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定杰
在技術飛速迭代的融媒體新生態(tài)下,新聞與傳播學科的外延不斷拓展。經過深度融合洗禮的主流媒體,迎來數(shù)字化發(fā)展新格局,為建構人格化IP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雙向互動傳播空間的建立,使受眾不再滿足于被動接收信息,傳統(tǒng)媒體一元話語的框架結構被打破,人際互動傳播成為當下信息傳播最活躍的表現(xiàn)形式。順應這種交互式的情感連接強需求,主流媒體機構是時候考慮建構人格化IP開發(fā)路徑。
人格化IP建構承載了融媒體生態(tài)下,新型主流媒體應對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雙重期待。大眾傳播基于一對多,人際傳播基于一對一,原本屬于兩個不同的維度,鮮有交集。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普及,傳播進入更強調交互式社交屬性的數(shù)字化網絡時代。在這一全新的融媒體生態(tài)中,一對多中包含著一對一成為常態(tài),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不再涇渭分明。因此,構建人格化IP,借由具象的人格化IP人際傳播方式,實現(xiàn)大眾傳播的效能,將成為融媒體生態(tài)下主流媒體傳播策略的一大創(chuàng)新。
在當今這個注意力稀缺的融媒體時代,媒體肩負著獲取并長期吸引受眾注意力的重任,打造人格化IP這種情感式傳播方式更接近于人際傳播,更容易在用戶中獲得顯性競爭力,為媒體品牌價值賦能,從而贏得用戶的信任、喜愛和追隨。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多元媒介的加持,使得媒體的傳播方式不再單一,內容表達風格從古板嚴肅逐漸轉換為風趣幽默,融媒體視域下的各個媒體平臺正全力構建全新的媒介形象。如何融入新生態(tài)、破圈突圍,從而牢牢掌握輿論話語權?通過探索人格化的傳播策略,打造媒體平臺個性化、人格化IP形象,建立與受眾的強連接,加大傳受黏性,是增強輿論話語權、拓展媒體傳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用具體可感的IP形象,進行人格化傳播。建構人格化IP就是賦予其獨特且個性鮮明的人格魅力,“幫助用戶通過個性鮮明、情感飽滿、具象的‘人’來感知媒體”,從而塑造用戶對媒介形象的“好感和信任”。通過塑造更生動立體的人物形象,來進行信息交流、情感互動,突出傳播主體 “人”的形象,使得其與受眾的交流更有親和力、人情味,拉近傳受關系。
主流媒體平臺抽象的官方形象,往往給受眾帶來高高在上、嚴肅、有距離感的刻板化印象。為媒體平臺塑造具象化的IP形象,使其更生動,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并賦予其人格化特征,從而以具體可感的IP形象來進行人格化傳播,一方面有利于新型主流媒體強化輿論引導功能,另一方面幫助受眾完成價值觀的建構。
人格化的IP形象,其實是對媒體內涵的深度思考與充分挖掘,其精神內核是媒體的人文化與人性化。要明確媒體平臺內容定位以及核心特色,根據平臺人文定位,確定人格化IP形象的價值觀、是非觀、性格脾氣等,使人格化IP形象更為豐富。一方面,尋找媒體平臺穩(wěn)定、可預期、較鮮明的差異化特性、功能定位,激發(fā)用戶的記憶點;另一方面,明晰媒體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持續(xù)深耕垂直內容,進而吸引用戶注意力。借此為用戶勾勒出個性鮮明、情感飽滿、具象化的外顯性媒體人格化IP形象,獲得受眾好感,為人格化傳播做好準備。
媒體在明確自身個性化IP形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媒體平臺特色優(yōu)勢,以豐富深刻的IP內涵,支撐構建具有獨特人格化魅力的IP形象外延,重塑媒體品牌形象。在這種豐滿且具有強大人格魅力的IP形象的引導下,新型主流媒體才能與用戶建立共同記憶,建立牢固情感連接。
例如,破圈走紅的“四川觀察”以“觀觀”自稱,“立足四川,觀察全球”是它的核心創(chuàng)作理念,而網友對于“四川觀察四處觀察”的調侃,也恰恰反映出它“八卦”的性格屬性。“四川觀察”人格化內容的持續(xù)輸出,讓廣大受眾在不知不覺當中對“四川觀察”逐步激發(fā)出了具象的“人”的印象與認知?!坝^觀”被賦予了人的屬性,有了獨特的人設符號,這就是IP化建構,也就是“四川觀察”的核心競爭力。這種人格化的運營方式,即“萌擬人化”,它讓“四川觀察”這個原本冷冰冰的媒體平臺,用更親切的萌擬人化方式生動形象地傳遞信息,從而放大傳播效果。
這種媒體平臺的人格化IP也是社交媒體語境下“硬”平臺“軟”著陸的核心策略之一,值得各媒體平臺借鑒。而在江蘇媒體中,“荔枝新聞”設計了“小荔枝”這一二次元的卡通形象,她還擁有很多套極富網感的表情包,代替記者以第一視角跑全國兩會。
這些具象化的人格化IP形象,在傳播過程中的確發(fā)揮出了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常常能夠成為“硬新聞”中軟性表達的奇兵,從而達成深入人心的傳播實效,且更容易增強用戶黏性,構建人際信任。
從“居高臨下”到“以人為本”。在融媒體時代,受眾掌握了更多主動權,傳統(tǒng)媒體“我說你聽”居高臨下的傳播姿態(tài),漸漸顯得力不從心,媒體聲量不斷式微。
媒體要想與高能動性的用戶建立良好的擬態(tài)人際關系,就必須想辦法激發(fā)用戶參與度,按照用戶習慣建構日常相處模式,重視人的視角、情感、體驗,這種與此前截然不同的平視感更容易贏得受眾,也正是受眾需求推動的結果。
在融媒體生態(tài),媒體平臺雙向互動傳播無處不在,逐漸從傳者本位向受眾本位轉變,從生硬的自上而下的單向宣傳,轉換互動性更強的傳播,增加傳者的親切感、人情味、人文關懷,與受眾建立情感連接,引發(fā)媒體與受眾情感共振、關系認同。
例如,共青團中央以“團團”自稱,一改過往中央媒體平臺高高在上的身段,強調以人為本的責任與關懷,這種親切的平視感很快就贏得了廣大用戶的好感。
在內容生產方面,人人都是自媒體,媒體平臺早已喪失了獲取第一手資料的先天優(yōu)勢,那么如何增強內容的傳播力,讓媒體平臺重拾輿論話語權?
一方面,主流媒體最擅長宏大敘事,例如大情懷、大格局,但是這樣的內容往往很容易讓人感覺乏味空洞,有距離感,遠離生活?,F(xiàn)在為了更貼近受眾,主流媒體平臺從用戶需求出發(fā),更重視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關注大事件當中的普通人,而普通人的故事就是每個人的故事,更容易引發(fā)情感共振,觸動受眾內心情愫。這樣的內容貼近生活,簡單易懂,更能打動人心。內容的人格化建構,使內容軟化,增強了媒體傳播力,進而提高了媒體的親和力、穿透力。
2021年春節(jié),河南衛(wèi)視“唐宮小姐姐”形象火爆全網,是主流媒體人格化IP建構的成功典范?!疤菩∶谩眰冇靡粋€個貼近生活的小故事,不僅喚醒了國人的傳統(tǒng)審美,潤物細無聲地傳遞著精神力量,也讓全世界網友嘆為觀止。比如,《重陽奇妙游》中的“唐小玖”以為太祖尋找生日禮物為主線,溫情地詮釋了中華兒女敬老尊賢的傳統(tǒng)美德;而在《中秋奇妙游》中宮廷樂師的女兒“唐小月”,在萬家團圓的日子里,希望達成集齊信物父女團聚的美好愿望。
另一方面,在網絡圈層邏輯助推下,內容傳播在一定程度上被轉化為認同傳播。傳播內容以共同的價值判斷作為連接,引發(fā)強烈情緒共振,從而在關系社群中被放大擴散,這種熟人圈子般的強互動,同時反哺媒體平臺。在數(shù)字化網絡媒體生態(tài)中,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因此受眾的選擇也更多元、自主。人們對于媒體的心理期待,不僅僅滿足于“信息的獲取+獨到的觀點見解”,更希望“那個人”有眼緣兒、“對胃口”,就像是身邊值得信賴的朋友,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審美,甚至共同的情感訴求,這恰恰是一種對內容的人格化追求。
施拉姆在《傳播學概論》中曾提出,傳播是各種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因此在融媒體新生態(tài),媒體不再完全按照“5個W”固定模式提煉新聞要素,而是基于媒體平臺的自身審美與價值標準進行選擇判斷,提煉其中最能傳遞情感、引發(fā)受眾共鳴的部分放大傳播。以人格化魅力,進行獨特的個性化解讀,從而觸發(fā)用戶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增強用戶黏性。
例如,平凡人的感人故事在融媒體生態(tài)下,就更容易與受眾產生情感共鳴。因為受眾渴望在這些平凡人的感人故事中獲得自我價值的滿足,從而產生代入感、身份認同感,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需求。河南衛(wèi)視“唐小妹”形象一夜之間火遍全網,也恰恰印證了這一論斷。尊老敬老的“唐小玖”,多才多藝、特立獨行的“唐小可”,渴望親情、父愛的“唐小月”,對抗世俗、勇氣可嘉的“唐小彩”等。
建構語態(tài)表達的人格化IP“社交模式”:用通俗語言,而非打官腔,有效激發(fā)用戶高頻深度互動。
媒體融合逐漸步入深水區(qū)后,受眾掌握更多的話語主動權,媒體平臺要想與高能動性的用戶建立親密的擬態(tài)關系,首先必須突破生硬的話語表達方式,在親民化的輿論場中,持續(xù)創(chuàng)新“好感傳播”,塑造出接地氣、拋金句、有網感的人格化語態(tài)表達方式,在贏得電視開機率、網絡流量的同時,實現(xiàn)流量變現(xiàn),進而實現(xiàn)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利用互動思維,加強與用戶的高頻深度全方位互動,逐漸實現(xiàn)媒體平臺從單一節(jié)目生產到全網參與的模式轉變。
例如,火爆全網的“四川觀察”就很擅長人格化IP“社交模式”。一方面,積極回復網友留言,與網友良性互動,迅速建構擬態(tài)親密關系,增強用戶持久黏性;另一方面,頻繁在各大官媒下留言互動,積極建構人格化IP好感度。如“四川觀察”在《人民日報》的抖音號慶祝粉絲量過億的視頻下積極評論留言:“恭喜恭喜,觀觀什么時候才有這一天呢”,以人設代入網感,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硬性宣傳的刻板印象。通過建構親和的人設形象,拉近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借助央媒的權威與認可,圈粉無數(shù)。
在媒體宣傳實踐中,經常會遇到一些較為敏感的話題,如城市房價變化趨勢、貪污腐敗、油價氣價等,這些“大事件”很容易觸動受眾的敏感神經,處理不當就會引發(fā)負面言論。遇到這些敏感話題,信息傳播過程中就必須要進行脫敏化處理。媒體平臺遇到“大事件”不再諱言,而是借由人格化IP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敏感話題進行正面引導紓解,將真相迅速告知公眾,從而夯實媒體公信力。
當媒體平臺,被賦予了個性鮮明的人格化IP屬性,具備了“人”獨有的個體化性格特征,就不再是官方的、高高在上的、有距離感的。這個被賦予人格化的IP屬性,或許極具地方特色,或許極具專業(yè)屬性,或許極富人格魅力,成功地拉近了傳受雙方的心理距離,達成情感共鳴,建立擬態(tài)親密關系。
被賦予了人格化IP屬性的媒介新形象,更具有“觀眾緣”,帶著其獨有的人物特性,以人情味的內容、人格化的互動,有效提升了新型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社會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隨之也進一步強化主流媒體人格化IP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