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 炸糕
片名:宇宙探索編輯部
又名: 宇宙編輯部的故事 / Journey to the West
導演: 孔大山
編?。?孔大山 / 王一通
主演: 楊皓宇 / 艾麗婭 / 王一通 / 蔣奇明 / 盛晨晨
上映日期: 2023-04-01(中國大陸) / 2021-10-17(平遙國際影展)
類型: 喜劇 / 科幻
片長: 118分鐘
如果有人信誓旦旦地主張宇宙里有外星人,你或許會覺得他是個有趣的科幻迷。但如果有人聲稱他握著的是一根外星人的骨頭,你八成會覺得他是個神經病。
兩年前,《宇宙探索編輯部》憑借這根外星人的骨頭,在平遙電影節(jié)上一鳴驚人。今年 4月1日,這部備受期待的影片終于上映。望著這根奇怪的骨頭,許多觀眾在它神經病式的世界觀前開懷大笑,直呼過癮。
當然,“神經”并不是這部影片的全部。它的動人之處在于,荒誕過后,我們總有一瞬間被說服,激動地慶祝外星人的存在,欣喜地接過那根外星人的骨頭,無論是打算把它當作探索宇宙奧秘的鑰匙,還是用它喂狗。
影片的英文名是《西游記》的英譯“Journey to the West”,主角團探尋外星人的過程,就像是西天取經,人物設定上也和師徒四人有對應關系,其模式堪稱新版《西游記》:一個頭上頂著一口鍋、時不時暈倒的低保戶,一個說話結巴、以放氣球為工作的酒鬼,一個父母離異、服用抗抑郁藥物的年輕女孩兒,以及一個不相信外星人、寧可拜菩薩的中年婦女,四個徒弟跟著他們的“唐僧”,也就是《宇宙探索》刊物的主編唐志軍,一路西行,尋找外星人降臨的證據(jù)。
主角唐志軍,癡迷外星人文化,在他看來,電視上的雪花點可能是宇宙異常波動,所以時不時用頭部按摩天線,試圖接收外星人的信號。為了更好地研究外星文明,他還創(chuàng)立了科幻雜志《宇宙探索》,三十年如一日,即使生活窮困潦倒,也堅持記載各種奇聞異事,尋找外星人。
影片的一開場就是個小高潮,身穿航天服的唐志軍差點窒息身亡,被消防車用吊車從老破小救出后,周圍是看熱鬧的大爺大媽,背景樂是渾壯的交響樂,加上特色十足的“走近科學”式的采訪和唐志軍的自言自語,一個神經質“山寨科學狂人”的形象躍然屏上。而手搖、跳切、抽幀的拍攝手法,讓畫面更顯硬核荒誕,黑色幽默感十足。
面對唐志軍的癡迷,秦大姐實力吐槽“就是個民科”,她對應的“豬八戒”就像世間所有普通人的縮影。被生活中的油鹽醬醋茶消磨棱角,卻又忍不住暢想和探索未知。所以既要打擊唐志軍,又同意和他一起“取經”。
那日蘇和“沙僧”一樣,是個服從性極強,仿佛沒有自己思考的苦力擔當。孫一通則是神經程度不輸唐志軍的“孫悟空”,頭頂一口鐵鍋,整日神神叨叨,說暈就暈。
這群渾身上下透露著怪誕的人聚在一起,一舉一動都是笑點。
導演孔大山在采訪中提到,這部影片的靈感來源于一則新聞:山東的一個村民宣稱自己抓到了外星人,前去采訪的記者滿懷好奇,卻只在他家的冰柜里看到一個劣質的硅膠模型。
這個故事幾乎被完整地呈現(xiàn)在影片中:一個舉著“宇宙功德箱”的村民,向唐志軍索取了520塊錢,以交換一睹外星人尸體的機會,還將他奉為外星人的有緣人,把外星人的腿骨送給了他。
如此說辭與套路,在常人眼里可以毫不猶豫地判定為詐騙,在唐志軍一行人的世界觀下則不失為一種智慧與虔誠。其實,他們對外星人的信仰并不完全來自個人的臆想或某種精神疾病,反而曾經蔚然成風,追隨者眾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飛碟學”曾經作為一門十足的“顯學”橫行于世。在寬松的政策背景下,國內還成立了《飛碟探索》雜志,像影片中的《宇宙探索》雜志一樣,它以科普期刊自視,卻刊載了許多獵奇的內容:中華民族的祖先是外星人、飛碟的運動原理與電風扇一致、金字塔是外星人用來儲存核廢料的……諸如此類的文章在今天看來匪夷所思,卻在當時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讀者。
與“飛碟學”幾乎同時期受到追捧的,還有修煉氣功。影片中孫一通頭上頂著一口鍋,正是氣功修煉的經典招式,人們相信這口鍋可以接收宇宙信息,幫助人體實現(xiàn)“天人感應”。
為了合理化并推廣氣功,許多人還借助現(xiàn)代科學為它背書。就像影片中唐志軍舉著蓋革計數(shù)器探測孫一通身上的宇宙信號一樣,人們利用現(xiàn)代科學儀器探測人體,以證明人體特異功能的存在和特性。
這些村野怪談般的故事在今天很容易被貼上偽科學、民科的標簽,當作群眾對科學認知尚不充分階段的產物,遺棄在歷史記憶的深處。然而,這些怪誕現(xiàn)象的背后其實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
飛碟學和氣功熱興起的時代,正是長期的動蕩剛剛結束、新的思想大批涌入的時代。面對社會的大洗牌,人人惴惴不安地摩挲著手中的籌碼,渴望盡快看清局勢,建立起新的秩序,融入新的規(guī)則。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飛碟學和氣功熱將人們內心深處的不安轉化為對神秘主義的好奇,與新的流行價值觀科學至上巧妙結合,提供了一處烏托邦式的精神避難所,讓人們在崩塌的大廈叢林中不至于被埋沒。
遺憾的是,劇變之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坐上牌桌。余華用“摩托車的聲音”形容九十年代的變遷,被轟鳴聲揚起的塵沙落定以后,有人已經適應了汽車的速度,有人卻撞上電線桿摔得粉身碎骨。
影片中的唐志軍正是這代人的縮影。如果說飛碟學和氣功熱在上個世紀獲得推崇,仍然有著群眾狂歡的意味,那么他在三十年后依然篤定的信仰,則透露出粉身碎骨后的悲壯。
在唐志軍創(chuàng)辦《探索宇宙》之初,是被官方重視的科學愛好者,他對宇宙信號的探索是被大眾認可和尊重的。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地外文明的探索熱潮退去,“民科”逐漸消失,個人對外星文明的追逐成為“異類”。
開場的宇航服,曾經是唐志軍“宇宙夢”的象征,如今被生活所迫,為了爭取所謂的商業(yè)合作,再次穿上卻成了封鎖“宇宙夢”的工具,讓他感到窒息。就像他坐在“接小孩專用”的三輪車里一樣,他成了被裝在“盒子”里的人。
唐志軍表面上被塑造成一個不切實際的瘋子,被所有人嘲笑,不被理解。實際上,導演孔大山借《西游記》來隱喻,將他比作心懷夢想,不被外界環(huán)境影響,渴望逆時代而行,找到可以拯救眾生的經文的唐僧。他是時代洪流中那一小撮永遠堅守自我,擁有信念之人。
并不是一定要有特效和大場面,才算科幻片?!读骼说厍颉返木巹↓徃駹栒J為,電影工業(yè)化并不就意味著“貴、大、多”,《流量地球2》屬于這類,但這只是一部分需求。還有一部分,建立在科幻元素之上,探討文學、人文甚至個人的,則偏向“小、巧、精”。
一些想看類似于《流浪地球》那樣硬科幻片的觀眾,可能會對《宇宙探索編輯部》感到失望。它不僅沒有視效炸裂的燒錢大場面,也沒有像《三體》那樣充滿各種科學公式、物理定律、哲學理論,有的只有性格迥異的“神經病”、充滿顆粒感的寫實鏡頭、以及充滿泥土味的鄉(xiāng)土中國。
科幻和喜劇一樣,都是故事的外衣,內核是個人情感訴求。在宇宙面前求索人生的意義注定是一件痛苦的、無解的事情,《宇宙探索編輯部》卻用唐志軍的女兒把這份痛苦輕輕放飛,努力尋找一笑而過的路徑。
唐志軍對外星文明的執(zhí)著,除了興趣使然,還因為女兒自殺前留下的疑問“我們人類存在于宇宙里的意義是什么?”女兒是抑郁癥自殺,對外星文明的尋找更像是對女兒死亡的不理解和放不下。
當唐志軍看到孫一通在外星人的力量下獲得飛升,似乎一切問題都有了答案,他終于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成為一個“想明白”了的人。
將科幻的落腳點放在人間煙火的個人情感上,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諾蘭的《星際穿越》和維倫紐瓦的《降臨》。前者講述宇航員通過穿越蟲洞來為人類尋找新家園,但真正動人的點卻是父女之間的愛與犧牲;后者看似講述12個神秘的外星飛船降臨在地球,實際是母親給女兒最溫柔的家書?!队钪嫣剿骶庉嫴俊返淖詈?,唐志軍不再對宇宙和外星人侃侃而談,而是給女兒寫了一首詩,雖然女兒已經不在,愛意卻深厚、動人。
不僅立意浪漫,影片在關于宇宙的表達上充滿詩意。唐志軍把電視的雪花看作“宇宙誕生時的余暉”,頭戴鐵鍋的孫一通像戴著帽子的詩人顧城,總是一本正經地朗誦著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而詩歌就像有魔法,總能召喚出出人意料的場面,讓觀眾記憶深刻,余韻深長。
在這浩瀚的宇宙,無論你失去了什么,總有找回的一天。找不回,便抬頭看看漫天繁星,明天總會到來,希望永遠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