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同學們寫詠物抒情散文或二三事式的敘事散文,散而無“神”、結構散亂、立意老套是常見病。敘事散文《 自尊花香手藝人》“散”中聚“神”“議”中出“新”的筆法,值得借鑒。
自尊花香手藝人
月? 方
酒香不怕巷子深,自尊花香手藝人。進菜場邊歪歪曲曲的巷子口,問路人,大家都知道那個專門撬邊的縫紉店的存在。縱深五十米處遇一婦女,再問,她笑指兩三米外灰色墻面:“喏,門口有張椅子的就是!”
走過去,發(fā)現這家縫紉店實在不該叫“店”,灰白水泥墻夾著一道窄門,門上空空如也,一個有關“縫紉”的標志都沒有。門內也就三四平方米的空間,放著一張矮桌和一臺縫紉機,四十多歲的女人坐在縫紉機旁忙活,我往門口一站就擋住了她的光線。她抬頭笑問:有事啊?
我擠進去,把半腰裙壞了的隱形拉鏈展示給她看。她接了,說,你半小時后來吧。我說我坐等吧。于是我坐下,見她先拆了老拉鏈,再裝新拉鏈,一反一正兩道工序,這樣的活計吃力不討好,現在已經很少有縫紉店愿意接這樣的活。她改裝的過程中發(fā)現縫得不到位又把已經裝好的拉鏈拆開了重新弄一次,直至與原先沒有區(qū)別,才交給我。我接過來,問她多少錢,她說4元。給了她5塊,說不要找了,她卻堅持找了一個硬幣給我。她的好名聲就是這樣來的,老顧客都說她有兩個特點:一,要價不貴;二,所有小活她都愿意接。
聽說這個女人一條腿不方便,就算半個小時5元錢,一天8個小時勞作,她一日的收入是80元,物價日益飛漲的今天,也就混個糊口。但4元就是4元,3元就是3元,她從不多收一元錢——她就這樣堅忍而自尊地活著,讓人心生崇敬之情。
我向來對手藝人懷有崇敬之情。手藝人憑本事吃飯,無論亂世還是盛世,熙熙人群,他們靠自己的雙手贏得一份屬于自己的從容。就像這個女子,居陋巷、住窄棚,貌不驚人話不多,但她在清廉中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被接納和被敬仰,就像墻角的一朵花靜靜地綻放,常常被人致敬。
世紀廣場邊,有個專門修拉鏈的老師傅,也是滿臉寫有莊嚴。他常年在一柄大黃傘下靜坐,收音機里播著淮劇。他方臉、白發(fā)、大手指。有人來,就放小了收音機的音量,很認真地修拉鎖。修好,給拉鏈打上蠟,檢查一番,確定無瑕疵,再交付對方,收錢。整個過程也許就說一兩句話,生意做完繼續(xù)聽收音機。他收的也只是一塊兩塊,但他往那兒一坐就是一身尊嚴,就是一朵自尊之花。
幼兒園旁那個修鞋老頭跟他截然相反的性格。每雙鞋來,他都邊整理邊跟你聊這個鞋好還是孬,好如何孬又如何。聊好了,鞋也修完了。他修的鞋經久耐用且不著痕跡,如果你自帶鞋底給他,他也沒多少意見,收個一元錢手工費他也很熱情。他整天樂呵呵的,笑得像一朵花,和藹平和里充滿對鞋客的尊重也充滿對自己的尊重。
我常常從這些手藝人身上看到一朵花,讀到一份自尊。自尊是什么?是識得自己、肯定自己,并通過善待他人從而善待自己。
(選自《揚子晚報》“繁星”副刊)
一、形散神聚,指向集中?!靶紊ⅰ保憩F在作者選取的三位手藝人各有特點:“縫紉店”的女子“專門撬邊”,“世紀廣場邊”的老師傅“專事修拉鏈”,“幼兒園旁”的那個老頭則專事修鞋;有的“居陋巷、住窄棚”,有的就在路邊設攤經營;有的喜歡聊,有的話很少?!吧窬邸?,體現在他們都肯定、熱愛自己的生活方式,憑著手藝自尊地享受生活;他們善待顧客,因而受人尊敬。這樣的敘事指向單一而集中,如一條銀線把看似零散的材料串連成一條閃光的金鏈。
二、“詳”見主旨,“略”中深化。作者敘述時沒有平均用墨,而是用超過一半篇幅的文字敘寫“縫紉店”女子,因為這一材料具有對比性、典型性。一邊是設施簡陋,空間逼仄,毫無“包裝”,“我”要修的是本來不屬于女人經營范圍的“隱形拉鏈”;一邊卻是“笑”著接待,“吃力不討好”地做了兩次,卻只收“四塊”還拒收多給的一塊硬幣……經過如此對比,一位“堅忍而自尊地活著”“讓人心生崇敬之情”的手藝人形象便生動地立于讀者面前,文章主旨也由此亮出。為了使文章更有內涵,作者又安排了兩個場面,雖是略寫,卻從不同的角度補充、強化主旨:“世紀廣場邊”的老師傅話很少,卻是一位“淮劇迷”,這些內容彰顯了主旨——“手藝人”也不乏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專事修鞋的老頭熱情而特愛聊,這又從另一個角度深化了主旨:“手藝人”的自尊建立在技藝自信和尊重他人的基礎之上。
三、精選細節(jié),凸顯主旨。敘事散文“形散神聚”需要細節(jié)支撐。選好典型細節(jié),往往能使散亂的材料向主旨聚攏。文中“縫紉店”女子“拆開重做”“堅持找錢”和“淮劇迷”調低音量修拉鏈等細節(jié),真實性和現場感強,將“自尊花香手藝人”這一主旨演繹得血肉豐滿。
四、敘事“畫龍”,議論“點睛”。敘事散文的議論必須精而新?!熬笔侵盖〉胶锰?,精要而不拉雜。例如議論“縫紉店”女子“堅忍而自尊地活著”,“在清廉中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被接納和被敬仰”,一兩句話就讓前面的敘事煥發(fā)光彩;“新”是指避開共性之言,闡發(fā)個性之思。以表現“自尊”為主題的文章很多,本文作者把目光投向“手藝人”的自尊,結尾處亮出自尊就是“識得自己、肯定自己、并通過善待他人從而善待自己”的獨特感悟,畫龍點睛,新人耳目。
“心窗”助我成長
楊理康
窗外,明明是很熟悉的景物,卻因那窗框的約束變得與眾不同,成了一幅靜止或流動的畫。我的焦慮、急躁和浮泛也因這景而漸漸消失。
我的書桌旁就是窗,偶爾在寫作業(yè)或看書時抬頭,便可望見外面的天,稍稍放低視線,就能看見樓房的頂,遠一些的大樓雖高大得鶴立雞群,卻突兀地擋著視線,不肯讓這畫面深遠下去。樓下本是有樹的,但就這樣看窗外,斷然見不到一點綠色。于是我便喜歡在那些水泥磚瓦令人窒息略顯空虛的格子間靜靜幻想那小塊的綠,然后任它溢出窗框的束縛,接著溢滿世界。此時,我會少了一絲焦慮,多了幾分定力。
教室里也有窗,只可惜位置不佳,目光被近處的欄桿柱子擋住,不得不向上看。那屋頂上居然長了棵野樹——恐怕只是草,但我更情愿它是一棵樹。它的枝是細細的,葉是零碎的,甚至找不到些許綠色,這個特殊的生命就那樣靜靜地立著。我在窗里它在窗外,在晴天,在雨天甚至在雪天,我見證著它的靜止、搖曳甚至是掙扎。但它一直是窗外一景,每次我看它,它似乎也在看我,世界有時就會這樣靜止、也許它也會向我點頭致意,然后再將目光投向遠方——那窗子框不住的地方。此時,我會少了一絲浮泛,多了幾分沉穩(wěn)。
我還喜歡學?!熬G岸”文學社活動室里看到的窗外。說來也有趣,開學三次去文學社,每次都是陰雨天,每次都帶著惆悵。人很少,教室又大,顯得特別空曠安靜。透過玻璃上的“雨簾”向外看,那模模糊糊的屋頂,顯露著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我還喜歡聆聽雨打窗子的滴答聲,這聲音雖然單調,卻不疾不徐,有自己的節(jié)奏,讓人沉醉。天總不肯放晴,我卻慶幸自己覓到了靜心安神之所,任雨點的敲擊聲一點點消解我的愁緒,將它送至窗外。平靜下來的我就這樣默默等候著,任窗外涼意緩緩襲來,清醒著我的頭腦。此時,我的心里少了一絲躁動,多了幾分淡定。期中考試后又一次去,天氣晴朗,窗外那高高的白楊首先闖入眼簾,但我更以致敬的目光關注那棵雖然矮小卻綠得明亮的銀杏。一年前生物老師告訴我:“質地高貴的樹木不會‘速成,總是漸漸蓄勢,慢慢成長?!边@句話如一陣柔風拂過,又一次平復了我躁動的心。
打開心窗,讓窗外窗內融合,豐富積淀。當焦慮、急躁、浮泛、自卑襲來,就如我一般隔窗多觀賞、多諦聽吧!窗外之景會使我們變得從容、淡定、沉穩(wěn)、智慧,在耳濡目染中走向成熟。
點? 評
作者活用范文筆法,成功地將“散”中聚“神”、“議”中出“新”用于詠物抒情散文。作者將“長大”的視角投向優(yōu)質心態(tài)的構建,這一構建并不是通過具體事件的敘述完成的,而是以“窗里窗外”為線索,通過多次描寫窗外之景和“我”的心理變化實現的,這種“散”中聚“神”的巧妙構思,明顯高人一籌。寫景時,詳略得當,抓住具有鮮明特征的事物(如那棵很像草的樹),幾筆白描便使之形神兼?zhèn)?。結尾以議論點睛,準確到位,也是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