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文兒
前幾天,微博熱搜上有個男孩崩潰大哭,因為他考了99分……
99分還要哭?
因為他的爸媽不滿意,上來就是指責和質疑:“那1分扣哪了?”“是不是你粗心大意???”
孩子委屈得不得了:“從來沒在意過我考得有多好!”“我內(nèi)心里面是想你夸我還是想你質問我?”
評論區(qū)最高贊的那條回復,網(wǎng)友半抖機靈,半帶了點賭氣性質:“下次考一分,然后說,這是上次丟的那一分?!?/p>
這樣的結果自然誰也不想看到,可我們得承認,生活中經(jīng)常上演這樣的場景。
“為了孩子好”
前段時間去朋友家串門。
我和她坐在客廳的沙發(fā)里喝茶聊天,兩個小朋友在臥室里嘰嘰喳喳說著悄悄話。忘了聊到什么,朋友突然壓低音量,像是怕誰聽到一樣:“這次期中考試,豆豆考了全班第三!這孩子行,簡單給她講講就考這么好,還是聰明!盯緊點,我看考第一也沒問題!”
我還沒來得及恭喜,她女兒探出半個身子,鬼頭鬼腦的機靈樣兒真讓人喜歡:“媽媽,我聽見你喊我的名字了!你是不是跟阿姨說我壞話呢!”
孩子剛叫了聲“媽媽”,朋友就瞬間變臉,眉眼間的驕傲和滿意立馬散個干凈,板著臉回頭數(shù)落孩子:“只要不學習,你就可有勁頭了!下周要學的古詩背完了嗎?昨天單詞復習了嗎?”
連珠炮似的一串,孩子好像突然變矮了幾公分一樣,整個人縮在椅子后面,聲音也變得悶悶的:“我們再玩一小會兒就去學習了……”
朋友提高音量,好像更生氣了:“就知道玩!我看你期末能考幾分!考個第三名,尾巴都要翹上天了!和你們班第一差了十幾分,自己也不知道反思!”
孩子轉身回了房間,趿拉著拖鞋,腳步聲有點沉重,連帶著房間里的我女兒也沒了說話的聲音。
我問朋友:“明明上一秒鐘還在為孩子而感到驕傲,怎么下一秒鐘就潑了好大一盆冷水?”
朋友笑了下,又用很小的聲音繼續(xù)說:“又不是門門一百分,有什么好夸的?再說了小孩子可不能當面夸,會驕傲的!而且要不是太馬虎了,她還能再多拿個七八分呢!”
怕孩子驕傲、覺得TA可以做得更好、沒拿到滿分就是還有努力的空間、就算夸也不能當面夸……
理由太多了,哪一條都是父母的“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能主動學習、有上進心、學會反省、自我鞭策……
可是盯著孩子沒拿到的那幾分,真的能幫助我們實現(xiàn)這個目的嗎?孩子真的會按照我們的期望具備這幾種品質嗎?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引導孩子在意分數(shù)和名次,是在把他往競爭的坑里拉。
尹建莉老師早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明確指出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競爭洪流的四點危害。
第一點,削弱孩子的內(nèi)在力量,容易出現(xiàn)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看似只有一兩分的差距,但卻需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精力,還要再加上一些運氣,才有可能對抗考試中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那最后的一兩分,可能遠比99分、98分難考。
孩子為了讓父母開心滿意,不得不去做,犧牲自己玩耍、游戲、社交的時間,去追求父母想要的這份完美,可他們還沒學會如何面對“做不到”。
或者說,在原本應該向內(nèi)積蓄力量的年紀,孩子們卻把注意力放到分數(shù)和名次上,自我成長力量開始分散,而競爭帶來的焦慮感又會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孩子內(nèi)心變得越來越羸弱。
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努力也毫無意義,對學習和生活充滿恐懼。當無力感、自卑感充斥內(nèi)心,孩子還有什么未來可談呢?
第二點,破壞孩子的合作能力。
或許父母引導孩子關注分數(shù)和名次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專注自身,看看自己還有什么可努力的空間,或者見賢思齊,向榜樣學習。
但事實上,競爭帶來的挫敗感,除了會讓孩子對自己不滿意以外,還會對別人不滿意,產(chǎn)生敵對情緒。
比如說不愿意把自己的筆記分享給其他同學、在人前表演自己沒有用功讀書、同學請教問題時也打馬虎眼,生怕別人學會了就把自己比下去。
尹老師說:“一個人的合作能力正是他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合作能力的內(nèi)涵是友善、誠實、寬容等,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力,首先要培養(yǎng)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礎。”
但深陷競爭旋渦,過度在意分數(shù)和名次的孩子,恰恰錯過了發(fā)展這些良好品行的最佳時機,一個欠缺合作能力的人,競爭力又能有多少呢?
第三點,培養(yǎng)出病態(tài)的奮斗者。
北京大學徐凱文教授前幾年提出的“空心病”,相信大家已經(jīng)不陌生了。孩子們在賽道上拼命奔跑,好不容易考取了還不錯的名校,卻突然對人生產(chǎn)生了強烈的無意義感。
陶勇醫(yī)生曾在《自造》里提到醫(yī)科大學學校里一位水平極高的教授,從小對孩子實行軍事化管理,“從來沒有看過電視,從來沒有接觸過電子游戲,從來沒有不良嗜好”。
孩子17歲那年,確實如父母所愿,考取頂尖學府。但入學第一年就沉迷網(wǎng)絡游戲無法自拔,期末考試也有好幾門亮起紅燈,最后以退學告終。
如果把分數(shù)、名次、名校錄取通知書當成我們?nèi)松叫械哪康牡?,即便短暫地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精神上的持續(xù)緊繃也在為日后埋雷。
第四點,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英國教育家尼爾曾說:“我從未在一個快樂少年的臉上發(fā)現(xiàn)過暗瘡?!?/p>
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負面情緒里,或者壓力過大,身體就會出現(xiàn)各種警告信號,例如變胖、脫發(fā)等,更何況是身心還在極速發(fā)展的孩子,他們尚未建立起有效、完善的防御機制,太大的精神壓力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心理,也會影響到生理發(fā)育。
家長能不能放下焦慮
聊了這么多,我們不妨再想想,為什么父母們要追著那1分問來問去。
育兒專家王人平說:“對孩子丟1分的不接納,投射的是父母內(nèi)心的恐懼和幽暗,是極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的表現(xiàn)?!?/p>
焦慮或許來源于大環(huán)境的裹挾,“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贏在起跑線上”,但說到底,還是對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自信,對未來充滿恐懼。
同時,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父母總盯著孩子缺的那幾分看,因為他們生活里也總是在挑自己的毛病。
他們不停地批判自己、挑剔自己,他們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可又覺得改變現(xiàn)狀太難,就把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
也有一小部分父母,是借由挑剔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和虛榮心。
絕大多數(shù)父母的出發(fā)點還是好的,但說出口的指責和批評,卻在無形之中把孩子往相反方向推。
演員陳佩斯在《圓桌派》中提到,自己曾跟兒子說上學以后不許考一百分,考一百分回來就“揍”他。
多年以后回過頭看當初的這句話,陳佩斯說:“我真特別慶幸,首先我們父子感情很深,很少發(fā)生沖突?!?/p>
不要求孩子考一百分,其實是對家長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能不能放下那些焦慮?我能不能不被周圍人影響,堅定自己的教育理念?
更關鍵的是,父母要求孩子考一百分,遠不如孩子自發(fā)想考一百分,與其逼迫孩子用功讀書,父母不如仔細琢磨一下如何培養(yǎng)、保護孩子的自驅力。
編輯/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