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可菜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聯(lián)讀《師說》和《勸學》兩篇文章,我們事先已經梳理過文言字詞和文章內容結構。這節(jié)課,我們重在探討兩篇文章說理,以前我們往往把它歸類為經典的論說文,老師在PPT上把“經典”兩個字放大,你們說作為論說文,它們“經典”在哪里?
生1:論證結構上,很嚴密很完滿,有邏輯性。
生2:論證手法多樣。
生3:說理比較通透,有氣勢。
師:但這節(jié)課,我們要在這個認知基礎上,往前進一步,大家先看課題的前綴“指向思維品質的思辨性閱讀”,平常我們的閱讀和鑒賞是用仰望的態(tài)度——文本說了什么,怎么說;但這節(jié)課的思辨性閱讀要用“平視”的視角,要思考“哪里說得不對”“哪里說得不好”或“這是不是真的”“為什么這么說”等問題。學習要從“我有知識”轉為“我有見識”,需要大家不懈地推斷、質疑、辨析和論證。大家注意,“思辨”不是瞎抬杠,而是要提出理據(jù)讓人信服。
大家剛剛確定了兩文論證方法的多樣性、論證結構的嚴密性、論證的針對性,我們這節(jié)課就針對這樣三個問題一一地展開分析質疑、辯證討論。我們大概的思考路徑是:找到文本可能的bug,不懈地進行質疑,再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師:其實不單是荀子多用“取譬說理”,諸子散文或是古代論說文大多以“取譬”見長,形成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先探討第二個問題:古人說理為何多用比喻論證?
師:《勸學》《師說》各用了幾種說理方法?
生4:《勸學》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前三段用了很多的比喻論證,最后一段“騏驥”與“駑馬”、“蚓”與“蟹”進行對比論證。
生5:《師說》用的是“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于其身”與“于其子”對比論證。
生6:還有舉例論證。舉了“孔子師郯子”。
師:還有一種論論方法是什么?也在這一段,很快可以找出來。
生7:引用論證。引用“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薄?/p>
師:嚴格來說,《勸學》也有引用論證,如開篇的“君子曰”,但不是太典型。當我們說“多”的時候,數(shù)量要三個及以上,從這個角度來說《勸學》的論證沒有呈現(xiàn)多樣性?!秳駥W》有且只有兩種論證方法,而且氣勢酣暢的比喻占了大篇幅。
師:對于《勸學》比喻論證,我們再解決第二個問題:比喻論證真的精警有力嗎?我們先一起來梳理全文的比喻說理及其特點。
(學生在學習任務單上梳理完成《勸學》15個比喻論證的歸類梳理,并列出優(yōu)缺點)
PPT:
“喻巧而理至”(劉勰《文心雕龍·論說》)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生8:比喻論證能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生9:特別容易讓人接受。
生10:根據(jù)PPT上這句話的意思,古人推崇其原因在于,他們認為精妙比喻,所論道理就會自然顯現(xiàn),語言也會因為富于文采而能傳之久遠。
師:如果你在議論文寫作中用這么多的比喻論證,評作文的老師會批評還是褒揚你的這種寫法?
生11:一般會批評說用了太多的比喻論證。
師:專業(yè)的說法叫“以喻代議”,當然,我們的習作還做不到“以喻代議”,目前大家更容易犯的是“以例代議”“以敘代議”。
師:因為是荀子寫的,就覺得多精警有力;如果換成是我們就是萬萬不可?這不是典型的“雙標”嗎?都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看來,我們要重估比喻論證的價值。你覺得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多用比喻論證的論說文其實有什么缺點呢?
生12:缺乏邏輯,比較主觀。
生13:拿蚯蚓來說,我同桌就認為蚯蚓挖穴洞其實是它的生活習性,跟“用心”沒有關系。
師:以形象感知世界,用個別特殊的現(xiàn)象推導出一般規(guī)律,而沒有分析論證的過程,是比喻論證最大的缺點。這樣往往會缺乏實證,無邏輯可循。
師:而且如果只是一味地比喻,只要找到一個反例,就可以被駁倒,可證偽可質疑,會留有一些邏輯的紕漏。我們覺得它不夠精警有力,還因為文章在比喻論證之后沒有“論”“析”“評”的語句。現(xiàn)在我們把《師說》的第三段作為一個范例,來對《勸學》做一點點改進。
師:《師說》的第三段是說理段的范例,是典型 “觀點+例證+引證評析+總結句”模式,是相對完滿的例證結構。仿照這個說理結構,《勸學》第二段1、2處應該填上什么呢?大家各自動筆寫寫看。如果你能夠用文言表達自然最好,用現(xiàn)代文表達也可以。請寫好語句再跟小組分享。小組推舉個別同學跟全班 分享。
生14:第1處,我認為可以填上“為學可高己”或者“可明智而究過”。
生15:第1處,我覺得“君子受學則智”或者“君子學以修身”可以把這個理揭示出來。
師:很好。這樣才能形成緊密的邏輯關系。這在我們自己的寫作中也要有意識地加強句與句之間的邏輯層級,不然的話,像天外飛來神句,非常突兀。
生16:第2處,我填的是“君子唯博學易性”。
生17:第2處,我用的是現(xiàn)代漢語表達,經過后天的影響,可以使自身的修養(yǎng)提升。
師:可見,《勸學》的比喻是典型論據(jù),但荀子只說了“據(jù)”,卻沒有說出“理”。用論據(jù)來論證什么道理,基本靠讀者來“頓悟”。我們要求議論文“觀點統(tǒng)帥材料,用材料來佐證觀點”,這樣的添加之后,每句話的“理”都具體化、透徹化、明晰化。
師:兩篇文章的整體結構相對嚴密。教材里《勸學》是挑揀節(jié)選了荀子《勸學》全文的幾個精要文段重組的文章,文章的說理結構是很清晰的,同學之前都概括了“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意義—學習的態(tài)度”的說理思路。大部分人認為節(jié)選刪改的《勸學》論證結構很完滿,也有人認為“《勸學》論證段落內邏輯混亂”。請仔細讀全文,看看有沒有邏輯不自洽的地方。
生18:第二段,青、水、木、金的形態(tài)、屬性發(fā)生了變化無法進而推導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哲理。君子“智明無過”,不是外力作用,主要是內因起了變化,是自身努力奮發(fā)的結果。
生19:第三段的首句從“學”與“思”的角度切入否定了“思”而肯定了“學”,失之偏頗。
生20:而且接下來的論述未就“學與思”展開,而重點論述需要借助外物才能更好學習,這一段前后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師:荀子以文采、氣勢見長,其論證存有一定的漏洞,比喻論證與說理之間有任何的分析與闡釋,缺乏契合度、關聯(lián)度,內在邏輯不自洽。具體到某一個段落當中,其句與句的邏輯關系還可深究。我們以第二段為例,試在括號內填上符合邏輯的文句,并刪去一句邏輯不緊密的句子。
師:從句與句之間緊密的邏輯關系上說,刪去這句要改成什么?
生21:以“木”為譬,是指向“直中繩”的“木”一旦“輮以為輪”(變曲)就無法再直。而文章中在“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后面用“故”來推出“木受繩則直”的結果,兩者相反相悖,顯然缺少因果聯(lián)系。所以改為“故木受輮則曲”能夠緊密承接上文語意,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緊密。
生22:可以刪去“金就礪則利”。前文沒有提及,這個“金就礪”相對突兀。
師:大家可以把全文的每一個比喻論證后面要講的“理”用添句子的方式把它明示出來。
師: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文章說理的針對性,這個會比之前的難一點。首先大家來看兩文真的講的是“學習之道”嗎?我們教材的第83頁明確寫著“學習之道”,難道教育部編的教材有錯嗎?“學習之道”當然對的。但這種說法是否太寬泛?我們往深處細處探討,看看兩文提倡的是“學習什么‘道”。
師:首先我們來看這兩個人有什么共同點。
生(齊答):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師:他們兩個曾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PPT:
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十五年,征為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舊唐書·韓愈傳》)
生(齊答):祭酒。
師:這個文學常識我們學習過,大家先復習一下。
生23:漢以前的“祭酒”是長者尊者,此后變成一個官職,韓愈擔任的“國子監(jiān)祭酒”是官職。
師:基于對這個身份的認識,我們一起來探討作為“稷下學宮”尊長者的荀子,他勸導“善假于物”的“物”到底是什么呢?相當于現(xiàn)在教育部部長或者北大校長的韓愈倡導“行古道”的“道”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呢?請加一個定語將表達具體化。
PPT:
荀子:君子善假 (物)也。
韓愈:行古 道)。
師:我們有同學將“善假于物”的“物”理解為學生善于用kindle、計算器或有道詞典,顯然這個理解有悖于荀子的初衷。我借助以下資料來發(fā)現(xiàn)。
PPT:
材料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勸學》刪節(jié)部分)
材料二:修其辭以明 道。(韓愈《爭臣論》)
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 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 道者也。(韓愈《題哀辭后》)
生24:材料一的關鍵詞是“先王的遺言”“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外物”是先王的遺言,中正的人、賢者。
師:《師說》的“道”同學往往直接理解為“師道”“古道”,同學們看PPT顯示的韓愈的文章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到這個“道”,你覺得這個道可能是什么道?
生25:君子之道,圣人之道。
師:老師補充一下,韓愈有著名的“五原說”,《原毀》《原道》等,“原”是“推究”的意思,看這兩文的關鍵句子,他要提倡的“師古圣賢人之道”以及“仁義之道”這跟他國子監(jiān)祭酒的身份是很有關系的。
師:我們剛才確定了荀子“善假外物”是“先王的遺言”和“中正之人”,韓愈要“行古圣賢人仁義之道”,我們一起看屏幕,來做一個選擇題。請問他們兩個共同指向的是ABCD,4項的哪項?
生(齊答):C。
師:“C”很明顯。還有其他選項嗎?
生26:好像每一個選項都可以。
師:“學以成人”“學以致道”“學以成仁”都是儒家提倡的學習目標,但終極目的是A項的“學以成圣”,這是儒家的道學傳統(tǒng)。為什么共同指向這個呢?大家細讀老師提供的文本來說一說。
生27:荀子認為“性惡論”,要誦詩讀禮,最終終乎為圣人。
生28: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要復興儒道,有儒家“舍我其誰”擔當?shù)囊馕丁?/p>
師:說得好,是擔當是濟世,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他把儒家的道統(tǒng)攬為己任,大呼一聲“我來承擔”。這就是他在中唐時期提出的著名的“道統(tǒng)說”。
師:聯(lián)系我們之前了解的有關韓愈的生平經歷以及初中學過的《左遷藍關示侄孫湘》《諫迎佛骨表》,我們將他的“行古道”“道統(tǒng)論”與時代背景聯(lián)系起來,可以發(fā)現(xiàn)他實際上真正反對什么?
生29:佛教的盛行。
師: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說,《師說》不僅僅是一篇針對“恥學于師”不良風氣的說理文,更是像反對“崇佛佞老”的世風以維護儒家道統(tǒng)的戰(zhàn)斗檄文。
師:總括起來,這兩篇文章“學習之道”,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補充了要學習的內容其實是“儒之道”,或者我們換個詞叫“為‘道而學”,這個“道”是“儒道”,是“圣人之道”,是儒家的“先賢之道”,是“濟世之道”,是“維護蒼生之道”。
師:我們剛才從三個角度來進行分別的質疑辨析。接下來的時間,用剛才的方法來做一個任務“名篇改疵”。先請大家各自找出全文在語言表達上不嚴密的地方,指出其疏漏,加以改正,并闡明原因,再和小組同學分享。我們先看投影的示例。
師:示例,“君子曰”相當于同學們寫“有位哲人曾經說過”“有位西哲曾經說過”,這樣的表達指向不明,要具體化,“子曰”才是明確的。
生30:我們覺得“古之學者必有師”太絕對了??梢愿某伞肮胖畬W者多有師”。話語不能太過絕對,語言表達要周密、要周全。
師:寫議論文的時候,要多用限定詞,文章的語言就不會絕對。
生31:我們正好想到了一個例子,可以說這個“必”太絕對化。比如說王陽明弄不懂理學他對著竹子坐了7天,沒有老師教,自己就頓悟了。
師:對,這是著名的“格竹格心”的“龍場悟道”。如果論點失之武斷,是經不住例外的拷問的,這樣的反例很能質疑原有的觀點。
生32:我覺得“吾嘗終日而思矣”“吾嘗跂而望矣”都是從“吾”的體驗說起,從個人角度出發(fā)不夠有說服力。
師:那么怎么說?
生33:普羅大眾,或者文言的話要用“吾等”“吾儕”“吾輩”等。
師:太優(yōu)秀了!用個體體驗來說理結論往往是個人化的,甚至是主觀的。另外這句話其實也是絕對的,“學”與“思”同樣重要,如果不帶上思考,你走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
生34:“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恰恰是“善假于物”的表現(xiàn),與前文自相矛盾。
生3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也是太絕對,改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少過矣”,多加限制性副詞(大多、可能、或許、通常等)使說理周全。
師:剛才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從語言表達上對《勸學》《師說》做一點微改寫,課下同學再從觀點闡述、說理思路、方法論證切入再做一些修改。
《勸學》《師說》兩文所在的統(tǒng)編本教材必修上第六單元隸屬“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課標指出“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北驹O計依“標”而教,在把握《勸學》《師說》觀點、態(tài)度(思想和立場)和語言特點(行文邏輯和語言風格)的基礎上,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論證方法和結構邏輯,分析質疑存在的紕漏,培養(yǎng)思辨能力。以課標要求的提升思維品質為導向,完成“閱讀鑒賞”到“推斷、論證”的閱讀轉向。
《勸學》《師說》往往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探討學習問題的名篇,往往被認為說理的典范文章,普遍被認為說理內容有針對性、說理方法多樣、說理結構嚴密。但從“有見識”的思辨閱讀的立場來看,應該運用批判性思維不懈地質疑“真的嗎?”“為什么這么說”。
閱讀教學從一般閱讀的思路,從理解“說什么”到“為什么這么說”的轉變,目的是為了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本課師生辨識論證邏輯,就“說理方法的多樣性”“說理結構的嚴密性”“說理內容的針對性”一一質疑、辨析,可以認同,可以反對,也可以提出新的看法,但須力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據(jù)。
本課的核心是“思辨”和“批判”,這對于平時缺乏思辨意識、缺乏批判意識、缺乏最基本邏輯常識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但課堂中要求抱以“平視”的視角,明晰作者觀點及其現(xiàn)實針對性,把握其邏輯層次和梳理其理性思維方式,鑒賞說理藝術,學生能在辯證分析與合理推理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判斷,養(yǎng)成大膽質疑、縝密推斷的批判性思維習慣。
在兩篇文言文的整合閱讀中,講求閱讀與鑒賞的多層面多角度,運用了信息篩選整合、鑒賞文本語言、互文性閱讀、文本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等閱讀策略,來完成小微專題中兩文“聯(lián)”的意義。
[作者通聯(lián):浙江溫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