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新
語言表達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技能,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依據教材文本對語言表達資源進行適當挖掘,在此基礎上開展相關的語言表達訓練。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著手,遵循其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規(guī)律,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階梯式的訓練,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積極朗讀,積累語言,奠定基礎
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小學語文教材中所編選的課文語言都很優(yōu)美,且表達方式準確,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深刻的印象。對于這些課文,教師可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朗讀方法反復朗讀,促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積累語言并將其內化,以此儲備豐富的語言素材。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學生積累的優(yōu)美語言會逐漸增多,且能夠形成良好的語感,在表達應用時自會了然于胸,讓無話可寫、無言以對的情況發(fā)生的次數越來越少。
以《七月的天山》一課為例,這篇文章的篇幅較短,結構簡單。文章按照空間順序對天山的風景進行描寫,采用“移步換景”的方式,將天山景物中三個不同的方面展示出來,重點展示了天山的水、花和樹,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提高了學生對文章閱讀的興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積累語文知識,切實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師可先指導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并將從文中獲得的感受表達出來。然后,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經過反復朗讀,學生會感受到一些語句在讀的時候需要充滿激情,聲音洪亮,這樣才能將雪水飛瀉而下的壯闊場景讀出來。尤其是“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這一句話,不僅需要讀得大聲一些,還需要充滿激情,這樣才能讀出天山融化,雪水流動的磅礴氣勢。最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整篇課文,讓學生在反復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將所學的內容了如指掌,最終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今后語言的應用提供儲備。
二、抓住關鍵,理解語言,降低難度
教師應抓住教材內容中的關鍵點,指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對語言進行理解,使學生的閱讀體驗具有豐富性和全新性,降低對語文學習內容的理解難度,從而讓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理解語言的具體含義,并將其準確地應用到自己的表達中,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學習《雪梅》這首古詩為例,學習古詩不僅是了解歷史文化,更是提升語言修養(yǎng)、啟迪思維智慧的過程。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積累語言呢?首先,教師應帶領學生理解前兩句的大意,為理解后兩句詩的難點奠定基礎。其次,學生大多感到難以理解的是“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边@兩句詩,梅與雪各自的優(yōu)缺點是什么?為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優(yōu)缺點,隨后再將目光移至這兩句詩上。這兩句詩講的是如何評判梅花、雪花的問題:梅花清香,但與雪的白相比則遜色三分;雪花晶瑩潔白,卻少了梅花的清香。這時,學生可利用對比的方式理解詩句的意思。但這僅是對詩句字面含義的理解,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教師可以引用其他詩人的詩詞進行對比學習,如《卜算子·詠梅》《雪中梅》《梅花十絕》等古詩均是對梅花的贊美,而沒有從梅花的優(yōu)缺點對其進行評判。通過對比學習,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人各有長短,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與其他詩人的作品對比分析,也可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詩詞欣賞體驗。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古詩,還能受到啟發(fā),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
三、關注形式,鑒賞評析,建構語言
學生對語文教材中的精彩語段進行賞析,對自身在頭腦中構建語言有促進作用,從而學會運用和欣賞語言。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從課文的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包括課文主旨、修辭手法、語言結構、情感表達、句式結構等,使其學會鑒賞和品味語言的正確方法,從而對語言表達的精妙和特點進行感受,使之學習正確的表達方式,為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提供良好的條件。
以《蟋蟀的住宅》一課為例,這一課所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對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予以體會,感受其連續(xù)、細致的觀察”。首先,在學生初讀文本,感知主要內容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并從中尋找具有鑒賞性的詞語、句子以及段落。教師可從學生的反饋中得知,有的學生難以找出文中具有鑒賞性的語言。由于這篇文章屬于說明文,學生從中尋找具有鑒賞性的語言可能較為困難,為此,教師可對其進行引導:“如果你覺得找不到特別優(yōu)美的句子、詞語和段落,那么可以嘗試去看看文章中哪部分的描寫特別生動,用詞準確?!弊詈?,教師讓學生對這些句子、段落和詞語進行品味和鑒賞,要求學生根據文章的表達方式結合自身感興趣的方面進行仿寫,以此構建屬于自己的語言體系。
四、讀寫結合,多維訓練,提升能力
教師應借助教材文本的特點,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再引導學生通過教師所設計的“寫”的任務,達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目的。同時,在讀寫結合中,不只有仿寫這一形式,教師應與時俱進,結合文本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寫讀后感、觀察日記、讀書筆記等,利用多種寫作形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秋天的雨》一課為例,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述了秋天的雨的顏色,語句優(yōu)美,整段話的表達形式為“秋天的雨把顏色給了誰”。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先讓學生對這一自然段進行仔細朗讀,并從中尋找相關的詞語,仿照句式進行寫作。教師可提出問題:“你覺得秋雨還把顏色給了誰呀?”隨后構建仿寫支架:“秋雨把___給了___?!币源俗寣W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仿寫出生動形象的句子,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還可使其從文本中學到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的首要內容和緊迫任務是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培養(yǎng)。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教師應以教材文本為主,根據文本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多維度、多方面系統(tǒng)地開展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活動,以此降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難度,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