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皓方,劉 銳,黃文珊,古展鑫
1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2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奔豚,因其發(fā)作時胸腹如有小豚奔闖而得名,是一種發(fā)作時覺氣自下腹上沖心胸,直達咽喉的疾病,可伴有寒熱往來、吐膿、腹部絞痛、胸悶氣急、頭昏目眩、心悸,煩躁不安等癥狀。從證候表現看,奔豚相當于西醫(yī)的胃腸神經官能癥(腸道積氣和蠕動亢進或痙攣狀態(tài))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經癥[1]等。奔豚病名最早見于《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2],《難經·五十六難》謂:“腎之積名曰奔豚,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下無時”[3],將其歸屬于五積之腎積。本研究運用數據挖掘方法,分析《中醫(yī)方劑大詞典》中治療奔豚氣病處方潛在的共性,探索本病病因病機和治療原則。以期為臨床治療本病提供可供參考的臨床藥對、藥組及新處方。
1.1 資料來源與篩選以《中醫(yī)方劑大辭典》[4]為方劑來源,以“奔豚”“奔豚氣”為主要檢索詞進行檢索,篩選出主治奔豚氣病的方劑。
1.2 數據處理
1.2.1 數據規(guī)范化處理 由于中醫(yī)古籍中藥物別稱、錯稱、生僻名使用頻繁,根據《中藥學》[5]和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6]一部(簡稱《中國藥典》)規(guī)范中藥名稱,如“小香”統(tǒng)一為“小茴香”。
1.2.2 量化數據 將數據庫中的中藥字段采用二分類量化處理,如藥物出現則記為“1”,沒有出現則記為“0”。參照《中藥學》[5]對藥物的四氣五味性味歸經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如藥性為溫者在溫項下賦值為“1”,余各項賦值為“0”。以此類推。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數據庫并進行頻數統(tǒng)計;運用SPSS Modeler 18.0軟件的Apriori算法進行關聯規(guī)則分析并利用Web 結點構建藥物關聯規(guī)則網狀圖;應用SPSS23.0 對頻數較高的藥物進行因子分析提取載荷較高的公因子。
共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外用方劑76 首,包含135 味中藥。方源來自《圣濟總錄》《圣惠方》《普濟方》《醫(yī)方類聚》《證治寶鑒》《朱氏集驗方》等39部中醫(yī)著作及驗方匯編。
2.1 奔豚氣病方劑藥物頻數分析在治療奔豚氣病的76首方劑中,使用頻次≥10次的藥物共計22味,頻數排名前五的藥物是肉桂、小茴香、木香、附子、沉香。見表1。
表1 奔豚氣病方劑藥物頻數分析 次
2.2 高頻藥物性味頻數分析根據《中藥學》[5]和《中國藥典》2015 年版分類標準,對高頻藥物(頻次≥10)進行性味、歸經統(tǒng)計分析。如果一味中藥有多個性味,則全部統(tǒng)計在內。76 首方劑中使用頻次≥10 次的藥物共計22 味,累計出現藥物四性46 次,五味37 次,歸經69 次??梢钥闯鏊幬锼男砸詻觯?6 次,56.5%)為最;五味以辛(16 次,43.2%)為最,苦(11 次,29.7%);歸經以歸脾(16次,23.2%)、肝(13 次,18.8%)和胃(12 次,17.4%)為主。見圖1—2。
圖1 高頻藥物四氣五味頻數統(tǒng)計
圖2 高頻藥物歸經和功效頻數統(tǒng)計
2.3 高頻藥物的關聯規(guī)則分析[7]運用SPSS Modeler 18.0 軟件Apriori 算法對頻數≥10 次位中藥進行關聯規(guī)則分析,設置支持度≥10%,置信度為100%,最大前項數5,提升度>1,得到13項強關聯規(guī)則。見表2。
表2 高頻藥物關聯規(guī)則分析(置信度為100%)
2.4 高頻藥物的因子分析運用SPPS 23.0 對頻數≥10的22味高頻藥物進行因子分析,共得出6個共因子。得出KMO值為0.712,Bartlett球形度檢驗P=0.000,表明數據相關度較強,可以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初始值特征值>1的6個公因子,見表3。累計方差貢獻率63.516%,表示涵蓋了大部分信息,通過具有Kaiser 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得到旋轉空間中的成分圖,見表3。
表3 高頻藥物因子分析
2.5 關聯規(guī)則圖將22 味高頻中藥按照彼此之間的鏈接進行分析,對鏈接≥45 的進行描繪,顏色越深代表關聯性越強,如圖3所示。
圖3 常用藥物網絡圖
奔豚氣病因病機復雜,歷代醫(yī)家各有不同的認識,但總體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肝郁化熱,沖氣上逆;陽虛致寒氣或水飲上沖心胸[3,8-9]。本研究運用關聯規(guī)則和因子分析對歷代醫(yī)家治療奔豚氣病的處方進行深入挖掘,分析處方背后潛在的共性,總結用藥規(guī)律。
藥物頻數分析發(fā)現,排名前三的為肉桂、小茴香和木香;藥物功效分類,歷代醫(yī)家治療奔豚氣病以理氣藥(木香、沉香、李根皮、川楝子、半夏、青皮、陳皮)和溫里藥(肉桂、小茴香、附子、吳茱萸)并重,其次為補虛藥(甘草、人參、當歸、白芍);用藥以藥性涼、味辛、苦,歸脾、胃、肝經為主。由此得知,歷代醫(yī)家認識到肝郁火逆、陽虛致寒氣或水飲上逆均可發(fā)為奔豚氣。中醫(yī)認為,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主生,胃主降,如中焦氣機不暢當以理氣為先;辛能散能行,苦可降泄,有辛開苦降、調理氣機升降之意;陽氣虛弱,陽不制陰,寒氣或沖氣上逆可發(fā)為奔豚氣,正如張志聰《靈樞集注》云:“腎為生氣之源,正氣虛寒,則為沉厥;虛氣反逆,故為奔豚?!睔v代醫(yī)家多選用溫里藥和補虛藥治療該藥,體現了“虛則補之”的治療理念。
關聯規(guī)則作為最成熟且應用廣泛的數據挖掘方法,可從給定事項中發(fā)現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滿足一定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某種規(guī)律性,發(fā)現各事物之間較強的關聯組合。在關聯規(guī)則中,支持度簡單的字面理解就是支持的程度,表示前項與后項在一個數據集中同時出現的頻率。本文對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進行關聯規(guī)則挖掘分析,旨在發(fā)現臨床常配伍使用的藥對或藥團。
本研究關聯規(guī)則分析共發(fā)現13 個強關聯的藥組,其中支持度最高的為李根皮→半夏-當歸(支持度13.16%)和半夏→李根皮-當歸(支持度13.16%)。在關聯規(guī)則分析中,提升度可反應關聯的強弱,從關聯強度高的藥組中可發(fā)現:1)半夏、李根皮、當歸、川芎、甘草五味藥物聯系密切,同時這五味藥物也是治療肝郁化熱,沖氣上逆常用方劑奔豚湯的主要藥物組成。其中李根皮又名李根白皮、甘李根白皮,具有清熱,下氣,解毒之功效,歷代本草著作均將其作為治療奔豚氣的專藥,可清熱平沖,平復奔豚氣?!堕L沙藥解》認為李根皮味澀,性寒,入足厥陰肝經,可下肝氣之奔沖,清風木之郁熱。李根皮作為《金匱要略》奔豚湯中的主藥,其泄奔豚氣效果極佳。然如今李根皮貨品短缺,現常用具有斂肝降逆之桑白皮、代赭石,疏肝之川楝子、枳實、香櫞,清熱之椿白皮、梔子等代替[10-11]?,F代研究表明,奔豚湯治療神經官能癥、焦慮癥驚恐發(fā)作、抑郁癥和神經性頭痛等具有較好的療效,其作用可能是通過下調海馬區(qū)GAT-1和GAT-3 蛋白表達,進而調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tǒng)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含量[12]。2)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和胃)、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沉香(行氣止痛,溫中降逆)、木香(行氣止痛)、川楝子(行氣止痛,疏肝泄熱)五味藥物相互之間聯系密切,且均具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的功效,提示在臨床治療肝郁化火型奔豚氣時,應注意以上諸藥的配伍使用。王松齡教授在奔豚湯中加入川楝子、沉香等藥治療肝郁化火型奔豚氣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13]。
因子分析是一種可在眾多變量中提取隱藏但具有代表性因子的統(tǒng)計技術。本研究對高頻次變量(藥物)進行因子分析,得出的每一個公因子代表一種治法。治法是聯系辨證理論和遣藥組方的紐帶,對每一個公因子分析來推測本病的病因病機。通過因子分析共得出7 個公因子,整體反應了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溫陽散寒和溫陽利水的治療方法。公因子1 由當歸、川芎、李根皮、白芍、半夏、甘草組成,為奔豚湯的主要藥物組成。結合關聯規(guī)則分析可發(fā)現以上諸味藥物之間聯系密切,常配伍使用,說明歷代醫(yī)家治療奔豚氣病多以奔豚湯為底方[14]。方中以芍藥、甘草奠安中氣為君,以半夏開其結氣,當歸、川芎入血和心氣,李根皮性大寒,以折其沖逆之氣,此乃將欲降之,以先升之之理。耿琦等[9]通過對現代半個多世紀以來228 例有關奔豚氣病的回顧性分析發(fā)現,將近半數患者與情志性發(fā)病因素有關,且多選用奔豚湯加減治療。因子2 由青皮(疏肝破氣),沉香(行氣止痛、溫中降逆),木香(行氣止痛)、莪術(破血行氣)、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和胃)、檳榔(行氣利水)組成,結合因子3 中的全蝎(熄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川楝子(行氣止痛、疏肝泄熱)共同體現了疏肝泄熱、行氣止痛的治療方法?!吨T病源候論·奔豚氣候》云:“夫奔豚氣者,腎之積氣,起于驚、恐、憂思所生?!保?5]中醫(yī)認為驚則傷心,恐則傷腎,憂思傷肝,肝氣郁結,血行不暢,或肝郁化火,隨沖氣上逆可發(fā)為奔豚氣。關于奔豚氣病的治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方論·奔豚氣病脈證并治第八》中曰:“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庇衷唬骸鞍l(fā)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北茧鄽獠∮泻疅嶂?,熱者治之以奔豚湯,寒者則用桂枝加桂湯[16]。因子4 包含的肉桂、人參、附子、茯苓與因子5 中的吳茱萸均為溫經散寒、溫陽利水之常用藥物。提示在治療因外邪致陽虛寒逆引起氣沖或誤汗陽氣受損,水飲上沖,所致的奔豚氣病時,可使用肉桂、附子、人參、茯苓、吳茱萸的配伍使用。這與心陽虛衰,寒水上沖,欲作奔豚[17-18]的病因病機相吻合。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對《中醫(yī)方劑大辭典》中收錄的歷代醫(yī)家治療奔豚氣病處方進行分析,發(fā)現:奔豚氣病的病因病機主要為腎臟寒氣上沖、肝臟氣火上逆、肝郁化火,陽虛寒氣或水氣上逆貫穿奔豚氣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全過程,當以疏肝泄熱、行氣止痛和溫經散寒、溫陽化飲為主要治法,共得出3 首臨床備選處方。由于本病臨床不常見,現代文獻關于本病的報道較少,有待進一步實踐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