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革新,黃軒,穆龍,肖慶會,余艦,陳貴紅,張經常,楊雪峰,2*
(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新疆 北屯 836000;2.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資源研究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部,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全年降水量稀少,蒸發(fā)量大,地勢平坦,土壤為沙壤土,有機質含量低。受降雨條件所限,作物栽培模式均采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隨著國家農業(yè)戰(zhàn)略發(fā)展布局、師市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和作物輪作倒茬需要,近兩年師市春小麥種植面積逐年攀升,種植面積由2020年的0.13萬hm2增加到2021年的0.79萬hm2,平均單產由2020年的464 kg/667 m2增加到2021年的515 kg/667 m2。該區(qū)特殊的環(huán)境條件及成熟的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1],非常適合春小麥生產,生產出的小麥原糧具有品質優(yōu)良、產量突出的特點。本文將該區(qū)域滴灌條件下春小麥主要栽培技術進行歸納總結,可為進一步提高小麥種植的積極性,實現(xiàn)增產增收增效,為小麥原糧生產提供參考依據(jù)。
一般選擇土地平整、中等肥力以上地塊,要求土壤肥力均勻,鹽堿輕,通透性好,排灌條件良好,盡量避免重茬或迎茬種植。農藥殘留情況需注意前茬為防除禾本科雜草除草劑使用過量或使用殘留期長的除草劑(如廣滅靈、普施特和氯咪磺隆等)的地塊不適宜種植小麥。
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清除秸稈及殘膜,并進行秋翻處理。播種前精細整地,要求達到“齊、平、松、碎、凈、墑”六字標準的待播狀態(tài)。對石頭較多的地塊,應盡量使用撿石機或碎石設備對地塊提前處理。
根據(jù)該地區(qū)環(huán)境條件和水肥滴灌技術特點,應選擇品質優(yōu)良、豐產穩(wěn)產、喜肥水、千粒重大、株高較矮、稈強抗倒伏、抗逆性好、通過審定或認定的春小麥品種進行種植。根據(jù)該地區(qū)歷年種植的品種產量及適應性表現(xiàn),建議選擇新春37[1]、新春26[2]等優(yōu)良品種。
一般正規(guī)渠道購買的種子均已進行包衣處理,不用另行處理。對于職工自留種,播前必須進行藥劑包衣處理,一般選用立克秀、福美雙、多菌靈、苯醚甲環(huán)唑等藥劑包衣,能有效防治小麥的根腐病、散黑穗病等土傳病害。
滴灌條件應滿足水源充足,管渠完整暢通,配套設備齊全。一般盡量采用泵前過濾方式,可防止滴灌用水渾濁堵塞滴灌帶。
低溫有利于小麥春化,盡量做到適期早播。對于墑情較好的地塊,一般采用“頂凌播種”方式,日平均氣溫5~7 ℃,土壤解凍5~7 cm即可播種。對于采用“干播濕出”播種方式的地塊,要根據(jù)管渠給水時間,提前3~5 d適時播種,在滿足用水前提下盡量早播。
一般采用機械播種方式,行距15 cm,播深3~4 cm。播種密度600萬~650萬株/hm2為宜。根據(jù)品種千粒重大小,建議播量25~28 kg/667 m2。
對于有分層施肥機械且保肥保水性好的地塊,可采用種肥分離技術,施用磷酸二銨作為種肥,建議施用量不超過20 kg/667m2。對于分層施肥機械不足且保肥保水性差的地塊,種肥混播易引發(fā)燒苗現(xiàn)象,應嚴禁種肥混播。
滴灌帶采用一管四行[3]的方式隨播種同步鋪設,滴灌帶間距60 cm,同時埋在表土下1~2 cm土中,以便增強防風能力。
根據(jù)地塊肥力情況,建議全生育期化肥總量控制在60~75 kg/667 m2,其中:尿素(46%)35~40 kg/667 m2,磷酸一銨(50%)10~15 kg/667 m2,硫酸鉀(50%)15~20 kg/667 m2。
根據(jù)土壤墑情及水渠給水情況,及時澆出苗水,確保出苗整齊一致。
小麥在2葉1心期、拔節(jié)期、抽穗期、揚花期、灌漿期等關鍵時期都是水肥臨界期,要及時灌水追肥,防止干旱脫肥現(xiàn)象發(fā)生。小麥生育關鍵期施肥量可參考表1進行,具體施用量可根據(jù)地力及保水保肥情況適當調整。滴水量要因地制宜,每次滴水以兩根滴灌帶中間行接上水為宜,保水性差的地塊,可適當增加滴水間隔時間。
表1 小麥生育關鍵期施肥量
防除雜草:麥田化學除草采用苗后處理的方式,要嚴格依據(jù)藥品說明書進行藥劑調配噴施,最佳化除時期為小麥3~4葉期。防除闊葉類雜草可使用二甲四氯,用量180~240 mL/667 m2;防除禾本科雜草可使用驃馬(精惡唑禾草靈),用量50~70 mL/667 m2。在使用苗后除草劑過程中,要嚴格控制使用濃度和時間。濃度超標或者使用過量,易造成藥害。同時應選擇早晚無風天氣,嚴防發(fā)生漂移,造成其它作物藥害。
化學控旺:矮壯素具有降低株高、控制旺長、防倒伏等作用,最佳使用時期為4~5葉期,建議用量為50~200 g/667 m2。
病害防治:本地區(qū)小麥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莖基腐病、葉斑病、紋枯病、全蝕病、白粉病、黑胚病等,依據(jù)病害發(fā)生時期采用抗真菌類藥劑防治,常見的藥劑有多菌靈、戊唑醇、三唑酮、吡唑醚菌酯、粉銹寧等,嚴重的地塊可采用兩種藥劑進行混配。預防性防治一般在揚花初期或末期進行,采用“一噴三防”技術[4]進行葉面噴施,達到防治結合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嚴禁在盛花期噴施各種藥劑。
蟲害防治:本地小麥主要蟲害為草地螟、粘蟲、蚜蟲、棉鈴蟲和薊馬等。一般依據(jù)發(fā)生時期采用藥劑防治,常見的殺蟲劑有吡蟲啉、阿維菌素、氯氰菊酯等。預防性措施一般為及時清除田間地頭或臨地溝渠雜草。蟲害發(fā)生嚴重時,要堅持統(tǒng)防統(tǒng)治措施,統(tǒng)一力量集中防治。
根據(jù)本地天氣特點,灌漿期極易出現(xiàn)大風及干熱風天氣,造成小麥莖稈倒伏及籽粒飽滿度差,對產量和品質影響巨大。此時期進行田間管理時,要及時關注天氣預報,滴灌時盡量避開大風天氣,采用少量多次滴水原則,防止倒伏發(fā)生。如出現(xiàn)干熱風天氣,在及時滴水的前提下,可采用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施,增加小麥抵御能力,建議用量50 g/667 m2左右。
應在小麥蠟熟末期至完熟期及時機械收獲,防止因過度干燥或成熟造成落粒和破損粒增加,或遇雨水天氣造成芽麥,影響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