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美法在人間 不離情本覺

        2023-05-18 12:46:54劉悅笛
        傳記文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美學

        劉悅笛

        也許我們這一代人,乃是沒有故事的一代人,未經世事的大波折,但是每個人,卻有不同的人生敘事,皆有自己的小曲折。每個人的生活史,才是鮮活的“屬己”的歷史。此生便有個夙愿,那就是“向美而生”;此世也有個根基,那則是“不離情本”。上半生,上求于“美”;下半生,下溯在“情”。無論此生與此世長短,皆在踐履這“美法在人間,不離情本覺”。

        德國哲學巨擘海德格爾曾用“他,生了,思了,寫了,死了”這句話來評價古希臘偉大哲人亞里士多德的一生。這樣的“四了”一生,也許就是一位學人的“標準人生”了?!吧?,真是不由自主的;“思”,乃是哲學天職;“寫”,即是要立言,但人生太多為“未書”……最終,每個人皆要趨“死”,這本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位哲人卻無視于東方本然而成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人的樂觀主義則在“未知生焉知死”也。此刻的我,面對過去的那個“是自己”又“不是自己”的自己,究竟該如何追憶呢?

        生于時代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庇谖叶?,還真是如此。起碼部分印證了孔夫子的箴言:近三十那年,博士畢業(yè)正式工作,算是“立”事了;四十那年,赴紐約訪學,對自己要做之事真是“不惑”了,也實現了學術上的轉向;將近五十,大概應該知道,做一位學人,那就是自己的“天命”吧。至于何時“耳順”,能否“從心所欲不逾矩”,天曉得!記得一次與李澤厚先生閑談中,談到“從心所欲”這重高境,突然感嘆:這個“不逾矩”,大概不是不想“不逾矩”,而是心力、身能使人“不得”逾矩了吧?這當然亦是一種解法,誰不欲遁入自由之境呢?大概只能心向往之而已。直面人生的各種羈絆,唯有在“感”與“思”當中,方有“大自由”了吧。

        當我出生的時候,家里最感欣慰的就是祖母了。作為四代單傳的我之出生,在老劉家顯得格外珍貴。祖母吳玉章先生,正紅旗人氏也,給了我最早的啟蒙教育,我與她感情是最深最厚的。記得祖母走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小學二年級,剛放學回家,看到祖母靜靜地躺在床上,就去拿水給祖母喝,水卻從嘴角流了出來。這才去找鄰居,尚記得鄰居急忙蹬車奔向母親所在醫(yī)院的背影……當最親的人離開你的時候,內心居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恐懼。祖母后來被葬在了南山。這也是我第一次直面死亡,讓我開始去“思”這似不可逃的宿命到底是怎么回事。祖母一直身體有恙,每天在院子里經營她的花花草草,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樣突然。小時候,大人們跟我說這就叫“得繼”,這便是我們中國人的親情賡續(xù)吧。

        有一段最早的記憶,應該是三四歲的時候,祖母單獨帶著我去承德游歷。來到普寧寺觀瞻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那是世上最高的一尊木雕佛像。面對這尊巨大的佛教造像,那么小小的我,竟模仿起前面的人倒頭便拜,幾拜之后抬起頭,尚記得祖母當時臉上驚喜的表情。也清晰記得當時行走在避暑山莊綠樹成蔭的甬路上,遇到不少外國人來打招呼。在飯店就餐的時候,我吃了滿滿一碗米飯,祖母就不斷夸贊。后來還去了一處至今遍尋未果的寺廟,那里有一尊巨大的臥佛……

        其實,祖母并不是佛教徒,倒是儒教士,早年入得“道德會”,橫跨多省宣教多年。這是上海的伯父后來告訴我的。聽他娓娓道來,這位“四祖母”背后,有著一段內有波瀾略顯壯闊的“大家族史”。我的儒學教育就是從祖母那里獲得的。于數載之前,在堅持了兩年的“論語匯”每早七點開始給大眾的《論語》導讀過程中,溫習那些孔夫子的話語,曾讓我感到一種無比的溫暖、相當的熟悉與非常的親和,因為祖母常常講起這些。

        曾經理想

        實際上,最早“我的理想”是做一名畫家,要用想象在大地上“畫滿窗子”。深受父親的影響,在識字之前,就喜歡用家里的各種顏料作畫。美術老師說我的畫最富創(chuàng)造力,總是能在老師教的東西之外增加很多“自創(chuàng)”的畫面,因此小學便加入美術組,常在地區(qū)性美術聯展中獲得獎勵,竟然以為自己是位“小畫家”了。很多客人來校訪問就要現場“表演作畫”一番,畫得最多的是齊白石的群蝦,一些少年稚作據說至今還在被母校收藏。其實這些蠟筆畫與水墨畫,根本談不上技巧錘煉,更多是以想象力取勝的。從小就愛上繪畫,或許有天性使然,但更多卻是為藝術本身的魅力所折服。這也是為何我后來對藝術和審美情有獨鐘的童年緣由了吧。

        兒童時期的本文作者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游戲就是擺弄母親工作的單位里那些廢棄的藥瓶,與醫(yī)藥也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始終相信科學大概也由此而生,盡管科學確需與人文互補。大家都出生在醫(yī)院,我卻成長在醫(yī)院,在那里度過了童年時光。西藥局到處都是拉丁字母,中藥局隨地都是中文楷書,很小就幫著阿姨們將瓶子里的藥用一種簡單的分藥器分裝到小袋子當中,還要寫上藥的各種吃法與用量。我自己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拿那些藥瓶擺開戰(zhàn)場,用瓶蓋下的皮墊做成帽子,想象不同顏色的瓶子是相互對壘的多方士兵。這個指揮千軍萬馬的游戲,可以讓我運籌帷幄。就這樣玩瓶蓋,度過了童年。后來小學三年級,因為太調皮,母親帶我去問診,說這是不是“兒童多動癥”?還記得檢查時的動手項目,后來就讓服了藥,真不知其后續(xù)的影響到底是什么,反正人在學校是“老實”多了。

        再大一點,覺得當一位作家才好。那時常在身邊閱讀的一套書是《作家的童年》。里面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同為正紅旗人的老舍的童年傳記,由其子舒乙整理而成,老舍由中而西、由西而中的經歷至今都歷歷在心。這位亦中亦西的作家生活的一半,其實是作為學人而存在的。我童年成長的那一段,恰是“朦朧詩”興發(fā)的年代,舒婷、顧城那代人的詩對我而言,帶來的是文學上的“美的啟蒙”。曾經寫詩,也曾構思過虛構故事,但是后來在小學最早收入公開出版文集的卻是報告文學。那時候,又開始彈吉他、跳霹靂舞,身邊還有幾個小伙伴,生活也算是豐富多彩,尤其是跳舞屢次被家長和老師所批評禁止,其實音樂舞蹈無非是青春的符號化表達而已,它賦予了青春以純真的色彩。

        小學高年級的時候,發(fā)現數學也是自己的至愛,還買了《簡明數學辭典》自修。這其實是母親早教的結果。記得在幼兒園時代,母親就買了各種益智類的書和雜志,引領著我去做上面各種各樣有趣的習題。后來發(fā)現,這種邏輯思維特別有趣,對于幾何構圖也非常癡迷,總是因為幾何成績被數學老師贊譽。初中開始被選入數學小組,參加市里的數學競賽,還曾多次獲獎。我也一直想尋求文理之間的平衡,總覺得自己是素質教育的結果,而不是應試教育的果實。但興趣廣泛的缺點就是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后來讀書也有這個缺失,總是感到書是越讀越多,有那么多的專業(yè)需要探索。直到有一天,這種趨勢得到了逆轉,也總算“收攏”住了自己。人生也許就是一個從發(fā)散到收攏的過程,原本曾越來越多的“偶然性”就演變?yōu)樵絹碓缴俚摹氨厝恍浴薄?/p>

        小圖書館

        童年的我,最愛看的是“小人書”,這些連環(huán)畫對我的影響最大。我對小人書的“熱愛”,可能是從母親常談常新的故事中起源。那時放學后,經??床坏轿一丶?,但只要到街面上的小人書攤上就可以找到我,在那兒幾分錢就可以租到小人書看。母親看到的總是我認真讀小人書的樣子,拉著走也不愿回家吃飯。所以,如今我每周必需的生活就是逛書店,特別是舊書店才是我的最愛。在紐約的時候,一周起碼去各處的書店兩三次,后來郵寄回國的海運費用也高達萬元,但所購舊書卻都不貴,也曾在哥倫比亞大學門口的那家書店,以2.5 美元的低價購得一本網上售賣貴至8000 美元的關于中國博物展的舊書,所鑲金邊雖殘損但卻品相不錯。

        讀書的記憶還是要回到童年,那一整箱的“小人書”,就成為了我這個“小人”的第一個小圖書館?,F在有的時候,還能“穿越”到那個讀連環(huán)畫的狀態(tài),那沉浸其中的感覺是溫暖的,暖陽在背而我背著光坐在小板凳上讀小書。有了這些書,我就發(fā)現了一個新的世界。這也是為什么與那些大我半個多世紀的老人們聊天,他們發(fā)現我有深刻的“文革”記憶,其實這些“批林批孔”的記憶都是從小人書里得來的。記得印象很深的一本,描繪的是《孔老二罪惡的一生》,以生平為線索“淋漓盡致”地批判了孔子。很晚才知道,那位筆名“蕭甘”的作者,居然就是大作家巴金。后來大學讀到了這位老人的《隨想錄》,這還真是一位老人的“懺悔錄”,其中寫道:“我的啟蒙老師是《懺悔錄》的作者盧梭,我從他那里學到:講真話,講自己心里的話!”我所讀到的第一本思想類的啟蒙讀物竟然就是“批孔”的,但祖母吳玉章先生卻曾給我講了一位有情真仁而非“麻木不仁”的至圣先師。

        哲思啟蒙

        初中時代,對人生有了哲思的萌芽,為何有生有死就成了我的“大問題”。祖母的去世,使得我用筆記下很多思考,還有另一些感傷的文字。高中時代,接觸到了哲學,就是從舊書攤購得的四卷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開始的,其中最有吸引力并反復讀的文字就是《費爾巴哈提綱》。那句箴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幾乎成為了我的座右銘。中學時代寫字臺的玻璃板底下壓著的,是有卡爾·馬克思德文簽名的小版頭像。

        沒想到這段經歷,居然與李澤厚先生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經歷有些類似,他也是讀到了費氏提綱的早期譯本。李先生的知行合一乃是思想與實踐的合體,更近于湖湘學派務實傳統(tǒng)里的王夫之。而我覺得,除了知行合一,在致力于“生活美學”普及的同時,還有“感行合一”的另一面值得倡導。這個知,就不僅是知“道”之知,而且也是“感知”之知。理性與感性的踐行要平衡起來,從事踐行的時候,我總是想起王陽明與馬克思,思想的動源在于思想者的行動。

        保送上大學后,我原本所學的是物理系,后來在給大學招生辦工作幫忙的時候,表達了轉系的意愿,就轉到了文科,這是我人生一大轉折點。因為在工業(yè)局工作的父親始終堅信“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母親也覺得醫(yī)學院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剛上高中的時候,我報考美術學院的夢想就被徹底“掐滅”了,那是與家長最嚴重的一次沖突。沒想到這個好孩子,也有如此執(zhí)拗的時候。從小學的三道杠到中學的班長、學生會秘書長,我一直算是聽話的那種孩子吧。中學時代每周一主持全校的升國旗儀式,畢業(yè)后遇到很多上下屆的校友們都記憶猶新。我們的中學校園曾是老交通大學的原址,在那里留下“致青春”的回憶是美好的。盡管家里也讓我去美術補習班上了幾次課,但還是被逼回到了應試教育的軌道上。

        大二的時候,遇到了我的哲學和美學啟蒙老師包曉光先生,結成了深厚的師生友誼。就是這位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的師長,開始執(zhí)導我系統(tǒng)地讀哲學書,并不是簡單地從讀哲學史開始,而是從哲學原典起步。于是,青年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才真正成為我的哲學入門之書,存在主義的書也擺到了案頭。那時候80 年代的“美學熱”和“文化熱”余溫尚在,弗洛伊德與“新三論”的影響猶在,我就從讀各種“雜書”中汲取營養(yǎng),從而走上了學術研究的道路。我始終把自己看作80 年代的“余續(xù)”,讀書就是興趣,興趣就是讀書。

        人生還有一個轉折點出現在大三,我決定報考研究生,遂而決定心無旁騖,一心讀書。本來要報考的是北大哲學系李醒塵先生的西方美學方向——寫這篇文章時剛去八寶山送別李先生。由于那一年臨時改題,就改報了南開大學美學專業(yè)的童坦先生。童先生是一位天性樂觀的人,對我們實施了“放養(yǎng)式”的自由教育,使得我可以在——從新儒家到分析哲學,從現象學到后現代主義——各個領域吸納精髓。那時,南開意在留一位美學教員,于是我就被保送上了博士。導師是當時正致力于“社會哲學”開拓的王南湜先生。王先生給了我最為規(guī)范的古典哲學教育。我剛上博士的2002 年,就與導師合作出版了《復調文化時代的來臨》一書。

        還有一段經歷很特殊,那就是在讀博期間,博士論文做成大概之后,我被借調到中國文聯《美術》雜志,一下子就工作了兩年多。在那里直接進入藝術界主流,對于藝術的風云變幻有了深刻體悟,也參與了該雜志一場對后現代主義的深入批判。這段經歷我一直覺得很值得,也感謝這段經歷,它使我不再是那種從校園到校園“死讀書”的學生——藝術是鮮活的,但是藝術“界”卻是復雜的,正如生活本身那般鮮活。

        研讀歲月

        2003 年,南開哲學系就兩位博士畢業(yè)。恰逢“非典”肆虐,由于我當時在中國文聯借調工作,所以成為重點防疫對象?;氐侥祥_校園,在河邊的小樓里被隔離了14 天,第15 天早起參加答辯,與委員們都離得遠遠的,就這樣完成了我的學業(yè)。博士論文《回歸生活世界的審美解放》的基本內容,所建構的就是“生活美學”的本體論。這個基本想法是我在2001 年夏天保送讀博時就已成型了的。

        博士畢業(yè)后,我投報了四家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校、中國文聯和北京師范大學。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待遇相對最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因為經歷了兩年多的社會歷練之后,終于知道做一位學人,就要選擇一個時間最為充裕的位置去做自己的工作。我很喜歡在社科院食堂吃飯的時候悄悄傾聽各個專業(yè)的人聊經濟大勢或國際格局。記得一次在食堂吃飯,有一位歷史所的老先生突然坐到我身邊,說他知道我,還語重心長地說:“你就老老實實在社科院做學問,時間才是最寶貴的?!钡两裎疫€不知道這位先生到底姓甚名誰。

        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是我的選擇,當時主要決定收我的是滕守堯先生,是我們美學室的主任。這位具有“道家風度”的先生,對我的影響也頗為巨大。他的做學問與生命結合、道法自然的行事方式,使我覺得到了世上最舒服的單位。那時,我被選為中直機關青年聯合會委員,在社科院年度工作大會上作為青年代表發(fā)言,還作為青年工作組組長帶著年輕人走了天南海北不少地方,但是經歷了若干事情后,發(fā)現還是要做自己的學問才是適合自己的“正道”。

        博士時期的本文作者

        工作兩年多后,我到北京大學哲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導師是美學大家葉朗先生。那時真想在中國美學方面作出相應的拓展,后來也在慢慢地做這件事,那就是“中國人的生活美學”相關研究。在拙著《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新書發(fā)布會上,我邀請了幾位友人參與,他們給予的評價分別為:龔鵬程認為“生活美學,已成為我們中國人共同要走的路向”;李敬澤認為“生活美學,確實是中國的傳統(tǒng),一定程度上是悅笛的創(chuàng)造”;楊平認為“生活美學,是一種精神,一種理念,也是一種狀態(tài)”;李亞鵬認為“生活美學,在復活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復興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致大先生

        到中國社科院工作不久,一位影響我后半生的“大先生”出現了,那就是李澤厚先生。遇到李先生,乃是我一生最大的幸事,無出其右!我與李先生的關系,就有點像他本人年輕時與邏輯學家沈有鼎先生的關系一樣。沈先生是我們哲學所的老先生,那時候哲學所還歸屬中國科學院。沈先生與李先生,一老一小,就是談得來,所以幾乎無所不談。如今回想起來,除了評世論人與個人私事之外,我們談的大都是學問。那種交流充滿機鋒,讓雙方都感到暢快。這種交談不是李先生那方表達、我方接受,而是其中充滿了矛盾的張力,所以談話才有動力進行下去,否則就會變得索然無味。這些矛盾很少能在談話間得到解決,也許談話后幾個月我想清楚了,會給李先生發(fā)電郵說:“您當時是對的,但是并不是一直是對的?!?/p>

        除了見面求道,都是在美國居住的李先生打電話過來,我從未主動致電主要是怕打擾對方。一般都是在科羅拉多時間的晚上、北京時間的上午,打完電話李先生也就睡了,很多時候他都是邊喝烈酒邊打電話。我們兩位也曾一醉方休。那次,李先生回國剛從機場到家,帶上了一瓶“酒鬼”,我們就大口把酒喝干,李先生喝酒甚為痛快。很奇怪的是,太多時候每當我一有大的問題與深的難題,李先生的電話就不約自來。就這樣,與李先生交流越來越深,我也越來越接受其晚期的思想,亦即“情本體”思想。我覺得,這個思想無疑是中國可以貢獻給世界的大智慧。李先生“寫”得并不多,不想成熟絕不下筆,但卻“思”得相當充分。他的思想體系乃是“一道”貫之的,這就是為何無論從哪個方向去加以批駁,他卻都能八風不動地駁不倒,真可謂圓融貫通也!

        李先生總是說要“為人類而思”,跟他談話使我摒棄了世間紛擾,真可以“澡雪精神”,這種力量無疑是李先生的思想境界所帶來的感染力,還有他對時代的洞察力,也屢屢令我折服。很多時候,李先生所堅持的乃是“獨見”,也反復要求我堅持“正見”。他曾告誡我說:此“即直道而行,雖千萬人吾往矣,才能戰(zhàn)無不勝”,那就根本不要怕來自任何方面的批評。這就是一種來自思想家的精神魄力。

        李先生平時就說真話,極少虛言,常常批評我,我都虛心接受。李先生總說“你這一點倒不錯”,關鍵是他批判得總能一針見血,說得對就改唄。有一年大年三十聊天之后,我就說了兩句新春祝福之類的話,他回“你也是”之類,但又都覺得太“假”而不知該如何往下說了,從此交談絕不再寒暄。與李先生交往不僅是理性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往。直到有一次在電話里,李先生說起“你師母云云”,這時才確定李先生也是把我當成了私淑弟子,其實在我內心也早就把李先生當成了我的“大先生”了。

        傳道釋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崩钕壬鶄髂耸恰扒槔斫Y構”的“大道”,所授乃是哲學美學的“大業(yè)”,所解乃是人生的“大惑”。我們之間那些已經發(fā)表與尚未發(fā)表的對談,只是這種傳、授、解的冰山一角。無論是人生還是學問,遇到大問題我都求教于李先生。而立之年后人生道路的選擇,也是遵從李先生的勸告與告誡而行的。

        大概十五六年前,李先生曾去海南旅游,同時看望美學室的老主任齊一先生。李先生想在當地購買一套房子,還征求我的意見,當時我堅決反對,跟先生說那只會多“一份牽掛”,而且每次歸國都要去,這未必能實現。后來李先生確定不買之后,還跟我說“你的意見才是對的”,并謝之。齊一先生在任時曾對李先生有“大恩”,他們關系非常之好,美學室有太多“老故事”也在被逐漸遺忘。

        2014 年,本文作者在李澤厚先生美國寓所拜訪

        當年去海南看望齊先生,我專程代李先生轉達:祝齊一先生創(chuàng)造奇跡,超過周有光(周有光先生享年112 歲)。李先生說,周先生107歲時他曾前去看望,周先生身體各方面均甚好;李先生希望自己能活到齊先生107 歲時也去看他。如今齊先生這位樂觀的老人,已經近105歲了,可惜李先生卻沒能活過百歲。李先生在2021 年11 月離開了我們,我屢次于夢里與他“重逢”。當年圣誕夜后,我夢見“大先生”了,后與其道別,說下次再見,被回復不會再見了,剎那間就感到什么,遂想繼續(xù)追隨之,而悲傷悄然乍起,綿綿不絕。春節(jié)之前的某夜又見“大先生”,覺知身處三亞海邊,能遙見三面觀音,然后又是一段夢境:復活、坐船、出行、劃船、隨行、欲言……

        2014 那一年元旦之前,我約朋友驅車橫穿了美國的幾個州,在穿越時區(qū)的時候還連續(xù)過了兩個元旦日,還記得那高原寒冷夜晚蒼穹上的滿天星斗,銀河系猶如哈達一般低低地壓在頭頂并宛現眼前。終于,在元旦當天,趕到了李先生位于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波齋”。在李先生那里住了一周,每天都與他攀談,后來也整理出來四篇訪談收入《李澤厚對話集》之中。李先生覺得這種形式不錯,于是每年就進行下去,直到他90 歲才結束。

        李先生說話極其“干凈”,其實錄下來后,根本就不用太整理,對話體亦顯得更為生動。我只要摘選之后,再加上大小標題就基本成了。李先生從來沒有改過任何一處大標題與小標題,但是對自己的話卻精益求精,對我的話從不改動。在李澤厚先生的建議之下,我也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學術轉向。李先生告訴我,可以暫時告別美學研究,轉向更為寬廣的哲學和思想研究領域,就像他當年那樣,其實他說自己從1984 年就已經告別美學研究了。

        學術轉向

        大概就是最早的儒學啟蒙教育,使我在中年從西學研究轉回到了中學研究。這種轉向是在2007 年在韓國成均館大學任教半年后開始的。那時受到韓國政府BK21(21 世紀智慧韓國工程)計劃的邀約,到那所從韓國文廟衍生而來最古老的韓國成均館大學,給東洋哲學科的博士生們開設中國哲學、文化及美學的課程,也參加了不少以儒學為主題的國際會議,但是回返到中國本身卻已義無反顧了。

        還值得記的乃是長期出國經歷,2013 年我赴紐約CUNY 研究生中心做富布萊特訪問學者,其所在十字路口的對角就是帝國大廈,雖說要去習得的是“他山之石”,讓我更確定要攻的乃是本土之“玉”。在那里,也真是遇到了不少好老師與真友人,也在現場聽過諸如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這樣的西方學界中堅的演講。在紐約的合作導師是當今世界尚健在的最重要的美學家諾埃爾·卡羅爾(No?l Carroll),一次美學界投票而成的國際學術排名將之列為亞軍,冠軍則為阿瑟·丹托(Arthur C. Danto)。在紐約,我還與不少學術界的老朋友見面,那年冬天還應邀去哥倫比亞大學教堂送別了那位老友丹托,我們之間也曾有對話錄發(fā)表,他生前被公推為國際美學界的翹楚。

        克里普克(Saul Aaron Kripke)這位已入史冊的分析哲學家與邏輯學家,就在我做訪問學者那個哲學系工作,其間曾聽過他的課。記得課上常討論的是《心靈》雜志的投稿論文。一次他參加會議,有年輕學者當面站出來說“你那套早過時了”,他的年輕擁躉便奮起反擊,爭論得不亦樂乎。其實,思想的確有過時的時候,但是偉大思想的魅力卻是持久的。我還從很多同系的哲學家身上受益匪淺,他們之中就有語言分析、心智哲學、情感哲學、關懷倫理的當代領軍人物,這也促進了我從原本視域走出來的學術轉向。在紐約的問題是愈在異國愈思鄉(xiāng)。這種思鄉(xiāng),并不是思念那個具體的故鄉(xiāng),而是被一種“文化中國”所牽掛,由此我就更加堅定從“西學”轉回“中學”,也就是從“西體中用”回歸到“中體西用”。

        海外交往

        在訪學期間,我還參與主持了由郭秉文與其弟子胡適于1926年創(chuàng)辦的“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所主辦的不少重量級文化活動,包括以“紐約文化與中國藝術”為主題的文化沙龍活動,我邀請了國際著名藝術批評家羅伯特·摩根(Robert Morgan)和當時國際美學學會美國執(zhí)行委員瑪麗·魏斯曼(Mary Wiseman)作了精彩發(fā)言。馬年新年,我還邀請到了經常一起喝茶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著名遠東史專家莫里斯·羅薩比(Morris Rossabi)來主講“中國的馬”,從而更有效地促進中美藝術與文化之間的交往。

        除了參加美國美學協會的年會等專業(yè)活動之外,在參加過大都會的“Ink Art”水墨大展研討會后,我還與藝術家友人宋冬、張羽、邱志杰、任戩等人,應蔡國強之邀到他在東區(qū)新建的工作室做客暢談。每天在紐約的日子都是令人興奮的,除了每日讀書上課討論,就是行走在曼哈頓的街頭巷尾,我從未如此深入到另一種文化的內核深處。曾想過可以用中文為紐約寫本書,寫一本從我的眼光看紐約文化的書,記錄那場文化震撼所帶來的心靈效應。

        在學術轉向之后,我基本上把視野轉向中國思想,但是這種看待傳統(tǒng)的方式,卻是有了“比較哲學”的視界之后才得以實現的。與成中英、張隆溪、葉楊、丁子江、陳勛武、郭沂、倪培民、牟博、張祥龍諸位先生的交往,使我加深了這種認知。這種研究與通常的思想史與哲學史研究不同。未來的工作方向,我想立足于李澤厚先生晚年的“情本體”思想,將之承繼與延展下去,進行一番“情本哲學”的建構。實際上,我想做的是一史一論:史,乃是中國“情本”歷史;論,則是中國“情本”哲學。如今,這個工作已經開始,我視之為“我的學術下半場”。如果天命有容與天壽有余,也許還有個加時賽,但有生之年所做也大概如此了吧。

        本文作者在世界哲學大會上與世界哲學聯合會主席莫蘭訪談

        從2007 年始,我跟隨汝信先生任團長的代表團赴海外學術交流以來,幸運的是能夠接觸到國際學術前沿,與各國學者的交往讓我獲得啟迪,不僅是歐美學者,還有其他多元異質文化的學人們,包括與諸如神林恒道這樣的日本大家的深入交流,又使我接觸到東亞學術的思維方式。這些學術積淀,都在為我現在的“情本”研究打下了外來的基礎,當然更多還在于“內功”的錘煉,中國典籍就這樣日復一日地讀。我也自覺在延續(xù)牟宗三先生那種讀書方法,一半時間讀英文,一半時間讀古文,如今終于進行到陽明后學三代的研讀了,我始終行走在“思與感”的路上。

        感喟尾聲

        感謝思的啟蒙,感謝美的啟蒙,感謝我所從事的工作,感謝所曾走過的生活,能讓我在“感性情感”與“理性分析”之間找尋平衡,在“知行”與“感行”的合一之間尋求統(tǒng)一。如果對前半程我走過的路,作個大致的概括的話,那就是——循“情理合一”大道,致“感行合一”蹊徑。

        回顧自我與自我回顧的最后,還是以這番感喟來收尾吧:

        天地逆旅

        光陰過客

        浮世若夢

        為歡幾何

        宇宙無窮

        人生長勤

        舒情入理

        惟珍惜耳

        猜你喜歡
        美學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飲食美學中還鄉(xiāng)
        Calligraphy,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外婆的美學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6
        現代生活美學之城
        現代蘇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4
        生活美學館
        現代裝飾(2019年7期)2019-07-25 07:42:08
        VR嶗山:虛實相生的美學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26
        造物美學
        現代裝飾(2018年5期)2018-05-26 09:09:26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综合亚洲伊人午夜网| 精品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天天干天天日夜夜操|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国产激情在观看| 日本黄色特级一区二区三区|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 乱码一二三入区口| 少妇特殊按摩高潮惨叫无码| 三级日本午夜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剧场日本东京热| 国产香港明星裸体xxxx视频|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久热香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线精品亚洲乱码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二品| 免费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久久AⅤ无码精品为人妻系列| 新久久久高清黄色国产|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影院软件介绍 | 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免费软| 国产三级精品av在线|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蜜芽|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88久久综合| 手机在线免费观看av不卡网站| 男人的天堂无码动漫av| 97色在线视频| 美利坚亚洲天堂日韩精品| 肥老熟妇伦子伦456视频| 日韩av无码成人无码免费|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久 | 亚洲av高清天堂网站在线观看| 帅小伙自慰videogay男男|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