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愷
如果有一天生命走到盡頭,你最想用什么概括自己在人間行走的這一趟?
作為了解逝者的最后一扇窗,墓碑在各式文化中都有著極重要的地位。墓碑形狀如何、上面寫了些什么,常常像是凝固的“錄音”,無聲地向前來吊唁或路過的人們講述著逝者的故事:
瑪麗蓮·夢露用三個數字“37,22,35,R.I.P”概括自己的一生,以三圍英寸數鐫刻“終身美麗”;海明威在墓碑上寫“恕我不起來了!”呈現最后的頑劣;中國著名評書演員單田芳的墓碑刻著“且聽下回分解”,和聽眾約定言有盡、意無窮的下次相逢……
最近,在華盛頓國家公墓實習的馬里蘭大學圖書館管理專業(yè)學生羅西,在實習過程中遇到了一塊特別的墓碑:上面沒有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或是某種態(tài)度的彰顯,沒有立碑者對逝者的懷念,而是刻上了制作“擠花曲奇”的整個過程。
將事無巨細的烘焙菜譜刻在“寸土寸金”的墓碑上,這份反差很快通過羅西的帖子在網上引起熱議:菜譜背后,是一個普通人怎樣的一生?
分享甜蜜
作為華盛頓國家公墓的實習生,羅西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將安葬于這里的逝者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并歸檔。結合自己在學校社交網絡運營實習的需求,羅西開設了一個名為“幽靈檔案”的TikTok賬號,一邊整理信息,一邊向網友分享有關墓地的小知識和有趣的碑文。
娜奧米·米勒道森的菜譜墓碑,便這樣與羅西及關注她賬號的網友相遇。
“一杯黃油,3/4杯糖,一湯匙香草,一個雞蛋,9/4杯面粉,半湯匙泡打粉,1/8湯匙鹽?!蹦葕W米的墓碑形狀是打開著的烹飪書,上面寫著這份擠花曲奇制作所需的原料。由于篇幅或是昂貴的墓碑刻字限制,除了原料,這份菜譜沒有記下步驟、烘焙溫度等細節(jié)。
但羅西覺得自己被“擊中”了。新冠疫情期間,羅西剛剛失去自己的祖母。和親人一起消失的,還有代表著溫馨幸福的、記憶中的美味:祖母還在時,每每羅西過生日,都會吃到“祖母牌”獨門秘方制作的一款黃色蛋糕。在那個只有祖母知道的牛奶、黃油、雞蛋、面粉的配比里,是羅西無法再回到的、擁有祖母和她的愛的過去的世界。
娜奧米的家人,是不是也同樣懷念著這再也無法抵達的甜蜜?
羅西決定按照這份不完整的菜譜,復刻這款曲奇餅干。因為沒有相關經驗,菜譜中也沒有指南,她只能將所有的原材料按照墓碑上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放進烤箱中烘烤,按照平時自己制作餅干的時間和溫度簡單設置。甚至,羅西也沒有工具可以“擠花”,這樣第一次制作出的成品看起來是極為普通的曲奇。
即便潦草至此,羅西發(fā)現,只靠著墓碑上的比例做成的曲奇,也實在美味得出乎意料。她將帖子發(fā)在網上,收獲了很多關注與建議:應該購買怎樣的擠花工具,是否需要先將糖與黃油混合打發(fā),再加入雞蛋和香草……
在羅西與網友的共同完善下,第二次的成品無論從口味還是外觀上,都足夠完美到“值得刻在墓碑上”了。羅西帶著這份擠花曲奇到娜奧米的墓前,一邊享用一邊感謝她給自己及為這份曲奇出謀劃策的網友共同帶來的甜蜜。
隨著這份曲奇的走紅,逝去的普通人娜奧米也由此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作為美國第一代移民,娜奧米從北歐來到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居住生活,勤懇地做著一份郵政工人的工作。家鄉(xiāng)逐漸濃縮成一小塊記憶,眼下的生活有無數需要安撫的瑣碎,只有食物成了最具象的思念。
這種思念也具象地傳達給了娜奧美的孩子們。他們對童年共同的回憶,是自家母親制作的、不同于外面販賣的食物——北歐和美國混合口味的菜肴,以及可以在圣誕節(jié)吃到的口味獨特的擠花曲奇——就是墓碑上的那個。全家人圍坐著等待吃到曲奇,看著巧手的母親不借助任何工具地做出各種形狀的餅干,是獨一無二的溫馨時刻。
娜奧米去世后,家人便將這份最能代表母親味道、家庭溫暖的曲奇制作配方刻在墓碑上記錄下來,完成了對普通人娜奧米一生的注腳:比起那些名人墓碑上記錄的身材、態(tài)度或職業(yè),娜奧米用曲奇的甜蜜守護著整個家庭,也通過這份菜譜,持續(xù)守護著所有期待美味的人們。
事實上,在墓碑上鐫刻甜品制作方式,并不是娜奧米家人的“首創(chuàng)”。在美國猶他州,一對夫婦的墓碑背面,刻著一份名叫“凱蒂的軟糖”的菜譜。這份菜譜簡明扼要地記錄了制作乳脂軟糖的步驟,甚至比娜奧米的曲奇菜譜更具實踐指導性:“兩塊巧克力,兩塊黃油,低溫溶解,加入一杯牛奶攪拌,燒開,放入3杯糖,放入一茶匙香草精,放一撮鹽,熬到呈軟球狀,倒到大理石板上,冷卻,切好,開吃。”
由于試制娜奧米曲奇的成功,羅西也按照“凱蒂”的這份墓碑菜譜制作了這款巧克力軟糖。因為步驟、配比都極為詳細,美味的軟糖一次就成功了。
羅西將成功的軟糖帶到了凱蒂的墓前,也見到了她的家人,了解了長眠于此的兩位普通老人軟糖般甜蜜的愛情故事——凱蒂與丈夫韋德相識于二戰(zhàn)時期,在紐約學習時裝設計的凱蒂與空軍上尉韋德在一家教堂相遇,一見鐘情。第二天,韋德就去了戰(zhàn)場。在戰(zhàn)亂與分離中,兩個只見了一面的人卻認定了彼此。他們堅持通信,韋德還將自己駕駛的轟炸機命名為“鹽湖凱蒂”以示思念。直到戰(zhàn)事結束,兩人重逢、結婚。
一生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兩人都喜歡聚會和孩子,凱蒂的軟糖吸引著韋德、自己的孩子和孫輩,她的口袋里總有一把自制的軟糖,見到小孩子就贈送。
在凱蒂和韋德這份墓碑食譜的后面,還寫著:“有她在的地方,永遠都有歡聲笑語。”那是曾經吃過凱蒂軟糖的孫輩們對奶奶一生裹著蜜糖的印象。
撐一把傘
凱蒂的軟糖配方并非一直如此。2000年,韋德先于凱蒂去世,凱蒂做主將軟糖的制作方法刻在墓碑上;但因為石匠的失誤,配方中的“一茶匙香草精”被刻成了“一湯勺香草精”。微小的誤差,會讓看到菜譜并誠心想要制作的人無法獲得美味的“凱蒂軟糖”,只能得到質地較稀的失敗品。
2019年,在凱蒂去世后,家人埋葬凱蒂,也同時修正了墓碑上的錯誤配方——墓碑食譜,對逝者和其家人來說,從來就不是什么博眼球的噱頭,而是真正的、誠心的分享。他們懷著對記憶中甜蜜食物的愛與眷戀,盡力準確地將它們的制作方式鐫刻在墓碑上,在死亡帶來的痛楚中,開辟出一塊溫暖的小天地。
這些墓碑上的、能夠復制的甜蜜,也在不斷影響著包括羅西在內的仍在人間踽踽獨行的人們。
作為公墓的實習生,羅西一度對死亡諱莫如深:冰冷的墓碑,哭泣的人們,繁復又沒有溫度的數字化信息記錄……但墓碑菜譜改變了這些。
在這些嘮叨著黃油、面粉、糖分的石碑之下,是看不到卻升騰著的、熱忱而善意的靈魂。他們展示、分享自己最愛的口味,等待著有心人在沒有自己的這個世界做出自己熟悉的甜蜜。
在這些精心設計的墓地旁,是始終無法忘記逝者的家人。陌生人羅西的嘗試,讓更多人通過食物的香氣結識了自己逝去的親人——凱蒂的孫女很感動于羅西制作的軟糖:“這太好了。我想,我奶奶看到自己的軟糖配方仍然這么受歡迎,一定會很高興的。因為這就是她人生的意義——與人分享美好的事物?!?/p>
在如今的網絡時代,墓碑食譜代表的溫暖甜蜜更是通過網絡抵達了許多恐懼死亡或厭惡人世的人們心中。從娜奧米到凱蒂,羅西不斷嘗試世界各地墓碑上的菜譜——它們幾乎都是甜點,比如藍莓派、酥皮水蜜桃餡餅、蜜棗堅果面包、巧克力燕麥蛋糕……它們有的來自羅西實習的公墓,但更多的來自網友從世界不同地方拍攝下來的共享照片。
在這份異世交流里,羅西和網友們共同完成了對死亡恐懼的稀釋。“我曾經非常害怕死亡?!绷_西說,但通過試制墓碑上的菜譜,她逐漸發(fā)現,我們或許也可以從死亡中獲得安慰。這些仍有生命力的“墓碑甜蜜”,能夠“讓我們以很簡單的方式,談論死亡這個非常困難的話題”。
親人離世不是一時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濕。但墓碑菜譜的甜蜜稀釋了死亡的昏暗,撐起一把傘,烤熱一爐火,讓交流、愛與銘記不會隨著生命的黯淡而終止。
(摘自2023年第5期《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