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會不會變好,我們不知道,但是這也取決于我們想要什么,我們做什么,我們?yōu)樽约合胍臇|西做多少努力。
當被問及“2023年會不會變得更好”時,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如是說。他寫的書中總是關注邊緣人、普通人、小人物的價值。
我很高興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但更重要的是,這給所有的中國球迷和孩子們帶來了希望。
奪得個人以及中國男子網(wǎng)球第一個ATP巡回賽單打冠軍的中國選手吳易昺,在賽后這樣回應“忽然走紅”。
我知道窮孩子的不容易,這些年我為孩子們做得太少了,我希望能把自己所有的都貢獻出去。
浙江杭州的退休教師王坤森,在過去十余年間,幾乎每天都會夜出拾荒,用勞動所得幫助貧困的學生上大學。今年初,年逾九旬的老人簽下遺體捐獻志愿書,說自己最后的愿望是回到學校,成為學生們的“大體老師”。
請不要把所有的努力都用于追逐個人的勝利,你們被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所塑造出來的能力優(yōu)勢,不是為了凌駕于那些沒有享受過同等資源的人之上,而應該幫助他們。
日本著名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因為四年前給東京大學新生的寄語而“出圈”,她一直致力于女性學研究,希望女性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