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引清控濁:太湖東部溢流水利體系與潮水動態(tài)(10—15世紀)

        2023-05-28 02:22:14王建革許思佳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3期
        關鍵詞:舊志黃浦江松江

        王建革 許思佳

        (復旦大學 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太湖水出太湖后,進入到一個釜形低平原地帶,然后進入岡身高地,最后出海。整個過程水流緩慢,溢流特點明顯。江南溢流系統(tǒng)涉及太湖—塘浦—岡身—潮水共同決定的水網(wǎng)。自11世紀以來,河道與圩田體系便形成整體的網(wǎng)絡。(1)黃宣偉:《談水利規(guī)劃》,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年,第118~119、202頁。這個水網(wǎng)的早期以太湖—吳淞江為主干,后期以太湖—黃浦江為主體,支流密布于蘇、松、常、杭、嘉、湖諸地區(qū)。岡身高地有河口海岸地貎和感潮水系,西部低地有圩田和清水河流,潮水與太湖清水在低地、高地之間互動,水環(huán)境穩(wěn)定,太湖清水不致于被快速排泄,水網(wǎng)得以充水。長江、吳淞江和黃浦江都是強感潮河,潮水與太湖清流相互頂托,水流不像其他大河那樣快速排泄,涵納于高低地之間,形成清、靜、活、緩的水流,這種水流,孕育了宋以后長達千年的江南文明。自五代時形成整體河流與圩田的網(wǎng)絡以后,隨著吳淞江和其他河道受淤,這一體系逐步發(fā)生了變化。黃浦江體系取代吳淞江體系以后,各個區(qū)域內的潮水動力體系各有特點。這一體系現(xiàn)在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整體上仍為溢流格局。本文研究宋代至明代的潮水動力狀態(tài)與各地的水利特點,對于理解這一地區(qū)的溢流體系的歷史,無論從水利史學術還是現(xiàn)實需求方面,都有一定的意義。

        一、 宋代的清濁互動

        現(xiàn)代黃浦江在長江口漲潮時的下段瞬間時潮流量達5000~10000立方米/秒,落潮時下泄瞬時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落潮動力小,漲潮動力大。(2)黃宣偉:《談水利規(guī)劃》,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年,第118~119、202頁。黃浦江水流可以抵制潮水,形成動態(tài)平衡。宋代以吳淞江為出水主干河,整體的清水水流也可以以清壓渾。“海水日兩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駛,隨輒滌去,??诔M?故吳中少水患?!眳墙L橋修建以后,長橋阻水,“松江始艱噎不快。江水不快,軟緩而無力,則海之泥沙隨潮而上,日積不已。故??阡螠?而吳中多水患”。六朝時,太湖東部除了吳淞江出水以外,還有東北婁江的和東南方向的東江出水,此為太湖三江。隨著松江沿海海塘的修建,東江水流受阻。“唐開元中,筑捍海塘,堵截沿海港口,而東江湮沒?!?3)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王圻開浚吳淞江考略》卷十九,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五代時,在吳越政府的治理下,以吳淞江為主體的三江體系形成了治河與治田一體化的塘浦圩田水利體系。官方通過高大圩岸束水入江,形成吳淞江與潮水的平衡。塘浦“闊者三十余丈,狹者不下二十余丈。深者二三丈,淺者不下一丈”。大水之年,江湖之水可以高于民田五七尺,堤岸尚出于塘浦之外三五尺至一丈。“塘浦之水自高于江,而江之水亦高于海,不須決泄,而水自湍流矣。故三江???而水田常熟。其堽阜之地,亦因江水稍髙,得以畎引以灌溉。此古人浚三江,治低田之法也?!?4)范成大撰,陸振岳校點:《吳郡志·水利上》卷十九,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69~270頁。浦塘之水注于吳淞江,吳淞江水位抬高以后壓制渾潮,順利出海。唐代的潮水遠上吳淞江上游,甫里的陸龜蒙的農田通潮汐。“余耕稼所在松江南旁田廬,門外有溝,通浦溆,而朝夕之潮至焉。天弗雨,則軋而留之,用以滌濯灌溉,及物之功甚巨?!?5)崇禎《松江府志·水利》卷之五,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24頁。這種圩田體系有三種水利條件,一是建設高大圩岸抬高水位,二是常濬吳淞江等河道使之不淤,三是通過置閘控制潮水與清水的關系。引清控濁水利舉措到后期因吳淞江淤塞整體上被分割,小區(qū)域的高低地一體化仍然存在。清代寶山張汝弼在《論修?!分杏?“低鄉(xiāng)田圩不修,水亦不能自退,高鄉(xiāng)河渠不浚,水亦不能逆上,故有司每歲修濬?!?6)《月浦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第50頁。唐末五代時期,蓄水湖泊多,閘堰多。郟僑曾言:“某聞錢氏循漢唐法,自吳江縣松江而東至于海。又沿海而北至于揚子江。又沿江而西至于常州江陰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閘。所以賊水不入,久無患害。”(7)范成大撰,陸振岳校點:《吳郡志·水利下》卷十九,第284、283頁。北宋中前期,范仲淹要求新開河必須置閘,有人認為沒必要,說明置閘出現(xiàn)衰退。

        或曰:“江水已高,不納此流?!蹦持^不然。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耳,豈獨不下于此邪!江流若高,則必滔滔旁來,豈復姑蘇之有乎。矧今聞缺之處,下流不息,亦明驗矣?;蛟?“日有潮來,水安得下?”某謂不然,大江長淮,無不潮也。來之時刻少,而退之時刻多。故大江長淮會天下之水,畢能歸于海也?;蛟?“沙因潮至,數(shù)年復塞,豈人力之可支?!蹦持^不然,新導之河,必設諸閘,常時扃之,以御來潮,沙不能塞也。每春理某閘外,工減數(shù)倍矣。旱歲亦扃之,駐水溉田可救熯固之菑;澇歲則啟之疏積水之患。(8)正德《松江府志·水》卷之三,明正德七年刊本。

        溢流體系的置閘,是需要及時管理的。郟僑認為置閘衰退在于管理不善,其實也有圩田體系下河網(wǎng)的淤積發(fā)展的問題?!盎蚵劮秴⒄傺?、葉內翰清臣,昔年開茜涇等浦,亦皆有閘,但無官司管轄。而豪強耆保,利于所得,不時啟閉,遂致廢壞。鄉(xiāng)人往往能道其事?!避鐩艿绕衷谒山粠?“去海止二十里,泄水甚徑。然其地浸高,比之蘇州及昆縣地形,不啻丈余”。以前開此浦者只開一二尺或三四尺?!坝畺|注,不可得也。水既不東注,兼又浦口不置堰閘,賺入湖沙,無上流水勢可沖,遂至浦塞。”他以為開浦須置堰閘,“外防潮之漲沙也”。(9)范成大撰,陸振岳校點:《吳郡志·水利下》卷十九,第284、283頁。在沿海之地,宋時的趙霖也發(fā)現(xiàn)置閘的廢棄和一些利弊得失,他提出置閘須靠近進潮河口區(qū)域。

        古人置閘,本圖經(jīng)久,但以失之近里,未免易堙。治水莫急于開浦,開浦莫急于置閘,置閘莫利于近外。若置閘而又近外,則有五利焉:江海之潮,日兩漲落。潮上灌浦,則浦水倒流;潮落浦深,則浦水湍泄。遠地積水,早潮退定,方得徐流。幾至浦口,則晚潮復上。元未流入江海,又與潮俱還。積水與潮相為往來,何緣減退。今開浦置閘,潮上則閉,潮退即啟。外水無自以入,里水日得以出,一利也。外水不入,則泥沙不淤于閘內,使港浦常得通利,免于堙塞,二利也。瀕海之地,仰浦水以溉高田,每苦堿潮,多作堰斷。若決之使通,則害苗稼,若筑之使塞,則障積水。今置閘啟閉,水有泄而無入,閘內之地盡獲稼穡之利,三利也。置閘必近外,去江海止可三五里,使閘外之浦,日有澄沙淤積。假令歲事浚治,地里不遠,易為工力,四利也。港浦既已深闊,積水既已通流。則泛海浮江,貨舡木栰,或遇風作,得以入口住泊,或欲住賣,得以歸市出卸。官司遂可以閘為限,拘收稅課以助歲計,五利也。(10)范成大撰,陸振岳校點:《吳郡志·水利下》卷十九,第288~289、288頁。

        潮水有兩種,在松江一帶,海水的潮水面對的是太湖清流的下泄,與太湖清水形成一種頂托關系,在這種東西往來的互動中,形成灌溉。另一種是沿江的潮水,沿江的潮水波及范圍非常之遠,其頂托之水,常是江水,而江水是可以灌溉的。在太湖東部地區(qū),沿江的潮水,對東北部地區(qū)的圩田與河流體系影響甚大。許多河口任潮水進出,農民順流設置堰壩,這是官方的置閘能力跟不上,農民自己置壩偃以控制潮水下的咸淡水流動。 “今瀕海之田,懼堿潮之害,皆作堰壩以隔海潮。里水不得流外,沙日以積,以昆山諸浦堙塞之由也。岡身之民,每缺雨,則恐里水之減,不給灌溉。悉為堰壩,以止流水。臨江之民,每遇潮至,則于浦身開鑿小溝以供己用,亦為堰斷以留余潮。此常熟諸浦堙塞之由也。法當置閘,然后可以限水之內外,可以隨潮而啟閉?!?11)范成大撰,陸振岳校點:《吳郡志·水利下》卷十九,第288~289、288頁。

        臨江之民指常熟一帶引江水灌溉的農民。這里有東北方向的干河,原有婁江,隨著長江三角洲向外發(fā)育,婁江湮塞。1959年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調查分析,有一條暗沙帶通過陽澄湖向東,經(jīng)瀏河北、七浦塘南入海,這是婁江故道。(12)太倉水利局:《太倉水利志1034—1988》,蘇州:古軒出版社,2009年,第33頁。東北方向以后又有出海河流,即瀏河,是東西向的感潮。在沿江地區(qū),南北方向的通潮河更多,這些河流都與長江有潮水互動,農民可以在這些地區(qū)置壩偃蓄太湖清水,也可以引江水灌溉。郟亶看到了引江水灌溉的現(xiàn)象:“所有沿海高仰之地,近江者,因江流稍高,可以畎引。近海者,又有早晚兩潮可以灌溉?!壁w霖也指出了常熟引潮灌既的現(xiàn)象。從郟亶的敘述看,當時官方也重視向長江泄水。“但東開昆山之張浦、茜涇、七丫三塘而導諸海;北開常熟之許浦、白茆二浦而導諸江?!卑总夂臀鞑康脑S浦所通的潮水即是江水,昆山一帶的幾個塘浦通海水?!胺狡渌r,決之則或入江海。水稍退,則向之欲東導于海者反西流;欲北導于江者反南下?!?13)范成大撰,陸振岳校點:《吳郡志·水利上》卷十九,第264~265、270、288頁。這時的長江口在昆山一帶?!鞍刺啤兜乩碇尽?江口北惟有海陵縣,即泰州,南惟有昆山縣、華亭縣,其時江流直趨東北入海?!彼未院?江流下移現(xiàn)象明顯?!白运纹?江流益趨東南?!?14)民國《崇明縣志》,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崇明縣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83~1584頁。

        宋代的水利專家單鍔指出自然彎曲的對潮水的防淤:“古有七十二會,蓋古之人以為七十二會曲折宛轉,無害東流也。若遇東風駕起,海潮洶涌倒注,則于曲折之間,有所回激,而泥沙不深入也。后人不明古人之意,而一皆直之,故或遇東風海潮倒注,則泥沙隨流直上,不復有阻。凡臨江湖海諸港浦,勢皆如此,所謂今日開之,明日復合者此也。今海浦昔日曲折宛轉之轉不可不復也。夫利害掛于眉睫之間,而人有所不知?!?15)單鍔:《吳中水利書》,清嘉慶墨海金壺本。彎曲化利于防止潮水淤塞。直線型河道利于排水卻不利于蓄水,不利于土壤和水生植物對水流的凈化,美學上也失之于簡單。關于彎曲的蓄水作用,清代婁江一帶的人仍有此認識:“凡水不曲患易盡,甚曲又患難泄?!?16)顧士璉等輯:《婁江志》卷下,《四庫存目叢書》史部224,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305頁。

        南宋時期許多水面辟為圍田,蓄水空間減少,東去清水受阻,加上吳江長橋一帶進一步淤塞,滌潮能力進一步減弱。黃震言:“南渡以來,生聚益繁。五堰既以不便木脾往來而壞,江東數(shù)郡之水盡入太湖。崗門斗門又為側近勤耕而壞,昆山常熟之水反入內地。凡今所謂某家浜,某家涇者皆古塘浦舊地,蕩無堤障,水勢散漫與江之入海處適平。退潮之減未幾,長潮之增已至,往來洄湫,水去遲緩,一雨即成久浸。自景佑以來,歲歲講求,迄無成功。”當時浦閘盡廢,海沙壅漲。(17)黃震:《代平江府回馬裕齋催泄水書》,《吳中水利全書》卷十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圍田增多排水難,滌潮的能力減弱,潮水內侵。在淀山湖一帶,因圍田增多而形成的溢流水利系統(tǒng)的功能下降。

        今來頑民輒于山門溜之南,東取大石浦、西取道褐浦,并緣淀山湖北,筑成大岸,延跨數(shù)里,遏截湖水,不使北流,盡將山門溜中圍占成田。所謂斜路及大、小石浦泄放湖水去處,并皆筑塞。父老嘗言:閑岸初筑時,湖水平白漲起丈余,盡壅入西南華亭縣界。大、小石浦并斜路港口既被圍斷,共浦腳一日二潮,則泥沙隨潮而上;湖水又不下流,無緣蕩滌通利,即今淤塞,反高于田。遇水則無處泄瀉,遇旱則無從取水。大抵水性趨下。下流既壅,其勢必須潰裂四出,敞入民田,理無可疑者。(18)羅點:《乞開淀湖圍田狀》,《吳中水利全書》卷十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早期潮水從東江方向上進入淀山湖,也從吳淞江沿塘浦入淀山湖。太湖清水可以東下沿斜港和湖蕩群入湖,也可以沿吳淞江入湖。明代王同祖指出,早期有許多河道直接東向接??谥彼??!皷|江舊跡,在大泖西北,為爛路港、淀湖,西有急水港、白蜆江,皆東江之西段也。淀湖之東,有出水港、斜瀝口、汊港口、小漕港、大瀝口、小瀝口,通潮水往來?!?19)崇禎《松江府志·水利》卷之十七,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二,第349頁。淀山湖與吳淞江因大岸阻擋,水流互動減少,山門溜水流消失。泥沙大量地在淀山湖周邊地區(qū)沉積。在松江沿海一帶,南宋時設置一些閘堰以控濁潮。沿海十八港皆有堰捍潮,還有四個湖泊,有斗門控制清水。隨著外部沿海高地在潮水積淀下的增高,諸港之水已經(jīng)低下。乾道二年轉運副使姜詵開通波塘、置張涇堰閘。他認為可以“盡開諸堰,適能挽潮為害”。蓄清的功能可以依賴有閘壩的四湖,姜提議在松江西北修通波港,“置閘其上,謹視水旱,以時啟閉,則西北積水順流以達于江,東南堿潮自無從入也”。(20)正德《華亭縣志·水》卷之二,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縣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08~109頁。當時的松江有各個方向的水流?!澳媳睎|西各有放水之處:東以蒲匯通大海,西以大盈浦通吳松江,南至通波塘直至極北,亦通吳松江。此華亭所以常熟?!?21)嘉慶《松江府志·山川志四·水利》卷十,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六,第279、287頁。隨著海岸線的變化和海塘的完善,東江方向的水流受阻。東部沿海的海塘北宋時期多是散塘,以后形成統(tǒng)一的海塘。(22)陳吉余:《海塘——中國海岸變遷和海塘工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104頁。海塘的完善使東江入海水流被阻斷,折北于吳淞江出海。

        二、 元時期吳淞江水系的淤積

        北宋時期,吳淞江清水沖刷潮水和淤泥的能力已下降,這種現(xiàn)象在元代更加嚴重。吳淞江的淤塞,使東江和婁江兩個方向的水流增強。由于圍墾,淀山湖方向出現(xiàn)壅水。松江的張涇和乍浦原可泄水,這時的潮沙影響也使水流難出,元王朝只有不斷疏浚吳淞江并置閘。(23)憀啟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5年,第82~83頁。大德年間都水庸田使麻合馬言:“今太湖之水,不流入江,而北流入至和等塘,經(jīng)由太倉出劉家等港,注入大海;并淀山湖之水望東南流于大曹港、柘澤塘、東西橫泖,泄于新涇并上海浦,注江達海。吳淞江漸成痼疾,頗難救療?!?24)康熙《松江府志·水利》卷之十五,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四,第331~332頁。北流使劉家港等河發(fā)展,東南方向出現(xiàn)淀山湖積水和圩田受災的現(xiàn)象,官方致力于決放湖水,這時有較多泄水議論。吳淞江中段積淤非常嚴重?!皷|自河沙匯,西至道褐浦,六七十里間兩岸漲沙將與岸平,其中僅存江谼,闊不過二三十步,深亦不過二三尺,湖水所至比之舊時萬不及一?!?25)嘉慶《松江府志·山川志四·水利》卷十,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六,第279、287頁。元時大筑海塘。大德年間海塘規(guī)格達到高一丈、面闊一丈、底二丈的水平。(26)陳吉余:《海塘——中國海岸變遷和海塘工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104頁。海塘使東部出水受阻,大量積水在淀山湖一帶匯集,加上吳淞江兩邊因淀積形成高地,淀山湖一帶的積水更加難排。任仁發(fā)言:“浙西之地低于天下,而蘇湖又低于浙西,淀山湖又低于蘇湖。彼中富戶數(shù)千家,每歲種植茭蘆,編釘椿筱,圍筑埂岸。”(27)光緒《寶山縣志·水利志》卷之四,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寶山縣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 403頁。積水首先使開墾的圍田受到威脅?!吧w由北湖東向與海潮相接,積淤成涂,漸為富豪圍占,致使二百余里湖面大半為田。大盈等浦接泄江海,最為快便,去處皆已堙為平陸。至元三十一年關挑之時,其上頃畝固嘗官為收系。定立界畔明白,富家嗜利,巧計瞞官,仍復回付。今則淀山之圍田愈廣,太湖之流勢愈遲?!?28)萬歷《青浦縣志·都水書吏吳執(zhí)中言水利》卷之六,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青浦縣志》上,第111頁。湖水在這里可以通大盈等浦北接吳淞江出海,潮退時引湖水下大曹港、大盈浦出海而去。宋人禁占湖為田,以保潮水與清水的互動,潮水淤積阻塞了北向水流。湖中的港溇闊不及二丈,被潮泥淤塞,深不及二三尺?!俺彼?、湖水,不相往來,闌住去水?!?29)正德《華亭縣志·水中·治策》卷之二,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縣志》上,第103頁。潮水與湖水相互動是有益的,相互分隔則形成積水。

        至元三十一年,中書省奏準大興工役,開河不久后即淤。“無奈牧民之官,略不顧問,復被海水日夜二潮,將已開大盈等浦漲塞殆盡。吳松江面淤塞,幸而數(shù)年之閑,雨水調勻,不睹其害?!痹偌由系砩胶鏊ǖ罍p弱,太湖水流變化甚大。“即今太湖之水,迂回宛轉,多由上海新涇、太倉劉家港等處流注于海。”(30)嘉慶《松江府志·山川志四·水利》卷十,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六,第287~288、283~284頁。由于水歸黃浦的格局沒有形成,水災漫溢的情形一直存在?!皡撬晒沤驯怀鄙耻q,后重工多,似非人力可及。其淀山舊湖多為豪戶圍裹成田,恐亦未易除毀,即日太湖之水遷回宛轉,多由上海新涇、太倉劉家港等處流注于海?!?31)任仁發(fā):《水利集》卷四,明抄本。當時尋求的路徑是在上海新涇一帶泄淀山湖之積水。淀山湖是在宋代由馬騰、谷湖等多個湖泊壅水而成?!暗砗車?幾二百里,茫然一壑,不知熟為馬騰、孰為谷湖也?!?32)萬歷《青浦縣志》卷之一,明萬歷刊本。湖面擴張以后,潮水的淤積也發(fā)生。清中葉時,淀山湖從周圍二百里縮為七十里。此湖成為當時的吳淞江,以后的黃浦江潮水出入?yún)^(qū)。淀山湖在傳統(tǒng)時期的出入港汊非常之多,達70余條。各水口處于潮流界和潮區(qū)界的過渡段,一般情況下會出現(xiàn)兩潮兩落的潮汐現(xiàn)象,由于離海岸較遠,只是一種弱感潮。(33)《上海水利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第104~105頁。

        婁江方向逐步被重視?!翱急彼吻?吳淞江大通,故婁江不著,嗣后吳淞江與婁江通塞相代,然南宋時,婁江之委尚淤小,元初不浚自開,元末復淤小。明初江勢浩大,明末湮塞,今茲復開?!眾浣蛩看笤龆安豢W陨睢?出海區(qū)域的河段——瀏河,被清水沖寬。(34)顧士璉等輯:《婁江志》卷下,《四庫存目叢書》史部224,第283頁至元二十四年,宣慰史朱清通海運,循婁江方向由瀏家港入海。(35)太倉水利局:《太倉水利志1034—1988》,蘇州:古軒出版社,2009年,第33頁。麻合馬建議婁江方向開挑并建閘控制,在松江一帶修水竇以通水?!皩⑵浇防ド街?、嘉定州堙塞河道亦行開挑,分泄太湖水勢,添注劉家港,泄于大海。”他勸諭松江通海潮河港區(qū)的近民于港口筑疊土壩?!俺眮黹]竇阻遏渾沙,潮退起竇泄放湖水,欲得江南漸有通利之望?!?36)正德《松江府志》卷之三,明正德七年刊本。

        大德八年,吳淞江受潮水積淤嚴重。吳淞江“清水日弱,混潮日盛,沙泥日積,而吳松江日就淤塞”。(37)嘉慶《松江府志·山川志四·水利》卷十,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六,第287~288、283~284頁。一部分人畏于潮沙,不建議開江置閘,任仁發(fā)認為開江置閘,防潮防淤,是長期以來太湖水利之本,他也指出了技術的重要性:“殊不知治水之法,須識潮水之背順,地形之高低,沙泥之聚散,隘口之緩急,尋源泝流,各得其當?!比稳拾l(fā)提倡在上海一帶置閘以控潮水,形成清濁交替互動?!敖裥聸堋⑸虾?、劉家港等處水深數(shù)丈,今所開之河止一丈五尺,若不置閘以限潮沙,則渾潮卷沙而來,清水自歸深源而去,新開江道水性來順兼沙,河淺約住沙泥,不數(shù)月間必復淤塞。范文正公日新開之河,必設諸閘,正此謂也?!绷硗?任仁發(fā)在吳淞江置了十幾個閘,大德八年,新挑了一段吳淞江河道,“置石木置兩座”。大德十一年,又開了一段吳淞江河道,置閘兩座,兩閘在相鄰兩處位置上,“開挑一路至江二里三百三十九步一尺一寸安置一座木置,一路至江一里四十七步安置木閘一座”。(38)任仁發(fā):《水利集》卷二、三、四、五,明抄本。泰定三年,他于平江嘉定州之趙浦,嘉興上海縣之潘家浜、烏泥涇三處,各置石閘兩座,“設官管領,依時啟閉,以遏渾潮,使閘內清水,一歸于?!薄T┯辛l十分重要?!疤芑匕税儆嗬?吞吐諸山百川之水,連接淀山湖、長泖,俱由六閘而出,每閘止闊二丈,總計一十二丈?!?39)崇禎《松江府志·水利》卷之十八,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二,第372頁。一般閘壩啟閉,根本無法控制水量增大時的水勢,故需要不斷地開挑舊河,開外河并浚外河,以此控制當時的水利和灌溉??傊?元代的置閘工程非常發(fā)達。

        三、 明時期的變換

        明初,吳淞江中游的主干道開始被黃浦江替代,以吳淞江為主體的感潮格局變成以黃浦江為主體的感潮格局。吳淞江不通潮水,整個下游水不暢通。明初夏原吉奏稱:“吳淞江自夏駕浦抵上??h南蹌口,可百三十里,潮汐漲塞,已成平陸?!?40)同治《上??h志·水道》卷三,清同治十一年刊本。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夏原吉開范家浜,接范家浜于大黃浦,完成潮水動態(tài)大改變。原吳淞江難敵渾潮,黃浦江敵潮能力大大增強,在新的方向上形成充足的清水動力。黃浦江擴張,占了太湖外泄徑流的80%,其余20%是外泄長江,強大的徑流量再加上出海口的長江落潮水位低于劉河口,匹敵了長江泥沙淤積,終成主要的排水出路。(41)黃宣偉:《談水利規(guī)劃》,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年,第120、141頁。黃浦江潮水是江水,“浦潮雖從海入,實系長江之水。長江出焦山口,經(jīng)福山,南出洋山,水勢湍急,攔截海潮。潮長則江水與俱長,潮退則江水與俱退,故自崇沙以西,江陰、嘉、寶以東,皆江水,無海水”。(42)光緒《南匯縣志》,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南匯縣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07頁。從圖1中可以看出,黃浦江潮水體系沿江擴張。黃浦江以東,由于海塘的阻隔,潮水不及之處,東部地區(qū)所留之水是清水,在西部,黃浦江潮水深入到青浦一帶。

        圖1 松江府水道與感潮(43) 根據(jù)1907年《松江府屬水道全圖》改繪。

        明代官員看到了黃浦江的趨勢。林應訓言:“黃浦總會杭、嘉二郡之水,又有淀山泖蕩諸水,從上灌之,是以流皆清駛,足以敵潮,雖有渾濁,不能淤也?!?44)康熙《松江府志·水利》卷之十六,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四,第350頁。張弼這樣描述:“蓋昔黃浦未開,泄水之道隘,今以黃浦既通,而泄水之道徑耳,然水勢急于此則緩于彼,黃浦潮勢奔激,沖嚙兩岸,泄水益徑,則淞江潮勢平緩,停注淤泥,泄水日隘,故黃浦之闊漸倍于舊,吳淞江狹處若溝渠矣。淞江限于低鄉(xiāng)之東北,泄水隘,則益低鄉(xiāng)之潦。黃浦界于高鄉(xiāng)之西北,泄水徑,則益高鄉(xiāng)之旱。兩鄉(xiāng)異宜,罕遇全熟,或一歲之間,一郡之內,旱澇俱見?!?45)康熙《松江府志·水利》卷之十五,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四,第338~339頁。天順年間的吳淞江宋家浜河段形成蘇州河,吳淞江下游的新河道在此與黃浦江相匯,一定程度上成為黃浦江的支流。隆慶三年,海瑞將吳淞江看成黃浦江的支流整治。自黃渡至宋家橋長八十里,原江面闊三十丈,減半開十五丈,底闊七丈五尺。至此,吳淞江下游完全改入蘇州河今道,由外白渡橋入黃浦江,成為黃浦江的支流。(46)《上海水利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第98~103頁。

        黃浦江地處高地,吳淞江中段區(qū)域不再需要高大圩岸以抬高水位輸水吳淞江,故出現(xiàn)分圩現(xiàn)象,因大圩不適合于小農家戽水。另外,縱向大浦岸有障水的作用,拆除大圩,削弱浦岸,適應了水流變化。宣德七年況仲言:“切見本府吳江等七縣地方,濱臨湖海,田地低洼。每圩多則六七千畝,少則三四千畝。四圍高筑圩岸,圩內各分岸塍。遇有旱澇,傍河車戽?!睕r仲分圩時,“差落治農官員踏勘,但有此等大圩田地,分作小圩,各以五百畝為率。圩旁深浚涇河,堅筑夾岸,通接外河,以便車戽”。(47)況仲著,吳奈夫等校點:《況太守集·修浚田圩及江湖水利奏》卷九,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3~94頁。分圩適合于小農排水,也可以令原大圩地區(qū)的中間洼地得以開發(fā)。在青浦,天啟六年仍在分圩。“青浦自水災后低鄉(xiāng)田畝日洼,友玄令業(yè)主出米,佃戶輸力,分大圩為小圩,界長圩為短圩,便于戽救。旁邑傳以為式?!?48)康熙《松江府志·水利》卷之十六,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四,第358頁。分圩使更多低洼地得到開發(fā)。然而,既使是在松江地區(qū),潮水在高低鄉(xiāng)的互動仍需置閘以控制?!拔┰谝蚱涞刂呦?疏導節(jié)蓄以應之。節(jié)蓄之方,當于出浦河口之內,潮沖之所,運石置閘,遇農月水少,專人啟閉。”(49)雍正《分建南匯縣志·經(jīng)略志中·水利》卷之十三,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寶山縣卷》下,第218頁。

        明清時期的河道疏浚需求增長。隨著長江入海泥沙量的增加,吳淞江下游及瀏河和束窄與淤淺退化也不斷地發(fā)生。河口及三角洲的前伸導致流域下游水位比降驟減,大小河口堵塞淤淺現(xiàn)象嚴重。(50)陳西慶、陳吉余:《論太湖平原洪澇災害與水利工程問題和發(fā)展趨勢》,《湖泊科學》1994年第4期。岡身地區(qū)與低洼地區(qū)的水稻種植需要不斷的河道疏浚。東部高地需要多開支河進行潮水灌溉,支河甚多,西部低鄉(xiāng)則重排水,集中于干河排水?!案哙l(xiāng)多支河,則海潮倒注,常分而不聚。低鄉(xiāng)有圍岸,則江流順行,常聚而不分。相反實相濟也?!?51)顧士璉:《高低鄉(xiāng)相濟論》,《太倉州新瀏河志》附集,清刻本。這種東西部的不同造成出水不暢。萬歷《嘉定縣志》中有:“嘉定幅員不百里,而塘浦陂池大者以數(shù)十計,次者以數(shù)百計,小者以數(shù)千計,復出多歧,縱橫紆直,至不勝紀。蓋古者治農之官,疆理之密,疏鑿之勤,猶可見矣。”(52)萬歷《嘉定縣志·水利考》卷之十四,兩淮鹽政采進本。明代婁江體系總體上增加了水量。萬歷三十二年嘉定人婁堅言:“先是,境西偏多納湖水,東貫治城,迤北入海,故有練祁之名。自淞江中掣于新洋、夏駕,今之東西流皆潮汐也,積數(shù)十年來,海水之入采淘港者,西北至月浦,又西至馬路塘,日再停淤,才通一線耳。”(53)光緒《寶山縣志·水利志》卷之四,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寶山縣卷》上,第407頁。康熙《嘉定縣志》中有:“婁江之受震澤西來之水,始自元時,不浚自深,因之設海運。明永樂間,夏忠靖掣吳淞上流之水,一從昆山之夏駕新洋,一從嘉定之顧浦、吳塘,并注劉河入海。江海合勢,故成弘之際,嘉定北境猶多置閘壩,以抑潮沙。厥后吳淞復通,勢以漸殺,馴至明季,漲沙成陸,始議開江,估費十有七萬,清初倍之?!?54)康熙《嘉定縣志·水利上》卷之五,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嘉定縣卷》,第499頁。

        隨著吳淞江清水能力減弱,潮水水勢加強,造成近海地區(qū)吳淞江北部地區(qū)的沙積現(xiàn)象,現(xiàn)嘉定和寶山一帶土壤衰退。萬歷年間,徐仁指出這一地區(qū)已從稻作區(qū)變成棉作區(qū)?!翱贾f《志》,境內塘浦涇大小三十余條,水道通流,猶可車戽。民間種稻者,十分而九?!币院蟆敖杖?清水不下,濁潮逆上,沙土日積,旋開旋塞,漸淺漸狹,既不宜于禾稻,姑辦于木棉”。在嘉定,明初十田五稻,吳淞江塞后,“大江忽平陸,支河遂憶絕流,斥鹵積沙,旋浚旋淤,桔槔莫施,禾種遂斷”。禾種遂斷即指不再種植水稻,“僅種木棉一色”。張應武的《水利論》中有:“宋人引清障濁之法,已不可施于今,每歲所開塘浦,還為潮汐之所填淤,三歲而淺,四歲而堙,五歲又須重浚,亦無一勞永逸之術?!?55)乾隆《寶山縣志·藝文上》卷之九上,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寶山縣卷》上,第179、182、194頁。在嘉定,練祁塘早期西通湖流,清徹而澄練。“其后江水不通,遂開水路接東海之潮,至今有澤潮之說。積淤深淺,隨潮之往來也?!?56)洪武《蘇州府志》卷三,洪武十二年刊本。宋代的引清障濁,這是在吳淞江清水較為強勢的基礎上進行的,明代已無法恢復宋代的水利控制措施。

        隨著蘇北海岸線向外推移,長江口的束狹,北支成為分支,長江南支成為主泓道,淡水區(qū)域向外推移。從明代嘉靖至清康熙年間,兩百年間完成了這種變移。(57)陳吉余主編:《上海市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報告》,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8年,第96頁。明末白茆所進的多是海水,至少耿橘感受的是咸水。乾隆年間,白茆、高浦、徐六涇、許浦等塘都“引潮灌入,以資播種田疇”。(58)民國《重修常昭合志·水利志》卷五,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185頁。感江潮的區(qū)域甚至達到崇明?!俺缟惩庹?勢距堿潮,噓吸潮汐,多江湖之水,非外洋潟鹵,其味獨淡,可資灌輸之利?!?59)乾隆《寶山縣志·建置志·海塘》卷之二,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寶山縣卷》上,第80頁。由于淡水下移,河口建閘時有引江水灌溉和防潮為災的雙向選擇的難題。在寶山,明初采淘港設石閘,卻閘與橋互為興廢。清代知縣胡仁濟在舊閘附近筑一滾水壩截住渾潮,壩上筑閘。旱時農民力主開壩,汛期又主堵塞。因懼怕潮災,胡仁濟于乾隆三年堵塞采淘港接筑海塘,全縣只留三個通江河口,寧澇毋潮。清嘉慶年間亢旱,顧涇一帶農民愿以民捐民辦方法修筑石洞,以利排灌。石洞就是在河口用塊石裹砌,上面建橋,出口比原河口小,河水可出,潮水可進,整個設施不能控制水流,實屬敞口狀態(tài)。(60)寶山縣水利局編:《寶山縣水利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第118頁。在常熟,耿橘認為有河流有感江潮、感咸潮之分。

        本縣地勢,東北濱海,正北、西北濱江,白茆潮水,極盛者達于小東門,此海水也;白茆以南,若鐺腳港、陸和港、黃浜、湖漕、石撞浜,皆為海水。自白茆抵江陰縣金涇、高浦、唐浦、四馬涇、吳六涇、東瓦浦、四瓦浦、滸浦、千步?jīng)堋⒅猩硾?、海洋塘、野兒漕、耿涇、雀浦、蘆浦、福山港、萬家港、西洋港、陳浦、錢巷港、奚浦、三丈浦、黃泗浦、新莊港、烏沙港、界涇等港口數(shù)十處,皆江水也。江潮最盛者及于城下,縣治正西、西南、正南、東南三面而下東北,而注之海,注之江者皆湖水也。(61)耿橘:《常熟縣水利書·水利用湖》卷一,明抄本。

        高鄉(xiāng)農民用江潮,低鄉(xiāng)農民用清水。“湖水清,灌田田肥,其來也,無一息之停;江水渾,灌田田瘦,其來有時,其去有候。來之時雖高于湖水而去之時則泯然矣。乃正北、西北一帶小民第知有江海而不知有湖,不思浚深各河取湖水無窮之利。第計略通江口,待命于潮水之來,當潮水之來也,各為小壩以流之。朔望汛大水盛則爭取焉,逾期汛小水微則坐而待之。曾不思縣南一帶享湖水之利者,無日無夜無時而不可灌其田也。”這里的水利工程是蓄留上游清水,通過低地筑岸、高地浚河和高低分界處置閘達到一定的平衡。這時只是在小區(qū)域內高、低地的整合,與五代時期的大整體不同。新開渠需要用堰壩使湖水不出,潮水不入,“清濁判于一堤,利害懸于天壤。倘大旱之年,湖水竭,海水盛;或大澇之年,海水低,湖水高,不妨決堰啟壩”。(62)顧士璉等輯:《太倉州新劉河志》附集,《四庫存目叢書》史部224,第179頁。

        江水在明清時期下移,康熙年間崇明的當?shù)厝苏J為崇明在江心地帶。“崇峙江心,東去三百余里出高、廖口子,始接海潮,而味才咸。此水分咸淡,內江之實證。”(63)康熙《崇明縣志》卷一,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崇明縣卷》上,第186~187頁。崇明的淡水灌溉受婁江湖水水流的影響。張采的《婁江志》中有:“如湖水急下,則滌沙排鹵,故海中有交界嘴,為湖海分流處。界以北,水堿不可口。今年夏,吾吳尤旱,崇明受雨獨豐,田禾喬好,及秋且秀,一朝堿水淹入,敗無余。崇明人怪為天災,不知婁江塞,湖水不滌,故堿潮踰制。”(64)顧士璉等輯:《婁江志》卷下,《四庫存目叢書》史部224,第304頁。潮水即使是淡水,也有鹽度的不同,引潮水灌溉的水平各處有所不同。清代《直隸太倉州志》中有:

        自州境至崇明,海水清駛,蓋上承西來諸水,奔騰宣泄,名雖為海而實江水,故味淡不可以煮鹽,而可以灌田。至咸潮所浸灌,則不宜于耕牧,而宜于煮鹽,濱海之地,潮有江海之分,水有咸淡之別,如寶山之堵塞海口,固為咸潮起見,至崇明則諸沙之在南者,與揚子江、白茅塘、吳淞、黃浦諸江銜接,其水江多而海少,故民得以資灌種。至新灶永寧諸沙而北,咸潮浸灌,半屬不毛。(65)王昶:《(嘉慶)直隸太倉州志·水利上》卷十八,清嘉慶七年刻本。

        江水與太湖清水通過潮水互動,促成長江南岸溢流系統(tǒng)與圩田系統(tǒng)的發(fā)展。在吳淞江和黃浦江一帶,吳淞江滌潮能力已大大下降,黃浦江的滌潮能力不斷增加。林應訓要求以黃浦江為治理的中心?!俺冀窨吹米渣S浦、橫潦涇經(jīng)秀州塘入南泖至山?jīng)芨鄣忍?急應開浚。覆經(jīng)丈計土方,實該工食銀三萬六百一十余兩。此河一開,則云閑西來之水無所阻滯,而黃浦之流為益快,田閑溝洫皆可旁達以資灌溉之澤矣?!?66)康熙《松江府志·水利》卷之十六,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四,第351頁。黃浦滌潮能力強,與西水形成強潮水互動關系,一些淤塞得通。陳繼儒言:“青浦利西水入城,即泖湖水是也;上海利東水入城,即潮水是也。獨華亭既有西水,又有東潮,實兼兩利。今城內城外往往淤塞,則以開浚者但論東潮,而不論西水故也。夫西水順,東潮逆;西水主,東潮客。西水之源久,東潮之源暫,西水之流清而不息,東潮之流濁而帶泥。以愚之見惟有兩言,曰:‘西水親底,東潮蓋面。’何也?以西來日夜之清水,滾東潮兩次之渾泥,則逆不敵順,客不敵主,暫不敵久,濁不敵清。城中可以一開而永利矣。然講求西水入城,惟在通西水之來路,塞西水之去路耳?!?67)光緒《重修華亭縣志·水道》卷三,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縣卷》中,第790頁。

        黃浦江潮水動力強大。乾隆年間,青浦出現(xiàn)潮水西侵現(xiàn)象?!跋蛘唿S浦之潮,僅達南泖,今則北過淀山湖,將抵吳江矣。邑城南境諸支港,自來無潮,今則百脈灌注,直與吳淞江潮接會矣。潮之往來應則水之宣泄疾,邇年縣境無憂漲溢者,黃浦分瀉之力也。然浦潮之北來者,非水性無常,亦非潮有增益,良由瀕浦河港為沙淤墊,潮來無可容,不得不日向北流。此時青界之潮,幸猶未濁,日久則渾水必到。渾水到,千支百脈不久將成平陸。”(68)乾隆《重修青浦縣志·水利上》卷四,清光緒四年刊本。三泖地區(qū)自嘉靖年間出現(xiàn)潮水擴張?!拔魰r浙西諸水俱由泖北流注吳松江以入海,自吳松淤塞,明夏忠靖浚范家浜以通黃浦,自是浦漸深闊。嘉靖年潮始到泖,其時西水暢旺,清足敵渾。國朝乾隆初年,南至朱涇、泖橋,猶浩淼無際,直至浙之平湖界?!?69)光緒《重修華亭縣志·海塘》卷四,清光緒四年刊本。這是繼元代吳淞江淤積以后向淀山湖區(qū)域的恢復,早期淀山湖諸浦與吳淞江相聯(lián)通。乾隆年間的吳淞江之水到黃渡不能東行,進支港而南行。(70)《黃渡鎮(zhèn)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第38頁。吳淞江淤積以后,吳淞江潮水只達黃渡,不達淀山湖。(71)孫景超:《清代江南感潮區(qū)的范圍與影響》,《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黃浦江的感潮區(qū)也向浙江擴張。光緒年間的府志中有:“今浦水日強,潮汐所至,西南已及浙境,西北亦達淀湖,而上游宣泄之水亦必由此以匯于浦。”(72)光緒《松江府續(xù)志·山川志·水》卷六,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九,第158頁。

        黃浦江兩岸的潮水淤積引起了干旱化、稻作衰退和棉作推廣。“上海之田本多秔稻,自都臺、烏泥涇漸塞,不足溉田,于是上海之田皆種木棉、綠豆,每秋糧開征,輒糴于華亭,民力大困?!?73)光緒《松江府續(xù)志·山川志·水利》卷七,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等編:《上海府縣舊志叢書·松江府卷》九,第212頁。自夏原吉掣吳淞江之水入下界浦通婁江以后,婁江體系充水盈滿,這一區(qū)域成為豐產之區(qū)?!把龌罉范?夏公治水江南,自華亭疏黃浦,掣三泖以達范家浜,自昆山開下界里,掣吳淞江以達劉家河,惟水脈流通。故田圩潤澤,設州以來,歲供漕糧七萬三千有奇?!?74)顧士璉等輯:《婁江志》附集,《四庫存目叢書》史部224,第298頁。

        以太湖—吳淞江、黃浦江為主體的太湖東流河網(wǎng)圩田體系是長期水利建設與水環(huán)境,特別是與潮水環(huán)境互動的產物,早期河流相對通暢,后期由于外部高地的出海河口淤塞更甚,故溢流特點更明顯。古人利用溢流與潮水的特點,這一水利特點具有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的遺產。明代以前,以吳淞江為出水干流,留下了吳江長橋和一些閘壩遺存。這時期有高大圩岸在后期消失,但有大量閘壩遺址,元代志丹苑閘即是這樣的一種遺存。黃浦江取代吳淞江出水以后,溢流體系的特點具有區(qū)域性。常熟到太倉和寶山一帶有沿江的圩岸和閘壩體系,這些水利設施利用太湖清水,同時引江水灌溉。在黃浦江高地地區(qū),黃浦江的疏浚和港口建設構成了一系列的自然與文化的遺產。人們筑閘留水,利用各種方法維持清水與潮水的動態(tài)平衡。在東部沿海一帶,有海塘與閘壩,有夾塘地區(qū)設施和灘涂上的水利設施。這些設施都對潮水動態(tài)產生一定的影響,是古人利用和適應太湖地區(qū)水流環(huán)境的水利建設形態(tài)。這些形態(tài),成為區(qū)域的自然文化遺存。理解古代的太湖東部潮水動態(tài),對整理這一地區(qū)的水利文化遺產有重要的意義。

        猜你喜歡
        舊志黃浦江松江
        論舊志的活化利用:以舊志整理出版為例
        黃浦江的昨日今生
        小主人報(2022年8期)2022-08-18 01:38:34
        啟航
        ——松江二中(集團)初級中學校歌
        北方音樂(2020年23期)2020-12-24 01:07:34
        黃浦江邊的“引力波”
        黃浦江上游防汛墻改建結構型式探討
        舊方志中的聚落地理學信息及其價值評估——以天津市舊志為例
        對當前舊志整理的幾點看法
        ——以山東省部分史志機構的舊志整理成果為例
        上海地方志(2017年2期)2017-04-12 15:13:33
        《天津區(qū)縣舊志點?!匪E縣卷整理出版
        天津史志(2015年1期)2015-06-15 02:20:16
        騎馬到松江
        娃娃畫報(2014年9期)2014-10-15 16:36:03
        淄師學人
        ———王松江
        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人与动牲交av免费|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无码| 波多野无码AV中文专区| 国产护士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日韩午夜三级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2021年|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麻豆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人妻av乱片av出轨| 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 国产在线观看91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被狂躁高潮啊的视频在线看| 国产一区a|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有| 久久丝袜熟女av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 极品少妇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又湿又黄裸乳漫画无遮挡网站| 亚洲a人片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最大av在线精品国产| 巨大巨粗巨长 黑人长吊|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人妻av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无码毛片内射白浆视频|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9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国产av网站| 日本老熟妇毛茸茸| 国产成人香蕉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