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云 鐘祺 靜玄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這是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到基層調研常常說起的一句話。
話語很樸實,卻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一貫的工作作風——“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
調查研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也是習近平多年來一以貫之的堅持:
在河北正定任縣委書記,他跑遍了所有村;
在福建寧德任地委書記,他提倡“四下基層”,深入群眾之中;
在浙江任省委書記,他調研了全省90個縣市區(qū);
在上海僅7個月,他到過全市19個區(qū)縣;
擔任黨的總書記以來,他的足跡更是遍布大江南北。
讓我們循著習近平的足跡,來看看他是怎么做調查研究的。
這封書信,寫于1984年。
各位同事:
大家上任半年多了,人們還習慣稱我們“新班子”。我體味,其中不無期盼之意,上上下下都希望我們有一個新作風。初任伊始,縣委作出了關于改進領導作風的幾項規(guī)定,提出反對官銜作風,注重調查研究,以每年三分之一時間深入基層而自律。由于實行不力,尚未成風氣。現今,全年工作已基本部署就緒,大量工作轉向落實,我們要脫身冗務,著眼于基層,著眼于實際。大家分包各線,聯系鄉(xiāng)鎮(zhèn),要多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實實在在地調查研究一番,多了解一些真情實況,長一些真知灼見,更有效地指導工作,解決問題。
凡事務求貫徹。到基層調查,要一下到底,親自摸情況,直接聽反映,尋求“源頭活水”??梢缘情T入戶,4月份每人了解10個典型。除本人聯系戶外,還要顧及到“兩戶一體”、知識分子、老干部諸方面。調查可圍繞各階段中心工作和突出問題進行,失誤不足,要求愿望,意見建議,都可列入調查范圍。調查所得,要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意見,直接告我。
深居簡出,習之已久,愿能以此為開端,興起調查研究之風。
祝
工作順利
習近平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八日
1984年3月底的一天,河北正定縣委、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府、縣政協四大班子領導成員,同時收到這封內容相同的信。接到這封信,正定四大班子領導都坐不住了?!傲晻涍@回較真了?。 ?/p>
縣委大院的人都知道,習近平從不在辦公室閑坐。在正定工作的3年多時間里,他轉遍了全縣25個鄉(xiāng)鎮(zhèn)、221個村。這一時期正定形成的許多文件和重大決策,都跟這些調研有關系。
調查研究之風從縣委大院興起,吹進機關、鄉(xiāng)鎮(zhèn)。各級干部一頭扎到基層,調查研究,發(fā)現問題,找出辦法。
調查研究開展得如火如荼之時,習近平卻發(fā)現,一些地方在匯報工作時存在“報喜不報憂”的現象。如何聽到更多群眾的呼聲?如何更好接受群眾監(jiān)督、了解真實民意?很快,他想出了新辦法:“搞問卷調查!”
1984年10月上旬,5600份民意調查表印制出來。這些調查表除了向各鄉(xiāng)各單位發(fā)放外,習近平提議“到街上去!”
“民意調查表”,有人拿著表念出了聲,知道是咋回事后,主動湊到習近平前面來談話。不一會兒,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習近平請大家坐下來聊,當場征詢意見,解答大家的問題。
調查表收集上來后,縣委和縣政府組織專門班子進行分類歸納和綜合分析,寫出了專題報告。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正定縣委初步制訂出全縣1985年工作計劃和要抓緊辦的十件大事。
后來,正定縣委決定,今后每年都要搞一次問卷調查,并形成制度堅持下去;為便于群眾平時提批評建議,在縣委、縣政府和各鄉(xiāng)政府門口設意見箱;在縣信訪科設批評建議臺,專人接待,及時向領導轉達;對好的批評建議除及時采納外,還要在全縣通報表揚。
1988年6月,習近平一到福建寧德赴任,就一頭扎進了基層。
第一個月,習近平輕車簡從,只帶著兩三個人下鄉(xiāng)調研。第二個月,習近平還是調研,基本是兩天一個縣,每個縣的主要鄉(xiāng)鎮(zhèn)、村莊都要走一走。他走遍閩東9個縣,后來又跑了絕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
新書記的一言一行,陪同調研的地區(qū)行署專員陳增光看在眼里:“他給我的第一印象,不是一個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的領導,而是向基層要真相、要思路、要答案的務實領導?!?/p>
陳增光多次回憶起調研中的一個細節(jié):在屏南,當地群眾以最高禮節(jié)——艾葉沖蛋來招待習近平。陪同的工作人員擔心習近平喝不慣這些,連忙阻止。習近平擺擺手,一把端起碗喝了下去。老百姓很高興,一下子和他熟絡起來。
以深入基層調研為起步,習近平逐步建立“四下基層”機制: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
1988年12月20日,寧德地區(qū)首次開展“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活動,在霞浦縣龍首山下的縣委黨校進行。率隊的,是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
群眾舒穗英向習近平訴說難處:幾年前,縣相關部門在她家附近的河道上建房,河道砌小了,造成淤積阻塞,一場暴雨引發(fā)的洪水沖進了她家,她家損失很大。
“你有什么要求?向有關部門反映過嗎?”“建房子有沒有經過批準?”習近平問得很細。
縣信訪辦同志答:“經過城建部門批準?!?/p>
“問題就復雜在這里,在河道上建房子,把河道砌小,是不對的,但是經過城建部門批準的,責任又不全在相關部門?!绷暯秸f,并提出到舒穗英家看看,現場給出處理意見。
不久,有關部門進行了賠償并清理了河道。舒穗英感念至今。
那天,接訪結束后統計發(fā)現,來了102名上訪群眾,受理各種問題86件,其中有12件當面答復解決。有些不能當場解決的問題,習近平就和相關部門說好,哪天、哪個時間,幾個部門湊到一起,一次性現場辦公,這樣,老百姓辦事就簡便多了。
寧德“四下基層”的工作機制在全省引起反響,各地信訪局局長來到寧德現場觀摩,學習好做法。
2002年,習近平剛到浙江工作不久,一名記者在采訪中請他談談“施政綱領”。習近平笑著說:“我剛剛來,還沒有發(fā)言權。到時候,我是要說的?!?/p>
“這次來浙江工作,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履新浙江第一天,習近平言辭懇切地說,“我初來乍到,對浙江的情況不熟悉,首先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全面了解情況、熟悉工作,盡快進入‘角色’,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工作職責。”
調研要有扎扎實實的作風,要簡化公務接待,不要搞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這是習近平一再強調的。
有一次,習近平下鄉(xiāng)調研,雖然此前省委規(guī)定領導下鄉(xiāng)不能迎來送往,但是有個地方主要領導依然出現在高速公路出口。遠遠地,習近平看到了,在車上就嚴肅批評了這種做法,并囑咐司機不要停車。隨行的省委秘書長建議,人都來了,還是讓他上車吧。司機這才慢慢停下來,讓前來迎接的這個地方領導上了車。
“你來干什么?”習近平一臉嚴肅。
這個領導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時語塞。
“你以為省委下發(fā)的文件是兒戲嗎?”
“正好上午有空……”
“你有空不能接待上訪群眾?不能批閱幾個文件嗎?”
車廂里,空氣仿佛凝固了。隨后,習近平又嚴肅地叮囑隨行的省委辦公廳工作人員,有了規(guī)定,必須落實到位,對這種違反規(guī)定迎來送往的行為,一定要搞好督查。
此后,習近平下鄉(xiāng)調研,再也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
直奔主題,直達目的地,直接和基層干部群眾面對面交流,習近平這種實打實的調研作風也逐漸為更多人所熟知。
在一些地方,當地安排的調研行程往往會寫清楚在每個點上的調研時間是多少分鐘。對此,習近平也提出了批評:調研又不是走過場完成任務,大概的時間可以排一下,但是不要精確到幾點幾分,得根據現場情況來定。
每一次調研,除了相關的必要人員外,習近平一直堅持輕車簡從,不搞層層陪同、不帶框框,既到條件好、發(fā)展快的地方去,也到問題多、困難大的地方去,力求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求實效。
“幾年下來,我?guī)缀跖鼙榱苏憬纳缴剿?,也跑深了與浙江廣大干部群眾的真切感情,并在實踐中逐漸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縣情?!边@樣的真情,不是僅憑嘴巴說出來的,而是一個腳印一個腳印踩出來的。
雖然在上海工作時間僅7個月,但習近平的足跡遍及全市當年的19個區(qū)縣。如今憶起十多年前的情景,上海的干部群眾仍清晰記得,當年習近平一到上海就全情投入工作,在上海的黨政機關、企業(yè)單位、市場樓宇、社區(qū)里弄、田間地頭,與大家交流、交心。那些寄希望、鼓干勁的場景,歷歷在目。
2007年9月19日下午,宋維芳和趙宏品一起走進楊浦區(qū)政府大門。前者是五角場街道建新居委會主任,后者是這個社區(qū)的居民。他們推門走進接待信訪的會議室,眼前坐著的是習近平。
雖然習近平笑瞇瞇的,很親切地沖他們點點頭,但70多歲的趙宏品依然很緊張,一坐下就告訴習近平,自己不會講普通話,只會講上海話。習近平擺擺手笑著說:“沒關系,我聽得懂。”
趙宏品開始講了,看到習近平始終認真傾聽,并不時地記錄,他也慢慢放松下來,講了半小時。
原來,一個城市綜合體項目正在開發(fā)建設,施工時基坑挖得太深,造成地基下沉,邊上小區(qū)有500多戶居民的房屋出現了墻體開裂漏水現象。各方先后開了60多次協調會,但在賠償標準上始終談不攏,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習近平又聽了市、區(qū)有關部門的匯報。他說:“一定要按照法律和有關政策處理好這件事。”
宋維芳心頭頓時一熱:“這位書記心里是裝著我們老百姓的?!蹦翘煜挛纾暯皆跅钇謪^(qū)信訪辦接待了5批信訪群眾,內容涉及城建、物業(yè)管理和菜場等方面。
在后來的座談會上,習近平說:“我們各級干部是為了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而配備的。就是要往矛盾里走,往問題里走,要解決矛盾、解決問題。下訪不要看得那么難,要‘敢下’?!?/p>
習近平又加重語氣說:“群眾有什么好怕的?共產黨什么時候會怕群眾?。抗伯a黨歷來是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
許多基層干部和百姓都說,雖然和習近平只見過一面,但他的平易近人、急群眾之所急,讓人打心眼里感到親近。
到中央工作后,習近平對調查研究的重視一如既往。
2012年12月底,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的習近平頂風踏雪入太行,吹響脫貧攻堅的號角。此后,他走遍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
“我提出精準扶貧戰(zhàn)略,就是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回憶道,年年去、常常去,直接到貧困戶家里看真貧、扶真貧,直接聽取貧困地區(qū)干部群眾意見,不斷完善扶貧思路和扶貧舉措,不斷推進工作,帶著感情去抓,帶著踐行宗旨的承諾去抓,最終在全黨全國共同努力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zhàn)。
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重慶、“兩湖”、江蘇等地調研,3次召開專題座談會;
為推動東北全方位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東北調研7次,2次召開專題座談會;
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河南張莊、甘肅以及河南鄭州考察調研并召開專題座談會……
習近平總書記的調研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進社區(qū)、進企業(yè)、進學校、進科研院所,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發(fā)現問題的痛點、難點、堵點,才找到了許多啃掉“硬骨頭”、越過“險灘”的具體路徑。
2020年9月17日,湖南長沙。在基層教育一線工作了近30年的湖南省常寧市塔山瑤族鄉(xiāng)中心小學副校長盤玖仁沒有想到,能有機會當面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工作,提出“十四五”規(guī)劃建議。
當天,正在湖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
“首先是教師數量不足,存在結構性缺編;其次是條件艱苦,好的老師留不住……”盤玖仁坦誠直白地說出了偏遠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中存在的短板。
“你反映的問題很實際。”習近平總書記回應道,“昨天我去看了汝城縣文明瑤族鄉(xiāng)第一片小學,學校里有教學樓、宿舍和食堂,營養(yǎng)午餐是免費的,孩子們很開朗,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基本解決了義務教育普及化的問題,但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又突出出來?!奈濉瘯r期要著力解決這個問題,要好好研究?!?/p>
為了起草好“十四五”規(guī)劃建議,這樣的專題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7場。沉甸甸的“十四五”規(guī)劃建議,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下,在一次次深入調研中、在一場場座談交流中變得更為科學,更合民意。
習近平總書記步履不停、“調研開路”,發(fā)現問題、認識國情、尋求規(guī)律,不斷豐富發(fā)展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在廣袤的土地上、廣闊的視野下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摘編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