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瑤 劉燕秀
(1 井岡山大學附屬醫(yī)院 江西吉安 343000;2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醫(yī)院 吉安 34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ê喎Q慢阻肺)屬于一種有氣流阻塞特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常合并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是既往臨床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方法,雖療效良好,但存在撤機難度高、住院時間長及并發(fā)癥多等問題,不利于臨床推廣[2~3]。近年來,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逐漸被應用于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深受患者及臨床醫(yī)師認可[4~5]。但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群,身體各項機能有所減退,長時間機械通氣治療造成機體營養(yǎng)狀況不佳,不利于身體恢復。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患者身體恢復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指出,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腸內營養(yǎng)支持對其身體恢復較為有利,但常規(guī)腸內營養(yǎng)支持對患者身體恢復的促進效果仍有一定提升空間[6~7]。免疫腸內營養(yǎng)是在標準營養(yǎng)配方中加入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營養(yǎng)素進行營養(yǎng)支持的一種新方法,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8~9]。本研究對76 例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展開對照研究,探討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聯(lián)合免疫腸內營養(yǎng)治療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井岡山大學附屬醫(yī)院于2019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收治的76 例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38 例,男23 例,女15 例;年齡54~83 歲,平均(63.29±8.10)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9~28 kg/m2,平均(24.32±2.10)kg/m2;慢阻肺病程 4~13 年,平均(8.35±2.44)年。研究組 38 例,男 25 例,女 13 例;年齡 52~82 歲,平均(63.22±7.35) 歲;BMI 19~29 kg/m2,平均 (24.35±1.89)kg/m2;慢阻肺病程 3~14 年,平均(8.39±2.60)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井岡山大學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倫理字201900174 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滿足慢阻肺診斷標準[10],且Ⅱ型呼吸衰竭由慢阻肺所致;滿足機械通氣相關指征;治療依從性良好;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近1 個月內無手術或是創(chuàng)傷史。(2)排除標準:有消化道大出血等嚴重性并發(fā)癥者;有精神或意識障礙者;氣道分泌物較多,有較高氣道梗阻風險者;有氣胸、肺大泡等癥狀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行常規(guī)祛痰、平喘、解痙、抗感染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一系列常規(guī)治療。同時對照組行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聯(lián)合常規(guī)腸內營養(yǎng)治療。(1)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氣管插管后借助Philips V60 型呼吸機給予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先設為容量輔助-控制通氣模式,連續(xù)通氣24 h 或是待癥狀緩解后改為同步間歇強制通氣(SIMV)+ 壓力支持通氣(PSV)模式。潮氣量 7 ml/kg,呼吸頻率 16 次 /min,PSV 12~20 cm H2O,吸入氧濃度30%~60%,初始呼氣末正壓為0,待吸入氧濃度超過60%仍不能有效提升動脈血氧分壓(PaO2)時可將呼氣末正壓提升至4~10 cm H2O,接著視患者機體氧合、通氣狀態(tài)對相關參數(shù)給予適當調整,直到PSV 介于10~12 cm H2O,SIMV 低于12 次/min?;颊哌_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繼續(xù)給予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待PSV 低于8 cm H2O、SIMV 低于 5 次 /min 且維持此狀態(tài) 6~8 h 方可撤機。(2)常規(guī)腸內營養(yǎng):通過Harries-Benedict 公式對患者每日所需能量進行計算,第1 天鼻飼500 ml腸內營養(yǎng)混懸液(TPF,國藥準字H20030012),若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從第2 天開始每日鼻飼1 000 ml TPF,對于長期鼻飼者可借助營養(yǎng)泵進行持續(xù)泵注。研究組進行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聯(lián)合免疫腸內營養(yǎng)治療。(1)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方法與對照組一致;待氣管插管拔除后改為經鼻BiPAP,將PSV、呼氣末正壓分別設為12~20 cm H2O、3~5 cm H2O,同時視患者病情改善情況下調PSV 并縮短BiPAP 時間,待患者自主呼吸逐漸恢復后方可撤機。(2)免疫腸內營養(yǎng):患者每日所需能量計算方法與對照組一致,將TPF 改為腸內營養(yǎng)乳劑(TPF-T,國藥準字H20020589)即可。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后各項癥狀、體征均顯著改善為顯效;治療后各項癥狀、體征均有所好轉,但效果不及顯效為有效;治療后各項癥狀、體征未見好轉或加重為無效。顯效、有效患者之和在總例數(shù)中的占比為總有效率。(2)肺功能指標:治療前后借助肺功能檢測儀對兩組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進行檢測。(3)血氣分析指標:治療前后借助血氣分析儀對兩組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進行檢測。(4)免疫功能指標:治療前后借助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兩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水平進行檢測。(5)并發(fā)癥:比較兩組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等并發(fā)癥情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肺功能指標、血氣分析指標及免疫功能指標等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37%)較對照組(78.95%)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FEV1、FVC水平相當(P>0.05);治療后兩組 FEV1、FVC 水平較治療前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L,)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L,)
注:和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FVC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FEV1治療前 治療后38 38 t P 1.77±0.41 1.73±0.36 0.452 0.653 2.23±0.62*2.60±0.57*2.708 0.008 2.42±0.67 2.38±0.58 0.278 0.782 2.82±0.65*3.43±0.75*3.789 0.000
2.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IgA、IgG、IgM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gA、IgG、IgM 水平較治療前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g/L,)
注:和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IgM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IgA治療前 治療后IgG治療前 治療后38 38 t P 2.20±0.33 2.15±0.27 0.723 0.472 2.61±0.17*2.72±0.22*2.439 0.017 9.14±1.47 9.07±1.20 0.227 0.821 9.87±1.25*10.53±1.23*2.320 0.023 0.76±0.20 0.74±0.18 0.458 0.648 0.90±0.14*0.97±0.12*2.340 0.022
2.4 兩組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aO2、PaCO2水平相當(P>0.05);治療后兩組 PaO2水平較治療前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氣分析指標比較(mm Hg,)
表4 兩組血氣分析指標比較(mm Hg,)
注:和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PaCO2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 n PaO2治療前 治療后38 38 t P 61.78±7.12 62.30±8.05 0.298 0.766 76.36±8.25*82.50±8.44*3.207 0.002 74.25±10.12 75.38±9.27 0.508 0.613 52.32±7.55*48.26±7.20*2.399 0.019
2.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5.26%)較對照組(23.68%)低(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慢阻肺患者由于氣道阻塞呈進行性加重,加之氣道重塑的影響,極易出現(xiàn)呼吸困難,主要表現(xiàn)以呼吸頻率增加為主,造成機體二氧化碳潴留、缺氧,導致Ⅱ型呼吸衰竭的發(fā)生[11]。同時隨著病程延長、病情加重,患者容易出現(xiàn)呼吸中樞抑制,造成心、肺等部位缺氧與損傷,威脅其生命健康[12]。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治療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現(xiàn)階段,臨床主要通過處理通氣障礙與呼吸道分泌物來治療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而氣管插管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可充分引流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患者的通氣效果,但長期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會造成呼吸肌疲勞,促使細菌移行到支氣管樹,再加之吸痰、管道污染等影響,容易引起VAP,導致病情反復,增加撤機難度[13~14]。而BiPAP 是一種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模式,相比于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而言,其具有并發(fā)癥少、撤機難度低等優(yōu)點,但仍有部分患者身體恢復欠佳[15]。相關報道指出,對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免疫腸內營養(yǎng)治療有助于改善其肺功能、血氣功能、免疫功能及機體營養(yǎng)狀況,療效確切[16]。
本研究采用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聯(lián)合免疫腸內營養(yǎng)治療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37%)較對照組(78.95%)高;研究組治療后FEV1、FVC 水平較對照組高;研究組治療后PaO2水平較對照組高,而PaCO2水平較對照組低;研究組治療后IgA、IgG、IgM 水平較對照組高(P<0.05)。提示采用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聯(lián)合免疫腸內營養(yǎng)治療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血氣功能,且有一定免疫調節(jié)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是一種嚴格把控拔管時機的治療手段,選擇合適時機從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過渡至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屬于撤機成功的關鍵,BiPAP 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泡通氣量,緩解機體低氧血癥與高碳酸血癥引起的呼吸肌疲勞癥狀,促使通氣/血流比例保持平衡狀態(tài),從而顯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血氣功能;免疫腸內營養(yǎng)可通過Harries-Benedict 公式對患者每日所需能量進行計算,給予患者準確的營養(yǎng)供給,同時加入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營養(yǎng)素(TPF-T),可在改善患者機體營養(yǎng)狀況、促進機體代謝功能恢復的基礎上有效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提升呼吸肌力與呼吸驅動力,進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促進身體康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5.26%)較對照組(23.68%)低(P<0.05)。提示對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聯(lián)合免疫腸內營養(yǎng)治療有助于減少VAP、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升臨床安全性,有助于患者依從性維持。
綜上所述,采用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聯(lián)合免疫腸內營養(yǎng)治療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血氣功能及免疫功能,療效確切且安全性較高。