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周易》記載,古圣先賢“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闭窃谟^察天地自然、社會人文之道(規(guī)律)的基礎上,圣人提出了促進身心和樂、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和平的常道。順著自然天道來修身治國,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否則必然敗亡。而“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這種“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常理、規(guī)律,古今適用、歷久彌新。天人合一正是古人關于人及天地萬物關系的一種重要認識。
天人合一: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哲理依據(jù)
“天人合一”是古圣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觀人世而發(fā)展出的關于天人關系的重要思想?!肚f子》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薄疤烊撕弦弧钡木辰绫槐硎鰹椤芭c天地參”“民胞物與”“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等?!吨杏埂吩疲骸拔ㄌ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張載《正蒙·乾稱篇》有云:“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薄扒Q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蓖蹶柮髟凇洞髮W問》中對“天人合一”理念有深刻闡述,并引申出了“一體之仁”:“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笕酥芤蕴斓厝f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p>
可見,中國古人很早就形成了“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宇宙觀,在這種“一體之仁”的觀念之下,人與自然,父與子、夫與婦,乃至兄弟、朋友、君臣、國家之間都是和諧一體的關系,因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依時而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路徑
中國古人從天人合一的理念出發(fā),通過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道路。“依時而動”是古人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的重要實踐?!抖Y記·月令》記載了一年十二個月分別要做的政事?!霸隆奔刺煳?,“令”即政事。古代圣王“上察天時,下授民事,承天以治人”,制定了一套依據(jù)天文、陰陽五行來施行政事的綱領,按照天道、天時來治民。
例如,在孟春之月,即春季第一個月,在立春之日,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舉行迎春之禮,命令三公頒布德教,宣布時下的禁令,褒揚善行,周濟貧困不足之人,恩德普及于廣大的民眾。迎春之禮后祭祀上天,并選擇吉日,天子親自下地耕種,表示對農(nóng)本的重視。
孟夏之月,即夏季第一個月,不可大興土木,不可大量征發(fā)民眾。因為此時正值農(nóng)忙,隨順天時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誤農(nóng)時”。而夏季的第二個月由于陽氣盛而且經(jīng)常干旱,所以要舉行祈雨的祭禮。而夏季的最后一個月,由于雨水浩大,便不可大興徭役,否則會有天殃。
孟秋之月,即秋天的第一個月,要命令將帥挑選武士,磨礪兵器;命令治獄官慎重判刑;命令百官修繕堤壩,謹防堵塞,以防止水澇災害。因為秋天主金、主肅殺之氣。這也是依據(jù)天文五行來執(zhí)政。而秋天的第二個月,則要注意養(yǎng)護衰老的人,授給他們坐幾、手杖;司農(nóng)之官則催促人民收藏谷物,務必積蓄干菜,多積聚糧食,以為過冬做預備,并勸勉民眾種麥子,不要錯過農(nóng)時。
孟冬之月,即冬天的第一個月,要加賞以身殉國者,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命令百官謹慎保管府庫、谷倉的糧食、財物;鞏固封疆,防備邊境,完善要塞,緊守關口橋梁,舉行大飲烝之禮,提倡不忘根本、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社會風氣,也是提倡長幼有序,這樣就不會恃強凌弱。而到了季冬之月,也就是冬天的最后一個月,則令田官告訴民眾取出五谷的種子,說明大寒節(jié)氣已過,農(nóng)事即將開始,命令農(nóng)民計劃耕種的事宜,修理翻土的耒耜,備辦耕田的農(nóng)具;天子與公卿大夫共同修訂完善國家的法典,按照四季的時令,以確定哪些適合來年運用。
《禮記·月令》關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同時,還涉及國家祭祀、徭役、軍事、社會保障、生態(tài)保護、文教等各個領域。中國古人能夠做到隨順天時、依時而動,是因為古人能夠敬畏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規(guī)律治國理政。祭祀中的祭天和祭神之禮,都是敬畏自然規(guī)律的重要體現(xiàn)。天地祖先、天子百官、黎民百姓、山林鳥獸共同構成了一個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在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人作為核心,仍然需要發(fā)揮維護“一體”的作用,踐行天地厚德,隨順天時,生養(yǎng)萬物,這就是仁心、仁政的最好落實。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依循天道自然規(guī)律,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產(chǎn)生活、辦理政治,才能保持人與自然萬物和諧一體的關系。
生態(tài)保護:中華文明永續(xù)傳承的根本大計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古人“依時而動”,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文明。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生態(tài)衰則文明衰。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世界唯一一個不間斷傳承發(fā)展的文明,與古人極為重視環(huán)境保護密不可分。
《禮記·月令》中的很多規(guī)定就體現(xiàn)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思想。春天是萬物萌發(fā)的季節(jié),因此要禁止殺伐,保護幼小,不可逆生氣而行: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苯箍撤淠?,不要毀鳥窠,不要殺害幼蟲、已懷胎的母畜、剛出母體的小獸、剛會飛的小鳥,不要傷害小獸,不要掏鳥蛋。
仲春之月,“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不要將河澤中的水放完,不要讓蓄水池干竭,不要焚燒山林。
季春之月,“田獵罝罘、羅罔、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打獵用的捕獸的網(wǎng)、捕鳥的網(wǎng)、長柄的網(wǎng)、射獵用的隱蔽工具、毒害野獸的毒藥,一概不能帶出各個城門。
夏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孟夏之月)繼長增高,毋有壞墮,毋起土功,毋發(fā)大眾,毋伐大樹?!痹诿舷闹?,草木茁壯生長,不要進行毀壞和糟蹋,不要大興土木,不要征發(fā)人民大眾,不要砍伐大樹。
“(季夏之月)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功?!奔鞠闹?,樹木才剛開始變得茂盛。這時讓掌管山澤苑囿的官員進入山林巡查樹木,但是不可以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工。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季秋之月)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钡搅思厩镏拢菽鹃_始變得枯黃,這時才可以伐薪燒炭。
更可貴的是,《月令》不僅規(guī)定了什么季節(jié)應怎樣做,還說明了如果反季而行會導致怎樣的后果。例如,“(仲春之月)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蟲螟為害?!薄埃ㄖ傧闹拢┬星锪?,則草木零落,果實早成,民殃于疫。”“(仲秋之月)行冬令,則風災數(shù)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薄埃ㄖ俣拢┬写毫?,則蝗蟲為敗,水泉咸竭,民多疥癘?!?/p>
古人不僅從制度上對環(huán)境保護做出具體規(guī)定,還以此教導民眾,培養(yǎng)人的“仁心”“仁德”。
《淮南子》記載,巫馬期前往單父察訪宓子賤教化百姓的成效。巫馬期見到有人在夜間捕魚,捕得之后又將魚放了,便詢問漁夫原因。漁夫說:“長官子賤不愿讓人捕撈正在成長的小魚。我剛捕到的是小魚,就把它們放了?!蔽遵R期便感嘆:“子賤實行德政的效果,簡直是好到了極點!他能使人在暗夜做事時,也像嚴刑峻法就在身邊一樣?!辈徊稉粕性谏L的小魚,不僅是“環(huán)?!钡囊?guī)定,更是仁心的體現(xiàn)。百姓恥于作惡,不忍心欺騙自己的內心?!妒酚洝贩Q贊子賤所達到的治理是“不忍欺”的最高治理境界。而這其中體現(xiàn)的環(huán)保治理,達到了心靈環(huán)保的境界,唯有如此(即不依賴嚴刑峻法)才能真正保護環(huán)境。
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直接影響著文明的興衰演替。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智慧根植于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zhàn)略的高度,對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形成了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指明了科學方向,這些都離不開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等理念的借鑒和發(fā)揚。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