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嵐,于蕾,周長鳳
(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藥劑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我國執(zhí)業(yè)醫(yī)師數(shù)量較少,在診療過程中精力多用在疾病診斷方面,患者按處方取藥離院時,往往對用藥知識了解不足[1]。為提升患者用藥安全,本院實施了臨床藥師與醫(yī)師共同出門診的藥學服務流程,打造“一醫(yī)一藥一患”的診療模式,由臨床藥師協(xié)助醫(yī)師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并向患者提供藥學服務,促進患者能夠安全、有效、經濟、合理的使用藥物[2]?;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憽耙会t(yī)一藥一患”藥學服務模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9 月就診于我院腦病科的20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以此期間該科室就診人數(shù)排名前4 位的疾病作為研究疾病的選擇,所患疾病應包含腦梗死、高血壓、偏頭痛、抑郁焦慮癥中任意一種,且使用藥物治療。②年齡18~97 歲,性別不限。③溝通交流無障礙,自愿接受電話隨訪。排除標準:①嚴重的心、肝、腎疾病患者;②嚴重精神疾病患者;③懷孕或哺乳期婦女。按照不同診療方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組內含4 種疾病,各隨機抽取25 例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內科藥物治療,無其他輔助治療。對照組:門診診療過程中無臨床藥師參與,患者診療后按照處方取藥并離院。實驗組:門診診療過程中有臨床藥師參與,臨床藥師協(xié)助醫(yī)師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向患者提供用藥教育,并將以上內容做成用藥指導單發(fā)給患者,對于一些特殊患者(如用藥依從性差、合并用藥多、服用毒副作用明顯的藥物、服藥時間長等)進行隨訪,了解疾病控制和用藥情況,提供用藥指導建議;另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和用藥教育。
①用藥依從性:參照中文版8 條目Morisky 用藥依從性問卷(MMAS-8)向患者提問,根據(jù)患者回答情況進行計分,量表滿分為8 分,得分為8 分的患者依從性歸為非常依從;6~8 分歸為依從;小于6 分歸為不依從;用藥依從性好為非常依從與依從之和。②藥物治療效果:藥物治療期間,若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相關檢查指標較前有改善,歸為治療有效;若較前無明顯變化,歸為治療無效;若較前惡化,歸為治療惡化。③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詢問患者用藥期間是否出現(xiàn)藥品不良反應。④藥物使用金額變化情況:藥物使用金額變化(%)=[(原藥物治療費用-現(xiàn)藥物治療費用)/原藥物治療費用]×100。比較近3 個月內,患者因同一疾病支出的藥物費用較之前的變化情況,分為上升、不變、下降3 類,其中上升指藥品金額較前升高大于30%;不變指藥品金額較前差異控制在-30%~30%,下降指藥品金額較前下降大于30%。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用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其中,實驗組不依從用藥的主要原因為“用藥后出現(xiàn)身體不適,自行停藥”,對照組為“不重視藥物治療,服藥隨意性強”和“多重用藥,用藥方案復雜”,見表2。
表1 兩組用藥依從性比較(n,%)
表2 不依從用藥的主要原因(n,%)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其中,實驗組治療無效的主要原因為“用藥后出現(xiàn)身體不適,自行停藥”和“癥狀和體征較前無明顯改善,自行停藥”,對照組為“不重視藥物治療,服藥隨意性強”,見表4。
表3 兩組藥物治療效果比較(n,%)
表4 治療無效的主要原因(n,%)
兩組患者ADR 的發(fā)生及累及器官以皮膚及附件、胃腸道系統(tǒng)及神經系統(tǒng)多見,與藥物常見不良反應累及的器官分布相一致。實驗組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藥品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實驗組藥品金額下降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藥品金額下降情況比較(n,%)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對照組以“患者不重視藥物治療,服藥隨意性強”和“合并用藥多,常忘記服用”占比最多,出現(xiàn)“患者不重視藥物治療,服藥隨意性強”的現(xiàn)象,考慮與傳統(tǒng)門診醫(yī)師對藥物交代的內容較少,加之受患者年齡、疾病狀態(tài)、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響,使其因不了解藥物,所以不重視藥物治療,致藥物治療較為隨意。臨床藥師參與門診的藥學服務,以最便捷及高效的方式為患者提供用藥教育,增強了患者對藥物的認識程度,提升了患者用藥依從性,將處方藥的作用發(fā)揮到實處,還能預防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3]。出現(xiàn)“多重用藥,用藥方案復雜”的患者,此類人群以老年患者居多。老年人?;加幸环N以上的慢性病,需接受多種藥物治療,甚至導致多重用藥(用藥種類≥5 種),進而增加了用藥方案復雜程度(MRC)。MRC 是老年慢病治療過程中的主要問題,MRC 越高,患者的依從性就越差,用藥相關問題和藥品不良事件也就越多,針對這類患者,臨床藥師可協(xié)助醫(yī)師精簡老年人的用藥方案,通過停用潛在不適當用藥、減少患者的服藥數(shù)量及次數(shù),選擇患者易接受的藥物劑型,使老年人的用藥方案變的既簡單又易服,從而起到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的作用[4]。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實驗組用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臨床藥師參與的用藥教育及藥物精簡可顯著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藥物治療無效的主要原因與該組用藥依從性差的主要原因相近,說明用藥依從性差對藥物治療效果影響明顯,只有當建立在較好的用藥依從性上才可能起到有效的治療效果。然而用藥依從性并不是影響藥物治療效果的唯一因素,本研究中兩組患者也都出現(xiàn)了因為“用藥后出現(xiàn)身體不適”和“癥狀和體征較前無明顯改善”自行停藥的現(xiàn)象,說明出現(xiàn)ADR和無明顯療效也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由于專業(yè)方向不同,藥師能有效將患者個體差異(如藥物敏感性及耐受性、肝腎功能、藥物相互作用、基礎疾病等)與藥物的作用機制、藥物代謝動力學、藥效學相結合[5],協(xié)助醫(yī)師制定最佳藥物的治療方案,不僅能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還能提高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研究結果也顯示,實驗組藥物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臨床藥師參與門診藥學服務能夠起到優(yōu)化藥物治療方案的作用,明顯提高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
藥品不良反應是藥物的一種固有屬性,合理用藥亦能發(fā)生,不規(guī)范用藥會增加發(fā)生ADR 的風險[6]。本研究結果也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用藥安全性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臨床藥師參與門診提供的用藥服務可顯著降低ADR 的發(fā)生,分析可知,藥師參與門診的藥學服務,會向患者講解所用藥物常見的、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并告知預防和處理的方法,可有效減少ADR 的發(fā)生[7]。同時,為避免患者遺忘,方便患者隨時隨地查閱用藥相關信息,更好地執(zhí)行醫(yī)囑,臨床藥師會將主要的用藥指導建議制成指導單發(fā)給患者,做到“服藥前有指導,服藥中有參考,出現(xiàn)ADR 有解決”,全過程保障患者用藥的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藥物使用金額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臨床藥師參與門診提供的用藥服務可顯著減少患者的藥物使用金額。減輕長期用藥患者的經濟負擔是藥學服務的目標之一[8],在協(xié)助醫(yī)師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時,臨床藥師會在保證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結合患者經濟能力,優(yōu)選高性價比藥物,有效降低藥品的使用費用。同時,本研究中的藥學服務還包括用藥教育、發(fā)放用藥指導單等,通過以上藥學服務能有效降低患者不合理的用藥現(xiàn)象,從而減少因不合理用藥導致的醫(yī)療資源及資金的浪費。
綜上可見,“一醫(yī)一藥一患”的診療模式使臨床藥師參與了患者藥物治療的整個過程,實現(xiàn)了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目的,以保障患者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及合理性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因本研究所選的疾病種類和患者人數(shù)有限,還不足以為臨床作為指導性參考,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