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芳 王璇 商媛媛 張小余
(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I期臨床試驗病房,天津 300060)
臨床試驗I期是新藥人體試驗的起始階段,即評價新藥在人體的耐受性和安全性[1]。在新藥的I期臨床試驗中[2],血標本作為重要的數據載體,其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試驗結果的準確性[3]。周晶晶等[3]、王杜偉等[4]、段峰等[5]、馮麗等[6]的研究中表明大量溶血樣本將直接導致樣品測定數據不準確,進而直接影響藥物的代謝動力學。筆者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我科2020年4-7月采用傳統(tǒng)式-靜脈留置針聯(lián)合一次性注射器方式采集的756例血標本,其中105例樣本發(fā)生溶血,溶血率為13.89%,較高的溶血率勢必會對臨床試驗血標本的分析造成不良影響。鑒此,筆者團隊通過改良采血器具,選擇靜脈留置針聯(lián)合一次性直針的方式進行臨床試驗血標本采集,并于2020年8-11月應用至參加臨床試驗受試者臨床試驗血標本采集中,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7月于我科進行血標本采集的88位受試者為對照組,采用靜脈留置針聯(lián)合一次性注射器的傳統(tǒng)方式。選取8-11月的113位受試者為觀察組,采用靜脈留置針聯(lián)合一次性直針的改良方式進行血標本采集。納入標準:(1)受試者年齡18~68歲,均接受靜脈留置針采血的受試者。(2)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配合度好的受試者。排除標準 :(1)血管條件差,靜脈留置針采血失敗的受試者。(2)采血次數少的受試者無需埋置留置針。本研究已獲院論理委員會審核通過,2組受試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根據試驗方案要求,給藥當天密集采血,為了避免靜脈多次穿刺給患者身體、心理上帶來痛苦,同時保護血管,體現試驗的科學倫理原則[5],我科常規(guī)選擇予受試者埋置靜脈留置針進行采血。并在采集前對全體參與研究的護士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血標本采集的統(tǒng)一培訓,保證操作規(guī)范統(tǒng)一。
1.2.1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靜脈留置針聯(lián)合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標本,操作流程為:(1)根據方案采血點要求,在采血點開始前0.5~1 min,用酒精消毒棉片環(huán)形消毒留置針肝素帽≥15 s。(2)將一次性5 mL注射器插入肝素帽,從肝素帽中回抽1~2 mL廢血棄去(保證棄血與血標本的采集間隔≤30 s[6])。(3)在采血點開始5~10 s前,將一次性5 mL注射器垂直插入肝素帽,拉動注射器活塞,避免產生氣泡,抽出試驗規(guī)定量血液。(4)將針頭由肝素帽上拔出,棄去注射器針頭,打開采血管管帽將注射器內血液沿管壁緩慢注入采血管,蓋緊管帽,按照標準上下緩慢180°顛倒混勻,垂直放于方案規(guī)定器具中。
1.2.2觀察組 采用改良式-靜脈留置針聯(lián)合一次性直針采集血標本,操作流程為:步驟(1)與(2)與對照組相同 ,在采血點開始約5~10 s前,將連接好的帶持針器的一次性直針垂直插入肝素帽,在采血時間即刻一手固定針頭,另一手將真空采血管與一次性直針末端相連(將直針約45°角刺入真空采血管,并將采血管盡可能傾斜,使血液以最小角度流入采血管內),待血液在負壓下流入真空采血管中至指定血量,立即取下采血管按照標準上下緩慢180°顛倒混勻,垂直放于方案規(guī)定器具中。改良式靜脈留置針采集血標本過程視頻,掃二維碼獲取。
1.3評價指標
1.3.1標本溶血情況 由2名經過溶血判斷標準培訓的人員,共同用肉眼判斷離心處理后的血標本溶血情況,有爭議的標本通過測定其血清血紅蛋白量,從而確定是否溶血及溶血程度。未溶血:離心后血清為淡黃色;輕度溶血:離心后血清為粉紅色,血清內血紅蛋白<1 000 mg/L;中度溶血:離心后血清為紫紅色,血清內血紅蛋白1 000~3 000 mg/L;重度溶血:離心后血清為紅色或深紅色,血清內血紅蛋白>3 000 mg/L[3]。對本次研究中將輕、中、重度溶均算作溶血標本。
1.3.2標本采集時間 采用秒表計時法。(1)傳統(tǒng)式采集:計時開始為采集血液進入一次性注射器,計時結束為將血液采集完成,將試管放置于試管架上。(2)改良式采集:計時開始為將采血管與直針連接時,計時結束同樣為將血液采集完成,放置于試管架上。由固定科研護士負責計時。統(tǒng)計2種方式單次采集血標本所需的時間。
1.3.3受試者滿意度 采用我科自行設計的滿意度問卷,在密集采血完成后,由固定的1名臨床協(xié)調員(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 CRC)(排除護士本身對受試者進行的干擾)對受試者針對護士靜脈采血操作進行滿意度量表評價,量表內容包括受試者針對護士采血技術、操作流程、操作時間、一次性采集成功率、健康宣教5個方面的綜合評價,每個條目均實行2分制,2分為非常滿意,1分為基本滿意,0分為不滿意,然后將5個方面的評分匯總,得分9~10分者判定為滿意,6~8分較滿意,6分以下為不滿意。
2組標本溶血率、受試者滿意度及標本采集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2組標本溶血情況、受試者滿意度及標本采集時間比較
3.1改良血標本采集方式的重要意義 在I期藥物臨床試驗中,為了減輕靜脈穿刺給受試者帶來的痛苦,靜脈留置針被臨床廣泛應用于靜脈采血[7]。我們發(fā)現,采用傳統(tǒng)方式采血時,由于注射器的壓力難以控制、護士個人操作差異等原因,可能導致抽血過程中產生氣泡、血液注入試管等情況,均會使血標本溶血發(fā)生,這與眾多研究者[8-11]的研究結果一致。如遇標本溶血,需重新采集時也大大增加了受試者不滿意度。同時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過程中,從針頭穿刺肝素帽—采血結束拔出針頭—分離針頭轉移血樣到采血管等復雜操作,大大增加了研究護士的采集操作時間,也增加了操作者發(fā)生針刺傷的可能[12]。 而改良式靜脈留置針聯(lián)合一次性直針能大大簡化采集流程,提高采集效率,對I期藥物臨床試驗有積極意義。
3.2改良式靜脈留置針聯(lián)合一次性直針的優(yōu)點 一項納入21項研究的meta分析結果證實,一次性采血針與靜脈留置針采血相比,樣本溶血率、常規(guī)生化結果和外周血細胞計數等方面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13]。因此,本研究在受試者密集采血當日選用靜脈留置針替代靜脈穿刺采血,可提高受試者靜脈利用率,有效減少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諸多風險,如淤傷、疼痛、血腫、神經損傷等[14-15]。同時,靜脈留置針聯(lián)合一次性直針,直接將采血管與帶有安全持針器的直針相連接,使血液以最小角度流入采血管內,達到指定采血量拔出采血管,按要求顛倒混勻即完成了血標本的采集,有效地避免了人為抽吸注射器時操作不當導致的血標本溶血的發(fā)生。采用改良方式采集血標本后,我科血標本溶血率由13.89%降到了2.24%,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標本溶血導致需重新補采事件的發(fā)生,大大提高了受試者滿意度。同時,護士整體采集操作時間明顯縮短,10 s左右即可完成,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整個過程簡單、快捷,有效提高了護士的采集效率。此外,陳黎等[16]調查結果發(fā)現,采血時使用持針器的頻率是靜脈采血時職業(yè)暴露發(fā)生率的保護性因素,持針器可在靜脈采血時起到有效保護作用,降低采血發(fā)生針刺傷、針頭脫出、漏血的概率[17-18]。本研究應用直針及安全性持針器采血,暫未有針刺傷、針頭脫出、漏血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前后對照試驗發(fā)現在I期藥物臨床試驗中,選用改良式靜脈留置針聯(lián)合一次性直針方式采血,既保護受試者靜脈,減輕靜脈穿刺給受試者帶來的痛苦,同時也節(jié)省了研究護士靜脈采血的操作時間,優(yōu)化了采血流程,減少了血樣補采給受試者帶來的痛苦,提高了受試者對此項操作的滿意度。本次研究提高了全體研究護士對臨床試驗血標本溶血這一事件的重視程度,規(guī)范了臨床試驗血標本采集過程,為臨床試驗方案的正確、科學實施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礎,為新藥的上市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