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肇欣 余曉緣 王玥瑩
1 廣東省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526000; 2 廣州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
鼻咽癌是好發(fā)于頭頸部的惡性腫瘤,常見于我國南部地區(qū)和東南亞地區(qū),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種族性差異。由于位置隱匿,鼻咽癌早期常常沒有特異性癥狀,大部分患者發(fā)現(xiàn)時已經處于中、晚期階段。除此之外,鼻咽癌的侵襲性和轉移率較高,在初次診斷為鼻咽癌的患者中約15%伴有遠處轉移[1]。臨床最常見的鼻咽癌病理類型是低分化鱗癌,對放射治療高度敏感,早期鼻咽癌患者通過單純放療5年生存率可高達95%,而對于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仍有約30%局部晚期患者在放化療后發(fā)生遠處轉移或局部復發(fā)致使鼻咽癌治療失敗[2]。因此對高發(fā)地區(qū)人群的早期篩查及診斷是提高鼻咽癌治療效果、改善預后的重點所在。鼻咽癌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目前EB病毒是公認的鼻咽癌致病最關鍵的因素。在EB病毒相關指標中,EBV-DNA被視為較理想的診斷鼻咽癌的特異性指標[3]。有研究證實,在高發(fā)地區(qū)的鼻咽癌患者中有90%以上EB病毒DNA檢測呈陽性,并且其濃度水平與腫瘤分期有顯著的相關性。2019年發(fā)表的鼻咽癌標志物臨床應用專家共識中,專家組推薦在高危地區(qū)把EBV-DNA檢測列入為鼻咽癌早期篩查的常規(guī)項目,可以提高早期鼻咽癌患者的檢出率[4]。值得關注的是炎性反應與腫瘤的發(fā)生有密切的關系,炎癥細胞作用和炎性微環(huán)境可促進腫瘤的發(fā)生,并且在腫瘤的增殖和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還會影響腫瘤患者的預后[5]。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作為重要的炎性因子之一,有較多研究證明其可作為評估胃癌、鼻咽癌、卵巢癌等多種惡性腫瘤預后的指標[6]。因此,本研究通過比較鼻咽癌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的NLR和EBV-DNA陽性率,評價兩項指標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對鼻咽癌的診斷效能,探討其在輔助鼻咽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在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間初次經病理學明確診斷為鼻咽癌的患者151例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初次診斷、經病理學明確證實為鼻咽癌者;(2)初次檢測血常規(guī)和EBV-DNA前未進行放療、化療及手術治療;(3)病例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急性損傷、急性炎性反應、免疫系統(tǒng)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2)配合度較差者。另外收集同一時期的健康體檢者10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NLR測算。收集患者初次入院未經放化療前檢測的血常規(guī)結果和健康體檢者的血常規(guī)結果。使用日本希森美康XN-1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對血細胞進行分類和計數。選取檢測項目中的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與淋巴細胞絕對值,計算得出NLR。所有操作嚴格按照實驗室標準操作規(guī)程進行,檢測當日所有指標質控在控,試劑均在有效期內。
1.2.2 EBV-DNA熒光定量PCR檢測。(1)標本采集與處理:采集觀察組和對照組2ml枸櫞酸鈉抗凝全血,使用Ficoll分層液法分離外周血單個核細胞。(2)提取和擴增DNA:使用中山大學達安基因公司的核酸提取試劑和EB病毒核酸擴增熒光定量檢測試劑盒,采用美國應用生物系統(tǒng)公司的ABI-7500熒光定量PCR儀進行EB病毒核酸擴增。所有操作嚴格按照標準操作規(guī)程和試劑盒說明書進行。(3)結果判讀:檢測樣本擴增曲線呈S型曲線且EBV-DNA 測定值≥1.00×103IU/ml,判為陽性;擴增曲線不呈S型曲線或低于試劑盒檢測下限,判為陰性。
2.1 兩組NLR和EBV-DNA檢測結果比較分析 如表1所示,觀察組的EBV-DNA陽性率和NLR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EBV-DNA陽性率和NLR比較
2.2 NLR、EBV-DNA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對鼻咽癌的診斷價值 將兩組的NLR結果繪制ROC曲線,確定NLR診斷鼻咽癌的最佳臨界值,當靈敏度和特異度相加之和為最大時,測得的值即為最佳臨界值,結果顯示:NLR診斷鼻咽癌的AUC=0.800,最佳臨界值為2.71;繪制EBV-DNA的ROC曲線,與NLR比較,EBV-DNA的特異度和靈敏度較低;將NLR與EBV-DNA聯(lián)合做ROC曲線,結果顯示其ROC曲線下面積最大,靈敏度高于NLR和EBV-DNA指標單獨檢測,特異度低于NLR單獨檢測,高于EBV-DNA單獨檢測。見表2、圖1。
表2 NLR、EBV-DNA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對鼻咽癌的診斷價值
圖1 NLR、EBV-DNA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的ROC曲線
鼻咽癌在我國南部地區(qū)的發(fā)病率占據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第一位,由于早期癥狀不具有特異性,容易被忽視從而導致誤診或者漏診,大部分鼻咽癌患者出現(xiàn)明顯癥狀就診時已經到了中、晚期階段,錯過早期最好的治療時間。
EB病毒是鼻咽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其相關的標志物包括有EB病毒多種抗原、血清抗體和EBV-DNA。研究證實,EBV-DNA在鼻咽癌早期篩查診斷中具有高特異性,陰性預測值可高達99.995%,應用EBV-DNA檢測篩查可以顯著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而提高療效和預后。淋巴細胞和炎性基質的大量浸潤是鼻咽癌一個常見的病理組織學特征[7],首次提出腫瘤與炎癥之間存在關系早在19世紀,Rudog Virchow通過大量腫瘤病理活檢標本的研究證明其推測,認為腫瘤與慢性炎癥密切相關[8]。目前有許多研究證實,中性粒細胞產生的促血管生成趨化因子和生長因子可以促進腫瘤的增殖、血管生成和轉移[9]。相反,淋巴細胞產生的免疫因子,可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和轉移擴散,并可引起細胞毒性作用攻擊癌細胞。癌細胞也會產生一系列細胞因子誘導炎癥細胞在局部腫瘤組織中浸潤,并且控制和調節(jié)炎癥細胞的活動,以助于腫瘤增殖和發(fā)展[10]。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可促使機體內炎性細胞數量和比例發(fā)生改變,導致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失衡,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下降,淋巴細胞數會減少,相應NLR會升高[10]。上述發(fā)現(xiàn)說明NLR在腫瘤的預測判斷中具有一定的價值。目前,炎癥相關標志物NLR被證明可作為多種類型的腫瘤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近年來,有較多研究報道NLR在多種惡性腫瘤輔助診斷中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研究證實,EBV-DNA在鼻咽癌的輔助診斷中具有高特異性,可高達98%,但靈敏度相對較低些[11]。單一指標對疾病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往往不夠理想,多指標聯(lián)合檢測可以明顯提高診斷效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EBV-DNA陽性率和NLR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NLR與鼻咽癌有一定的關系。這可能是由于腫瘤與炎癥相互作用,打破了炎癥細胞之間的平衡,導致外周血NLR升高。腫瘤類型不同、機體反應不同都會影響NLR,可致使NLR在不同類型腫瘤診斷的最佳臨界值也有所不同,臨界值是劃分檢驗項目結果正?;虍惓5慕缰?因此確定NLR在鼻咽癌的最佳臨界值對評價鼻咽癌的診斷作用至關重要。本研究將NLR結果統(tǒng)計繪制ROC曲線,確定NLR診斷鼻咽癌的最佳臨界值為2.71;同時通過ROC曲線分析其對鼻咽癌診斷的AUC、特異度、靈敏度,結果顯示,NLR診斷鼻咽癌的AUC為0.800,提示NLR在鼻咽癌的輔助診斷中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評價NLR聯(lián)合EBV-DNA檢測對鼻咽癌的診斷效能,結果顯示,NLR聯(lián)合EBV-DNA診斷鼻咽癌ROC曲線下面積最大(AUC=0.825),靈敏度最高。NLR聯(lián)合EBV-DNA檢測具有較高準確性,靈敏度得到了提高,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的性能優(yōu)于單一指標檢測。
本研究結果顯示,NLR聯(lián)合EBV-DNA檢測可為輔助臨床早期診斷鼻咽癌提供一定的依據。EBV-DNA檢測只需要采集靜脈血,具有簡便易得、經濟、快速的優(yōu)點,在高發(fā)地區(qū)如廣東、廣西等,同時有鼻咽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建議定期篩查監(jiān)測,做EBV-DNA檢測早期篩查,提高鼻咽癌檢出率,以期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颊叩哪[瘤細胞在增殖時會引起炎性反應,同時機體在炎性反應時會釋放一系列免疫因子[12],導致外周血炎癥細胞數量比例發(fā)生改變,直接反映在NLR的大小變化上。
綜上所述,NLR在輔助臨床診斷鼻咽癌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聯(lián)合EBV-DNA檢測可提高診斷的靈敏度,診斷效能最佳。臨床上發(fā)現(xiàn)外周血NLR升高時應給予重視,NLR聯(lián)合EBV-DNA檢測在輔助鼻咽癌早期診斷中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