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揚
【摘要】英國當代著名作家多麗絲·萊辛被譽為繼弗吉尼亞·伍爾芙之后英國最偉大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天黑前的夏天》也被《紐約時報》譽為“《百年孤獨》之后最好的小說”。修辭是交際活動中的一種言語現(xiàn)象,其應用目的在于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在小說《天黑前的夏天》中,萊辛呈現(xiàn)了多種修辭手法,從而在敘事中構(gòu)建起作者、文本和讀者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本文試圖結(jié)合實例從修辭角度探析其譯本中所使用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修辭手法;《天黑前的夏天》;萊辛;漢譯
【中圖分類號】H05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09-010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33
一、作品簡介
《天黑前的夏天》(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是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是一部以女性視角觀察生活、體味生活,用女性思維想象與表達的文學作品。小說刻畫了一位中年女子凱特在當了25年的家庭主婦后,突然意識到家人不再需要她,此后經(jīng)歷了一系列事件。主要主題包括內(nèi)心世界中的假象、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guān)系、女性的經(jīng)歷,以及關(guān)于拯救的夢境?!短旌谇暗南奶臁凡捎昧酥苯訑⑹碌膶懽魇址?,用詞簡單樸實;但通過夢和神話典故,主人公與隱藏在所有人生活之下的黑暗的、客觀的力量息息相關(guān)。
多麗絲·萊辛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及多個重要文學獎項,被譽為繼伍爾夫之后最偉大的女性作家。1950年《野草在歌唱》的出版使她一舉成名,此后萊辛又發(fā)表了多部作品包括長篇小說、詩歌、散文等。萊辛的作品普遍關(guān)注當代女性的處境,包括情感生活、家庭生活和生理與心理狀態(tài)等。
二、譯本簡介
國內(nèi)外學者對《天黑前的夏天》這本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成長、女性主義敘事學、意象和自我意識等。對《天黑前的夏天》譯本的研究,迄今為止還未引起學者們的充分重視。筆者在中國CNKI期刊網(wǎng)上未找到任何有關(guān)《天黑前的夏天》的翻譯研究。本文選取譯林出版社邱益鴻所譯的《天黑前的夏天》,對文本中的修辭手法的漢譯進行分析。
譯文整體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具體表現(xiàn)為俗語、成語等四字格的頻繁使用,例如將“Things had already changed”譯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將“But charm had to be put to one side, if one wanted to understand what he really meant, or wanted”譯為“不過,若想弄清楚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這個暫且不管,先聽他說話”,將“Why should they stick to Europe”譯為“為什么非得在歐洲這棵樹上吊死呢”等。
三、案例分析
萊辛在此書中主要使用了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轉(zhuǎn)喻)、擬人、修辭性疑問句、摹色、重復、夸張、通感和擬聲等修辭手法。張金泉在《語言美與修辭》中指出,修辭是言語表達者適應題旨情境,為實現(xiàn)某種交際目的而進行的言語組織和加工活動,并提出通過語音修辭、詞匯修辭、句法修辭和段落修辭可以實現(xiàn)語言的聲音美和內(nèi)容美。下文將選取其中幾個修辭手法進行具體分析。
(一)比喻
明喻(simile)作為英語文學中最簡單、最常見的修辭手法,通過聯(lián)想力表達本體和語體之間的相似性。馮翠華在《英語修辭大全》中給明喻下了定義:“A simile, then,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馮翠華, 2005:170)。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可以將所描寫的事物更加淺顯易懂、生動具體。
張金泉在《語言美與修辭》中將明喻的修辭效果分為三類: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平凡的事物生動化?!短旌谇暗南奶臁分杏性S多明喻的修辭手法:
例1:
SL:She was letting words and phrases as worn as nursery rhymes slide around her tongue.(2009:1)
TL:任憑自己嘴里冒出童謠般老掉牙的話語。(2016:1)
例2:
SL:the family had often enough joked that when they entertained their many foreign friends, they served traditional dishes like peasants dependent on the tourist trade. (2009:10)
TL:他們一家子常開玩笑說,他們家請外國朋友吃飯,拿手好戲就是上傳統(tǒng)菜肴,就像農(nóng)民離開旅游行業(yè)就沒戲唱了一樣。(2016:10)
例1中主人公將自己話語的老舊程度比作童謠,從而使“老舊”這一抽象概念更加具體可感,即上文提到的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譯者將“worn”譯為“老掉牙”,可以充分強調(diào)話語陳舊過時。
例2中將主人公一家比作農(nóng)民,將他們招待客人時的表現(xiàn)描述得生動形象,十分傳神,符合上述第三類修辭效果:使平凡的事物生動化。
暗喻(metaphor)作為詞義修辭格中的一種修辭手法,不使用明喻“as”“l(fā)ike”等連接詞,而是在其中蘊含暗示性的比較。在讀者接受作家觀點的角度來看,暗喻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不僅能夠讓讀者看,同時會引導讀者想象。
例3:
SL:husband, and young people only just free from the tyrannies of adolescent emotion and therefore all the more intolerant of other people’s weakness.(2009:87)
TL:丈夫和那個幾個小年輕,他們剛剛才擺脫青春期情緒的魔掌,因此更無法容忍別人的缺點。(2016:90)
例3中,女主人公凱特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形象,她在與家人發(fā)生矛盾時用“tyranny”來描述孩子們的青春期情緒,與之相提并論,借此強調(diào)青春期情緒的威力之大?!皌yranny”的本義為暴君,譯者選擇將其處理為“魔掌”,該詞本身就含有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兇惡勢力的控制,由此可以看出譯者的選詞非常恰當。
(二)摹色
修辭學中的摹色(color scheme)是指文學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使用恰當?shù)纳试~準確地描繪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斕。“red”和“yellow”這種單調(diào)的色彩詞不能表現(xiàn)出相似顏色之間的細微差別,所以就出現(xiàn)了以事物本身表現(xiàn)其顏色的詞匯,即語言學中所說的“物質(zhì)色彩詞”,例如:olive、gold等。書中有新人物登場時,作者往往先描摹該人物的外貌特征,這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出萊辛作為女性作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
例4:
SL:a girl as fragile as a camellia with a dead-white skin and heavy dark-red hair. (2009:13)
TL:嬌滴滴的一個小姑娘,像朵山茶花,雪白的肌膚,濃密的深紅色頭發(fā)。(2016:13)
例5:
SL:At a table between a tall hibiscus bush and some plumbago that was moth-grey and not blue in the artificial light.(2009:66)
TL:在一棵高大的木槿樹和幾株藍茉莉之間擺了一張桌子,那幾株藍茉莉在燈光的照耀下,變成蛾子般的灰色,看不到原本的藍。(2016:68)
例4中作者使用令人出乎意料的喻體和顏色來形容自己年輕時的面部特征,“dead-white”的字面意思是白得像死人一樣,譯者如果選擇直譯會顯得非常突兀,意譯為雪白更符合前面將女孩比作山茶花的形象和意境。
例5是對房間的描摹,在燈光下,凱特注意到了藍茉莉的色彩變化,房間內(nèi)的環(huán)境與窗外海邊五顏六色的景象形成對比,只說灰色無法表現(xiàn)女主人公的心境變化,譯者選擇直譯“moth-grey”為“蛾子般的灰色”。
(三)擬人
擬人(personification)的修辭手法可以將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可以賦予動物、植物或者其他抽象概念以人類所獨有的性格特征、思想等很多方面。作者可以通過將場景中的物體擬人化來豐富故事情節(jié),并使得故事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變得豐滿。
例6:
SL:The kettle had taken twenty minutes to reach even the stage of singing: she could not remember having heard a singing kettle for years. Electricity brought water from stillness to turmoil in a moment, and singing was bypassed altogether…(2009:2)
TL:要耗去整整二十分鐘的時間,才能讓水壺嗚嗚嗚響。這些年里,她都不記得水壺燒開的叫聲是什么樣的了。有了電,水從靜止到沸騰不過眨眼的工夫,完全不需要響聲……(2016:2)
例6中,這是故事開頭,主人公在后屋臺階上邊等待水燒開邊想心事的情節(jié),作者將水壺賦予生命力,讓它“唱歌”,此句“singing”出現(xiàn)了三次,譯者將其分別譯成擬聲詞“嗚嗚嗚響”、增譯為“燒開的叫聲”和“響聲”,以此避免譯文中出現(xiàn)過多同樣的字眼。
(四)修辭性疑問句
修辭性疑問句是指以疑問句形式出現(xiàn),但卻具有強烈的肯定或否定作用的一種句式。修辭性疑問句不需要對方回答,因為所提出的問題或者是不言自明、無需要回答的,或者是問得對方無言以對、無法回答。修辭性疑問也可以自問自答,以起到強調(diào)自己觀點正確的作用。
例7:
SL:This series of power cuts did seem to have come very fast after the last?(2009:2)
TL:與上回相比,好像這幾次停電真的說停就停。(2016:2)
此句為主人公凱特的內(nèi)心獨白,其作用并非提問表質(zhì)疑,而是為了加強語氣,強調(diào)近期停電非常頻繁。使用設(shè)問句同時是為后文作鋪墊,如果使用陳述句,則有可能阻礙文章的邏輯結(jié)構(gòu)和故事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翻譯此句時,比起陳述句,譯者選擇意譯,并改為主觀性更強的肯定句。
(五)重復
重復(repetition)是將某一個詞或意義相近的幾個詞語反復表達,從而產(chǎn)生鮮明的藝術(shù)效果和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重復的功能主要有深化形象的塑造、引起讀者的注意、渲染文章的氣氛、增強詞語和句子之間的節(jié)奏感、加大作者情感表達的力度,從而突出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
例8:
SL: And she smiles. She smiles. She smiles.(2009:50)
TL:就這樣,她臉上堆著笑容,笑個不停。(2016:51)
例8中的三個smile重復使用,增強了作者情感表達的力度、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使讀者更能夠切實地感受到女生的快樂。在英文中,重復可以有上述多重作用,而漢語喜歡避免重復,譯者選擇增譯,分別譯為名詞“(臉上堆著)笑容”和動詞“笑(個不停)”,后者的處理方式既保留了原文想表達的動作和情感,又避免了重復。
(六)夸張
夸張(hyperbole),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客觀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指為了啟發(fā)讀者或聽者的想象力和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夸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
例9:
SL:A wasp settled on a minute patch of jam on his forefinger. He watched it for a while, then he shook the beast of in a movement enough to startle an elephant.(2009:97)
TL:一只泥蜂停在他食指殘留的一小滴果醬上,他凝視了那小東西一會兒,然后狠命地甩著手,將它趕跑,力度之大就是一頭大象也會被嚇得落荒而逃。(2016:101)
根據(jù)小說我們了解到,杰弗里和凱特之間存在15歲的年齡差,通過這段杰弗里趕走泥蜂的描寫,可以看出在主人公眼中杰弗里是一個孩子,從而加深了讀者對這個人物形象的認知。譯者翻譯時,將后半句拆分成三個短句,更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力度之大”和“落荒而逃”兩個四字格的使用再次體現(xiàn)出譯者歸化的翻譯策略。
(七)通感
通感(synaesthesia)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zhuǎn)移,將人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zhuǎn)換,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式。
例10:
SL:For Kate, who lay neither asleep nor awake, felt the noise washing all about her, felt it crash on her, making her bones ache.(2009:129)
TL:她處于半睡半醒的狀態(tài),感覺陣陣噪音正沖著她全身洶涌襲來,擠壓得她骨頭都疼痛。(2016:135)
例10中,作者在描寫噪音給主人公帶來的影響時,將聽覺轉(zhuǎn)換為觸覺,讓“噪音”這個意象活了起來,使原本平淡的句子變得生動。譯者選擇保留這個修辭手法,直譯這一段,從而讓讀者感受到窗外的噪音之大,在聽覺和觸覺上同時產(chǎn)生共鳴,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四、結(jié)論
多麗絲·萊辛在《天黑前的夏天》中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段,修辭手段能夠使抽象平面的文字和內(nèi)容更加立體化和形象化(劉麗英,2017:156),不僅能夠提高語言的準確性和感染力,也充分展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寫作視角和語言魅力,修辭手法可以幫助作者刻畫人物、掌握劇情發(fā)展、烘托氣氛和深化主題。整體來看,譯者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多采用四字格、成語、俗語等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充分考慮譯入語文化特征語境,使譯文更加貼近目的語讀者,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和文學性。
參考文獻:
[1]Doris, L.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M].New York:Vintage Books, 2009.
[2]多麗絲·萊辛.天黑前的夏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3]馮翠華.英語修辭大全[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4]杰里米·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劉麗英.論多麗絲·萊辛《第五個孩子》的修辭美[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7,(4).
[6]張金泉.語言美與修辭:多麗絲·萊辛部分作品的修辭效果賞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