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榮(武山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甘肅 武山 741300)
白崖溝摩崖石刻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灘歌鎮(zhèn)南溝村白崖溝組北1 000米、圈子闔西岸30米處的石壁上。白崖溝摩崖石刻通高2.25米、寬1.62米,總面積約3.65平方米,距離坡面2.5米。四周皆有攔線,個別幾字殘損,全文共計276字,分16行,首行9字,次行3字,尾行19字,其余各行均20字。石刻記載了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在開封重修宣德樓、集英殿于隴右伐木的事跡。系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弟子劉燾的楷書,書風淳古遒勁、體態(tài)端莊,是省內乃至全國范圍內罕見的宋代摩崖石刻,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
拉梢寺銘文題記、水簾洞功德碑記、清嘉慶碑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榆盤鎮(zhèn)鐘樓灣魯班峽的崇山峻嶺之中。拉梢寺銘文題記:龕高1.54米、寬2.25米、進深0.2米、面積3.465平方米、魏碑字體,從右至左共12行,每行9字,末行4字,共103字。大意就是哪年哪月哪日,尉遲迥在此開窟造像,目的是愿天下太平等。這些題記為水簾洞石窟群的斷代提供了可靠依據。水簾洞功德碑記:高94厘米,寬55厘米,面積為0.517平方米,共12行304字,記載了修建水簾洞的功德主們捐資這一功德事跡。清嘉慶碑殘高63厘米、殘寬29厘米、面積為0.19平方米。拉梢寺銘文題記、水簾洞功德碑記、清嘉慶碑等所涉及碑刻對于文化展示、石窟斷代研究、文物研究、景區(qū)祈福等歷史文化挖掘工作及游客參觀提供了寶貴資源。
武山縣博物館作為縣域內唯一一家可移動碑刻石刻文物國有收藏單位,經調查梳理,現共收藏可移動碑刻石刻文物6件/套,宋、元、明、清歷代皆有涵蓋。
1.保護情況
武山石碑石刻資源豐富,大多數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如石柱、石碑等增設了圍欄,避免了人為撫摸、踩踏和撞擊,使石碑石刻與觀眾相對隔離。
(1)白崖溝摩崖石刻因地處野外崖壁之上,避免了人為破壞,保存較為完好,目前采取的保護措施僅上方設置了簡易防雨屋檐。石碑完全裸露在外,暫無其他保護措施。
(2)拉梢寺銘文題記,位于拉梢寺1號摩崖造像左下方,年代為北周,現存狀態(tài)穩(wěn)定,不需修復(2009——2011年國家文物局牽頭,由敦煌研究院進行修復)。
(3)水簾洞功德碑記,位于水簾洞石窟四圣宮下方,年代為清代,狀態(tài)穩(wěn)定,不需要修復。
(4)清嘉慶碑,位于水簾洞石窟四圣宮下方,年代為清代嘉慶年間,部分損腐,需要修復。
2.管理情況
(1)白崖溝摩崖石刻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完成;2021年,由灘歌鎮(zhèn)人民政府自籌資金,在石刻上方設置簡易防雨屋檐;2022年,由灘歌鎮(zhèn)人民政府自籌資金,為通往石刻的道路修建了約200米的臺階并設置了水泥防護欄。
白崖溝摩崖石刻
大夫子范黃大老爺德政碑
(2)拉梢寺銘文題記,系2001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簾洞石窟群附屬文物,類別為摩崖石刻。(2009——2011年國家文物局牽頭,由敦煌研究院進行修復)
(3)水簾洞功德碑記,系2001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簾洞石窟群附屬文物,類別為石質碑碣,現有拓片留存。碑刻所在的水簾洞石窟單元、道觀及其他宗教場所由武山縣宗教局領導的武山縣道教協(xié)會、水簾洞民主管理委員會、水簾洞道觀所使用,按照“誰使用、誰管理、誰保護”的文物保護原則,該機構同時負有保護該文物安全的責任。
(4)清嘉慶碑,系2001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簾洞石窟群附屬文物,類別為石質碑碣,由于石碑殘損,不具備拓印條件,故無拓片或數字化留存。
3.現狀分析
(1)武山石碑石刻資源豐富,絕大多數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如石柱、石碑等增設了圍欄,避免了人為撫摸、踩踏和撞擊、使石碑石刻與觀眾隔離開來。白崖溝摩崖石刻因位于野外崖壁之上,避免了人為破壞,保存較為完好,目前采取的保護措施僅于上方設置了簡易防雨屋檐。石刻目前完全裸露在外,暫無其他保護措施。拉梢寺銘文題記,位于拉梢寺1號摩崖造像左下方,年代為北周,狀態(tài)穩(wěn)定(2009——2011年國家文物局牽頭,由敦煌研究院進行修復)。水簾洞功德碑記位于水簾洞石窟四圣宮下方,年代為清代,狀態(tài)穩(wěn)定,不需要修復。清嘉慶碑位于水簾洞石窟四圣宮下方,年代為清代嘉慶年間,部分損腐,需要修復。
(2)白崖溝摩崖石刻碑文系熙河路屬官劉燾丹書。石刻圓潤灑脫自如,體勢蒼勁挺拔,精美絕倫,書藝精湛,可以說代表了甘肅宋代書法和石刻的最高成就,是宋文化精細成熟的藝術風格的折射。拉梢寺銘文題記、水簾洞功德碑記、清嘉慶碑是水簾洞石窟群的附屬文物,這些碑刻石刻對于水簾洞石窟群的文物斷代研究、文物研究、展示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據。
1.保護情況:大部分保存完整、狀態(tài)穩(wěn)定。其中,4件/套,狀態(tài)穩(wěn)定,不需修復;1件/套,部分損腐,需要修復;1件/套,腐蝕損毀嚴重,急需修復。
2.管理情況:館藏6件/套碑刻石刻文物均為未定級碑刻文物。
3.現狀分析:館藏6件/套碑刻石刻文物均為未定級碑刻文物。受保存、資金、手段等制約,館藏碑刻石刻文物,之前一直存放于國保單位圣壽寺院內,飽受風吹、日曬、雨淋、冰凍等侵害。為更好地保護管理和研究,此碑刻石刻文物于2022年4月21日搬至館內標本室保存。由于缺乏宣傳或其他原因,碑刻石刻的史料價值、文物價值、書法藝術價值得不到應有的體現。
4.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1)在保護管理工作中:由于這些碑刻石刻是不可移動文物,地處野外、時間跨度長、材質不一、受保護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碑刻石刻仍保存于自然界中,石刻的分化、雨水的侵蝕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新的保護技術起步較晚,近年才有所進展,但進度緩慢。
汪惟永墓志銘碑
(2)在利用研究上:這些碑刻石刻保護存在的問題,也為資源的利用帶來了影響,目前,武山的碑刻石刻檔案資料還不健全,相關研究和資源的利用途徑、方法單一,碑文與相關文獻資料的研究不夠,重著錄輕考證,由于受歷史原因或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對碑文的挖掘研究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碑文的文化、藝術研究價值。
1.做好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增加安全警示標識,因地制宜增設保護圍欄,增加電子監(jiān)控等保護設施。加大對田野碑刻石刻文物的安全保護,嚴格督促落實文物安全責任制。加強日常巡護看管,開展碑刻石刻病害分析,發(fā)現文物安全隱患并及時采取措施。
2.嚴格履行碑刻石刻拓印審批手續(xù),創(chuàng)新拓印過程中的監(jiān)管手段,邀請全國著名碑帖拓印名家,對石刻進行臨摹、展演、拓印,館藏保存。
3.積極申報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加強碑刻石刻原風貌的保護,對碑刻石刻做全面的防風化技術保護。
4.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社會大眾共同保護碑刻石刻的自覺性,不斷增強廣大觀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在景區(qū)景點內增設標識牌,提醒游客文明參觀,激發(fā)人們保護碑刻石刻的自覺性。
5.整合資源。對全縣不可移動文物碑刻石刻資源進行登記、編號、復制、拓印,進行陳列展覽、為保護不可移動碑刻石刻文物做好前期準備。
1.在此次摸底調研工作中發(fā)現,因缺乏專項資金支持等原因,碑刻石刻文物保護與研究工作比較薄弱。今后的工作中,需鑒定碑刻石刻文物的文物級別,爭取專項資金的支持。
2.采用多種形式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員,提升在職人員業(yè)務水平,加大碑刻石刻文物研究力度,深入挖掘文物內涵價值,做好碑刻石刻文物的分類和文字解讀,建立碑刻石刻文物資源數據庫,實現碑刻石刻文物資源數字化。
1.建立全縣碑刻石刻文物資料庫,實現資源共享。利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全國首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全面調查核實全縣碑刻石刻資源,做全面細致的摸底調查,包括碑刻石刻的內容、存藏地、保護程度、失散情況等,分類建立碑刻石刻資源檔案。
2.全面搜集和整理碑刻石刻資料,對現存的碑刻石刻進行拓印,館藏保存,并整理出版,真正做到方便大眾查閱、展覽和研究,為下一步研究利用做好準備。
1.建立碑刻石刻數字博物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碑刻石刻的保護利用數字化工作,建立數字博物館。為書法愛好者提供參考依據與臨摹原本。
2.創(chuàng)新碑刻傳承方式。把碑刻石刻這一文化遺產轉化成文化生產,讓碑刻石刻文物“活”起來,發(fā)掘碑刻石刻資源書法、藝術和歷史價值,彰顯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fā)的完美結合。使原本“冰冷的文物”碑刻石刻升溫,讓碑刻石刻拓印技藝煥發(fā)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