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峰
綦毋潛,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贛州)人,十五歲始游學京都長安,與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等詩家過從甚密,才名盛于當時。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詩風與王維相近,詩境以凸顯士大夫尋幽訪隱的情趣為主,多為山水紀游,詠贊自然風光,如《宿龍興寺》《題棲霞寺》《茅山洞口》等。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720年,綦毋潛二十八歲時,應試落第,回到虔州。直到三十四歲,再次赴京應試,終得進士及第,授宜壽尉,遷左拾遺,入集賢院待制,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后,綦毋潛送詩友儲光羲辭官歸隱,受其影響,萌發(fā)了歸隱之心,于當年年底離開長安,經洛陽,盤桓半年多,最后下定決心棄官南返。歸隱后,他先在江淮一帶游歷,足跡遍及這一帶的名山勝跡。只是,此后不知所終。
綦毋潛的詩句挺拔不凡,色彩鮮明,善于抒發(fā)世俗之外的感情。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說他“詩調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歷代未有?!薄短撇抛觽鳌犯屑言u說:“荊南分野,數百年來,獨秀斯人。”對綦毋潛,也有人這樣評價過:“盛唐時,江右詩人惟潛最著”,“清回拔俗處,故是摩詰一路人?!币陨显u價,說明他是一個很突出的詩人,是盛唐時期江西詩人中的佼佼者,他的詩風與王維接近也由此可窺一斑。如《春泛若耶溪》:“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落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卑焉絼?、溪水、晚風、小舟描寫得輕靈生動;際夜、南斗、潭煙、林月,呈現開闊的視野,仿佛把人帶到了天上的世界,令人浮想聯(lián)翩。
《春泛若耶溪》這首詩,是綦毋潛快意山水的暢游體驗。記述了春日泛舟若耶溪的美好經歷,詩歌表現了若耶溪的景色之美,也呈現了他的心情之好、興致之高。乘著小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過眼溪山,寓目花林,清幽無限,美不勝收。從白天,一直到夜晚,過眼的景色令人迷醉,仰望高山,看星星,看月亮,詩人完全忘情在自然山水之中。正因如此,詩人發(fā)出感慨:“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笔缐m擾擾,這次泛舟若耶溪的經歷太難得了,真想丟開世間煙塵,像一個釣魚翁一樣,永遠處在船上悠游的快樂之中。
這首詩所寫的景物雖然寂靜,但整體上卻有動勢,恍惚流動,迷蒙縹緲,呈現出隱約跳動的畫面,給人以輕松暢適的感覺和美的享受。這首詩,也是詩人在忘我的體驗中寫出來的。只是,夢想永遠敵不過現實,一時的快樂終會消退,生活的悵惘還會來臨。
綦毋潛的《宿龍興寺》一詩,詠景言志,禪意彌漫:“香剎夜忘歸,松青古殿扉。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白日傳心靜,青蓮喻法微。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彼蓾凉L滾,敲打著古屋的窗岸;縷縷香煙,古殿中透出濃濃的禪意。游人樂而忘返,陶醉在這清靜肅穆的氣氛中。在漆黑的夜幕中,唯有“方丈室”燈火明亮,射出柔和的光芒。燈光下,身披袈裟的僧人頸系佛珠,默誦經文。突然就回到了“白日”,詩人把夜連在了白日的時間序列中,用變化來強調萬事萬物的不常住,也即“空”?!鞍兹諅餍撵o,青蓮喻法微”既是景語,又有禪意。一如佛祖釋迦牟尼拈花,默然不語。“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天花落下,轉瞬即逝,化為空虛??芍^韻味無窮,妙語雙關。“燈明方丈室”會化為烏有,“白日傳心靜”的情景也會成為過眼煙云,在有無之間,詩人以詩談玄說理,表達了超脫塵世、向往虛無的思想感情。
因為詩歌,也因為相近的性情,他與王維成為真誠的詩友,結下了深情厚誼。王維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一首,就是他們之間友誼的見證:“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既至君門遠,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置酒臨長道,同心與我違。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遠樹帶行客,孤村當落暉。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對落第還鄉(xiāng)、心情懊喪的綦毋潛,作為摯友的王維,在詩中予以多方慰藉,使其擺脫失意、抑郁、埋怨、糾結之狀,進入釋懷、超脫的輕松狀態(tài)。全詩烘染細致,有敘事、有寫景、有抒情,有感慨, 有勉勵。寫景清新,抒情柔密,感慨由衷,勉勵摯敬,讀來令人振奮。后來,王維在《送綦毋校書棄官還江東》中也這樣寫過:“明時久不達,棄置與君同。天命無怨色,人生有素風?!北砻髁嗽谔绞⑹老?,彼此官運都不亨通,但沒有必要怨天尤人。由此可以看出,王維與綦毋潛無論在生活情趣上,還是思想感情上,都是相知相通的。
由隱而仕,邊仕邊隱,由仕而隱,這是唐朝詩人常有的際遇。因為相近的人生際遇,綦毋潛與李頎常有詩歌唱酬。李頎寫過一首《送綦毋潛三謁房給事》:“夫子大名下,家無鐘石儲。惜哉湖海上,曾校蓬萊書。外物非本意,此生空澹如。所思但乘興,遠適唯單車。高道時坎坷,故交愿吹噓。徒言青瑣闥,不愛承明廬。百里人戶滿,片言爭訟疏。手持蓮花經,目送飛鳥馀。晚景南路別,炎云中伏初。此行儻不遂,歸食蘆洲魚?!比姳磉_了李頎對綦毋潛才情的頌贊、欣賞、肯定,也蘊含著詩人對遠去異地的故交好友深切的牽掛惦念之情。尤其是結句“此行儻不遂,歸食蘆洲魚”,教人莞爾。就算此去的人生沒有海闊天空,就算依然存在諸多不遂人意之事,還可以率性放下,打道歸來,一起去品嘗蘆洲之魚,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