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純英,勞劍輝,麥艷媚,林還轉(zhuǎn)
(鶴山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1,急診科2,廣東 鶴山 529700)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是指各種類型致病微生物(主要為細菌)在尿路中生長、滋生而引起的炎癥性疾病,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臨床診斷主要依靠中段尿細菌培養(yǎng)檢查,存在檢查時間長、陽性率低等缺點[1]。尿路感染途徑中有95.0%以上為上行性感染,即致病菌沿尿道入膀胱并逆行輸尿管蔓延入腎盂,其他途徑包括血行感染、直接感染、淋巴道感染等,而當前醫(yī)院泌尿外科操作需通過侵入性操作、手術、留置如導管等來完成,增加了發(fā)生尿路感染的風險[2]。目前對于診斷尿路感染的初始治療往往是經(jīng)驗性治療,效果不佳,隨著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激素應用的增多,尿路感染發(fā)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譜有了明顯變遷,細菌的耐藥性日趨增長,也增加了尿路感染患者治療的難度[3]。本研究通過調(diào)查2021 年本院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并進行藥物敏感性分析,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20 年10 月—2021 年9 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尿路感染患者分離的538 例細菌進行研究,均符合尿路感染判斷標準[4](革蘭陰性菌菌落數(shù)≥105/ml、革蘭陽性菌菌落數(shù)≥5×104/ml、有尿路感染癥狀、尿沉渣白細胞計數(shù)高于參考值,具有上兩項及以上則可確診為尿路感染)。
使用法國梅里埃 Compact2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檢測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培養(yǎng)出的病原菌種類,質(zhì)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等,以上質(zhì)控菌株均由廣東省臨檢中心提供。
革蘭陰性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應用K-B 紙片(賽默飛公司)擴散法,試驗藥物包括亞胺培南、替加環(huán)素、阿米卡星、頭孢西丁、慶大霉素、頭孢噻肟、左氧氟沙星、頭孢曲松、氨芐西林等。革蘭陽性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應用MIC 法(法國梅里埃 Compact2 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
使用whonet 5.6 及SPSS 20.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和(%)進行描述,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從患者中段尿中分離出病原菌538 株,其中革蘭陰性菌397 株(73.8%),革蘭陽性菌141 株(26.2%)。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2021 年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n=538)
革蘭陰性菌對喹諾酮類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復方新諾明、一代頭孢、二代頭孢、三代頭孢(頭孢曲松、頭孢噻肟)的耐藥率高于50%,氨芐西林的耐藥率甚至高達82.8%;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亞胺培南、厄他培南)、替加環(huán)素、阿米卡星、酶抑制劑(舒普深、特治星)的耐藥率低于10.0%,見表2。革蘭陽性菌對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紅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藥率高于或接近50%;而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利奈唑胺等的耐藥率均低于5%,見表3。
表2 尿路感染患者革蘭陰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n=397)
表3 尿路感染患者革蘭陽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n=141)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分離出的病原菌538 株,其中革蘭陰性菌397 株(73.8%),革蘭陽性菌141 株(26.2%)。可知尿路感染指病原體在尿路中生長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組織而引起的炎癥。部分患者在長期住院治療過程中,需頻繁進行留置尿管等侵入性操作,而導尿管可破壞患者的尿道、膀胱黏膜屏障功能和收縮功能,使大量細菌上行至膀胱、輸尿管、腎盂等引起泌尿感染,同時為細菌的定植創(chuàng)造條件,使其在導尿管表面寄生,形成細菌生物膜,影響機體的免疫能力,引起患者尿道感染[5]。此外,大腸桿菌、腸球菌均屬于腸道正常菌群,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菌群發(fā)生定位轉(zhuǎn)移進而導致內(nèi)源性感染[6]。銅綠假單胞菌為醫(yī)院感染的條件致病菌,與機體免疫力下降、長時間住院、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息息相關。因此,加強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監(jiān)測和藥物敏感性分析,對尿路感染的防治意義重大。
藥物敏感性分析顯示,革蘭陰性菌對喹諾酮類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復方新諾明、一代頭孢、二代頭孢、三代頭孢(頭孢曲松、頭孢噻肟)的耐藥率高于50%,氨芐西林的耐藥率甚至高達82.8%;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亞胺培南、厄他培南)、替加環(huán)素、阿米卡星、酶抑制劑(舒普深、特治星)的耐藥率低于10.0%;革蘭陽性菌對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紅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藥率高于或接近50%,而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利奈唑胺等的耐藥率均低于5%。分析可知,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和治療不當使得細菌的耐藥性逐漸增加,進而造成患者病情反復發(fā)作,形成慢性尿路感染,為此加強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析與耐藥性監(jiān)測意義重大。大腸埃希菌對一、二、三代頭孢菌素耐藥率較高,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替加環(huán)素、酶抑制劑有較好的敏感性,且大腸埃希菌對頭孢類抗生素的高耐藥率,與其可產(chǎn)生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ESBLs)有一定關聯(lián),ESBLs可以水解第三代頭孢菌素,從而使抗菌藥物失去活性,導致耐藥性的發(fā)生。亞胺培南、替加環(huán)素等可穿透革蘭陰性菌細胞壁并結(jié)合青霉素結(jié)合蛋白受體,破壞細菌細胞壁的形成,從而發(fā)揮抑菌活性,特別是聯(lián)合使用時具有協(xié)同作用,可減少異質(zhì)性耐藥[7]。為此在治療上,應選擇腎毒性小、不良反應少及對致病菌敏感的抗菌藥物,另應對不同類型的尿路感染要采取不同的抗菌藥物與方法。在預防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方面,要定期對尿路感染患者的細菌耐藥性情況進行匯總,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使用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并嚴格執(zhí)行院內(nèi)病房環(huán)境的消毒措施。
綜上所述,革蘭陰性菌是引起泌尿感染的主要菌群,其中大腸埃希菌的分離率最高,且其對喹諾酮類抗生素較高,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等耐藥性較低。但同時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未分析其他感染性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同時藥物敏感性分析選擇的藥物比較少,將在后續(xù)研究中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