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成飛
(河南省清豐第一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清豐 457300)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一種以進行性低氧血癥、呼吸窘迫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多因嚴重創(chuàng)傷、感染、燒傷等因素造成肺泡上皮細胞和肺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進而導致彌漫性肺間質(zhì)和肺泡水腫[1]。ARDS 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重癥疾病,雖然近年來對于其的治療取得一定進展,但其病死率仍高達四成[2]。體外膜肺氧合是臨床治療重癥ARDS的有效措施,采用人工肺完成體外呼吸與循環(huán),但并發(fā)癥、費用等因素限制了其臨床應用[3]。因此積極尋求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對于重癥ARDS 患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亞低溫治療是臨床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重型顱腦損傷等腦疾病的常見治療方案,其腦保護作用已得到廣泛證實[4~5]。有學者指出,亞低溫狀態(tài)不僅可減緩機體代謝速率,還可抑制炎癥反應,可有效治療ARDS[6]。但由于臨床將亞低溫應用于ARDS 患者的研究鮮少開展,其有效性、安全性尚缺乏足夠的證據(jù)支撐?;诖?,本研究探討輕度亞低溫治療中重度ARDS 的療效及對氧代謝、血流動力學等指標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2 月至2022 年11月清豐第一醫(yī)院收治的78 例中重度成人ARDS 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9 例。對照組男 21 例,女 18 例;年齡 46~70 歲,平均年齡(52.87±6.16)歲;APACHEⅡ評分(18.62±3.24)分;氧合指數(shù)(PaO2/FiO2)(112.15±11.28)mm Hg。研究組男22 例,女17 例;年齡46~70 歲,平均年齡(52.73±6.25)歲;APACHEⅡ評分(18.56±3.31)分;PaO2/FiO(2113.66±11.19)mm Hg。兩組一般資料均衡性良好(P>0.05)。本研究經(jīng)清豐第一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批準文號:清豐第一醫(yī)院倫理字20200608 號)。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年齡≤70 歲;符合ARDS 相關(guān)診斷標準[7],且被診斷為ARDS 未超過1 d;中重度即PaO2/FiO2低于150 mm Hg,呼吸末正壓(PEEP)5 cm H2O 以上,吸入氧濃度(FiO2)不低于60%;接受機械通氣治療;患者或家屬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患;合并其他肺部或呼吸系統(tǒng)疾病;合并心血管疾??;合并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疾??;血壓需大劑量升壓藥維持。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根據(jù)ARDS 病因進行對癥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chǔ)上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案:給予呼吸機支持、器官保護、抗感染等,并將患者的核心溫度(肛溫)控制在37.5℃。研究組采用輕度亞低溫治療:即采用日成RC-2000 亞低溫治療儀(購自成都柏威斯科技有限公司)控制體溫,2 h 將患者核心溫度降至34.0℃,48 h 后開始復溫,同時逐漸減少肌松藥、鎮(zhèn)靜藥的劑量,控制體溫每4 小時上升1.0℃,12 h 恢復至正常范圍(36.5℃~37.5℃);呼吸機設(shè)置:采用容量控制模式,小潮氣量通氣策略,即潮氣量6 ml/kg,預測體質(zhì)量;PEEP 初次設(shè)定12 cm H2O,后根據(jù)P-V 曲線低位拐點調(diào)整;目標氣道平臺壓(Pplat)低于 30 cm H2O,若 Pplat>30 cm H2O,則逐步降低(每次調(diào)整1 ml/kg)潮氣量,最低至4 ml/kg;同時將呼吸頻率逐漸提高,最高不超過35次/min,調(diào)節(jié)FiO2水平以維持分鐘通氣量,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5%左右,呼吸機參數(shù)根據(jù)血氣分析進行調(diào)整。
1.4 觀察指標 (1)臨床指標:比較兩組通氣時間、入住ICU 時間及7 d 死亡率。(2)呼吸機監(jiān)測指標:記錄并比較兩組治療前、脫機時呼吸機監(jiān)測指標,包括呼吸系統(tǒng)靜態(tài)順應性(Cst rs)、氣道阻力、PEEP、Pplat。其中Cst rs=潮氣量/(吸氣末Pplat-呼氣末總PEEP),氣道阻力=(氣道峰值壓-Pplat)/吸氣流量。(3)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Mindray 便攜式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tǒng)Z5T(購自上海聚慕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測定心臟指數(shù)(CI);采用微創(chuàng)血流動力學監(jiān)護儀(購自上海涵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對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行監(jiān)測,并比較兩組治療前、脫機時 CI、平均動脈壓(MAP)、心輸出量(CO)、每搏輸出量(SV)。(4)氧代謝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脫機時 PaO2/FiO2、氧輸送(DO2)、氧消耗(VO2)、氧攝取率(O2ER)。DO2=動脈氧含量(CaO2)×CI,VO2=[CaO2-靜脈氧含量(CvO2)]×CI,O2ER=VO2/DO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研究組通氣時間、入住ICU 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 7 d 死亡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組別 n 通氣時間(d)入住ICU 時間(d)7 d 死亡[例(%)]對照組研究組t/χ2 P 39 39 4.85±1.24 4.03±1.02 3.189 0.002 5.37±1.53 4.22±1.11 3.799 0.000 5(12.82)6(15.38)0.106 0.745
2.2 兩組呼吸機監(jiān)測指標對比 脫機時兩組Cst rs均升高,PEEP、Pplat 均降低(P<0.05),且研究組Cst rs 高于對照組,PEEP、Pplat 低于對照組 (P<0.05);脫機時研究組氣道阻力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呼吸機監(jiān)測指標對比()
表2 兩組呼吸機監(jiān)測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Pplat(cm H2O)治療前 脫機時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Cst rs(ml/cm H2O)治療前 脫機時氣道阻力[cm H2O/(L·s-1)]治療前 脫機時PEEP(mm Hg)治療前 脫機時39 39 t P 28.56±3.46 28.15±3.52 0.519 0.605 32.25±3.57*37.15±4.02*5.692 0.000 6.83±1.59 6.78±1.64 0.137 0.892 7.37±1.85 7.46±1.88 0.213 0.832 16.94±2.16 17.07±2.13 0.268 0.790 9.13±1.46*6.26±1.39*8.891 0.000 26.48±2.24 26.75±2.29 0.526 0.600 16.54±2.03*12.25±1.96*9.494 0.000
2.3 兩組血流動力學對比 脫機時兩組MAP、CI、CO、SV 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脫機時兩組 MAP、CI、CO、SV 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對比()
表3 兩組血流動力學對比()
SV(ml/beat)治療前 脫機時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MAP(mm Hg)治療前 脫機時CI[L/(min·m2)]治療前 脫機時CO(L/min)治療前 脫機時39 39 t P 71.24±6.25 72.53±6.17 0.917 0.362 70.54±6.13 70.02±6.20 0.373 0.711 3.06±0.56 3.12±0.52 0.490 0.625 2.97±0.49 3.01±0.54 0.343 0.733 4.15±1.03 4.19±1.07 0.168 0.867 4.09±0.99 4.11±1.00 0.089 0.930 64.29±15.32 63.89±14.96 0.117 0.907 62.23±15.16 61.37±14.86 0.253 0.801
2.4 兩組氧代謝指標對比 脫機時研究組和對照組 PaO2/FiO2較脫機前均升高,VO2、O2ER 均降低,且研究組 PaO2/FiO2高于對照組,VO2、O2ER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脫機時研究組DO2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氧代謝指標對比()
表4 兩組氧代謝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O2ER(%)治療前 脫機時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PaO2/FiO2(mm Hg)治療前 脫機時DO2[ml/(min·m2)]治療前 脫機時VO2[ml/(min·m2)]治療前 脫機時39 39 t P 112.15±11.28 113.66±11.19 0.594 0.556 132.57±13.37*163.50±14.26*9.882 0.000 520.61±66.24 519.83±64.89 0.053 0.958 513.98±62.84 511.47±65.27 0.173 0.863 178.09±21.34 176.53±20.96 0.326 0.746 166.56±19.55*132.54±18.52*7.889 0.000 34.17±3.61 34.30±3.55 0.160 0.873 31.23±3.25*24.63±2.58*9.933 0.000
ARDS 肺是不均質(zhì)的,處于重力依賴區(qū)的肺泡大量坍陷,而處于重力依賴區(qū)外的肺泡則與之相反,發(fā)生膨脹,致使通氣/血流比例失衡,因此采用間斷肺復張+高PEEP 的肺開放通氣策略,促使坍陷肺泡開放[8]。同時,由于ARDS 肺又稱小肺或嬰兒肺,為避免重力依賴區(qū)外的肺泡發(fā)生過度膨脹,需小潮氣量通氣,并對Pplat 進行限制。但在臨床應用中,肺開放策略僅可在PEEP 和潮氣量中選擇一個進行設(shè)置,但無論是PEEP 還是潮氣量都無法適用所有肺泡[9]。因此,常規(guī)通氣策略對于臨床重癥ARDS 的治療效果欠佳,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基于腎臟替代療法的理念,肺休息策略被提出并應用于臨床,通過體外膜肺氧合實現(xiàn)體外呼吸與循環(huán),在保證氧輸送的前提下降低呼吸頻率和潮氣量,進而達到減輕肺負擔、讓肺休息的目的[10~11]。但由于并發(fā)癥、費用等因素,該方法無法做到全面推廣應用。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一種新型“肺休息”治療方案,即輕度亞低溫治療,該療法可降低機體代謝,改善肺部炎癥反應狀態(tài),從而減輕肺部負擔[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通氣時間、入住ICU 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脫機時研究組Cst rs、PaO2/FiO2均高于對照組,PEEP、Pplat、VO2、O2ER 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輕度亞低溫治療中重度成人ARDS 可有效縮短患者脫機時間,且有助于肺功能和氧代謝的改善。究其原因在于,機體亞低溫狀態(tài)可有效阻斷細胞因子瀑布效應,對肺部乃至全身炎癥反應都具有抑制作用;并可對肺泡上皮細胞、肺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通透性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減少滲出,避免肺泡大量塌陷,增加肺功能殘氣量,增強氣體彌散功能,進而改善Cst rs 和PaO2/FiO2[13~14]。同時在容量控制通氣模式下,維持潮氣量不變而Cst rs 改善,肺應力降低,肺部炎癥、重力依賴區(qū)外的肺泡過度膨脹可得到有效緩解,進而促使Cst rs、肺通氣/血流比增加,形成良性循環(huán)[15]。機體在亞低溫狀態(tài)下代謝降低,機體耗氧量也隨之降低,肺功能負擔減輕,使氧的供需平衡得到優(yōu)化調(diào)整,有助于改善全身微循環(huán),也可降低呼吸機相關(guān)性肺損傷的發(fā)生風險[16~17]。
亞低溫治療可引發(fā)心律失常、肌顫、循環(huán)不穩(wěn)定等并發(fā)癥,且并發(fā)癥風險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升高[1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脫機時兩組 MAP、CI、CO、SV 差異不顯著,提示輕度亞低溫治療中重度ARDS 對于血流動力學無明顯影響,安全性較高,但更低溫度對于ARDS 患者血流動力學是否有影響需進一步探討。另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7 d 死亡率相比差異不顯著,可能與本研究樣本數(shù)量過少等因素有關(guān)。
綜上所述,輕度亞低溫治療中重度成人ARDS可有效縮短患者脫機時間,有助于肺功能和氧代謝的改善,且對于血流動力學無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