡。他選擇茶文化的題材切入,運用茶具及茶道展現出“茶器之氣”。他借用物質原本承載的人文特征,在作品中重新構建“物”之間新的人文秩序。通過作品,顏開提出介于已知與未知、現實與幻夢虛實的融合,挑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文人對于神話題材的臆想,超越寫實意象,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神話世界。
如品茶一般,顏開的作品值得品味。全體作品都沉浸在棕色調子里,遠觀像經歷了千年的古畫,莊重素雅。褐色、赭色的主色調,跳脫傳統(tǒng)中國水墨與西方油彩,畫面有層次感。畫面精致的布局,隱藏著東方志趣與當代意象的結合,對于自然小景的描繪,人物、動物及植物的造型造像,也充分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意象,采自古書、古畫及民間木刻藝術的題材與形象,注入充滿童趣又屬于顏開自己的符號。
茶湯的顏色都是低飽和度的棕灰黑,符合當下審美。鉆研茶色十年有余的顏開說,“所有的物質最終指向同一個歸屬,歸屬都是這個顏色。宋畫畫在絹本紙本上,當年肯定各種鮮艷,幾百年后全都逃不脫被這種顏色來上一層‘濾鏡,因為絹本紙本的材質讓所有的畫和書法都‘殊途同歸?!痹陬侀_看來,茶色有傾向,它是暖色的,內斂又高貴,像經歷了時間的沉淀。
曾經有人用茶、紅酒作顏料來戲墨畫國畫,并對外稱是茶偶然翻在了桌上,趁機搞出一件“茶作”。顏開了解這類“藝術故事”,他說自己的探索并非來自偶然的試驗,“如果是那樣,就是一樁無趣事。”從一開始,顏開就畫得寫實,第一張茶畫就畫了一個小朋友的寫實肖像,這才可以帶給他不一樣的感受。
“我要讓畫面顯出陌生化,要以不常見的狀態(tài)呈現出茶的熟悉的面貌,在熟悉和陌生之間,讓它形成反差?!鳖侀_如是說。
中國的縣城植根于中國廣泛深重的農耕文明,同時又受到了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影響,它代表著中國最為普遍真實的社會形態(tài)?!敖畮啄?,無論是從人員結構、意識形態(tài)、城鄉(xiāng)改造、城市建設等方面我們的縣城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F在的縣城,在鄉(xiāng)村城鎮(zhèn)化的政策推動下,造成了農耕文明的迅速謝幕,這些原本依靠土地自給自足的人們,被迫卷入了由市場經濟引導下的城鎮(zhèn)化建設潮流中,被迅速剝離農民的身份,成為‘城市人。這種外部環(huán)境的迅速劇變無疑會帶來關于人們內心中情感與理想的異變,這就是我想要呈現的主題?!鳖侀_如此解讀《中國縣城》系列畫作。
顏開使用茶作為繪制畫面的媒材。原本熟知的物質形態(tài),在畫面中轉換成陌生的、直觀的筆觸與色澤。不同種類的茶除了其口感與味道的差異,也具有色澤與色相的異同。這種細致的差異如同一種來自東方語境的審美意味,借此構建出畫面中的物質內容和人文景觀。顏開的作品透露出他對物質在漫長的時空中產生的關乎物質本身和物質所承載的人文內容的變化和內在關聯(lián)的興趣。借此“表達他所感受到的時間與空間的轉換,物質與精神的承繼,宏觀與微觀的統(tǒng)一,生命與死亡的更替”。顏開從物質所呈現的不同形式出發(fā),找到了產生于東方語境中的茶元素作為其創(chuàng)作的媒材。他用特殊工藝將不同種類的茶制作為可供繪制的媒材。他所描繪的內容原本存在于特定或多重的時空之中,同時也被時空所改變著,這些物體、文本、景象被藝術家從它原本的語境中剝離出來,通過不同內容的組合或同類型物體的并置等方式呈現于畫面中,它們自身的內在邏輯與相互之間產生的潛在關聯(lián)成為其畫面描述和傳遞的內容。
顏開:
2011年日本神戶藝術工科大學訪問學者
2007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2004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
個人作品收藏于:中國美術館、震旦博物館、長江當代美術館、英國倫敦Victoria and Albert博物館、瑞士聯(lián)合銀行集團、意大利Laforet家族
個展:
2023年“神游:顏開個人項目”賽麟空間(上海,中國)
2022年“茶中雜詠”震旦博物館(上海,中國)
2019年“穿行”K11九月藝術(廣州,中國)
2017年“物質關系”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重慶,中國)
2015年“物我兩忘顏開作品展”九月藝術畫廊(廣州,中國)
2014年“癡念”BM藝術亞洲當代藝術展(香港,中國)
2013年“茶顏觀色”三潴畫廊(北京,中國)
2011年“死皮—臨時天堂”Mandarins Gallery(安特衛(wèi)普,比利時)
群展:
2023年“圖繪的態(tài)度”賽麟空間(上海,中國)
2022年“后傳統(tǒng):想象、轉譯與重構”藝文立方(成都,中國)
2021年“福祿繪-陳子豐×顏開跨年項目”尤迦利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2021年“亞洲青年領袖論壇·亞洲青年藝術展”(廣州,中國)
2020年“共同體2020中國深圳當代藝術邀請展”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深圳,中國)
2019年“中國美術館青年美術家提名展”中國美術館(北京,中國)
我們看到過去-We Har e Seen The Foretime 66cm×101.6cm-紙本普洱茶、紅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