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章楷
【摘要】 歌曲是重要的藝術形式,歌詞翻譯的需求來自于歌曲在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本文總結了學術界在歌詞翻譯領域提出的理論和研究進展,包括歌詞的文本類型以及目的論在歌詞翻譯中的應用。鮑勃·迪倫既是一位著名的歌手,也在詩壇久負盛名,其歌詞具有豐富的文學和詩歌價值。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之后,國內外關注其歌詞的文學內涵的研究顯著增多。本文從文本類型和目的論的角度入手,對鮑勃·迪倫歌詞的文學特質進行了探討,并分析不同版本的譯文,探討了其翻譯標準。
【關鍵詞】 歌詞翻譯;文本類型學;目的論;鮑勃·迪倫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8-011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8.035
一、歌詞所屬的文本類型
歌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本類型,其分類在學界有不同的討論。功能學派代表人物萊斯在卡爾·布勒的語言功能三分法的基礎上,提出文本類型學,將文本分為信息型、表達型和操作型三種。萊斯在《翻譯批評-其潛能與局限》中,進一步完善了該理論,增加了第四種特殊的文本類型:視聽型文本。視聽型文本指的是需要結合聲音或者影像共同呈現(xiàn)的文本。一首完整的歌曲需要歌詞和曲調共同組成,根據(jù)萊斯的文本類型學,歌詞應屬于視聽型文本。但此時對歌詞這種特殊文本進行的類型歸屬并沒有和歌詞或歌曲的翻譯實踐相結合,因此只是一種初步的認識。
隨著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繁茂。通俗歌曲以其動人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詞,作為最為廣泛的大眾媒介深受各年齡階層的喜愛。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蘇聯(lián)歌曲為代表的國外通俗音樂開始逐漸傳入國內,歌詞翻譯的實踐在中國開始成規(guī)模地出現(xiàn)。這一時期歌詞翻譯注重譯文的重唱性,“譯配”這一專用于歌詞翻譯和歌曲在目標語的重唱的概念開始衍生出來。到20世紀80年代,以歐美流行音樂為主體的英文歌曲大量涌入華語市場,這時國內對于音樂的需求更加旺盛,隨著流行音樂成為一種現(xiàn)象級的文化現(xiàn)象,有關歌詞翻譯的實踐和研究也更加深入。千禧年代見證了音樂從實體唱片逐漸轉變?yōu)閿?shù)字化和流媒體化的趨勢,隨著音樂的觸手可及,歌詞翻譯也不再只是音樂行業(yè)從事人員的專屬。
根據(jù)功能學派的觀點,文本的功能和文本的翻譯密不可分。陳水平和何高大把歌詞視為一種特殊的文本,既有文學性又有音樂性。因此他們認為在進行歌詞翻譯時要同時考慮到這兩種屬性,不能直接采用文學翻譯的方法來處理歌詞翻譯。李程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但更強調歌詞所具備的文學性。李程進一步完善了對歌詞進行“譯配”的理論,通過這種方法來處理歌詞這種文體所獨有的音樂性,并對譯配中如何處理節(jié)奏、句讀、平仄以及押韻等問題進行了指導性的總結。
二、鮑勃·迪倫的歌詞特質
鮑勃·迪倫的歌詞和大眾流行音樂有很大的不同,要確定他的歌詞所屬的文本類型,首先要對迪倫的歌詞創(chuàng)作的特點進行分析。從1962年出版第一張個人同名專輯起,鮑勃·迪倫在半個世紀多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共發(fā)行了39張專輯,至今仍然活躍在音樂行業(yè)。美國搖滾名人堂在1988年引薦他時如此評價:“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人,天賦異稟的作詞人,(他擁有)獨到的敘事手法,詩歌般的語言敏銳度?!?/p>
(一)鮑勃·迪倫歌詞的文學性。巴爾迪克對文本文學性的定義如下:文學文本的語言學性質和正式性是區(qū)分其和非文學文本的本質。不論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還是文學批評界,針對鮑勃·迪倫的歌詞是否屬于嚴肅文學這一問題爭論不斷。而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對他多年來筆耕不輟的創(chuàng)作做出了肯定,表彰他“在偉大的美國音樂傳統(tǒng)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詩意表達形式”。他是第一個獲得此殊榮的音樂人,也正是他的歌詞讓他和文學殿堂級獎項相關聯(lián)。當被問及自己的身份是,迪倫曾回答“我是一個詩人?!泵绹敶娙私鹚贡じ菍Φ蟼惖母柙~創(chuàng)作推崇有加,他認為“他(迪倫)早就應該得諾獎”。再加上早在2008年,迪倫就憑借自己的歌詞獲得了普利策文學性。由此可見,迪倫的歌詞具有高度的文學性。
(二)鮑勃·迪倫歌詞的民歌根基。自古以來,民歌就是一種廣為流傳的重要文學載體,如《詩經》中的《國風》和《樂府》就是春秋時期各地區(qū)的民歌合輯。盎格魯文學中界定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歌音樂起源于美國,迪倫的創(chuàng)作深受這種文學體裁的影響。迪倫的歌詞中有很多對于民歌的使用。例如,迪倫著名的一首歌《暴雨將至》,這首歌寫于古巴導彈危機前夕,每一段都以這兩句詞開頭:“哦,我的藍眼睛的孩子,你去哪里了;我親愛的年輕人,你到底在哪里”。這兩句詠唱,化用了一首傳統(tǒng)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歌《Lord Randall》,它的開頭是這樣的:“哦你去哪里了,Lord Randall,我的兒??!啊你到底在那里,我那俊朗的年輕人!”除了對盎格魯人民歌的繼承,迪倫也創(chuàng)新性地從美國黑人音樂中吸取養(yǎng)分,并用于自己歌曲地創(chuàng)作。例如,迪倫的歌曲《答案在空中飄揚》就采用了傳統(tǒng)美國黑人民歌《No More Auction Block for Me》的曲調。迪倫借用其旋律,配上他富有時代思考的歌詞,創(chuàng)作除了20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的代表歌曲。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民歌對迪倫歌詞寫作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音樂和歌詞。
三、歌詞翻譯的目的和翻譯實踐的結合
在歌詞翻譯的實踐基礎上,國內外譯者對歌詞翻譯的理論也進行了提煉和總結,從而為歌詞翻譯進行理論指導。近年來這一領域的學者多采用目的論作為理論基礎,對歌詞翻譯的目的進行分類并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本文對目的論視角下的歌詞翻譯研究進行了總結。根據(jù)目的論可知,任何翻譯都具有其目的,歌詞翻譯也是如此。翻譯的目的和文本的功能需要進行結合,這樣才能確定具體的翻譯方法。通俗音樂的歌詞兼具音樂性和文學性,其翻譯目的可以分為歌曲重唱和歌詞理解兩類。而前文已經提到,鮑勃·迪倫的歌詞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國內對于鮑勃·迪倫的譯介也是將他主要作為當代詩人看待,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就是他多年來譜寫的歌詞。因此對于具有這樣特殊性質的歌詞,翻譯目的是對其文學性進行賞析,也就是歌詞賞析。
(一)歌曲重唱。這一目的的強調歌詞的音樂性,因此翻譯后的歌詞在譯入語中要具有可唱性,從而實現(xiàn)歌詞的重唱。實現(xiàn)該目的要求翻譯后的譯文在節(jié)奏、韻律和平仄上能夠和曲調配合。以歌曲重唱為目的進行歌詞翻譯最經典的例子是1988的漢城奧運會主題曲,《手拉手》。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認為這是最為成功的奧運會主題曲。這首歌的中文版由著名歌詞譯者范薛進行翻譯。他采用了“譯配”的方法。譯配包含兩步:一對原歌詞進行忠實的翻譯,二是將譯文修改為在譯入語中具有可唱性的歌詞。比如,范薛把“See the fire in the sky”譯為了“熊熊火焰照天空”,譯文和原文所對應的節(jié)拍完全相同(原文中fire一詞所占音長與火焰相同,其余逐一對應)。通過譯配,范薛創(chuàng)造出了含義相通且具有可唱性的中文歌詞,這首歌也因此在國內廣為流傳。然而,采用譯配的方法對需要使用譯入語傳唱的外文歌曲進行處理目前并不多見。對于較為口語化的流行歌曲和具有文學性的詩化歌詞,這樣的目的和處理方法都無法滿足其需求。
(二)歌詞理解。這一目的強調歌詞的視聽特征。絕大部分的外文歌曲在中文世界傳播的過程中,并不需要用譯文來進行重唱,翻譯這類歌詞的主要目的是讓中國的聽眾能夠理解歌詞的含義。例如,當下流行的流媒體音樂平臺都會提供歌詞實時滾動的功能,而外國歌曲同時還附有中文翻譯。此情況下,歌詞翻譯只是用以輔助聽眾進行音樂欣賞,因此對譯文沒有嚴格規(guī)定,只需要通順達意即可。
(三)歌詞賞析。這一目的強調歌詞的表達功能。具有高度文學性的歌詞可以作為一種文學載體單獨存在。樂府詩、唐詩、宋詞和元曲本質上都是在流傳過程中喪失了傳唱性的歌詞。鮑勃·迪倫歌詞的文學性毋庸置疑,這也是他獲得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這樣的歌詞同時還具有研究價值,楊梅琳對于鮑勃·迪倫歌詞的浪漫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她使用的文本就是迪倫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杰出的歌詞。目前,國內對于迪倫歌詞和翻譯的研究關注點仍然集中在使用傳統(tǒng)的“譯配”法和歌詞重唱上,如劉昊和楊建兵分別從迪倫歌詞中文翻譯的可唱性方面進行了探討。但從操作性上來說,對于迪倫浩如煙海的創(chuàng)作,想要用譯配的方式對其譯介是難以實現(xiàn)的。同時,迪倫在進行歌曲創(chuàng)作時“唱”的部分優(yōu)先級并不高,通常他“先寫好詩歌(歌詞),再用簡單的吉他和弦進行配曲?!倍@些曲調也并不固定,迪倫每次現(xiàn)場演出都會對其進行或多或少的改動。因此,重唱性在迪倫歌詞的翻譯中不具有優(yōu)先級。
四、鮑勃·迪倫的歌詞翻譯現(xiàn)狀
——以My Back Pages的不同譯本為例
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對于鮑勃·迪倫的譯介在中國逐漸興起。本文選擇的歌曲是My Back Pages,這首歌收錄于迪倫1964年的專輯《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中。從這張專輯開始,迪倫逐漸不再以抗議歌手自居。這首歌則是他對過去的告別,同時也標志著他遠離了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的中心。本文選擇了三種最為權威的譯文進行比對,下文中分別成為譯文1、譯文2和譯文3。
例1
原文:A self-ordained professor's tongue
Too serious to fool
譯文1采用了異化翻譯的策略和直譯的翻譯方法,但譯文生硬且機械,中文讀者很難從譯文中判斷其含義。這個譯本把“self-ordained professor's tongue”翻譯為了“自命為教授的舌頭”,因為譯者沒有正確理解“tongue”的含義,出現(xiàn)了誤譯。“tongue”在這里指的是說話的語氣,而不是“舌頭”,譯文2和3的解釋則十分準確。
例2
原文:Ah,but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這首歌詞的每一段都用此句結尾,反復詠唱,在英語中這種表達手法稱為“refrain”。作為一首和過去的自我告別的歌曲,這兩句歌詞對鮑勃·迪倫的轉型有著重要的意義第一句表明迪倫對從前那個故作成熟、心胸狹窄的自己并不滿意,第二句則表明了迪倫對自己做出的決定頗感欣慰,因此有一種“年輕得多”的感覺。這三個譯本中,譯文2和3都采用成語,“老氣橫秋”還有“風華正茂”,確切地體現(xiàn)了迪倫當時的心情。
例3
原文:My Back Pages
“Back pages”是指一本書背面結尾的頁面。用這個詞組作為這首歌的標題,迪倫相對過去抗議歌手的形象進行告別,也為這首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定下基調。這三個版本都采用了意譯的方法,但其風格各有不同。譯文2和3都把“Back pages”翻譯為了昨天,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揮別昨日陰霾”這樣的中文表達,譯文1則采用四字詞語“往昔歲月”。這兩種翻譯不僅都再現(xiàn)了原文的文學色彩,而且有助于讀者了解詩歌的內容。
例 4
原文:“Equality,”I spoke the word
As if a wedding vow
西方婚禮儀式中進行婚禮誓言一項非常重要的儀式。由于西方基督教的傳統(tǒng)深入人心,因此婚禮誓言在西方具有深層的宗教意味。他們認為在教堂發(fā)誓意味著一對夫婦不僅在向彼此發(fā)誓,同時也對上帝做出了承諾。而且,基督教徒也很重視一段婚姻中雙方的忠誠和長久的承諾。然而,現(xiàn)代社會中離婚和再婚成為常態(tài),迪倫在這里用婚禮誓言的比喻,來暗示當時的美國民權運動和20世紀60年代的政治動蕩已經喪失了它們本來的追求,這樣的變化就像婚禮誓言也不再受到重視。譯文1采用了直譯的方式,沒有翻譯出所含有的隱性信息,讀者可能無法理解這一修辭的意義。而譯文2采用增譯的方法,在“婚誓”前增加“善變的”一詞;譯文3采用改寫的翻譯方法,用“信誓旦旦”一詞來表現(xiàn)迪倫的本意。
五、結論
本文從基于功能學派的歌詞翻譯研究入手,總結了歌詞的文本類型學和歌詞翻譯的目的。傳統(tǒng)上歌詞在學界歸屬于視聽類文本,本文認為,諾貝爾獎文學獲得者鮑勃·迪倫創(chuàng)作了音樂界最具詩意和文學性的歌詞,其歌詞的文學價值不容忽視。這就要求翻譯者用文學翻譯的標準對待迪倫的歌詞。目的論是本文采用的另一個關鍵理論,本文基于目的論對My Back Pages的三個版本進行了評價。以譯介為迪倫歌詞翻譯的目的,本文認為譯文2和3是合格的翻譯,而譯文1則未能滿足其自身目的論的要求。盡管他們采用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但應盡一切努力滿足語內連貫規(guī)則。譯文1 中存在許多中文難以理解或不存在的表達方式,而2和3流利且地道。特別是譯文2采用了許多四字成語和中文特有的表達方式,成功地再現(xiàn)了迪倫歌詞的文字美感??偠灾?,本文旨在為評價具有豐富文學性的歌詞翻譯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通過結合文本類型學和目的論,可以對文學性價值高的歌詞進行更充分的翻譯,有利于學者通過譯文來對這類詞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Nord,Christiane,1991.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Model?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Rodopi,Amsterdam-Atlanta.
[2]Low,Peter,2017.Translation Song Lyrics and Texts.Routledge,New York.
[3]Nord,Christiane,2001.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on: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Shanghai.
[4]陳水平,何高大.目的論與歌曲翻譯之標準[J].外語教學,2009,(4):100-103.
[5]鮑勃·迪倫.鮑勃·迪倫詩歌集1961-2012[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6]薛范.歌曲翻譯探索與實踐[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楊建兵,孔蒙.目的論視角下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歌詞的翻譯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7,(6):96-100.
[8]劉昊.以目的原則看鮑勃·迪倫歌詞的譯配[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27):91-92.
[9]胡星燦.論鮑勃·迪倫的創(chuàng)作轉向[D].四川師范大學,2014.
[10]徐洋.文學翻譯:功能主義目的論視角下的轉換法[D].蘭州大學,2012.
[11]李程.歌詞的英漢翻譯[J].中國翻譯,2002,(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