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民間法教與閭山教的歷史演變

        2023-05-28 02:22:14李黎鶴李遠(yuǎn)國
        關(guān)鍵詞:臨水夫人

        李黎鶴 李遠(yuǎn)國

        (四川傳媒學(xué)院,成都 611745;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成都 610072)

        一、 道教與法教的考辯

        “法教”之稱,見于史籍甚早,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xiàn)中已頻見。《尚書·多方》正義曰:“凡經(jīng)五載,圣人因言之,以為法教爾。”(1)孔安國傳,孔穎達(dá)疏:《尚書正義》卷十七,阮元撰:《十三經(jīng)注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229頁。《左傳·襄公五年》曰:“共王既不能素明法教,陳叛之日,又不能嚴(yán)斷威刑,以謝小國,而擁其罪人,興兵致討?!?2)杜預(yù)集解,孔穎達(dá)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三○,阮元撰:《十三經(jīng)注疏》下冊,第1937頁。漢荀悅《申鑒·雜言下》曰:“善惡皆性也,則法教何施?曰性雖善,待教而成。性雖惡,待法而消。唯上智下愚不移。其次善惡交爭,于是教扶其善,法抑其惡,得施之九品,從教者半畏刑者,四分之三;其不移大數(shù),九分之一也。”(3)荀悅撰:《申鑒》卷四,《諸子集成》第9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第16頁。顯然,以上所言之“法教”,是指以法度教化民眾,以法律管理社會,而與宗教無關(guān)。

        作為專用名詞,用“法教”以指道教、佛教,是在魏晉六朝時期?!短浇?jīng)復(fù)文序》:“爰自南朝湮沒,中國復(fù)興,法教雖存,罕有行者。綿歷年代,斯文不泯,繕寫寶持,將俟賢哲?!?4)王明著:《太平經(jīng)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744~745頁?!独暇粽b戒經(jīng)》:“當(dāng)觀望情性,與約誠相應(yīng)者三年,體能修慎法教,精進(jìn)善行,心無有退,志無傾邪,乃可授箓,誠納為弟子?!?5)《老君音誦戒經(jīng)》,《道藏》第18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17頁。《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jīng)》卷下:“五老靈寶五篇真文,元始天書,生于空洞之中,為天地之根,靈尊妙貴,法教威嚴(yán),三元開張,德冠諸天,有一十四德?!?6)《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jīng)》卷下,《道藏》第1冊,第797頁?!短隙葱`寶出家因緣經(jīng)》:“化喻眾生,紹隆法教,常行慈悲,救濟一切,精研上道,轉(zhuǎn)神入妙,在在長存,念念增進(jìn),永不退墮,克得道真?!?7)《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jīng)》,《道藏》第6冊,第141頁?!兑磺械澜?jīng)音義妙門由起》:“逮至開皇,靈寶真文,開通三象,天地復(fù)位。我于始青之中,號元始天尊,開張法教,成就諸天,廣施經(jīng)典,勸戒愚蒙?!?8)史崇撰:《一切道經(jīng)音義妙門由起》,《道藏》第24冊,第730頁。這些道經(jīng)中所說的“法教”,是指正一、上清、靈寶諸派。

        至唐宋時期,則將新興的北帝派、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凈明道、全真道,直接稱為“法教”。秦志安編《金蓮正宗記》序曰:“及漢天師張靜應(yīng)之出世也,親受正一法箓,戰(zhàn)鬼獄而為福庭,度道士而為祭酒,其教甚盛,化行四海。繼之以寇、吳、杜、葉,袪妖馘祟,集福禳災(zāi),佐國救民,代天行化,歷數(shù)十世,宮觀如林,帝王崇奉。及正和之后,林天師屢出神變,天子信向,法教方興,而性命之說,猶為沉滯,而未之究也。及炎宋之訖錄,挺生重陽,再弘法教,專為性命之說,普化三州,同歸五會,以金蓮居其首,東游海上,度者七人,以柔弱謙下為表,以清靜虛無為內(nèi),以九還七返為實,以千變?nèi)f化為權(quán),更其名曰全真,易其衣而納甲?!?9)秦志安編:《金蓮正宗記》序,《道藏》第3冊,第343~344頁?!肚逦⒃荡蠓ā肪矶?“而我太上憫之,故垂法教,俾有道之士,以我之真,覺彼之妄;以我之陽,煉彼之陰;以我之神,生彼之神;以我之炁,返彼之炁。惟在乎澄心定慮,專志行持,一念有差,不成究竟。”(10)《清微元降大法》卷二五,《道藏》第4冊,第276頁。

        明清時期,“法教”又被眾多的民間宗教所采用,并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征。這些自稱為“法教”的民間宗教組織,他們的法師多精通符箓咒術(shù),罡步指訣,并自立祖師,廣設(shè)法壇,傳法授徒,多以“法”證傳承,歷代祖師都是以“法”字取號。如贛西北普庵教,他們都以“法”字取號。曾令名另一師傅劉氏法系也以“法”字取號,其師公劉立久號“法倫”,師傅號“法隆”。曾令名另一支潘氏積德壇二十八世系中,以“法”字取名的占了一半。從“法”字取號分析,曾令名普濟壇支系似乎是以小法事武教為主。鄧先生師從的顯濟雷壇,其師傅、師公不僅以“法”取名,而且有郎號,基本上也屬于小法事系列。(11)楊永俊等:《贛西北普庵教普濟與顯濟二壇堂法事儀軌研究》,《宜春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第9期。

        普庵教,奉普庵為祖師,興起于南宋時期。普庵(1115—1169),南宋僧人,屬臨濟法系。江西袁州宜春人,俗姓余。諱印肅。南宋紹興四年(1134)八月,從壽隆院賢公出家;十一年四月落發(fā),翌年五月受戒。師容貌魁奇,天性巧慧,賢公深為器重,曾勸讀《法華經(jīng)》。但師深感“諸佛元旨貴了悟于心,數(shù)墨巡行無益于事”,故乃辭賢公而游湖湘。嘗謁大溈牧庵忠公問法,后再返受業(yè)院。紹興二十三年(1153)受眾請住慈化寺。師布衾紙衣、晨粥暮食,禪定之余閱《華嚴(yán)經(jīng)論》。一日大悟遍體流汗,喜曰:“我今親契華嚴(yán)境界。”乾道二年(1166)建梵宇。一日忽有名道存之僧,冒雪至。兩人交相問答,或笑或喝;僧謂師為再來人,不久將大興吾教云。尋指雪書頌而行。自此,慕向者眾。師乃隨宜為說,或書偈與之;有病患者,折草為藥與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跡不相往來者,與之頌,咸得十全。至于禳雨旸、伐怪木、毀淫祠等,靈應(yīng)非一。一日聚集諸徒眾,謂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盤,入吾室者必能玄契矣,善自護(hù)持無令退失。即索浴更衣跏趺而寂。時乾道五年七月二十日,世壽五十五,僧臘二十八,謚號“普庵寂感妙濟正覺昭貺禪師”。元大德四年(1300)重謚“大德慧慶”;明永樂十八年(1420)加謚“普庵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yīng)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hù)國宣教大德菩薩”。師生前除災(zāi)除病之靈驗頗多。

        葉明生先生指出,普庵教形成的主要因素源于“唐宋間盛行于中國南方的瑜伽密教”?!霸谄这纸痰缐?從科儀本到法器,處處都存在瑜伽教的信息,由之可見瑜伽教在普庵教中深刻的影響?!?12)葉明生:《閩西北普庵清微等派調(diào)查》,譚偉倫主編:《民間佛教研究》,北京: 中華書局,2007年,第270~275頁。

        圖1 傳經(jīng)演教脈派宗師 清代 紙本設(shè)色114×55cm 李黎鶴藏

        圖中3位人物,普庵祖師端坐中央,右側(cè)為韋陀,左側(cè)為龍樹。其下三門,供奉普庵教歷代祖師名諱。中央書傳經(jīng)演教脈派宗師香位,左側(cè)書啟教宗師:黃道玄、袁太真、藍(lán)元真、石玄清、楊洞玄、劉聰賢、袁道清、劉明靜、袁靜玄、劉惠靈、袁洞真、袁明惠。右側(cè)書傳度宗師:李惠玄、李惠清、劉清源。左側(cè)邊款書:永邑沙紅場□化齊繪□,陳明泉彩畫圣像祖師一軸,在于壇內(nèi)應(yīng)供。右側(cè)邊款書:太歲癸巳拾有九年十月十六日會像敬彩。

        王馗在《佛教香花歷史變遷中的宗教藝術(shù)與地方社會》中認(rèn)為“至遲在明代初年,以普庵教法為核心的普庵信仰已經(jīng)廣泛地影響著粵東的基層社會”。(13)王馗著:《佛教香花——歷史變遷中的宗教藝術(shù)與地方社會》,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9年,第293、289、291頁。在文中王氏著重提到了廣東豐順、梅州一帶的普庵信仰,指出:豐順湯坑客家燈儀的操行者“僧友”就是以奉行普庵禪師為創(chuàng)教始祖的教門,他們自稱為“佛教俗家弟子”或“師傅弟子”,主持地區(qū)燈儀活動。僧友不住寺庵,而是在家安奉佛祖神像以設(shè)壇并通過家族代代傳承度亡儀式。這些特征與江西、福建地區(qū)的普庵信仰在宗教人員的法名形式、日常生活狀態(tài)等都有很大的相似,尤其是在佛壇均出現(xiàn)普庵禪師,足以表明“普庵信仰在閩、粵一帶具有廣泛的影響,且豐順和閩北的教門具有共同的淵源”。(14)王馗著:《佛教香花——歷史變遷中的宗教藝術(shù)與地方社會》,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9年,第293、289、291頁。談及梅州地區(qū)的普庵信仰,王氏指出: 豐順、閩北之間的梅州地帶同樣存在廣泛的普庵信仰,但作為普庵教法的流播地區(qū),梅州客家的核心區(qū)域卻無“普庵教”之名,普庵教門的影響往往深嵌入香花佛事之中,并且當(dāng)?shù)胤饘殘D正中最下層的普庵主尊多被當(dāng)?shù)叵慊◣煾嫡J(rèn)作地藏菩薩,這就“提示出梅州的普庵信仰也存在著被改造和代替的歷史”。(15)王馗著:《佛教香花——歷史變遷中的宗教藝術(shù)與地方社會》,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9年,第293、289、291頁。

        至今仍存的四川元皇教,其號皆為“法”為傳承。

        傳經(jīng)演教,歷代宗師,師祖、師爺,主案王法通,李法真,陳法真,謝法靈,龍法資,龍法清,把壇郎公肖法爐,座壇師公肖加監(jiān),起祖師公李玉合,太祖師公李三春,太公李四季,李法靈,李法清,李法真,趙法清,馬飛見,馬飛通,伏亦□,伏亦海,固法應(yīng),固法通,劉金斗,雷康師仙娘,毛師仙娘,周師仙娘,李師仙娘,艾師仙娘,黑師仙娘,師秦法靈,張法明,劉法典,蔣法顯,李法雷,丁卯生九月二十五日午時生。那馬會上,上洞那馬,中洞那馬,下洞那馬,秦字楷秦那馬,哭字楷馬,蟬那馬,趙那馬,橋那馬,獨角那馬,吮那馬,王氏那馬,生于庚午年十月十一亥時生。陰傳會上,伏道清,張法通,越通明,鄭道玄,堯臨出,馬顯應(yīng),罡頭主案劉法通,沈法泰,馬法顯,黃道玄,岳道玄,岳法海,黃法應(yīng),黃法云,何法通。陰布堂中,方吉,許善于,許善亭,趙金容,楊于山,許金臣,哭常大爺,喜神娘娘。齊家灣,度救師張師娘,張法清。九龍會上,業(yè)師祖王師爺。安禪會上,趙中令。蘓君壇上,師太祖楊法典,蘓法靈。力元會上,岳皇大帝,郎龍?zhí)?。水法會?楊先明、陳通明、呂法全。座橋會上,馬法應(yīng)。傳度師爺黃法靈,癸卯生二月初五午時生。熊法真,己巳生,四月初一寅時生。爐法全,戊子年二月□十九日庚時生。羅法典,辛卯卯生,十月二十八日子時生。潭法海,乙酉生九月二□□時生。羅法望,丙午生,臘月十三子時。張法顯,癸酉生,十月十五丑時生。冉□莫,戊戌生,二月三十日巳時。冉法應(yīng),己亥生,七月初六子時生。師爺羅法通,庚申生,三月十五卯時生。張道法,甲戊生三月十六戊時生。傳度恩師劉法清,甲申生,正月初三寅時生。

        “新臣弟子鄭明典,命犯三形六害,今投正一元皇門下六曹大老爺禮部都堂,敕令今牌玉印,卜取,民國壬申年(1932)冬月,廿八日□吉之辰,先于廿□日登壇,開啟良因。廿八日登壇,傳法、拋牌、過印,行罡度法。信州龍虎山前,拜法之時,得金牌一面,外有三橋王母,外有三卷《鬼名經(jīng)》,在此管北七十二廟,管了朝南五十四廟,管了四川一百單八廟?!?16)《上清三洞玉皇門下玉清王寶上卷牒文》,民國壬申(1932)年。

        圖2 上清三洞玉皇門下玉清王寶上卷牒文 四川原道文化博物館藏

        上清三洞金箓神霄判斬天下不正神鬼,法事具戒。凡昧臣法靈呈奏。

        大民國四川北道保寧府南江縣崇清鄉(xiāng),地名酢房溝居住。奉圣修因,拋牌過印,奏名傳法保安,新臣鄭明(典)奏名法靈,原命生于丁未年,七月初四子時注生,上杘北斗第十一位星君宮下,掌判禎祥,命樹堆算,命犯三邢六害,九流魁罡,今投劉君壇內(nèi)習(xí)學(xué)元皇正教諸般符法,行香走火,助國救民,普行天下,習(xí)學(xué)元滿,合宅商議,安缸造酒,看養(yǎng)洪豬。卜取民國二十一年冬月二十八日大吉良辰吉期,歲星大過,命取湖廣五崗州天地廟水淹橋,遺訓(xùn)弟子法靈于家修,命請。一管清草湖在岳州,太湖在蘇州,翻陽湖在饒州,丹陽湖在太平州,洞庭湖在鄂州,至此恃名為五湖四海正法流傳,準(zhǔn)此奉行。太上正一敕封弟子政明典奏名法靈管領(lǐng)準(zhǔn)此,奉行。

        一管東流大海會、五國南海水歸、西海水流萬里、差千國,被否趙帝(……),上清玉皇天師大造吾身,家宅羅角三朝,太上門開,唱氣在前,飛身化骨鬼神警,三十六員斬鬼將,腳踏云顯太上門,唱氣救萬民,治病使為蕩洗咆向流東,千兵扶左,萬馬扶右,萬將管樵樓,國太民安,父慈子孝,動天地管鬼神之中心,正邪難,永無禍患,謹(jǐn)依奉行。

        天條正法,千兵在前,萬馬在后,男兵在前,女兵在后,天兵天門土地出,地兵地門開,萬馬降來臨,攀山移聽禱,移山塞海,飛砂走石,男兵降神伏廟,降龍伏虎,祈天禱雨,淋風(fēng)走浪,治病推生,治顛亂語,神將擁護(hù)弟子法靈,準(zhǔn)此敕令,火速奉行。

        太上正教度法弟子鄭法靈出入百家門上,救男成對,救女成雙,領(lǐng)善門九天魔王,管鬼開天門,閉地戶,留人行,塞鬼路。下界鬼神永無蹤跡,除邪輔正,萬禍消滅,準(zhǔn)此火速奉行。

        太上登壇騎虎弟子,尊座兩相至今,玄天教主流傳天下,儒釋道三教同道普傳,永正年二月廿二日寅時生,叫為上元栲鬼張?zhí)鞄熣魝魈煜?祛瘟至邪,封神破廟,準(zhǔn)此奉行;中天栲鬼梁天師,生于天皇元年壬辰四月十二未時生,叫為梁天師正法流傳凡民,打鬼至邪,奉行。阿修羅王元皇十八年庚午七月十五生在高州名后縣,呼為阿修王;防長老仙,正法元皇年十月十五寅時生,傳度五子須在滸州羅縣,呼為斬鬼仙柳將軍,三人拜授,傳流奉行。神農(nóng)皇帝治五谷,老君治乾坤,艮選萬代流傳正法,準(zhǔn)此奉行。青鳥白鶴仙人納龍占血地理正法一宗,鶴儒正教大成至圣文宣王、周易王、鬼谷仙師,準(zhǔn)此八八六十四卦,花為如楊下張上,三十六條宗師,準(zhǔn)此奉行。初出世白鶴仙人住在紫微宮中,定天下六十花甲,流傳準(zhǔn)此奉行。劉出華洞淵天尊,教人醫(yī)救萬方。董仲仙師卜問吉兇生死,準(zhǔn)此奉行。

        圖3 元皇三圣圖 清代 紙本設(shè)色 101×62cm 李黎鶴藏

        圖中 23 位人物。畫面中正坐中央者為川主趙昱,左側(cè)為土主張飛,右側(cè)為藥王孫思邈,中央者為雷萬春。送子張仙左手握弓, 右手搯一紅丸,站立左側(cè)。堂前武將判官,土地、道士,婆姨新娘,歡喜迎樂。

        元皇派供奉川主、土主和藥王為“三圣”,擁有一個相當(dāng)龐雜的神仙譜系。其分布廣泛,東至福建、兩廣,南至江西、湖南,但其主要分布于湖南、四川、云南、貴州。時至今天,四川、云南、貴州、湖南等地,仍有元皇派的傳承。

        劉盛玲指出,歷史上關(guān)于“三圣”的說法有多種版本,西南地區(qū)陽戲壇尊奉川主、土主和藥王為“三圣”。道光《遵義府志》載:“歌舞祀三圣,曰陽戲。三圣,川主、土主、藥王也?!薄按ㄖ鳌?指四川之主,川蜀大地的地域保護(hù)神,如李冰、李二郎、趙昱等,皆被稱為“川主”。 歷史上,他們對巴渝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xiàn)。趙昱謂“川主”,又稱“趙姓二郎”。他既是陽戲壇中川主灌口二郎神,也是慶壇中“趙侯壇”的壇神。(17)劉盛玲:《論析陽戲三圣之神性職能》,《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xué)刊》2001年第4期。

        畫面中央者為雷萬春,青面猙獰,身披黃衫,手持三尖刃刀。為元皇派的護(hù)法將軍。宋王讜《唐語林》:“張巡將雷萬春,于城上與巡語次,被賊伏弩射之,中萬春面,不動。令狐潮疑是木人,諜問之,知是萬春,乃言曰:向見雷萬春,方知足下軍令矣?!?18)王讜撰:《唐語林》卷五《補遺》,《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8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第126頁。清梁章鉅《浪跡續(xù)談》:“兼資見雷萬春面止一疤,因拜問曰:史言將軍面著六箭,而一疤何也,雷曰:當(dāng)時六箭五著兜鍪,人人相傳謂吾面著六箭,不動,吾亦當(dāng)之,庶揚聲以威之耳?!?19)梁章鉅撰:《浪跡續(xù)談》卷六《雙忠傳》,《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6頁。

        雷萬春又被奉為南戲系統(tǒng)的戲神,且與儺戲關(guān)系密切。明顧景星《白茅堂集》記載:“楚俗尚鬼,而儺尤甚。蘄有七十二家,有清潭保、中潭保、張王、萬春等名。神架雕鏤,金艧制如椸,刻木為神首,被以彩繒,兩褎散乖,項系雜色帉帨?;蛉?或五六七八至十余,為一架焉。黃袍、遠(yuǎn)游冠,曰唐明皇。左右赤面,涂金粉,金銀兜鍪者三,曰太尉。高髻步搖,粉黛而麗者二,曰金花小娘、社婆。髯而翁者,曰社公。左騎細(xì)馬,白面,黃窄衫,如俠少者,曰馬二郎。行則一人,肩架前導(dǎo)大纛,雉尾云竿,□槊格澤等,祺曲蓋鼓,次如王公迎神之家,男女羅拜,蠶桑疾病,皆祈問焉。其從數(shù)十列幛歌舞,非詩非詞,長短成句,一唱眾和,鳴咽哀惋。隨設(shè)百戲,奉太尉,歌躍幢上,主人獻(xiàn)斗,三神酢主人,主人再拜。須臾二蠻奴持紲盤,辟有大獅,首尾奮迅而出。奴問獅何來?答曰:涼州來。則相與西望而涕泣,沾衣而別……按假獅即唐天寶西涼舞,亡國之音,胡為乎來。張王者,張巡也。萬春者,雷萬春也。以為儺神不知原起,或者因巡厲鬼殺賊一語。故以驅(qū)厲,而以玄宗為厲主耶?”(20)顧景星撰:《白茅堂集》卷三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 206 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第 233 頁。《蘄州志》卷三十對張巡、雷萬春被民間奉為儺神記之甚詳:“張王,唐張睢陽,像旁塑許遠(yuǎn)、雷萬春以從祀……蘄俗于五月中旬迎其神,導(dǎo)衛(wèi)甚盛,鄉(xiāng)村各為社,或相值爭道以毆,謂之撞張王,又作紙船揚旗幡于其上,送之江,謂之送瘟?!薄疤緩R在治東北百六十里王裕沖。田太尉相傳即雷萬春也?!?21)封蔚祁修,陳廷揚撰:《蘄州志》,光緒八年 (1882) 刻本??梢? 在明末雷萬春已經(jīng)在民間廣泛被崇奉為儺神。雷萬春因忠烈封侯,繼而為民間祀為俗神,又被請入儺戲成儺神,最終進(jìn)入伶業(yè)成為戲神。

        圖4 三清玉皇準(zhǔn)南門下街前給出香水牒文四川原道文化博物館藏(22)牒文縱31cm,橫630cm,系出今四川省南江縣,老地名大河區(qū),書寫時間為戊申年(1980),參加受度儀式者為熊法靈。

        淮南教的傳承至今在四川猶存,四川原道文化博物館藏淮南教香水牒文曰:

        上奉三清玉皇準(zhǔn)南門下投壇弟子熊法靈,右給何家善卷人等。即日上叩。

        圣造意者,伕為弟子熊學(xué)武派法靈,自呈本命生于庚午年八月初一日戌時生,上切天京北斗星君照,自幼父母生身以來,魁罡勝象,鬼雷權(quán)命,命帶天蒼衣祿,宣入法門,投中文疏,拜法,拋牌受職,承奉一夜都階兵馬,游行十方,救濟萬民,不忘恩。

        但臣虔備凡儀,卜取吉于一九八○年戊申冬月十五六日,命諸原壇師佲于家泰就,拜授本壇院內(nèi)諸般符法,拋牌過印,法事一付與弟子,十方應(yīng)用,當(dāng)壇給出香水牌二百四階,九吊金“鬼”騎虎大壇,法錄于后。一拜,授香一爐,水一碗,卦一付,印一可,馬鞭一條,鳴角一只,油冠一頂,敕令一個,牙笏一面,打鞭一根,銅鏡一可,神杖一根,十二金階,九面香水牌各一道。撥兵一千兵將,等象金方火箭,三百余人,生丈猛虎,三百余人;麒麟獅子,黃斑惡虎,蜈蚣千子鳳蛇兵;超水投犯神將一百二十道,出入行身,走身變身一部,祛瘟治鬼退瘟文牒一部,梅山叫魂五猖一道,癲狂仗邪引神變文一道,玉管兵玉管印一顆,油湯粉火架頭大鎖正法一階;桃湯現(xiàn)法一階,天下九洲都元帥,創(chuàng)斬上下九洲都元帥,判斬三天玉皇敕令威法,太上老君敕令。本壇院中師祖敕令,祖師證盟,以同顯前傳后教,祖本師、合案靈神師祖師爺,上請。

        上叩主案罡頭祖師徐道真,生于戊寅年八月十五戌時生,戊申年九月十一日亥時。三十六座行壇兵馬張玄現(xiàn)、秦道單、魏道友、蔣道雄公、梁存明、岳謝(通)、唐法靈、楊法靈、李法玉、何法事、黃通曉、劉揚冬;朱建章生于丁丑年正月十四日丑時生。

        單請會上道清道友,(潘)君壇上潘君雨布七郎、潘人久、高法應(yīng)、全馬法通、付法揚、李應(yīng)玄、王應(yīng)靈;老君會上爐頭祖師、金火娘娘、收火郎君、陳衣人;岳王會上王(央)龍、王從海、王魁、魯班先師、鄧明敬、鄧文學(xué)、鄧(奐)宗;眼料會上萬子方朗萬洪祥;三皇會上余化龍、王白斗、每安太、每玉春、王久洲;化公會上陳團(tuán)老祖、侯道真人;水發(fā)會上西番古佛萬和尚,己卯年三月初三卯時生;李法正、陳法玉;祖師王法仙甲戌年六月十二戌時生;王發(fā)海、王法真、王言姓;王氏哪嗎庚午年十月十一亥時生;水法會上普(庵)祖師、龍樹王菩薩、接骨連皮仙師、只痛只鐵仙師、祖師謝大俊;趙常真四月初八卯時生;犁愿會上啷朗太子、田君大朗、田君二朗、田豆卜角、四大元帥祖師、雄兵一十二位耍笑朗君、五路五猖陰司兵馬;祖師周自元、李自元、侯自清、何自請、西翻古佛教主二十四位諸天哪嗎、上洞哪嗎、中洞哪嗎、下洞哪嗎;黑吃龍王、小兒龍王、龍公、龍母、龍子、龍孫、臭山大爺、臭山二爺、梁山土地;白奇仙風(fēng)師祖何法通戊寅年八月十五申時生,師祖蔡法靈壬子年冬月初九日子時生,師爺蔡法旺庚午年臘月十三亥時生,師婆庚午年六月十二戌時生;陰傳會上師祖蔡法顯、蔡法請、洪州得道、魯班先師、薛法旺領(lǐng)來香火;陳君壇上陳法靈,千千兵馬萬萬神將;熊君壇上熊法旺、熊法應(yīng)、熊法真、宴尺灣李常輕、天師、地師、入口傳度恩師;王法靈壬辰年正月二十午時生,岳法清乙卯年三月十四未時生,師娘林自真癸卯年臘月十六亥時生。

        貴州仡佬族《請神科》祈請眾神降壇,所請神靈包括本壇歷代宗師:老壇楊法顯,張法乾,謝法用,姚法勝,許法通,周法旺,周法勝,劉法通,陳法德,陳法興,陳法先,宋大郎,宋滿郎,宋法明,魏法乾,李法興,周法靈,周法行,吳法高,鄭法旺,李法齊,吳法祖,陸法洪,李法深,劉法明,李法洪,李法開,唐法萬,吳法興,吳法經(jīng),楊法景,楊法靈,曹法行,吳法祥,吳法宣,李法淳,劉法楊,李法勇,宋法靈,宋法顯,朱法寬,朱法興,朱普進(jìn),姚法全,姚公富,潘法勝,宋六郎,宋法榮,魏法與,楊法興,楊秀連,陳法開,楊法享,徐法靈,李法萬,彭法倫,周法高,周法清,彭法全,吳法全,李法海,李法林,李法榮, 李法兵,吳法榮,李法源,李法全,吳宗倫,吳法澤,陳法靈,陳法遠(yuǎn),周法海,吳法洪,蕭法旺,蕭法靈,王法靈。(23)張澤洪:《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梅山教的神靈系統(tǒng)》,《宗教學(xué)研究》2015年第3期。

        法國學(xué)者范華、萬益林《湖南道教調(diào)查研究——陳德美道長的法事科儀》,主要介紹湖南省新化縣陳德美道長的道壇和他所做的法事科儀。陳德美主掌的普照雷壇位于新化縣洋溪鎮(zhèn),其源頭是元朝正一派道士曾如壽在新化縣創(chuàng)建的玉虛宮,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與新化縣的大多數(shù)道壇一樣,普照雷壇是“師教”與“道教”合一的道壇。當(dāng)?shù)厮f的“師教”(又稱元皇教)就是湘中梅山教主要信徒師公的巫教,傳說祖師是曾在梅城(今湖南安化縣)治邪除怪的唐朝法師曾法奇。當(dāng)?shù)厮f的“道教”(又稱“先天教”)就是元朝玉虛宮創(chuàng)建者曾如壽從龍虎山帶到新化縣的正一教,據(jù)說曾氏曾在新化縣及其周邊地區(qū)傳有六個支系。新化縣本地的師教與外來的道教至遲在明朝已經(jīng)結(jié)合,現(xiàn)在當(dāng)?shù)氐牡朗?如萬益林)與上溯若干代的前輩道士(如陳德美及其師、祖)一樣,當(dāng)徒弟時都要“習(xí)學(xué)先天、元皇兩教”,出師奏職時同時取師教的法名和道教的道號。無論傳自哪一代,法名中間一字都是固定不變的“法”字,道號則統(tǒng)一采用全真龍門派的字譜。(24)呂鵬志:《中國現(xiàn)存地方道教儀式新探》,《宗教學(xué)研究》2013年第3期。

        歷史上的閭山教,以及三奶派、普庵教、梅山教、元皇派、淮南教等,他們皆重視道法,擅長符咒罡訣,自稱擁有超凡的神通靈能,能夠驅(qū)邪煞鬼,而缺乏經(jīng)典教儀的傳承,極具民間宗教自創(chuàng)自立的特性,因此可以歸類為法教。

        二、 閭山派與閭山神系

        閭山派,又稱閭山道、閭山教等,是在閩越巫文化的基礎(chǔ)上,宋元間于閩、浙、贛、粵等地區(qū)形成的一種民間道教流派。該派尊許真君為始祖,以施行法術(shù)為其主要特征,故又稱為法教。在其歷史的發(fā)展中,又與同時同質(zhì)的三奶派、普庵教、梅山教、元皇派、淮南教等相互吸納,相互融合,從而呈現(xiàn)復(fù)雜多彩的畫面。它真實地反映了宋元以來民間道教盛行于南方,深入民間社會的情況。從傳統(tǒng)的閩、浙、贛、粵等地區(qū),到今天中國的港、澳、臺地區(qū),乃至東南亞地區(qū),道教閭山派、三奶派、普庵教、梅山教等的組織遍布,宮觀林立,并擁有一批社會組織,他們生機勃勃,關(guān)心社會,積極地參與宗教文化活動,成為當(dāng)代道教最為活躍的一部分。

        圖5 閭山教祖師圖 清代 紙本設(shè)色 3450×30cm 李黎鶴藏

        圖中共 39 位人物,有九尾狐、張五郎、五猖兵馬、三元將軍、三官大帝、龍王、十大元帥、三霄娘娘、法師等。

        閭山派始興于唐宋時期。有關(guān)閭山派的巫法情況,在白玉蟾與弟子的對話中已有述及。據(jù)《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一載:留元長問曰:“巫法有之乎?其正邪莫之辨也?!贝鹪?“巫者之法,始于娑坦王,傳之盤古王,再傳于阿修羅王,復(fù)傳于維陀始王、長沙王、頭陀王、閭山九郎、蒙山七郎、橫山十郎、趙侯三郎、張趙二郎,此后不知其幾。昔者,巫人之法有曰盤古法者,又有曰靈山法者,復(fù)有閭山法者,其實一巫法也?!?25)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一,《道藏》第33冊,第113頁?!墩Z錄》所引巫法“傳人”,除娑坦王、阿修羅王、維陀始王、頭陀王等人物,可能由于唐代瑜伽教與巫法的合流,由密教傳到巫法外,其余的盤古王、長沙王、閭山九郎、蒙山七郎、橫山十郎、趙侯三郎、張趙二郎等人物,都是近代閭山教道壇中仍可查考的重要神祇。除盤古王、閭山九郎、趙侯三郎等在歷代的神仙傳記中記載外,其余多難稽考。

        葉明生先生指出:張五郎是閭山教與梅山教共有的一尊教派法神,嚴(yán)格說是一尊巫教神,各地道壇均不同程度地提到他,其中在福建龍巖、建陽、古田閭山教等道壇科法中,其科法地位很高,并具有神秘性。龍巖閭山教中的張五郎,在當(dāng)?shù)亻偵浇痰缐钪匾摹墩埛ā房苾x中有突出的地位。其中要請出三幅或六幅橫幅式的法神圖,其中一幅即以張五郎為主,表現(xiàn)其“翻壇倒海”的場面。其科儀詞云: “二角鳴階前連五聲,拜請和番(翻) 張一郎、解翻張二郎、游翻張三郎,翻河倒海師公葉四郎,海上翻壇張五郎。各各衙前請出五龍當(dāng)仙法,仙符仙法當(dāng)仙神。去時翻神翻鬼去,輕時翻轉(zhuǎn)生人魂?!边@里的張五郎的功能雖被分析出多個人名及和翻、解翻、游翻多個部分,但“海上翻壇張五郎”仍為其中主體。而最能體現(xiàn)張五郎身世來歷的,是其道壇中的“五郎咒”。其咒文為: “焚香奉請,未說三皇并五帝,且說海上番(翻) 壇張五郎,要知五郎身出處,是青州一縣人。年登七歲去學(xué)法,學(xué)得十五、十六便回鄉(xiāng)。來到龍虎山頂過,思量此處作番(幡) 壇。五郎勒馬回頭看,看見此間好住場。中間一條黃樟樹,冬天和暖夏天涼。吹倒此條黃樟樹,就將此處立幡壇。便將菜籃來挑水,菜籃挑水洗幡壇。遷作此山壬丙向,海水團(tuán)團(tuán)繞四方。家家門中有名字,處處門中掛旗槍。借問何人有此法,海上翻壇張五郎。敕到奉行,火急如律令?!?26)葉明生:《共生文化圈的巫道文化形態(tài)再探討——從張五郎信仰探討閭山教與梅山教關(guān)系》,《湖南人文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13年第3期。

        圖6 閭山教祖師圖 清代 紙本設(shè)色 4580×30cm 李黎鶴藏

        圖中共50位人物,有五猖兵馬、佛祖、玄天上帝、十大元帥、法師等。

        閭山派是民間法教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教派,其體系最為完善,在齋蘸科儀上,比之道教也不遜色。葉明生先生指出:閭山教,不僅是福建巫教的名稱,從目前調(diào)查情況分析,它還是分布于閩、浙、贛、粵、湘等地的一個巫教系統(tǒng),由于獨特的地理條件及宗教的生存環(huán)境,它在福建全境分布最廣,其中包括閩中、閩東、閩北、閩西等大片土地。

        圖7中共 7 位人物,為瑜伽教祖師。其上為八卦太極,一對嬰兒,手持荷花, 上下顛倒,象征陰陽互依,太極化生。其下設(shè)神位,上書:啟教諸大宗師神位。

        圖7 瑜伽教祖師 清代 紙本設(shè)色 148×65cm 李黎鶴藏

        圖8 三奶夫人巡游圖 清代 紙本設(shè)色115×55cm 李黎鶴藏

        圖10 三奶夫人巡游圖 清代紙本設(shè)色120×55cm 李黎鶴藏

        圖11 閭山派祖師 清代 紙本設(shè)色140×52cm 李黎鶴藏

        閭山派的神靈主要來自兩個派別: 一個是唐宋間盛于世的佛教瑜伽密宗與巫教融合的瑜伽教之神,其中所提娑坦王、阿修羅王、維陀始王、頭陀王皆為此類神。另一個是唐宋盛行于江南各地的巫教神如盤古王、長沙王、閭山九郎、蒙山七郎、橫山十郎、趙侯三郎、張趙二郎等。至于教派即巫系中的構(gòu)成支系有三類,即“盤古法”“靈山法”“閭山法”。此三類教法中的“靈山法”已很明確,即“瑜伽教”。今完整的“瑜伽教”已不存在,僅有一部分教派形式存在于閭山教道壇或半佛半道“釋教”道壇中。(27)葉明生:《道教閭山派與閩越神仙信仰考》,《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

        李志鴻指出:民間的“瑜伽教”科儀,融合了佛、道教的儀式傳統(tǒng)。發(fā)奏科儀,體現(xiàn)出了民間儀式的融合性,以及民間道派獨特的祖師信仰。在民眾的民俗生活中,正統(tǒng)佛、道教在轉(zhuǎn)化之后,得到了延續(xù)。該派法師以云游的方式活躍于鄉(xiāng)土社會,為民眾提供驅(qū)邪、度亡等宗教服務(wù),成為民間社會的“儀式專家”。 自20世紀(jì)60年代以來,國際漢學(xué)界對宋元新道法以及當(dāng)代東南部民間道壇進(jìn)行了研究。學(xué)者們發(fā)現(xiàn),“紅頭”“烏頭”“大法事”“小法事”“吉祥”“不吉祥”“佛教”“釋教”“道教”“文科”“武科”等語匯,都無法對復(fù)雜而又多樣的民間道壇儀式作出合理的分類。事實上,民間科儀具有極強的融合性,這種融合性體現(xiàn)在:民間道壇不僅吸收了傳統(tǒng)的佛、道科儀形式,更深受各地民間信仰的影響。在儀式展演中,將正統(tǒng)的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地方儀式傳統(tǒng)融為一體。可見,正統(tǒng)宗教與民間信仰有著有趣的重疊與動態(tài)的互動,兩者既相互影響又相互分離。從民俗的角度來研究“瑜伽教”等民間宗教、民間道教,我們發(fā)現(xiàn),在民眾的民俗生活中,正統(tǒng)的佛、道教在轉(zhuǎn)化之后,得到了延續(xù)。(28)李志鴻:《閩東瑜伽教發(fā)奏科儀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4期;《宋元新道法與福建的“瑜伽教”》,《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普庵信仰在臺灣相當(dāng)普及。劉枝萬在《臺灣的道教》一書中較早地介紹了臺灣地區(qū)的普庵信仰,他指出:在臺灣,從事民間信仰活動的人分為道士、法師和靈媒三類,道教之法教的祖師通常都是道教神或富有辟邪性的民間神祇,然而普庵卻作為性質(zhì)不同的佛教系統(tǒng)而擠入法教中去,被奉為一方的首領(lǐng)而受到崇拜,這主要是因為其符咒驅(qū)魔能力強。同時,劉先生點明了普庵信仰在臺灣的主要分布地區(qū),即澎湖地區(qū)和臺南,他說:“信仰這種普庵教的一派,在澎湖很突出,像是中心地帶,從其地理位置來說,是早期開發(fā)的地區(qū),參照這一歷史事實,可以認(rèn)為早就從其居民原籍的泉州同安縣而來。又,在南部地區(qū)也可以見到,甚至閭山教也有人供奉其佛像的?!?29)劉枝萬:《臺灣的道教》,[日]福井康順等監(jiān)修, 朱越利等譯:《道教》第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8頁。黃有興在《澎湖的民間信仰》同樣論及普庵信仰在澎湖的盛況:“澎湖法師的派別,據(jù)筆者訪問調(diào)查,有普庵派 (以普庵真人為宗祖 )、閭山派(以閭山真人為宗祖 )、九天玄女派等,普庵派最多,閭山派次之?!?30)黃有興著:《澎湖的民間信仰》,臺北: 臺原出版社,1991年,第128頁。

        閭山教是一個完整巫系教派形態(tài),主要流傳于閩浙兩地及贛、湘、粵等地與客家人遷徙的地區(qū)。上述南方巫系情況,在湖南亦同樣存在。如李懷蓀先生在會同縣民間收集到的《管兵大牒》中,所請之梅山法神即有長沙王、張趙三郎、趙侯三郎、橫山七郎、閭山九郎等神,其中一則云:一請廬山九郎、橫山七郎,正法一階,度弟子臣劉法泰行用,火急奉行。其中所請之“廬山九郎”即“閭山九郎”,為閭山教之法主。而在梅山教中,閭山教的影響遠(yuǎn)不止這些,其中有一些明確標(biāo)有“閭山”標(biāo)志的符訣,如“閭山九郎符”、“閭山紫微符”等。該教派中很重要的是,福建閭山教主法主神之首的臨水夫人陳靖姑的信仰及科法資料在湘西梅山教中也有保留及遺存。如胡健國先生說到《梅城巫書》中的“王母咒”云:王母咒請福州古田縣王母神,“或在人間救產(chǎn)難,或在地下救良民”,“救男須是男成對,救女須是女成雙”。其中所述“福州古田縣王母神”即為福建閭山夫人教之法神臨水夫人陳靖姑。在會同梅山虎匠科書中,還直接點出臨水三夫人,如其《請圣》科儀本中即詳載有: 再來迎請,劉君壇上,劉君一郎,福建湖(福)州府,黔(泉)州???李三(閭山) 九郎、陳林李三位夫人,和合仙姑,請赴壇前,排方圣座,受領(lǐng)寶香。由上可見,湖南梅山教與閭山教是同源的南方巫系,而從湖南梅山教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福建閭山教對梅山教歷史上曾有過一定的影響,至今遺留許多閭山教文化的東西。(31)葉明生:《共生文化圈的巫道文化形態(tài)再探討——從張五郎信仰探討閭山教與梅山教關(guān)系》,《湖南人文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2013年第3期。

        張五郎是梅山教的創(chuàng)教祖師。他的造像,有石雕、木雕、竹雕、藤雕、泥塑、紙繪、符諱畫等多種,其造型特征為雙腳朝天、左手捉雞、右手持刀的倒立巫師,人們往往稱以“翻壇倒洞張五郎?!焙髞?張五郎將法術(shù)在獵人中廣為傳播,這些法術(shù)便是民間流傳的梅山之法。張五郎受到獵人的擁戴,他也成為了獵人敬奉的梅山之神。民間流傳張五郎的傳說版本較多,郭兆祥認(rèn)為張五郎的這些不同傳說,集中體現(xiàn)了越人西遷、瑤人西南遠(yuǎn)遁,并留有此后“扯江西、填湖南”的歷史痕跡。也就是說,梅山教的傳播,反映了人口、民族遷移的歷史。梅山法廣泛傳播到南方眾多地區(qū),甚至越南、泰國、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的一些圖書館還收藏有梅山教的文獻(xiàn)。我國西南地區(qū)絕大部分民族,如瑤族、壯族、苗族、土家族、仫佬族、仡佬族、毛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均信仰,甚至為相當(dāng)一部分漢民族所信奉。(32)孔令宏:《梅山教與道教的關(guān)系——兼論道教的擴展研究》,《廣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8年第6期。

        貴州黔東北銅仁地區(qū),是我國儺文化資源最為豐厚的地區(qū),至今仍有480多個儺壇班子、五千多名儺藝人在民間活動。據(jù)德江縣民委統(tǒng)計, 全縣有儺堂戲班103壇,掌壇師103人, 土老師(巫師、端公)514人。據(jù)岑鞏縣文化局統(tǒng)計,共有儺藝人76人,其中掌壇師69人,儺愿腳48種,僅平莊鄉(xiāng)就有儺壇近十處, 儺愿腳20余種。貴州儺戲演出,各地大同小異,一般都要經(jīng)歷請神、酬神、送神幾個階段。

        貴州儺壇,大多毫不隱飾地打出道教的旗號,聲稱他們都是玉皇門下的弟子。黔東地區(qū)就有茅山教派、師娘教派、梅山教派;黔北地區(qū)有玄皇教派、五顯教派、梓潼教派之說。貴州道教各派都有譜系,類似家譜、族譜,一般以五言詩形式寫成,叫譜詩,按字排輩,世代師徒相承,嚴(yán)格不紊,入道者要按譜系字輩取法名,改名不改姓,起著團(tuán)結(jié)、組織作用。道徒一般按譜詩取法名,法名都是兩個字,第一個為譜詩里的字, 以明確師輩份。法師拋牌過職后也要取法名,如德江張金遼儺壇,已傳二十七代, 其梅山起教師祖張法娘起壇傳至張法興(張金遼),每一輩法名的第一字都是法字。又如松桃田五斤儺壇自稱已傳承五十代,最早一代掌壇師姓代法號法清,傳至第九代田法應(yīng),以后均為田姓傳承,法號第一字都是法字。儺壇傳承輩分不像道教那樣清晰明確,按譜詩每一輩變換一字,而是每個壇從啟壇祖師開始都用同一字取法名,而明確師徒傳承關(guān)系的是懸掛于儺壇的司壇圖上的壇榜。(33)庹修明:《貴州民間道教與攤壇》,《貴州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9年第4期。

        三、 陳靖姑與閭山派

        陳靖姑崇拜,為福建地區(qū)的三大信仰之一,其信仰源自于唐末。在地方女神的記載中,陳靖姑可與鼎盛香火的媽祖相媲美。根據(jù)史料記載,陳靖姑(767—792),或名進(jìn)姑,人們尊稱她為臨水夫人、大奶夫人。一說寧德古田人,一說福州下渡人。能降妖伏魔,扶危濟難。二十四歲時,因祈雨抗旱、為民除害而犧牲。宋淳祐(1241—1252)年間,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原是女巫的陳靖姑,借由其傳說故事及事跡不斷被民間擴大、流傳,因而轉(zhuǎn)變成為一位地方性代表的女神。其信仰中心發(fā)展系由福建古田縣一帶至福州,借由民間傳說故事的發(fā)展、民俗活動、宗教儀式等等的推波助瀾,使其信仰范圍不斷地擴大、延伸。

        陳靖姑曾學(xué)道于陳守元,一說陳守元乃其兄。清吳任臣《十國春秋》云:“陳守元,閩縣人?!薄熬腹?守元女弟也。常餉守元于山中,遇餒嫗,發(fā)簞飯飯之,遂授以秘篆符箓。與鬼物交通,驅(qū)使五丁,鞭笞百魅。永福有白蛇為孽,數(shù)害郡縣,或隱跡宮禁,幻為人形?;葑谡倬腹抿?qū)之,靖姑率弟子作丹書符,夜圍宮,斬蛇為三。蛇化三女子潰圍出,飛入古田井中。靖姑圍井三匝,乃就擒?;葑谠t……封靖姑為順懿夫人,食古田三百戶,以一子為舍人。靖姑辭食邑不受,乃賜宮女三十六人為弟子。后數(shù)歲,逃居海上,不知所終?!?34)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九九,《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6冊,第242~243頁。

        作為五代時期閩中著名的道士,陳守元曾經(jīng)受到閩王的禮遇、賜封。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記載,閩王王鏻好鬼神、道家之說,道士陳守元以左道見信,建寶皇宮以居之。守元謂鏻曰:“寶皇命王少避其位,后當(dāng)為六十年天子。”鏻欣然遜位,命其子繼鵬權(quán)主府事。既而復(fù)位,遣守元問寶皇:“六十年后將安歸?”守元傳寶皇語曰:“六十年后,當(dāng)為大羅仙人。”鏻乃即皇帝位,受冊于寶皇,以黃龍見真封宅,改元為龍啟,國號閩。其子王昶亦好巫,拜道士譚紫霄為正一先生,又拜陳守元為天師,事無大小,興輒以寶皇語命之而后行。守元教昶起三清臺三層,以黃金數(shù)千斤,鑄寶皇及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像,日焚龍腦、熏陸諸香數(shù)斤,作樂于臺下,晝夜聲不輟,云如此可求大還丹。(35)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八《閩世家》,《二十五史》第4冊,第1107頁。他不僅曾被閩王賜封為“洞真先生”,尊稱為“天師”,而且是八閩地方女神臨水夫人陳靖姑的堂兄。

        陳守元為閩中高道,他與譚紫霄并肩,同為天心正法的開派祖師。馬令《南唐書》曰:“道士譚紫霄,泉州人也,與陳守元相善,事王昶,封正一先生。閩亡,寓廬山棲隱洞,其徒百余人,有道術(shù),醮星宿,事黑煞神君,禹步魁罡,禁沮鬼魅,禳祈災(zāi)福,頗知人之壽夭……后主聞之,召至建康,賜之道號,階以紫金,比蜀之杜光庭。皆讓而不受,凡所獲醮祭之施,轉(zhuǎn)以給四方賓旅。金陵既下,紫霄無疾卒,人謂之尸解,莫知其壽算。”(36)馬令:《南唐書》卷二四,《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4冊,第360頁。陸游《南唐書》不僅記載譚紫霄受賜“金門羽客”“正一先生”之事,而且認(rèn)為譚紫霄從陳守元處,獲得“木札數(shù)十”,“皆漢張道陵符篆,朱墨如新藏,去而不能用,以授紫霄。紫霄盡能通之,遂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劾鬼魅,治疾病,多效”。(37)陸游:《南唐書》卷一七,《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4冊,第485頁。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首次記載了臨水夫人生于唐大歷二年(767),及有功于民的事跡,亦提及臨水夫人于宋代授封之事,宋淳祐間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38)黃仲昭編:《八閩通志》卷五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第395頁。明嘉靖《羅川志》:崇福宮。其神姓陳,諱靖姑,生于唐大歷元年正月十五日,福州下渡人。適本縣霍口里西洋黃演,由巫為神,鄉(xiāng)人祀之,禱雨旸,驅(qū)旱癘,與凡祈年求嗣,無不立應(yīng)。宋端平、淳祐間,狀其績于朝,賜額“順懿夫人”,封崇福昭應(yīng)慈濟之神。林國平、彭文宇認(rèn)為:“朝廷封號后,古田臨水宮香火日漸旺盛,相形之下,羅源的陳靖姑祠就遠(yuǎn)不如人意了。且在嘉靖十一年(1530),該縣縣官還視其廟為淫祠而毀之。這可能也是羅源有關(guān)陳靖姑信仰活動受挫的一個重要的原因?!?39)林國平、彭文宇著:《福建民間信仰》第五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6頁。

        徐勃《榕陰新檢》卷六:“陳靖姑,閩縣人,五世好道。靖姑少孤,與其兄守元力田牧畜。守元實牛山中,靖姑餉而遇餒嫗,即發(fā)其簞販飯之,別以己食進(jìn)兄。嫗因托身靖姑,靖姑以母事之,不敢有闕。嫗病疽,靖姑跪而吮之,無何,嫗死,靖姑為棺殮畢。葬一日,守元出,靖姑為守牛,渡牛而溺。忽見紫府嚴(yán)麗,前時餒嫗云衣月帔,迎立而笑曰:兒來何莫。遂授以神篇秘箓。居歲余,見靖姑于寶皇,寶皇大悅,乃拜為真官,得主地上鬼神。賜鶴馭歸家。守元見之,大恐曰:妹既已為魚鱉餌矣。何遽如許?靖姑告之故,乃竊發(fā)嫗冢,但衣被而已。于是,為靖姑再拜求其術(shù)。愿得通籍金闕,望見寶皇顏色。靖姑上書起之嫗,嫗報曰:上下有等,幽顯有章,道俗有別,神之紀(jì)也。而兄凡品也,安取禮而見上帝。無已,得受方列于漢文成、五利之屬,足矣。其后,守元以方得幸于閩王王鏻父子,封天師,賜甲第車馬、帷幄器物,為之筑壇,鑄黃金為寶皇奉祠之。靖姑既善符篆,遂與鬼物交通,驅(qū)使五丁,鞭笞百魅。嘗詣郡城,道過荒冢,得遺骸,卷以簣而禁之,須臾,肉骨起拜曰:妾,繇王宮人也,姓班氏,不知易幾世矣。嫗實生我,請得以身事嫗,備除門之役所甘心焉。靖姑遂畜為弟子。鄉(xiāng)有虎魅,能變形為人,靖姑劾系降之,使為遠(yuǎn)游前驅(qū)。永福有白蛇為魅,數(shù)為郡縣害,或隱形王宮中,幻為閩王后以惑王。王及左右不能別也。王患之,召靖姑使驅(qū)蛇。靖姑率弟子為丹書符,夜圍王宮,斬蛇為三,蛇化三女子,潰圍飛出,靖姑因驅(qū)五雷,追數(shù)百里,得其尾于永福,得其首于閩清,各厭殺之。其頭奔入古田臨水井中,于是靖姑乘勝從他道馳入古田,圍井三匝,蛇乃就女人服,系頸自縛,箭貫耳,抱馬足,請降。諸弟子或言誅蛇,靖姑曰:蛇千歲之精,亦天地一氣,且已服降,又殺之,非太上好生之意。乃以蛇屬部伍,使長居井中,還報閩王。閩王曰:蛇魅行妖術(shù),逆天理,隱淪后宮,誑惑百姓,斧鉞所不能傷,虎落所不避。今靖姑率神兵斬獲首級,服其余孽,以安元元,功莫大焉。其封靖姑為順懿夫人,食古田三百戶,以一子為舍人。靖姑辭讓食邑不受,乃賜宮女三十六人為弟子,建第臨水,使者存問,相屬于道。后數(shù)歲,靖姑逃去,隱居海上?!?40)徐勃:《榕陰新檢》,臺南;莊嚴(yán)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第179~285頁。

        元明以來,道教對臨水夫人信仰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但并未完全將臨水夫人信仰“道教化”。臨水夫人信仰一直以來保持著民間信仰中“巫”的色彩,并在長期與道教的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閭山派儀式實踐傳統(tǒng)。而這閭山派巫法傳統(tǒng)的彰顯卻得益于明代大眾娛樂文化的發(fā)展,特別是借助通俗小說戲劇而得以深入到社會大眾階層。圍繞著臨水夫人陳靖姑為中心的小說《顯法降蛇海游記傳》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陳靖姑曾授閭山道法,當(dāng)有鎮(zhèn)妖驅(qū)邪之道術(shù),但民間卻以救產(chǎn)保胎為臨水夫人之主要靈績。同治《麗水縣志》稱,婦女敬事夫人,即所稱順懿夫人、 護(hù)國馬夫人也。順懿廟在太平坊鶴鳴井者,香火尤盛。凡求子者,必赴廟虔禱于臨水夫人。兒生后,自洗兒及滿月、周歲,必設(shè)臨水夫人之位于家,供奉香火。有的還招瞽者唱夫人遺事,稱為唱夫人。每年上元前二日,司事?lián)駤D人福壽者數(shù)人,為夫人沐浴更衣。次日,平明升座,各官行禮,信徒焚香膜拜,絡(luò)繹不絕。當(dāng)晚,還從廟中抬夫人像巡行街上,張燈結(jié)彩,鼓吹喧闐。小兒數(shù)百人皆執(zhí)花燈跨馬列前隊。觀夫人出巡者,比肩路塞。(41)姚福均:《鑄鼎余聞》卷三,《藏外道書》第31冊,第782頁。

        陳靖姑能使白骨死而復(fù)生,并收其為弟子,能收服鄉(xiāng)里虎魅。至于陳靖姑斬白蛇的說法,在《晉安逸志》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故事發(fā)展背景,此時的斬蛇并非是要保護(hù)鄰里或者是為了救產(chǎn)、護(hù)產(chǎn),而是因為“永福有白蛇為魅,數(shù)為郡縣害,或隱形王宮中,幻為閩王后以惑王。王及左右不能別也”。這顯然是沿襲了閭山派始祖許遜斬蛇降妖的說法。因此斬白蛇救閩王,也使閩王冊封陳靖姑為“順懿夫人”,并賜予三十六宮女,而這所賜的三十六宮女,后來即演變成臨水夫人廟宇內(nèi)所陪祀的三十六婆姐,這三十六婆姐各有其司職,形成陳靖姑強大的婦孺保護(hù)系統(tǒng)。這三十六婆姐分布于福建各個不同的縣市,甚至遠(yuǎn)自廣東省及浙江省,也可從中發(fā)現(xiàn)陳靖姑信仰的分布范圍。(42)葉明生:《福建道教女神陳靖姑信仰文化研究二》,《福建道教》2001年第3期。王應(yīng)山《閩都記》卷三十:“順懿宮,又名龍源廟,在縣東三十里臨水祠。神姓陳氏,閩下渡陳昌女,名靖姑,嫁劉杞,卒年二十四。臨水有洞產(chǎn)巨蛇,時吐氣為疫癘,一日有朱衣人執(zhí)劍索白蛇斬之,乃知其神也。鄉(xiāng)人為立廟,祀于洞,有梳妝樓。宋淳祐間,賜額順懿,元末重修,學(xué)士張以寧為記。明徐勃龍源廟詩:臨江遺廟祀蟬娟,少女宣靈五代年。蝌斗縱橫階下出,蛇妖降服井中眠,春秋野老更羅袖,伏臘村童送紙錢,苔滿古碑行客吊,妝樓無主鎖寒煙?!?43)王應(yīng)山:《閩都記》,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85頁。在《閩都記》中,說明了臨水夫人被奉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塑像面上有汗如珠,則從海上援舟還耳”。及“禖祀及以雨旸疾疫禱”,這與《使琉球錄》及《八閩通志》中所記載的是相似的,《閩都記》將《使琉球錄》及《八閩通志》所提及臨水夫人的神職性相互綜合,因此在當(dāng)時臨水夫人被形塑成一位救人海難、亦是斬蛇有功的女神。

        《楓涇雜錄》記載:“唐大歷中,閩古田縣有陳氏女者,生而穎異,能先事言,有無輒驗。嬉戲每剪鳶蝶之類,噀之以水,即飛舞上下。嚙木為尺許牛馬,呼呵以令,其行止一如其令。飲食遇喜,升斗輒盡,或辟谷數(shù)日自若也。人咸異之。父母亦不能禁,未字而歿。附童子言事。鄉(xiāng)人以水旱禍福叩之,言無不驗,遂立廟祀焉。宋封順懿夫人,代多靈跡,今八閩人多祀之者?!?44)《搜神記》卷六,《道藏》第36冊,第290頁。這里皆用道教式的語言敘述陳靖姑成仙的過程,且突顯她天性才情稟異、異于常人而成仙。由此看來,陳靖姑發(fā)展至明已被納入道教神仙系列中,于是陳靖姑的身份再度轉(zhuǎn)變,由一個地方性女巫轉(zhuǎn)變成道教女仙。

        角色的轉(zhuǎn)變使陳靖姑成為一尊主神,并配備了眾多的屬神,陳靖姑的神系也更加龐大。在《晉安逸志》中只出現(xiàn)了虎婆與三十六婆姐,而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卻出現(xiàn)了陳靖姑的結(jié)拜姐妹林九娘與李三娘,與助娘破廟的張、蕭、劉、連四大圣者,銅馬殺王、五猖大將、催生圣母、破產(chǎn)靈童、二帝將軍。張、蕭、劉、連四大圣者,在民間信仰中分屬東、西、南、北,這幾位將軍為法教施行法術(shù)時所必須請下來的神明,從這里也可以看到陳靖姑的信仰與法教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而催生圣母和破產(chǎn)靈童與陳靖姑護(hù)產(chǎn)的職能又息息相關(guān)。

        圖中52位人物,可以分為七階。第一階為斗姆、元君、真君,第二階為天官、判官、朝官,第三階為十殿冥王,第四階為三奶夫人,第五階為十二婆姨,第六階為法壇,法官正在攀登刀梯,張五郎倒立橫杠上,民眾敲鑼擊鼓,表演游戲。第七階為四部兵馬,挾栲持劍,兩對陰陽同體人,或倚或舞,法師手持令旗,吹鳴牛角,捉拿妖狐。

        三十六婆姐原是閩王宮中為白蛇精所害的三十六名宮女,經(jīng)臨水陳夫人煉度而死而復(fù)生,最終修煉成神。傳說古田白蛇洞的白蛇精,為報陳靖姑救夫毀洞之仇,乃攝陳金鳳皇后于長坑洞,自變?yōu)榛屎笕雽m,囚禁三十六宮娥于冷宮,每日吞食一人,棄殘骨于枯井。一邊施出百般狐媚手段迷惑閩王,使閩王集后宮三千寵愛于一身,一邊尋思報仇之計。一日,白蛇精假作心痛病發(fā),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閩王王延鈞前來慰問,命御醫(yī)進(jìn)宮為皇后治病,假皇后阻止說:“陛下,臣妾心病,非一般凡醫(yī)所能療治得了,非圣者之心難以根除臣妾的心病?!遍}王問何故?假皇后說:“臣妾幼小時即患心病,百醫(yī)無效,當(dāng)時有一圣僧為臣妾看病時曾說過:女施主命相不凡,日后必大富大貴,故凡醫(yī)俗藥難治貴人之病,需用圣者之心沖酒服,方能根除心病。當(dāng)時圣僧即自愿獻(xiàn)心為臣妾治病,但因為男女分屬陰陽之體,圣僧的心只能免除臣妾一時之痛苦,欲根除此病,只有服用下渡陳靖姑圣女的心。望陛下即速降旨取來,遲則救之莫及?!睍r陳靖姑從古田回娘家省親,見內(nèi)宮上空妖霧彌漫,知有妖精為祟,正欲進(jìn)宮除妖,便有使者奉旨前來取心。靖姑對使者說:“用心治病,貴在新鮮,方有療效。民女愿隨大人進(jìn)宮,在皇后面前將心現(xiàn)剜現(xiàn)用……”,使者聞言大喜,便帶靖姑進(jìn)宮。靖姑來到內(nèi)寢宮,施展閭山誅妖斬魔大法,假皇后逃遁不及,被逼現(xiàn)出原形,一頭大白蛇在床上翻滾,王延鈞驚得魂飛魄散,陳夫人揮劍斬殺了白蛇精,然后駕起祥云前往長坑山,封山破洞把陳金鳳娘娘救回宮中,又將三十六名宮娥的白骨收攏,用閭山正法進(jìn)行煉度,念動真言咒語,將白骨咒成人身,與原形無異。閩王感念靖姑救皇后、宮中除妖怪并救活宮女有功,遂敕封其為慈濟臨水陳夫人,并將三十六宮娥賜于靖姑為徒,令地方官員于臨水洞建宮殿、樓閣、妝臺,三十六宮娥均受誥封。自入閭山門下后,三十六宮女認(rèn)真協(xié)助夫人保赤扶童,驅(qū)邪解疫,凡護(hù)嬰佑童等一應(yīng)瑣事,陳夫人多交由三十六婆姐去辦。(45)《臨水平妖傳》,廈門文堂繪像石印本,清宣統(tǒng)三年(1911)。

        圖中 40 位人物。臨水夫人陳靖姑身騎白馬,手揮利劍,指揮將軍、鬼卒、五虎猖兵、土地、道士,正在捉拿九尾妖狐。云端之上,風(fēng)伯雨師,雷公電母,呼風(fēng)喚雨。臨水夫人之下,則為十二婆姨。

        晚清傳教士盧公明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一書記載,福州有數(shù)娘奶的習(xí)俗。“在所有供奉娘奶的廟里都有三十六宮婆官的塑像或是壁畫,她們都是娘奶的助手或化身。 道士在為小孩施行過關(guān)儀式時,也都要掛上三十六宮婆的掛圖?!?46)[美]盧公明著,陳澤平譯:《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頁??梢娭辽僭?9世紀(jì)60年代,福州的奶娘廟里已有三十六宮婆的壁畫或圖像。

        至清代,這一生育習(xí)俗與儀式傳統(tǒng)有新的發(fā)展,受供奉的不再是單一的臨水夫人,而是形成以臨水夫人為中心,包含一個龐大的生育神靈體系。這一神靈體系的出現(xiàn)主要是受《閩都別記》以及《臨水平妖傳》的影響。兩書不僅為臨水夫人信仰建構(gòu)起了完整的“投胎、保產(chǎn)、護(hù)育”百花橋與三十六宮婆信仰體系, 而且為規(guī)范統(tǒng)一各地的傳說故事與信仰起到重要作用。各宮婆成為臨水夫人的助手,且司職明確,這一神靈信仰系統(tǒng)很快被信徒運用于信仰實踐。如盧公明所提到的福州“數(shù)奶娘”習(xí)俗就是一例。

        圖中 33 位人物。三奶夫人,即臨水夫人、媽祖林夫人、妙姑李夫人。陳靖姑身騎白馬,林夫人駕御青龍,李夫人跨坐朱鳳,巡游天下。云端之上,風(fēng)伯雨師,雷公電母,護(hù)衛(wèi)其上。三奶夫人之下,則為十二婆姨。法壇上豎立刀梯,上置方桌雨傘。一對乩童,赤裸上身,正在舞乩。傍立四值功曹。其下將軍守門,法官背一嬰兒,說明正在舉行求子祈福法會。

        傳說陳靖姑與林九娘、李三娘義結(jié)金蘭,并一起赴閭山學(xué)法,師承許旌陽真人。三姊妹得道之后,合稱三奶夫人,其派別亦稱三奶派。葉明生先生認(rèn)為,臨水夫人與媽祖,是福建乃至海內(nèi)外都具有重要影響的兩位女神。從歷史文獻(xiàn)及當(dāng)代大量民祀情況分析,兩位女神原屬同一神班,媽祖即是“陳林李三夫人”中的林九娘。出于政治需要與社會功利原因,歷代統(tǒng)治階層對媽祖頻頻敕封,對臨水夫人進(jìn)行抑制,這使得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地域的信眾對兩位女神之不同的詮釋,造成她們主從及神職等方面的轉(zhuǎn)換,其關(guān)系十分微妙。將媽祖與臨水夫人陳靖姑作為夫人神,同祀于一個宮廟的現(xiàn)象,不僅在今日之閩浙贛粵農(nóng)村有之,而早在宋代已成一代風(fēng)氣,祀神以三位夫人出現(xiàn),其陳夫人為陳靖姑,而其中的林夫人即是媽祖林默娘。

        圖中 38 位人物,可以分為七階。第一階為老君、侍者,第二階為臨水夫人陳靖姑、侍女,第三階為五大婆姨,第四階為真武大帝、六位元君,第五階為四部兵馬,挾栲持劍,第六階為法師兵將,正在捉拿妖狐。

        臺灣的臨水夫人信仰,隨早期福建移民傳播而來。臺灣的三奶派中,有一批道士,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宗師,以紅頭巾作為標(biāo)記,稱作“三奶派”“夫人派”,又稱“紅頭法師”;而另一部分道士則將法主公奉為宗師,并以黑頭巾作為派系之標(biāo)記,稱之為“烏頭法師”。

        乾隆五年(1740)劉良璧主編《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記載,當(dāng)時各地至少有七座臨水夫人宮廟。二戰(zhàn)后到當(dāng)代,是臺灣臨水夫人信仰活躍壯大的時期。臨水夫人廟宇在此階段蓬勃發(fā)展,與現(xiàn)代臺灣社會的政策及兩岸臨水夫人團(tuán)體與信眾的交流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F(xiàn)臺灣仍有多座臨水夫人廟,以在臺南市者香火最盛。信奉者多為福州籍民。當(dāng)?shù)孛癖姺Q其為臺南助國夫人、順天圣母,或稱臨水奶、夫人媽。傳說正月十五日為神誕日,該日廟中舉行祭典,十分隆重。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臨水夫人信仰具有的政治化、民俗化與民間教派化傾向,使之形成了相當(dāng)龐雜的信仰體系。在政治上,臨水夫人作為國家祀典神靈,受地方政府的祭祀,將神靈塑造成忠于國家、有正統(tǒng)身份一直是當(dāng)?shù)厥考澋淖非蟆R虼?地方士紳努力通過制造各種與國家相關(guān)的靈驗傳說,尋求國家的勅封。在民間,臨水夫人作為婦女、孺童保護(hù)神的角色卻不斷地被強化,形成了與生育有關(guān)的信仰體系,表達(dá)的是民眾現(xiàn)實的需求。 而其民間教派的關(guān)系則更為復(fù)雜, 作為原始的巫文化,歷史上臨水夫人信仰一直在尋求國家認(rèn)同,尋求朝廷的勅封。道教則不斷將民間信仰中的諸神納入其神仙譜系,再推廣于民間,最后形成了帶有明顯區(qū)域特征的民間道教閭山派。

        猜你喜歡
        臨水夫人
        基于環(huán)境行為學(xué)的臨水游憩空間研究——以月壇公園為例
        住區(qū)(2023年4期)2023-12-01 08:04:24
        佳人臨水立
        夫人與婆子
        哈哈畫報(2022年7期)2022-07-11 05:46:56
        墨痕臨水欲化龍——《草書屏風(fēng)》賞讀
        《花亂開》
        白丁少年大學(xué)史
        幽默大師(2018年12期)2018-12-06 08:41:02
        臨水
        散文詩(2018年5期)2018-11-15 13:17:26
        《望天門山》
        瀟水夫人
        火花(2015年1期)2015-02-27 07:40:31
        天命夫人
        小說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7
        久天啪天天久久99久孕妇|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ba| 91青青草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大屁股| 女人被爽到高潮视频免费国产 | 男女做爰高清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久久精品国产屋| 少妇高潮精品正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美女又色又爽视频免费| 色伊人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又粗又大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不卡|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大地资源网更新免费播放视频| 成人国产自拍在线播放|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免费看黄a级毛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 高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啪啪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东京热|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 亚洲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久久一日二个| 亚洲日产一线二线三线精华液|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九九| 人妖系列在线免费观看|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日本女优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