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zhí)行/任冠青 賓絲絲
■ 策劃人語
“我要帶你到處去飛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觀賞,沒有煩惱沒有那悲傷,自由自在身心多開朗……”一直以來,啟程去遠方,生活在別處,都有著無窮無盡的魔力。一千零一個理由,能將我們拉出家門,脫離庸常生活,走向更廣闊的地方。
這些年,旅游對中國人來說有哪些變與不變?
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yè)作為一種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而后蓬勃發(fā)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中國人的旅行方式也產(chǎn)生了顯而易見的流變。從最初將旅游視為奢侈品、執(zhí)著于在各大熱門景點穿梭打卡的匆忙,到“買買買”成為中國游客的常見標簽,再到出行越來越隨性、松弛,逐漸回歸對真實內(nèi)心的關(guān)照,旅行狀態(tài)的改變,背后是經(jīng)濟社會、出行心態(tài)等多重因素的變遷。
而今,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不少值得關(guān)注的旅游新風潮,比如你方唱罷我登場、爭相“卷”出圈的各地文旅局長們,越來越多熱衷“躺平式”旅行、“逆向旅行”的年輕人,再如為了一部劇、吃一碗面前往一座城的旅行新選擇。這些變化是如何發(fā)生的?我們對旅行寄托著怎樣的新期待?未來的旅游業(yè)又將走向何方?(任冠青)
■ 本刊立場
重新發(fā)現(xiàn)旅行的意義
● 任冠青
從慢慢悠悠的綠皮火車,到一日千里的高鐵和飛機;從跟隨旅行團按照緊湊的行程打卡,到更為隨性從容的自主安排;從扎堆熱門景區(qū),到一步步將出行軌跡分散開來,發(fā)現(xiàn)一座座低調(diào)的寶藏小城……不知不覺間,中國人的旅游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波波旅行新風潮悄然興起。如今,我們跋山涉水,或是露營野炊,或是尋覓最正宗的本地美食,或是前往一片清靜之地發(fā)呆、放空、“捏泥巴”,都是在追尋內(nèi)心對自由的渴望,找一個地方,安放心底的詩與遠方。
旅游的流變
“自寧海出西門,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tài)?!?10年前,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這樣的“出游日記”。寥寥數(shù)語,道出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旅行追求:去迷人的遠方,或在萬里遐征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在訪古尋蹤的過程中撫今追昔,或者什么都不做,單是寄情山水,登高溯溪,便足以讓人忘卻俗務(wù),生出“喜態(tài)”。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直以來,在山水之間徜徉,感受世間萬物之道,都是中國人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所謂文旅不分家,古人很多充滿智慧思考的文字,都是在旅行的過程中寫就的:三月初三,天朗氣清,王羲之在與友人踏青郊游的過程中有感而發(fā),揮就出《蘭亭集序》;王安石游褒禪山,感嘆“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得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道理;蘇軾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欣賞風月的途中悟出“物各有主”的哲理……
當然,古時候,旅游業(yè)并不發(fā)達。除了徐霞客這種“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家外,更多是文人在求學羈旅的過程中順便一訪當?shù)孛酱蟠?,官員在貶謫途中向大自然尋求內(nèi)心慰藉,商人沿著茶馬古道走向遠方,領(lǐng)略不一樣的風土人情等。大多數(shù)情況下,旅游都是作為一種伴隨性活動存在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旅游業(yè)作為一個成熟的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是在改革開放后興起的。1978年,鄧小平在出訪新馬泰三國后,就敏銳地指出:“旅游事業(yè)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最開始,人們的旅行觀念比較模糊,旅游還是奢侈品。新華社的一篇回顧報道提到,那時候要擠綠皮火車、自帶干糧,住個招待所、小旅館都需要介紹信。只有一小部分人能趁著出差的機會,公干完之后順便玩一下。
從1999年開始實行的黃金周,則為旅游走向大眾化提供了寶貴契機。一方面,春節(jié)、“五一”“十一”等五至七天的長假提供了足夠的閑暇時間,使人們有機會和親友一起,一睹那些耳熟能詳?shù)拿麆俟袍E。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也越來越高,有能力負擔遠途旅程的費用了。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這個國家將進入“有閑社會”。而我國人均GDP在2003年已經(jīng)突破1000美元,與彼時國內(nèi)旅游出現(xiàn)“井噴”的時段幾乎重合。
那時,大眾旅行主要停留在觀光層面。數(shù)十人帶著旅游團統(tǒng)一發(fā)放的帽子,跟隨導(dǎo)游扎堆打卡各大熱門景區(qū),給家人精心選購龍井茶、雨花石、紹興黃酒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伴手禮,是很多人共同的時代回憶。
隨著我國交通條件越來越便捷,人們的消費能力有了跨越式提升,出行半徑也經(jīng)歷了從省內(nèi)到國內(nèi)再到國外的不斷擴展。只是,雖然旅行的腳步在不斷向外拓展,大家對旅游目的地的認知仍充滿新鮮感,有時便難免出現(xiàn)“急”的情緒、“曬”的成分。例如,很長一段時間里,“買買買”都成為中國游客的常見標簽。馬桶蓋、奢侈品包包、奶粉……很多人在出國前就參照攻略列好了一長串“必買”清單,有時甚至無暇靜下心來好好感受當?shù)氐娘L土人情。
這幾年,一個顯著的變化是,人們對于物質(zhì)層面的狂熱正在冷卻,旅行變成了一種更加松弛的生活方式。有的年輕人會在興之所至時,跑到蘇州等地獨自旅行,很多知名的大園林都看過多次了,就去慢悠悠地逛精巧的小園林;有人千里迢迢跑到山西的小村里,只為一睹永樂宮那精美絕倫的壁畫細節(jié);還有人開啟了“躺平式”旅行模式,不做攻略、不著急趕路,背上簡單的行囊即可隨時出發(fā)……
幾十年的旅行風潮流變,折射著時代變遷的紋理,也是千萬個家庭旅游史的縮影。
新玩法,新生機
“逆向旅行”悄然成風,“慢”下來成為游客的新追求,黑龍江鶴崗、海南文昌等非傳統(tǒng)旅游城市迎來旅游訂單的顯著增長,全國各地文旅局長競相“卷”出圈……初看這一波波旅行新風潮,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理不清頭緒的感覺。而如果嘗試從游客需求、從業(yè)者觀念以及城市發(fā)展思路的角度“對號入座”地思考,很多疑問便都迎刃而解了。
首先,游客變了,他們不再只是單純的觀光者,其作為“人”的多維需求被凸顯出來。在蒼山雪、洱海月的陪伴下慢慢品嘗一碗小鍋米線,隨著風鈴的輕響,靜靜地讀一下午書——前段時間,展現(xiàn)治愈系生活的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之所以大火,正是因為它擊中了太多都市“打工人”放松解壓的渴望?!叭ゴ罄怼痹缫殉降诌_本身,而是一種令人向往的生活狀態(tài)。人們不再需要擠早高峰的地鐵,在一個個項目間忙到“頭禿”。到一個陽光明媚的地方“無所事事”,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幸福。讀懂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很多人執(zhí)著于“N刷一城”的原因。
這幾年,旅行越來越不是一種單向輸出,而是基于線上線下、游客與目的地間的深入互動,這本質(zhì)上是游客的自我意識在發(fā)揮主動作用。有人曾這樣推介自己的“旅游經(jīng)”:“抵達一座新的城市,我們首先會在當?shù)夭┪镳^尋找感興趣的地方,然后規(guī)劃游玩路線;再去農(nóng)貿(mào)市場逛一逛,聽聽最地道的方言,看看他們的飲食偏好,采購最實惠的當?shù)靥禺a(chǎn);晚上基本都會去當?shù)氐氖忻駨V場,讓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結(jié)交全國各地的好朋友。”
從這番描述中可以看出,旅行的內(nèi)涵已被大大擴展,除了傳統(tǒng)的參觀需求之外,它還寄托著人們對異地文化的好奇、與當?shù)亍案浇甭?lián)結(jié)的需求、小眾興趣的探索,以及社交和儀式感的需要,等等。
與游客“所求更多”相對應(yīng)的,是旅游從業(yè)者發(fā)展思路的“打開”。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越來越多年輕從業(yè)者涌入,產(chǎn)生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新事物,新玩法,旅游這一傳統(tǒng)行業(yè)也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幾年前,也許很少有人能夠想到,景德鎮(zhèn)這個古老瓷都會成為無數(shù)青年的周末治愈地。在社交網(wǎng)絡(luò)上,人們討論著“捏泥巴”帶來的心靈感悟,分享著在那里淘來的杯盞擺件。而這一新氣象,與年輕“景漂”們的用心創(chuàng)造不無關(guān)系。他們在這里搭建出充滿個性的藝術(shù)空間,將咖啡、古著、戲劇等年輕的生活方式融入這座小城,并通過創(chuàng)意市集、特色小店吸引無數(shù)游客停留駐足。
游客需求在改變,從業(yè)者觀念在更新,城市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思路也在被不斷拓寬。在這股旅游新風潮中,一些“非著名旅游”城市的出圈之路值得深思。
因為申遺成功被更多看到的泉州古城、電視劇《狂飆》的取景地江門、因燒烤而爆火的淄博……人們選擇前往一座城市,不再只是因為那里有多少5A級景區(qū),有什么文人騷客、詩詞歌賦記錄過的地方,而可能只是因為一個意想不到的原因,一個看似不起眼的“亮點”。這也意味著,在網(wǎng)絡(luò)如此發(fā)達的當下,只要用心挖掘,每個序列的城市都有突圍機會,都大有可為。
文旅業(yè)的新征程
身未動,心已遠。當旅行日漸演化為一種生活方式,當人們的出行旨趣超越了浮光掠影的觀看,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變得不再困難,旅游業(yè)也將步履不停,以更加開放、多元的姿態(tài)邁向新的發(fā)展階段。其中,有三大發(fā)展趨勢值得關(guān)注。
未來的旅游業(yè),“文化含量”必然會越來越高。以往我們談到文化之旅,更多是看看名勝古跡,聽聽背后的歷史故事,很多都淺嘗輒止,以至于很多人參觀后總有些“不夠解渴”“只是看了個熱鬧”的遺憾。未來,文旅業(yè)將更加注重泛文化概念,針對一個文化亮點深入挖掘下去的地方,會有更多彎道超車的機會。
這里所說的文化是多維度的,既可以是探索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底蘊,可以是在順德層出不窮的美味中大快朵頤,也可以是跟隨人文學者的腳步,復(fù)刻徐霞客、李白等先賢的壯游路線,開啟一次激蕩澎湃的游學之旅……
有獨特文化的地方,就不會單調(diào)乏味,營造出自身的人文氣場和氛圍感,才能讓人心馳神往。從這個角度來說,湖州以茶文化為文旅發(fā)展支點的做法,就頗具啟發(fā)意義。如果只宣傳有多么悠久的茶文化,難免讓人感到空洞。可是建設(shè)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旅游景區(qū),復(fù)現(xiàn)宋朝點茶功夫等做法,游客就能在那里感受到沉浸式的茶文化體驗?!敖暇?,一半煙雨,一半茶色?!比绱俗栽谟腥さ穆眯畜w驗,誰會不愛呢?
單純的景區(qū)旅游日漸式微,高品質(zhì)休閑度假游大有可為。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吳若山就指出,從全球來看,美國整個旅游產(chǎn)業(yè)里休閑度假旅游占58%,而目前中國的休閑度假實際上剛剛開始。這就意味著,各地不能再僅僅盯著門票經(jīng)濟這一單一收入來源,而應(yīng)該把目光放長遠,更多樹立起全域旅游的發(fā)展理念。
“景區(qū)門票80元,如果開車進景區(qū),還要另交停車費;如果坐景區(qū)直通車,則需交50元車費?!边@位游客的吐槽,其實反映了很多人被景區(qū)層層“薅羊毛”的糟糕感受。另一方面,人們即便有意愿在休閑體驗方面有更多消費,可是一些街區(qū)景區(qū)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太過商業(yè)化,讓人全然沒有“花錢的沖動”。過度依賴門票經(jīng)濟的困境正在于此。
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旅游經(jīng)濟中1元的直接收入可以帶來6.8元的間接收入。吃、住、行、游、購、娛——這旅游六要素的每一個方面,都可以被激發(fā)出更大的產(chǎn)業(yè)潛力。比如,從住宿來看,很多人都愿意為高品質(zhì)戶外露營、山間民宿的儀式感和氛圍感買單。跳出門票經(jīng)濟的思維框框,用心通過創(chuàng)造獨特的旅行體驗提升附加值,才是長遠之計。
做好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和服務(wù),不斷提升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水平,是旅游業(yè)實現(xiàn)長紅的關(guān)鍵。同時,還要有直面沉疴痼疾的決心。最近幾年,我們?nèi)圆粫r看到一些旅游管理不盡如人意的問題。一些導(dǎo)游怒罵不購物游客“騙吃騙喝”的做法讓人大跌眼鏡;一些景區(qū)如廁難的現(xiàn)象,直接暴露了服務(wù)設(shè)施跟不上的短板……我們常常說“賓至如歸”,旅游業(yè)要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發(fā)展,就要拿出足夠的誠意和溫度,想方設(shè)法地滿足游客的需求,讓大家乘興而來,盡興而歸。最近,隨著淄博燒烤火出圈,當?shù)仨槃萃瞥鰺靖哞F專列和公交專線,給大學生提供免費住宿,讓人感受到了“好客山東”的實在,為當?shù)芈糜螛I(yè)的發(fā)展帶來新的契機。
“無論這世界多么大,多么面目各異,可內(nèi)心卻只有一個地方。”隨著人們出行越來越回歸對內(nèi)心的關(guān)照,用腳步丈量土地,用視野打破偏見,去感受人間煙火,拂去內(nèi)心塵土,逐漸成為“生活在別處”的意義。而理想的旅行目的地,就是能夠安放這份“詩與遠方”的地方。
■ 背景·盤點
一千零一個出發(fā)的理由
我們因何出發(fā),又為何向往遠方?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對出行的偏好都帶有深深的個人印記。愈加多元化的旅行選擇,折射出當代人多維的內(nèi)心世界;一個個普通人的旅行簡史,展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時代景觀……
“我的個人旅行史”變遷
● 胡印斌
多年以前,當我習慣東奔西走的時候,并沒有特別意識到,這是旅行。只是不停地走、走、走,去看不一樣的風景,去驗證書本的記載,然后寫下一些雜七雜八的文字。
那是一個下午,落日長空,人跡稀少,我在河西走廊跟著一眾專家踏勘長城。與習見的高墻深壘完全不同,土筑的矮墻、斷續(xù)的綿延,遍地黃茅白草,滿心蒼涼古意;那是一個清晨,我從卓乃湖邊的帳篷中醒來,走到湖邊,四野寂寥,正是想象中可可西里無人區(qū)的模樣。享受著這一刻的安寧,也會想起頭天晚上遭遇盜獵者的緊張;那是一串日子,每天穿行在長江邊上的城市和鄉(xiāng)村,記錄著也感受著,試圖留住三峽庫區(qū)山民的最后面影。
我見過冰封的北戴河浪花,彼時,那片海完全安靜了下來;我坐著租來的車從山頂沖下河谷,再從河谷一點點爬上對面大山,那條河叫怒江;我還見過凌晨兩點的西湖,聽到湖水沖刷堤岸的澎湃激越之聲……
一個人的旅行史,說不完也說不清。幾十年走來,多多少少,都會留下很多深深淺淺的腳印,排著隊,跟著你,直到地老天荒。
少時輕狂,恨不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刻在腦門,也恨不得走遍這里、走遍那里……記著曾專門在地圖上做標記,去過的地方就打個鉤,然后尋覓下一個獵物。
奔走的身影不免倉促,追逐的情緒當然操切,但也在內(nèi)心的兵荒馬亂中,見識了很多江山風物。就好比幼年時讀進去的那些書,雖說囫圇,但至少肚里有了幾個棗。
年歲漸長,早年那種跑馬圈地般的旅行模式,漸漸遠去了。如今更喜歡選擇一個地方,待下來,反復(fù)品咂,幾回打量。這些年的春節(jié)、國慶節(jié)等,總會到一個地方,做“深度游”,腳印留得少了,內(nèi)心卻充滿歡悅。
很多人喜歡王爾德的一句話,還以此為自己打氣加油:“旅行很能增長見識,并且會消除一個人的一切成見?!逼鋵?,王爾德還有一句話,也很有意思,更符合我目前的心境變化:“無論什么地方,只要你愛它,它就是你的世界?!笔堑?,我慢慢積攢了很多這樣的“世界?!卑炎约毫鞣诺竭@世界的某個角落里,安安靜靜用心去體會自然和風物,感受自己的悸動或平和。至于這個角落在哪里,都很好。還有一種變化,我越來越喜歡去一些曾經(jīng)旅行過的地方。這一半是因為要帶著小兒旅行,循著腳印走,總歸熟悉些,少些不確定性,另一半則是因為,可以在留有自己腳印的地方接著放飛思想。
在泰山之巔,重溫《登泰山記》;駐足草堂,遙想“隔籬呼取盡余杯”的鄉(xiāng)情;漫步開封街頭,追慕蘇東坡的風姿;閑坐音樂臺,看鴿陣起起落落……很多路途,走過了還需要再走;很多地方,不妨停下來仔細咂摸;很多思想,就在一次次的登臨憑吊之際。走慢一點,想多一點,內(nèi)心的快樂一點也不少。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乃以一隅自限耶?”這是中國旅行第一人徐霞客墓志銘里的話,很有氣勢,也道出旅行的本質(zhì)。我想,摒棄“以一隅自限”的局促,人當然會變得自由而自如,可以“朝碧海而暮蒼梧”,但也可以朝碧海而暮碧海、朝蒼梧而暮蒼梧呀。一切從心,一切由心,一切安心。
與書同行,感受另一種深度游
● 馬青
過去,不管是旅游還是出差,我和很多人一樣,喜歡往包里塞本書,用以消解乘坐交通工具時的無聊。小說、游記、小品文往往是首選,小說不費腦子,游記如果能和正在行進中的旅途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不失為一種增益的趣味,而小品文勝在篇幅短小,適合旅途中隨拿隨放的狀態(tài)。
在智能手機、5G網(wǎng)絡(luò)時代,帶書這件事有點過氣了,畢竟連飛機上都通了網(wǎng),飛行模式下使用手機也不再被視作危害安全,誰還非要帶本又重又占地方的紙質(zhì)書呢?輕裝簡行的時候,連Kindle都嫌累贅,手機里多得看不過來的電子書不香嗎?只要保證有地方充電,簡直就是隨身攜帶了一個圖書館。
攜書而行,不以形論,畢竟,書不是旅行者的裝飾品。攜書而行,也不單純?yōu)榱私鈵?,更是旅行過程的心靈滋養(yǎng)。
有一回去京都,不小心坐錯了公交車,離目的地越行越遠。旅游計劃突然脫軌,有種難言的焦慮。急切中又是看導(dǎo)航又是搜攻略,同行小伙伴笑談,我們要不就來場“無目的地”的公交一日游吧?!盁o目的地”這四個字,突然讓我想起林語堂先生在《生活的藝術(shù)》里講旅游的那段話,“旅行的要點在于無責任、無定時、無來往信札、無嚅嚅好問的鄰人、無來客、無目的地。”我打趣伙伴是林先生的同道中人,便也放下游客的執(zhí)著,不再將完成既定計劃看成是旅游“正軌”,假裝了一回林先生筆下的“旅行家”。
書,可以讓我放棄目的地,也可以成為我的目的地。跟隨書本去旅行,是一種個性化的旅游安排,可以看成是對走馬觀花式旅游的不滿足??催^扶霞·鄧洛普的《魚翅與花椒》后,便忍不住按圖索驥去了成都。
我并非去尋找書中的美食記憶,事實上,書中描摹的是20世紀90年代的成都,早已物是人非。但我相信,信馬由韁地穿梭在成都街巷,就可以任憑想象穿越時空,與隨身帶著寶貝菜刀的扶霞擦肩而過。尤其當我一路吃著鐘水餃、擔擔面等美食,抹著額上被紅油沁出的薄汗,更是深能體味扶霞所言,四川是個用食物“釋放天性和放松情緒”的地方,融化刻板與僵硬,讓“生活變成一塊白板”。
我偶然因采訪的緣故,參加了一位閱讀推廣人組織的文化之旅。旅游主題是行走城墻,帶隊的是研究城墻史的學者,整個行程的講解非常專業(yè),有研究成果、學界觀點,仿佛在戶外上了一堂大學的專業(yè)歷史課。行走結(jié)束,學者會列出參考書目,甚至還會布置一些思考題。
經(jīng)過多年深耕,這位閱讀推廣人組織的路線已走出南京,想探訪建筑藝術(shù)的可以隨她去山西,想了解二戰(zhàn)時猶太人在上海的歷史,可以隨她去上海。行程不去大眾景點,沒有網(wǎng)紅項目,每次出行前,還要先做功課,所列書目也非淺顯易讀之作。有時候替她擔心,文化含量過高,而娛樂性不足,價格也沒有優(yōu)勢,真能撐得下去嗎?事實證明,是我杞人憂天了,她的路線公布后,大家都搶著參加。
從攜書而行,到隨書而行,再到向書而行,是我的,又何嘗不是更多人的旅游進化史。
去一座城市,只為尋味
● 常菲
周五的深夜,窗外春風習習,吹得窗簾輕輕擺蕩;空氣里夾雜著青草的香氣,在房間里一陣陣回旋。在這樣美好的夜晚,不來一頓夜宵著實有些辜負,如果這宵夜攤是露天的,那就再好不過了。刷遍了外賣軟件,依然找不出能滿足此刻味蕾需求的食物,要么太過于工業(yè)味道,要么太涼沒有鍋氣。
不甘之余,打開小紅書,瀏覽起全國各地的美食地圖。當下,在幾百公里外的新晉網(wǎng)紅小城淄博的燒烤夜市上,正是煙火繚繞人聲鼎沸,口水吞了又吞。思忖再三,還是不能抵抗得住對那種吱吱冒油、噼啪作響的念想,定好明天最早一班的車票,準備來一場尋味之旅。到站先吃一頓肉火燒和豆腐腦作為早餐,晚上再吃一頓露天燒烤。說走就走,這是對美食最高的敬意。
第二天,穿過彌漫在車站空氣中的咖啡和麥當勞的香氣,我饑腸轆轆地上了高鐵。此時的尋常美食,都不足以打動我了,畢竟有皮薄如紙滿口生香的肉火燒正在等著我。只要堅持上幾個小時,我就能大快朵頤啦。與那種酣暢比起來,一切美味在此刻都已經(jīng)黯然失色。
下車直奔火燒店,點上一個肉火燒,再來一份多加韭花和榨菜的豆腐腦,只想對自己說一聲:這一路的堅持雖然很辛苦,但太值了!剛出爐的火燒冒著熱氣,一定是燙嘴才好吃的。輕輕咬開一個小口,散一散鼓在火燒里的空氣,然后要小口地吸掉流出的油脂,再開始慢慢細品。外皮是酥脆的,經(jīng)過火的直接炙烤,帶著微微的糊氣,麥香被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出來了,又脆又韌。而內(nèi)餡則是經(jīng)過很多復(fù)雜步驟調(diào)制而成的,這也是肉火燒的精髓所在。肉嫩且充滿汁水,在細膩中又帶著一些顆粒感,滿口爆汁,唇齒留香。
火燒店在這里有三家分店,三兄弟每人掌管一家,我們來的是老大家的,已經(jīng)開了二十多年。盡管如此,老板還只能算是二當家的,因為真正的秘密還在老父親那里,配方至今還沒透露。所有的肉餡都是老父親一個人調(diào)的,他每日凌晨兩點起床,調(diào)好之后一分為三,不偏不倚,而且這個過程不允許有其他人在場。這在當?shù)睾喼笨梢运闶且欢蝹髌妗?/p>
晚上的燒烤則是別樣的驚艷。淄博燒烤和其他地方的最大不同在于,每張桌上還有一個炭火爐,店家會給烤到七八分熟,上桌之后還需要顧客自己繼續(xù)烤制,這樣可以方便掌握火候熟度,也能一直保持來自炭火的焦香口感。在北京的燒烤店,桌上小小的酒精爐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保溫作用,吃一會,烤物就不夠燙口、不夠焦脆了,也就失去了燒烤的靈魂。
在一個寬敞但談不上什么裝修的大院里擺滿小桌,大家都坐著馬扎圍在一起,不時轉(zhuǎn)動著手上的小串。等肉串邊角微微卷起,用小餅把肉擼下來,再卷上小蔥和醬料,瘦肉脆香,肥肉軟糯,小蔥清甜,小餅香醇,一口下去,真是唇齒留香??炯苌?,油在滋滋作響,發(fā)出輕快跳躍的聲音,不時地還會滴到木炭上,冒出一縷伴著濃香的白煙;豬皮發(fā)出“撲哧”一聲,猝不及防地爆開的時候,就說明火候到了;而牛油則要烤到通體焦黃稍有焦味的時候才更香。
在春天的夜晚里,此起彼伏的滋啦聲是那么迷人,那么讓人沉醉。
去一個地方無所事事地待著
● 西西大人
豆瓣上有一個話題,叫做“帶窗的風景”。我想?yún)⒓佣拱甑哪莻€話題,記錄我窗外不同時辰的陽光與四季分明的樹,只是,我遇到了一個小問題——因為家里有小孩,為了安全,每扇窗只能打開一條縫,所以很難有好的視角拍到完整的場面。所以,“帶窗的風景”這個話題始終在我的“未完成”里。
做了媽媽以后,生活中的一切都變得功利,就連休閑都變成以“帶娃”導(dǎo)向,久了以后,感覺整個人都很沉重,這種沉,不僅是軀體,還是情緒和思維的麻木。婆婆最先意識到我的這種委屈。有段時間我辭職在家,她建議我不帶孩子出去玩一趟,我欣然接受建議,馬上就和朋友溜到了外面的世界。
我要去一個地方,無所事事地待著。
朋友說就去廣東,隨便找個小城市。要想保持松弛感,就不要提前做規(guī)劃。我很認真地貫徹了。睡到自然醒,看了車票時間段,不著急,先慢悠悠收拾行李,再去看車票和訂住宿,給自己預(yù)留了兩個多小時在路上的時間,到車站的時候還等了一個多小時,坐著喝了杯黑咖,吃一個漢堡。對了,最后我們到了潮州。
不做規(guī)劃,在城市漫無目的地閑逛,也可以說是暴走。行萬里路,是我覺得這是對這座城市的尊重。以民宿為中心,日行三萬步,腳都廢了。
吃飯也沒有在小紅書上瘋狂搜羅網(wǎng)紅餐廳,很奇怪,一天之內(nèi),我們?nèi)チ送患业陜纱?。牛肉丸和鹵味粿汁并不對湖南人的胃口,我們找到一家湘潭菜館,吃得格外稱心。
實在走不動了,就隨便坐個公交車,到了第三天,我們意外坐上了一條最長的公交線,直接讓我在車上昏睡半小時,醒來發(fā)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到城市邊緣,看到灰塵四起的建筑工地,頓時有點懷疑人生了。更多時間,我會坐在民宿樓下,蹲下來看貓咪,它跟我說話,我喵一聲,它喵一聲,伸手去摸它,它炸開的毛和驚嚇的表情令我開心。
每天傍晚,我都會坐在長椅上看著傍晚天邊燒起來的云,看它們因聚集得太過濃厚而顯得怒氣沖沖,甚至詩興大發(fā)寫一首廢話詩。買炸串時,看到小孩抓到一只不知名昆蟲,他蹲在路邊目不轉(zhuǎn)睛盯著看,后來,依依不舍讓它飛走?;蛘哒壹绎嬈返昕磁f小說。《七劍下天山》里夾了一片銀杏的葉子和一個山茶花的花瓣,花瓣已經(jīng)失去水分,呈透明的粉色。或者騎個共享單車,穿過綠蔭如蓋的小路和清涼的風,以不太嫻熟的車技驚心動魄地會過所有行人與動物。甚至會找個河塘打水漂,在水面掀起漣漪。下雨了,頭一次覺得雨落在水面與葉子上是那么大聲。
心上無憂慢賞花。無所事事的時候,感官更加敏銳。那一束橘色的光,那一陣清涼的風和那一陣淅淅瀝瀝的小雨都擁有讓人平靜、滿足、堅強的力量,甚至會讓人更加熱愛生活與生命。
豐子愷說:“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甭眯薪Y(jié)束后,有一天睡到半夜,我突然很想打開窗戶。于是我起床拉開窗簾,推開玻璃窗,看見一片又薄又白的小月亮貼在天上,那么清冷又那么浪漫。手機顯然無法拍出來,但是能看到、能感知,我已經(jīng)很幸福了。
我為什么愛上露營
● 斯斯
第一次接觸到露營是2021年秋天,周末突然收到朋友一起去露營的邀請。剛開始我還以為就在市內(nèi)哪個公園里搭個帳篷,搞搞燒烤,喝喝咖啡,聊聊天之類。待我看到朋友的汽車后備廂和后座被塞得滿滿當當?shù)穆稜I裝備時,不由得為這一次的“逃離都市”計劃而興奮起來。
來到海拔500多米的山頂營地,周邊群山環(huán)繞,云兒在奔跑,不遠處的大風車在轉(zhuǎn)動。我不勝欣喜,終于遠離了城市的繁華喧囂,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可以肆意地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
有格調(diào)的帳篷下,擺滿精致的食物,手沖咖啡壺和清新飲料,五顏六色的水果,幾把木質(zhì)折疊椅,各種氛圍燈裝飾點綴其間,藍牙音響里播放著民謠小調(diào),不遠處的鋁制炊具咕咕嚕嚕冒著熱氣……露營的儀式感直接拉滿,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我不禁想起小時候經(jīng)常在雨天里踩泥地里的水灘,一到假期就期待著能到山上摘些野花、野果,那種無拘無束的快樂長大后很久沒再擁有過。終于,我的快樂又回來了。直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搭起帳篷時的喜悅。
置身戶外的自然環(huán)境中絕對是“自我排毒”的最佳方式之一,平日整天對著電腦屏幕的“打工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產(chǎn)生想要逃離的想法是正常的。盡管露營不是什么理想的烏托邦,但對自由的向往卻很適合在這里釋放。
那晚,三五好友圍著篝火取暖聊天。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一次更深層次的對話人生、暢談理想的機會。我們所有人放下手機,暫時拋開一切生活的束縛,用純粹的心感受人與人真誠的情感,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找回了久違的輕松與愜意。
黑漆漆的夜里,風吹的聲音都能聽到,抬頭只見繁星滿天。后半夜拉開帳篷,一輪明月掛在天邊,整個山谷披上銀色月光,大地是會呼吸的,生命是真實的,著實震撼心靈。對于我而言,那晚的安靜平和可以治愈一切。
我把那次露營看作是壓縮版的旅行,它帶給我另一種旅游體驗。在我看來,戶外露營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景。我很享受放下手機、專注于體驗露營這一過程本身。
對于久居城市的“打工人”來說,露營是一項可以讓人回歸本真的戶外活動。家人和朋友,甚至是不認識的人,在同一片天空下,在同一個營地里,聊天、彈吉他、做游戲、看星空,共同感受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美好聯(lián)系。在滿天的繁星下,我感受到了一群人對生活的熱愛。在自然中,我們更容易打破人與人的隔閡去結(jié)交朋友,一起談天說地,無所顧忌,這也讓社交變得簡單純粹??梢哉f,一頂帳篷,一張?zhí)炷?,成就了一群年輕人的心靈治愈之旅。
無論是哪種旅行方式,都會帶給我無數(shù)的風景圖和美顏照。而戶外露營卻能讓我從和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中,真正得到身心的放松,創(chuàng)造難忘的回憶和與自然更深的羈絆。我想,大多數(shù)人對戶外露營的喜愛,實質(zhì)上也是對回歸自然的向往。這也是我愛上露營的原因。
下一次,我要去聽海風吹著帳篷的聲音……
■ 公眾表達
旅行帶給我們什么
伴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節(jié)假日及高峰期出行難、停車難、入園難、賞景難、如廁難等問題依然突出,強迫購物、欺詐消費、酒店和餐飲衛(wèi)生不達標、服務(wù)不規(guī)范、游客不滿意的現(xiàn)象在很多地方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問題不解決,游客滿意度不高,旅游業(yè)轉(zhuǎn)型升級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xiàn)。
——原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長 雒樹剛
休閑時間是溝通國家和個人的橋梁。簡單地說,人們怎么生活,我們的國家就會怎么發(fā)展……如果說傳統(tǒng)教育教會了人們?nèi)绾紊妫切蓍e教育教會了人們?nèi)绾谓】档厣妗?/p>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jīng)戰(zhàn)略研究院教授魏翔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有地方比在行進中的飛機、輪船和火車上更容易讓人傾聽到內(nèi)心的聲音。
——作家 阿蘭·德波頓
大眾意義和媒介語言上的“反向旅游”,是旅游市場在面對特定情境時的自我調(diào)節(jié),也是個人選擇多樣化、年輕人更注重旅游本身的表現(xiàn)之一。
——媒體人 蘇士儀
這些年我一直在行走,新手常見的新鮮感已經(jīng)逐漸讓位于對陌生世界的冷靜的好奇心。多年的經(jīng)歷讓我變得更加中立,學會了以更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世間百態(tài),細心探究其中的規(guī)律。一句話,我知道的人類故事越多,我對這個世界的偏見就越小。
——《土摩托看世界》作者 袁越
現(xiàn)代城市生活之下,年輕人們可能會普遍感受到壓力,或某種束縛,會有意識地壓抑自己的諸多情緒。但在像景德鎮(zhèn)這樣的傳統(tǒng)小鎮(zhèn),我們能在老手藝中感受到情緒自然而然的流動,整個人也能放松許多。
——青年藝術(shù)家 許迦羿
我們住的地方比較偏僻,有一種避世的感覺。大家每天都沒什么規(guī)劃,隨遇而安。早上睡醒之后一起吃早飯,用艾草泡泡腳,中午在院子里吃火鍋,下午可以出去體驗農(nóng)家樂或是全家人圍在電視機前追劇,晚上就去海邊散步或是一塊打撲克牌,偶爾還會放煙花。這是我“躺平式旅游”的真實感受。
——游客 張悅
旅行能讓人維持著好奇心。因為旅行中存在的不可控性很多,驚喜總是源源不斷地出現(xiàn)。旅途中會遇到什么樣有意思的人,遇到什么樣的事情,會闖入什么樣的桃花源,當然,同時也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遇到糟糕透頂?shù)穆闊?。只要體驗過一次其中的快感,便會沉醉進去。
——游客 大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