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秋
中國教育古訓中,“窮養(yǎng)兒子富養(yǎng)女”流傳很廣。然而,如同傳統(tǒng)教育的其他訓條一樣籠統(tǒng),解釋和執(zhí)行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現(xiàn)象,甚至大相徑庭的結果。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以男女性別來論“窮養(yǎng)”和“富養(yǎng)”,更不能涵蓋日益復雜、細致的教育現(xiàn)狀。
以我的經驗,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窮養(yǎng),富養(yǎng),都不如有規(guī)則地養(yǎng)。
從兒子四歲開始,我們就不再給他買玩具。原因幾乎是每個父母都會經歷的事:每次看到新的玩具孩子都會鬧著買,每樣新玩具興趣頂多持續(xù)一兩天,而家里的玩具已泛濫成災。
同時,由于主體意識的增強,孩子必然開始反抗父母,出現(xiàn)一些令人頭疼的行為問題,比如不按時睡覺,不按時吃飯,拒絕洗手或收納玩具等。這時我就選出最頭疼的那一項行為,告訴兒子只要他在我們商定的時間內改正,就可獲得獎勵的新玩具一件。
這一階段孩子小,沒有時間概念,執(zhí)行的要領在于盡快兌現(xiàn),增強信心。故最先的時間是一天。比如只要一天之內,吃東西之前都先洗手,那么第二天就可獎勵一件玩具。起作用之后視情況延長時間,三天、一周……一般三周即可。孩子養(yǎng)成洗手習慣后,換另一樣需要你糾正的行為。
到了小學階段,兒子的行為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學校里,最明顯的是不能遵守課堂紀律,如果老師強制要求,他會很生氣,甚至大鬧課堂。于是我跟每一位老師溝通,用老師的方法與我的方法相結合來進行糾正。那時我們因工作關系,外派到斯里蘭卡做駐外記者,而兒子對玩具的興趣逐漸集中在樂高積木上,我們對他的基本規(guī)則就是:在一段時間內能遵守課堂紀律,即可獎勵一套樂高。
那是一段艱難的歲月。兒子書包里每天帶著一張?zhí)刂票砀?,需要老師給每節(jié)課做測評,基本遵守課堂紀律就畫個小笑臉,反之畫個小苦臉,帶回家來給我。我跟兒子一起商量,笑臉不能少于多少,苦臉不能多過多少。孩子有時候根本達不到目標,辛辛苦苦掙了很長時間,卻就有那么一兩天笑臉不達標,他會變得擔心而沮喪。我就告訴他,接下來每天多拿一個笑臉即可彌補,讓他能夠看到希望——我的目的是獎勵而非懲罰,相對孩子而言,獎勵的作用大于懲罰,故多用獎勵而慎用懲罰。
在此過程中,我們還引導他了解樂高的產品,進行價格比較。先生會帶他一起上網,先看樂高官網上的新品發(fā)布,然后就科倫坡(斯里蘭卡首都)、北京、香港三地的價格做比較。一般科倫坡型號最少,價格最貴;北京其次,香港位列第三。兒子一般都選擇香港。故每次先生去香港開會,歸來的行囊里總有一套樂高積木。
上了初中,他開始喜歡音樂,我們用同樣的方式給他買了吉他。
到他需要貝斯的時候,我們已經轉到希臘工作。貝斯價格偏貴,我們順勢引導,采取他自己掙一半我們資助一半的方式來完成。這時他對購買東西已駕輕就熟,選擇牌子、型號,價格比較等都自己在網上查資料完成,并且查到了一家知名樂器店在雅典的旗艦店,貨物齊全,價格最低。
兒子找出地址并在導航儀上定位,我們陪他一起前去購買。在商店里選定貝斯后,我用漢語告訴他:“你問問店主能不能優(yōu)惠?”兒子驚奇地看著我,我笑著鼓勵他:“試一試?!眱鹤佑谑寝D向店主——一位嫁到希臘的德國女士。由于兒子一開始即試著用有限的德語跟她對話,又知道兒子費了一番周折才找到店里,女士對兒子印象很好,于是答應優(yōu)惠20歐元。我又告訴兒子:“問問她有沒有送的東西?”這次兒子有了信心,說:“你看,在中國,賣東西通常有贈送禮品的習慣,你看……”店主大笑:“我們已經給你準備了撥片?!?/p>
出來后,我說:“因你成功砍價,節(jié)省出的20歐元給你做零花錢?!眱鹤酉渤鐾?,說真沒想到還能砍價,同時說砍價時很不好意思,覺得開店也很辛苦。我對他說:“首先,不是每個店都有優(yōu)惠,但也不是每個店有優(yōu)惠都會告訴你,問一問有益無害;其次,商家肯定賺你錢了,不過賺多賺少而已?!眱鹤狱c頭。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兒子有了零花錢的需求:他不時要跟同學出去,或看電影,或參加生日聚會,或者,只于周末在街上閑逛。我把家里一些雜活列出來,讓他打工“掙錢”,比如清掃陽臺、整理房間等,其中包括給來客煮咖啡。最“掙錢”的當屬給我們的朋友當“導游”,通常是利用周末陪來訪的朋友逛雅典兼講解,我們會給他20歐元,做路費、水、一頓午餐的開銷,節(jié)省了歸自己所得,回來另給他20歐元的“導游費”。通過自己的勞動,兒子體面地掙滿了自己的“小錢包”。
兒子另一項重要的財務來源是過去的校車費。剛到雅典時,兒子乘坐校車上學,一個學期的費用是一千歐元。一年后兒子對環(huán)境已熟悉,我們跟他協(xié)商,讓他騎自行車上學,節(jié)省下來的校車費存我們這里,歸他支配。兒子從此成為他就讀的坎普學校唯一一個騎車上學的學生,學校專門給他的座駕安排了一個避免日曬雨淋的“停車位”;更重要的是他有了一筆足以到歐洲其他國家旅行的“基金”,不過通?;ú煌?。
有規(guī)則地養(yǎng),最大的難度在于讓親戚也理解并執(zhí)行你給孩子制定的規(guī)矩。這需要坦率有效的溝通,并達成共識。比如兒子的三舅做汽車貿易,經濟狀況比我們寬裕。兒子五歲左右時,三舅買了車,帶著我們一起拉風,兒子特別高興,對三舅說:“三舅,你將來能給我一輛車嗎?”我搶在三舅之前回答:“兒子,三舅小的時候,他的舅舅可是一個輪胎都沒有給過他?!?/p>
那將來怎么獲得一輛汽車呢?自己掙!沒有一個“有錢的舅舅”卻掙到車的三舅,自此成為兒子掙錢的表率。
兒子讀初一的時候成功從三舅媽那里掙到一部iPhone——本來是三舅媽打算送給他的見面禮。正好做話劇的三舅媽需要翻譯一部英語劇本,于是我跟她商量,讓兒子試著翻譯,我來加工潤色好了。在我的監(jiān)管下,兒子用每天一小時翻譯800-1000字的速度,一個學期加一個假期,完成了劇本翻譯,漢譯的通順程度超出我的預料。拿到手機的那一刻,兒子驕傲、開心的樣子,至今歷歷在目。自己掙到的東西會倍感珍惜,現(xiàn)在兒子仍把這部iPhone寶貝一樣收藏著。
按規(guī)則養(yǎng)孩子易于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強、自信的品質,能夠讓他具體而微地理解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達到目標的社會準則?!白约簰辍钡牧晳T一旦養(yǎng)成,剩下的事情即屬于技術層面的事項,制定、執(zhí)行即可。
按規(guī)則養(yǎng)孩子有效避免了父母與孩子就金錢造成的沖突。相互協(xié)商,立下規(guī)則之后,父母便于管理,孩子易于執(zhí)行,只需在過程中調控難易程度即可。
當然,按規(guī)則養(yǎng)的最大好處,在于通過由易到難的不斷訓練,讓孩子逐漸掌握基本的生存、理財理念。從預算、理性消費、收支平衡到結余等,習慣成自然,避免出現(xiàn)大手大腳、盲目消費的現(xiàn)象。比如兒子很早就懂得通過各種信息源,找出雅典和其他城市價廉物美的咖啡館、餐館等;獨自外出旅行時更是將各個廉價航空公司、火車的價格、政策研究個透,所以每次不僅不會透支,還小有盈余。
孩子會因此小氣嗎?至少在兒子身上我們看不到。在希臘,孩子們出去聚會,基本遵循AA制的付費原則,你點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己買單,公平合理。但也會出現(xiàn)別人請客的時候。兒子的一個好朋友約他出去,兩次搶著買單,兒子如實告訴我們;第三次時,他說自己請這個朋友去中餐館,主動付了賬,這種禮尚往來的人際交往基本準則,已無需我們叮囑。
對于我來說,最欣慰的莫過于兒子因此形成了對金錢的正確觀念。兒子就讀的國際學校里,有相當一部分富家子弟,兒子跟他們相處融洽,與其他同學并無二致。
“我那幫富家子弟同學,有人18歲生日禮物是父母給的一輛新車。”兒子有一次對我說。
“你讀大學后,也可考慮給你買一輛……”我說,我正準備就車型、價格及是否由我“貸款”等細節(jié)跟他討價還價,誰知被他斷然拒絕。
“不,媽媽,你只要現(xiàn)在資助我上駕校就可以。上大學后,我看情況,如果汽車是必需的,我想法掙一輛二手車就行。新車等我工作后再買。自己買新車,開起來的快樂度要高很多。再說汽車無非是代步的工具,安全就可以了,不是嗎?”他說。
嗯。我點頭??磥?,“人不能成為物質的奴隸”,我一直強調的這一理念,兒子已經心領神會。
(摘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