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峰
天津市靜海區(qū)醫(yī)院影像科 301600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并不具有明顯的臨床癥狀或體征,大多數(shù)患者是在體檢或者疑似其他肝臟疾病檢查時發(fā)現(xiàn),故多數(shù)患者被檢出時病情已發(fā)展到中晚期,可能已失去最佳治療時機,預后欠佳[1-2]。目前,小肝癌的檢出率逐年提高,臨床上對這種惡性腫瘤的檢查診斷工作非常關注,可用的檢查手段較多,比如CT、MRI等影像學手段,但不同方法的診斷效果存在差異[3-4]。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5例小肝癌患者臨床資料,采用64排螺旋CT、3.0T MRI對患者進行檢查,將病理活檢或者手術結果作為金標準,對比螺旋CT、3.0T MRI診斷小肝癌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45例小肝癌患者設為病例組,選取同期32例肝臟良性腫瘤患者為對照組。病例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42.59±9.46)歲。納入標準[5]:(1)經(jīng)病理活檢或者手術結果證實為小肝癌,共檢出病灶組織83枚;(2)自愿體檢或(及)懷疑其他肝臟疾病檢查;(3)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1)認知功能正常;(2)肝囊腫;(3)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肝細胞腺瘤;(5)肝硬化結節(jié);(6)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性增生;(7)轉(zhuǎn)移性腫瘤。 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44.66±8.22)歲。
1.2 儀器設備 寶石64排CT, 生產(chǎn)廠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公司;3.0T MRI,生產(chǎn)廠商:荷蘭飛利浦公司。
1.3 方法 螺旋CT:采用64排螺旋CT,叮囑患者以仰臥位接受檢查,檢查時將電壓設置為123kV,電流設置為160mA,矩陣設置為512×512,層厚設置為8mm,掃查患者的膈頂?shù)礁闻K下緣,用高壓注射器給患者靜脈滴注對比劑,著重掃描病灶部位[6]。3.0T MRI:采用超導磁共振系統(tǒng),設置為體部相控陣線圈,層厚設置為5mm,層間距設置為10mm,經(jīng)患者的周靜脈注入對比劑,在動脈期20~30ml/s內(nèi)進行連續(xù)掃描2組,門靜脈40~50s和60~70s內(nèi)進行連續(xù)掃描2組[7]。DWI掃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掃描參數(shù):TR/TE=5 000ms/81ms,層厚為8mm,層間距為2mm,視野為380mm×380mm,矩陣為128×128,激勵次數(shù)為3次。
1.4 觀察指標 以病理活檢或者手術結果作為金標準,計算螺旋CT與3.0 T MRI的小肝癌診斷準確率以及病灶組織檢出率。CT強化值=各期CT值-平掃期CT 值,CT 凈增值=靜脈期CT 值-動脈期CT 值。通過計算得出動脈期CT 強化值(CTAP)、靜脈期CT 強化值(CTVP)、動靜脈期CT凈增值(CTAV)。DWI掃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掃描參數(shù):TR/TE=5 000ms/81ms,層厚為8mm,層間距為2mm,視野為380mm×380mm,矩陣為128×128,次數(shù)為3次,b值分別取20、100、600s/mm2。計算各b值下病灶的ADC值。
2.1 影像學表現(xiàn) 小肝癌影像學特征,在CT平掃上面主要體現(xiàn)為低密度病灶、病灶呈結節(jié)狀,與周圍正常肝組織界限明顯,見圖1a;MRI成像T1上腫瘤表現(xiàn)為不均勻的低信號,見圖1b。
圖1 小肝癌的影像學表現(xiàn)
2.2 兩種方法小肝癌診斷準確率比較 螺旋CT與3.0T MRI診斷小肝癌的準確率分別為93.33%和97.78%,二者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小肝癌診斷準確率比較[n(%)]
2.3 兩種方法小肝癌病灶組織檢出率比較 64排螺旋CT平掃的小肝癌病灶組織檢出率低于3.0T MRI(P<0.05);螺旋CT與3.0T MRI增強掃描的小肝癌病灶組織檢出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小肝癌病灶組織檢出率比較[病灶數(shù)(%)]
2.4 不同時期CT強化值和凈增值 兩組患者CTAP和CTVP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而對照組CTAV顯著高于病例組,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以CTAV為參考診斷小肝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78.13%(95%CI:60.03%~90.72%)和73.33%(58.06%~84.73%),ROC曲線下面積為0.78(P<0.05),見圖2。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期CT強化值和凈增值對比
圖2 兩組患者CTAV值比較及其診斷小肝癌的ROC曲線
2.5 DWI掃描各b值下ADC值 兩組患者b20和b100值對應的ADC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b600值對應的ADC之對照組顯著高于病例組(P<0.05),見表4。以b600值對應的ADC值為參考診斷小肝癌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1.25%(95%CI:63.56%~92.79%)和84.44%(95%CI:70.54%~93.51%),ROC曲線下面積為0.89(P<0.05),見圖3。
表4 兩組患者DWI掃描各b值下ADC對比
圖3 兩組患者DWI掃描b600值下ADC值比較及其診斷小肝癌的ROC曲線
小肝癌屬于一種原發(fā)性肝癌,好發(fā)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和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情況的人群,臨床也見長時間食用黃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和肝硬化患者發(fā)生小肝癌[8]。據(jù)相關研究指出,具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患小肝癌的風險明顯高于普通人群,且常見年齡超過40歲的男性易感性更高[9]。
小肝癌的臨床診療目前并無統(tǒng)一標準,一般認為病灶組織的直徑大小與臨床治療、預后等情況密切相關。近年臨床經(jīng)驗顯示[10],小肝癌的治療效果與能否在發(fā)病早期治療有關,說明要盡早發(fā)現(xiàn)小肝癌,準確了解患者病情,為患者制定合理適宜的治療方案,以期提高臨床療效和生存率,盡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F(xiàn)代病理解剖學指出,小肝癌的病灶組織多在右葉,且大多分布在尾葉,病灶組織大都形成于表淺部位,但有少部分患者的病灶組織在肝葉深處[11]。螺旋CT平掃檢查小肝癌時,常見患者的病灶組織為低密度,病灶組織直徑<1cm時,則均表現(xiàn)為均勻的密度,但較大的病灶組織密度多不均勻,或者可能出現(xiàn)液化壞死的情況[4,12-13]。采用螺旋CT檢查時,儀器主要是以容積式實現(xiàn)病灶組織的掃查和采樣,且掃查的速度快,受檢者在接受檢查過程中僅需要一次屏氣即可,這種快速掃描能有效防止誤漏診的情況,也能消除人的呼吸運動對檢查結果的影響,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偽影或者層面跳動,可以利用重建而發(fā)現(xiàn)更多的小病灶[14]。但有研究指出[15],小肝癌分化良好時,其血供和肝硬化再生結節(jié)的情況非常相似,這時便會出現(xiàn)CT征象互相重疊,影響臨床檢查與診斷。3.0T MRI能夠快速成像,且可以有效避免偽影的出現(xiàn),這種影像學技術能清晰地觀察小肝癌的血供情況,能對病灶組織及其周圍組織的血供變化進行充分顯示,醫(yī)生能更為全面的觀察患者的病灶情況[6,16]。
綜上所述,3.0T MRI技術可以實現(xiàn)快速多層成像,對肝臟組織中的腫瘤病灶準確診斷,螺旋CT能通過增強掃描檢出更多的小肝癌組織,但在病灶組織定性方面具有局限性,實際工作中建議根據(jù)患者的病況聯(lián)合上述兩種方法檢查,以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